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歐遊

年少的時候懷著和莫名的憂傷, 天天做著漫遊世界的夢; 長大了,流浪還在繼續,心情卻大不一樣了。健身教練,SOHO翻譯和專欄作者
個人資料
bronzegoat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新加坡到德國,定居西班牙海島,不斷開拓進取的中國女人

(2021-05-26 06:28:54) 下一個

一個人,一個女人,用半輩子的光陰漂洋過海,從中國到荷蘭,經德國到新加坡再到德國,最後落戶西班牙,跨越銷售翻譯中醫機場管理飯店老板等行業,做一行就能有所建樹,然後又去挑戰下一個新的目標和新的行業。這是怎樣的一種奇特人生?

 

在西班牙陽光明媚的馬約卡海島上,有一個麵積2萬多平米的莊園,除了西班牙風格的別墅主樓,兩邊的副樓裏還有20多個床位和十幾間客房。院子裏有美麗的遊泳池,花園裏種著成片的各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鮮花、橄欖樹和檸檬、橙子、枇杷、石榴和梨樹等五百多棵果樹。一位身量苗條、穿著樸素的女士,輕盈地穿梭在園林和客人之間,偶然冒出來的幾句中文,恍惚間會讓人認為這是哪個世外桃源。

女人名叫何菱,是這個海島莊園的女主人,但她並不隻是一個普通的飯店老板,而是一個用前半生的時間,跨越幾大洲、闖蕩了五個國家,在銷售、機場管理、翻譯、中醫和酒店等五個行業都有成功建樹的優秀女子。這海島莊園裏美麗的一切,都來自於她50歲生日的一個主意,然後她們全家就從德國搬到了西班牙上,再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改造出來的結果。

 

1.艱難困苦中,有女初長成

何菱1964年出生在東北,成長卻是在北京。

何父懂三種語言,精通日語,是中國政法大學的教授。他是那種愛書如命的知識分子,把一輩子都獻給了工作。何菱兄妹平時很少見到爸爸,即使是周六的閑暇時間,何父最愛去的地方就是王府井新華書店。那時候一本外文字典要30多元,他的工資一個月也不過才110元,卻舍得花近100元買上三本外文字典。何菱還記得為了讓爸爸買書,他們兄妹四人得省下郊區的公交車票錢,從白石橋走路回家。而為了獎勵他們,爸爸給他們買了個一毛錢的雪糕,四個孩子一邊走路,一邊輪流每人舔一口。爸爸對知識的追求,還有精益求精的學術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何菱。何父和爺爺很有遠見,他們認為從小就要給孩子們一個翅膀,讓他們學知識、尊重知識,學會外語就能走遍天下。因此何菱兄妹在80年代就各自熟練地掌握了一門外語。

 

何媽是俄語教師,在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後轉行做了行政工作,主管學校畢業班的思想教育工作,協調、解決困難家庭和問題家庭的問題,經常要麵對打架鬥毆等負麵事情。她常年加班、起早貪黑地獻身工作,嚴格按照優秀黨員的準則要求自己,是海澱區模範教師及三八紅旗手。夫妻長年兩地分居、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重擔讓她得了嚴重的神經性頭痛,經常痛得滿床打滾,根本沒有多少精力照顧孩子。所以何菱的童年裏很少有父母的嗬護和寵愛。後來何媽50出頭即因癌症去世,成了剛入職場的何菱的心頭之痛。

 

何媽熱情開朗,也很堅強。盡管當時物質虧缺、家裏經濟緊張,她也仍然經常幫助別人。有親戚朋友來北京出差、結婚、或上訪,何媽都會留人在自己家住宿吃飯,幫人解決困難。受媽媽的影響,何菱兄妹們很小就學會了接人待物,並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他們住的大院當時叫東風大樓,與原總政歌舞團是一牆之隔。大院裏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大家的脖子上都掛著鑰匙,白天自由玩耍,中午去食堂吃飯。他們一起劃卡買飯,跟食堂裏服務的四川兵貧嘴,還向他們學好聽的四川話。每到周六,大樓之間還會放電影。看電影<<青春之歌>>,小何菱就希望自己快快長大,早日實現青春的夢。看朝鮮的<<賣花姑娘>>,小何菱就哭得一塌糊塗。就這樣小朋友們互相陪伴,過著開心的日子。

