大步流星的走出停車場, 遇上一個體型有我三倍大的德國胖大媽,目不轉睛地從上到下打量著我。“是嫉妒我苗條吧?”這麽想著,腳步卻一點都不停頓。大媽讓我走過,忽然大叫,“那輛黑色高爾夫是你的車嗎?”擔心兒子沒關好車門,我回身又進了停車場。大媽臉色陰沉,大聲嚷嚷我的車停得離她的太近,讓她無法上車,並指責我開門時可能還碰壞了她的車。明明我的車好好地停在自己的線內,可看她碩大的體型,本著中國人一貫息事寧人的習慣,我上車重新停過,並盡可能離她的車遠些。大媽仍然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樣子,越加得寸進尺的沒完沒了。我開始冒火,她是欺負我娘兒兩勢單力薄外國人不是? 於是走下車來冷著臉告訴她不要沒事找事。大媽沒想到看起來弱小的亞洲人居然也會還嘴,愣了一下就開走了。
這件事情讓我很長時間都沒有平靜。其實在海外中國人被欺負一直是個話題。德國人是一個排外的民族,盡管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中國人在海外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國人雖然不再經常感歎“二等公民”的地位,但仍然經常遭遇不友好或者不公平待遇。這裏麵有外國人的原因,也有咱們自己的原因。但到底怎樣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人是互動性的動物,當你不了解對方的時候,就會按照自己的邏輯去處理事情。文化差異在海外生活中就這樣不動聲色的左右了你。中國人是個謙虛的民族,明明該接受表揚的時候卻客氣的說“哪裏哪裏”; 我們遵循著“凡事善為先”的原則,即使是門牙被打落了也還是笑著吞下去。 德國人卻是直來直去的,他們不懂中國的禮儀,把我們的謙虛和客氣解釋為退卻和懦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得“入鄉隨俗”,和德國人一樣單刀直入,是自己的東西就大方的接受絕不退讓。
有位中國先生到德國做博士後, 德國教授卻隻給他一半的工資,理由是他的英語不夠好,交流困難。這位博後實際上工作能力很強,隻是不愛說話。工資一事讓他氣憤不已,卻仍不願意開口和教授談一談。聯想到自己當年的經曆,我用他的名字給教授寫了封信,在信裏為他據理力爭,然後讓她的妻子將信轉交給教授。事後他們夫妻倆忐忑不安,教授對他的勇氣卻表示欣賞,不僅給了他該拿的工資,以後還改用郵件和他交談,最後當他離開德國時和教授已經成為了朋友。
當然“入鄉隨俗”除了這些個性和文化上的差異,不可避免的當然還有語言。離開祖國那塊沃土,沒有了親朋好友的幫助, 在海外的中國人大多是孤軍奮戰,日子過得很不容易。不少人覺得平日裏學習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的了,麻煩的德語能不學就不學。找著種種借口,不少人出國多年說的仍是英語,德語就永久的停留在“謝謝再見”的水平。殊不知這樣不僅讓自己的生活非常的不方便,還很可能因此失去一些好機會。我有幾位專業上都很優秀的博士朋友,在德國畢業後滿懷希望的四處尋找工作,最後都不得不遺憾的離開德國,原因都是因為不會說德語。更不要說開中餐館的人因為語言不好不能和客戶交流失去擴大生意的機會,中德通婚的家庭母親因為語言不好不能和在德國生長的混血孩子順暢交流而遺憾終身,等等。
除此以外,“入鄉隨俗”還包括要了解德國的法律知識。我認識兩位嫁給德國人又被丈夫拋棄的中國女子。這兩位女子沒有工作,丈夫既不與她們離婚又斷絕給予她們經濟來源。她們不懂德國法律,也害怕向同胞們尋求幫助會丟了麵子,隻能以淚洗麵度日如年, 讓丈夫“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其實如果她們稍微有一些德國的基本法律常識,就知道他們可以向德國政府申請幫助,也可以向法院申請離婚,這樣至少她們不至於淪落到乞討的地步,而且可以要回自己該有的權利。
人在異國他鄉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為了讓自己少走彎路,保護自己不被欺負,最好的辦法就是入鄉隨俗。但這短短的幾個字包涵的內容方方麵麵,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大家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的去認識和融入另一個世界,才能真正的讓自己生活得自在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