(1966年全家福,何菱2歲,照完相父親就被下放了)

四歲那年的一個晚上,何媽又加班做家訪去了,何菱和姐姐沒有飯吃。八歲的姐姐就試著給妹妹煮粥喝。每當鍋裏一冒泡她們就往鍋裏加水,一直加到米湯溢出鍋外,把火撲滅了。兩個小姑娘嚇得把被子捂到頭上,餓著餓著就睡著了。在這樣的記憶片段裏何菱慢慢長大了,長大後她非常獨立,性格也很好強。

 

2.闖蕩歐洲,獨自打拚

大三大四的時候,何菱在國旅北京分社做了兩年的業餘導遊,積攢了一些工作經驗,也豐富了自己的英語口語。大學畢業後她進了機關,因感覺不太合適,隻幹了兩年多,87年何菱就離開機關轉到了外企,在一家荷蘭公司做工業複印機的銷售與公關。荷蘭公司很欣賞她的語言能力和積極努力的工作態度,第二年就派她到荷蘭、香港以及德國進修和出差。

外企的工作讓何菱經常出差去上海。她出入住的是星級酒店,大半的工資都花在買漂亮的衣服和化妝品上,日子過得很滋潤,活得也沒有負擔,她無憂無慮,所以盡管她覺得歐洲很美麗,卻也並不想出國。

 

她辦公的地點在長安街上的民族飯店。89年5月,學生運動越來越激烈,每天遊行的隊伍讓人無法正常工作。公司老板問何菱:願不願意去德國加強德語學習。正值男友去美國繼承遺產,與她分手,於是何菱就動身前往德國。

 

何菱的德國朋友老包在漢諾威有套遺產房。可是老包喜歡北京的生活,房子一直空在那裏。他說何菱可以在他的房子裏住一年,隨便住、隨便吃,愛怎麽用就怎麽用,條件是幫他照顧好房子。就這樣何菱在德國算是有了立足之地。

 

何菱還不會德語,也不會開車,德國的天氣又冷又潮濕,相比國內舒適自由的生活,她覺得在德國的生活很艱難,可是她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用六個月的時間,她快速地在漢諾威的一個私人學校裏學了德語課程,拿到了證書,也有了很好的德語交流能力。

 

其實88年在國內何菱就認識一位來自德國漢堡的聲樂係教授。德國教授當時應中央音樂學院周廣仁教授的邀請,在中央音樂學院和成都音樂學院做一年的客座教授。因為在日本、中國、加拿大以及中東都待過,教授很理解海外生活的孤獨和困難,經常資助他的中國和日本的學生,幫助大家解決在德國找房子、成家立業等各種困難和問題。因為這個原因,也因為在德國沒有別的熟人,何菱就經常在周末坐火車去不萊梅見教授。

(何菱的公公,德國男中音歌唱家Claus Ocker教授)

教授是不來梅東亞協會的積極成員。該協會經常舉辦文化活動來促進商業交流,教授會在慶祝會或節假日裏登台演唱,何菱則是他的熱心聽眾。因為英文好,她經常協助他們接待一些亞洲貴賓,帶貴賓們遊覽不萊梅,或者陪夫人們購物等。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她的德語口語得到很快的提高,也認識了很多人。通過教授的引薦,她又認識了很多熱愛亞洲文化的歐洲人,這些人後來也都成了她的朋友,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教授是一名智者。他在二戰中受傷,以至於終生身上都帶著子彈。他雖然是商人出身,但是特別熱愛聲樂,一路自學成才,拿下漢堡音樂學院的博士學位,最後還當上了教授。何菱還從教授身上學到很多人生的道理,他堅強的毅力和成功的典範成為了她的楷模,在她最困難的時候還給了她很多的溫暖和幫助。教授的兒子也是何菱在國內的一位熟人,這期間他也回到德國,與她相戀並走入婚姻,教授也就成了她的公公。

 

教授在86歲的時候被查出患有腸癌,他坦蕩地說“我不希望接受任何治療,我希望這樣自然的死去。” 他堅持工作,仍然上舞台辦音樂會,直到92歲自然斷食。他說:“我很感恩能活到現在這個年齡,還有現在的這個生活質量。我很清楚每個家人的名字,而且我什麽都很健康!”然後他斷然絕食,不再吃飯。何菱陪了他最後七天,每天都去看他。她很難過,公公卻告訴她不要傷心,他說“沒什麽可傷心的!我很享受我的人生,你為什麽要傷心呢?”還說自己要笑著麵對死亡。最後教授真的順其自然,坦然地走掉。他自強不息以及坦蕩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何菱。

 

3.轉戰新加坡

1993和95年,何菱的兩個孩子相繼出生了。她想讓孩子們接觸亞洲文化,正好先生找到了去新加坡工作的機會,於是全家就搬到了新加坡。

盡管新加坡的工作許可證特別難拿,但因為中文、英語和德語都非常流利,何菱馬上就在樟宜機場找到了工作,負責機場的貴賓接待工作,管理著一支33人的團隊。這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團隊,裏麵有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馬來人、印度人及緬甸人和巴基斯坦人,即有不少穆斯林。

 

剛開始何菱沒有多元文化的工作經驗,不知道每年春天有一個月的時間是穆斯林的齋戒節。在這個月裏,穆斯林們每天在日出之後到天黑(八點)之前既不能吃飯、也不能喝水。因為饑餓,團隊裏的穆斯林姑娘們都很虛弱,注意力也很差。正趕上世界名模克勞迪婭希弗訪問新加坡,何菱在排班的時候並沒把齋戒的因素考慮進去,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失誤---希弗被四百多名影迷圍得水泄不通,原因是本該在貴賓室裏值班的穆斯林姑娘們,因為饑餓都自行離崗休息去了。

 

這以後何菱就努力學習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不同文化,在行政管理上也更加充實自己。

新加坡有很多華人,他們的幼兒教育不僅早,而且是強迫性的。那裏的孩子從三歲起就學很多東西,比如語文和數學。可何菱的孩子都在德國出生,秉持的是德國自由放鬆的教育方式,即讓孩子們盡情地玩,所以孩子們不適應每天坐在板凳上、背著手上課的方式,很不開心。另一方麵97年亞洲的金融風暴影響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正趕上女兒快上小學了,所以1999年6月,何菱夫婦就離開了新加坡回到德國不來梅。

 

其實何菱的丈夫家庭背景好,個人的學曆、外貌、語言等才能一流,工作也一直成功順利,說起來是比較幸運的一個人。回到德國的生活讓他覺得很失落。德國的人工很貴,所以家裏就沒有了新加坡的保姆和司機,一切都得自己來。他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所以他非常悲觀、消極,經常萎靡不振,看事情很陰暗,既不懂得感恩,不滿足現狀也不願意改變,經常抱怨。這與積極向上、愛熱鬧、陽光爽朗的何菱很不合拍,最後導致了他們13年婚姻的結束。

4.協助開辦德國中醫診所

盡管還在婚姻破碎的痛苦期,何菱卻鼓勵自己要重新開始,就馬不停蹄地四處打聽。正好她的一個德國朋友烏茜在考慮辦一個中醫診所。烏茜是學漢語的,很了解中國的文化,也很欣賞中醫治病的角度和觀點,她自學了中醫,在德國考取了自然醫師的執照。她說:“你回來得正好,能幫幫我嗎?”於是何菱就加入她的隊列,從事務性的工作開始做起,正式籌備中醫診所的開張。

 

那時候中醫在德國還是一個新鮮事物,要得到德國衛生部的認可並不容易。何菱全力投入,參與了這段艱辛的開拓性工作,其中包括很多和中國有關的事務性事情,比如和醫院交流考察、挑選合適的中醫師到德國來等。

2000年11月,何菱帶領不來梅市議會的18位德國議員,代表不來梅紅十字會訪問中國。他們訪問的目的是考察中醫在德國的可能性,以及以什麽樣的方式落戶到德國、尤其是不來梅市。他們先後考察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的腫瘤科、肺科、內科、針灸科等各個科室的日常工作,從而得以結識一些名中醫。他們還考察了不來梅港口與上海港口合作的可能性。這次中國之行的結果是:不來梅紅十字會中醫診所正式掛牌成立,德國從此有了第二個正規的中醫診所,是中醫走進德國的一個裏程碑。

(高雅大氣的不來梅紅十字會中醫診所)

在建立診所的初期,他們精心挑選並邀請國內的老前輩到不來梅,比如上海的林鍾香、陳治立、丁一諤,陸垚淼(已故)、張海蒙、倪偉醫生,昆明的林一萍、李錦明、徐紅、梁曉英、鄧一軍、馬黎醫生等。這些醫生為不來梅診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診所每天門庭若市,成為德國最專業的中醫診所之一。

(2009年,在不來梅在市政廳紀念中醫診所成立十周年,右四是何菱)

診所成立以後,他們還到各個地方,比如漢堡和不來梅的周邊做了很多中醫講座,全方麵地在德國介紹中醫。何菱的工作就是在中醫和病人之間做翻譯。

 

不僅工作,在生活上她也會照顧醫生們,為他們在德國的生活創造一些便利條件。業餘時間她還經常帶他們出去旅遊,一起做飯,讓醫生們在不萊梅工作的一年時間裏盡可能的快樂。後來他們都結下了很深的情誼,有的還與她成為了摯友。 病人們也很尊重何菱。他們感恩又熱心,與她結下了很深的友誼。在她50歲生日的時候,還有病人特意從漢堡趕到不來梅給何菱送花。

(何菱在不來梅中醫診所為公眾講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就這樣何菱在中醫診所工作了17年,與眾多的名醫一起共事,也為在德國傳播中醫文化做了很多工作。她從醫生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中醫的知識,讓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生活終身受益,也形成了尊重自然,順從自然的觀念,並把這些思想都傳給了自己的孩子們。

 

在何菱集中精力投入中醫診所的這些日子裏,她認識了現在的先生。先生當時是不來梅市的議員,在上海豫園中品嚐了美味的小籠包,就愛上了中國美食。他們因工作而結緣。他對何菱的兩個孩子視為己出,十分疼愛。孩子們有什麽需要,甚至都不需要何菱的參與,父子三人直接就解決好了,包括資助孩子們上學、找房子,給孩子買汽車和投資廚房等。2003年小兒子出生了,父子四人照樣親密融洽,並沒有因生父不同而造成隔閡。

(何菱39歲時在工作中認識了第二任丈夫,並生下小兒子)

5. 五十歲華麗轉身,西班牙再創輝煌

50歲,何菱在心裏醞釀新的目標。不來梅的天氣陰冷潮濕讓人心情不好,診所的工作沒有了挑戰性,成了常規生活;她還想給小兒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當她考察到西班牙的馬約卡島後,覺得那裏不僅風和日麗、陽光明媚,那裏的私立學校對兒子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2016年,他們賣掉在德國的房子,舉家搬到了馬約卡島上,臨行前她還在德國短期地學了一些西班牙語。

 

來到海島上,她買下了西班牙首富閑置多年的莊園,請人和自己一起動手改建,把積留了幾十年的垃圾清掃幹淨,還自己動手重新裝修,把整個莊園改造得漂亮別致。

(陽光燦爛的馬約卡島上何菱的宅院)

她努力去了解那裏的地理、地貌和氣候,先後舉辦各種中醫、飲食、營養保健和健身的講座,每逢節日比如中秋節和元宵節也都會搞活動。這些活動增進了她與當地人的聯係,幾年下來就有了很多朋友。

為了不與當地社會脫節,2017年何菱申請了TUI公司的危機經理的職務,在機場負責所有德國航班在起飛前checkin的這一個小時內的問題。也就是說,登機前的等候期裏發生的所有事情、飛機誤點導致的問題、還有顧客的任何問題,不管是業務上的還是時間上的,包括超重、生病、護照丟失等,各種雜七雜八的事情都歸她管。

(在西班牙帕爾馬機場上班的何菱,負責機場登機管理工作)

盡管何菱的西班牙語水平還隻是初級,她以前在新加坡機場的工作經驗,以及她出色的德語、英語和中文能力,讓她順利地拿下這個工作職位,並很快在新的崗位上長袖善舞,幹得如魚得水。同時她也結交了很多西班牙朋友及同事。他們在生活上對她很關心,為她在西班牙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樂的時光。

 

小兒子在馬島的私人學校裏也很開心,結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疫情下,他們盡情享受海島上清淨又自在的生活,沒有複雜的人事關係,每天在大自然裏呼吸著新鮮空氣,愜意地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小兒子和女兒在劃船俱樂部)

6.獨特的育兒方式,教會孩子自愛、自立、自強

何菱的三個孩子來自兩個不同的爸爸。現在他們都已經成人,卻仍然彼此友愛。在孩子的教育方麵,何菱感到非常滿足。

(同母異父的三姐弟親密無間)

延續自己小時候養成的節儉習慣,何菱從孩子們一出生就給他們買二手服裝。德國二手店的童裝都很幹淨,並不是破衣服的代名詞,不少高薪家庭都會給孩子穿二手服裝。何菱會帶著孩子們參加德國教堂組織的二手物品交流會。她帶著孩子們把自己平時不用的玩具和童裝洗幹淨、熨幹平整後再標上標簽,然後出售。因為準備得精心,所以每次都賣得精光。孩子們辛苦又快樂,掙來的錢成為他們的獎勵,可以拿去買自己喜歡的二手玩具。

 

何菱很享受跟孩子一起準備二手物件的活動,孩子們也甘心情願地穿上漂亮的二手服裝。後來孩子們長大了,不管到哪裏都有極強的環保意識。女兒習慣於書包裏總是裝著布袋子,從來不用塑料袋。大兒子現在已經做了爸爸,他給寶寶買的也是二手服裝。

 

何菱認為,愛別人容易,愛自己卻不容易。沒有人照顧和愛你的時候,就要自己照顧和愛自己。首先要先愛自己,然後才會愛別人,所以她培養孩子們從小就要自立、自愛和自強。做為母親,她認為隻有自己堅強了,才能帶出堅強的孩子,也隻有愛自己、也愛生活的人事業才能真正成功。

她每周都會抽出一天的時間單獨和一個孩子相處,比如她想單獨帶老大的時候,就會把老二托付給保姆。這樣孩子們在每周的這一天都很高興,因為TA 是主角,可以主宰自己的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什麽事情。

 

女兒每到屬於她自己的那一天,總會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高高興興地和媽媽去買各種手工材料,然後回家做手工,而媽媽一整天都會陪著她。

 

大兒子喜歡戶外運動,所以他的這一天多半在公園的遊樂場裏度過。攀高、爬樹一整天,回到家裏他很充實。兒子說,“媽媽這一天都貢獻給我 了,我特別滿足。”

 

小兒子最大的愛好就是樂高玩具。媽媽會帶他去漢堡的樂高專賣店,給他買不同的樂高產品,然後陪著他玩樂高,為他做好的模型一個個拍照,再剪輯成小電影。這成了他長大後難以忘記的美好時光.小兒子的國際象棋比賽媽媽每次都會參加。她會往返接送兒子到全國各地,在那兒等候他一天,結束後再帶他回家。這也許是因為她自己小時候缺乏父母的陪伴,現在就補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吧。

就這樣每個孩子都沒有兄弟姐妹的幹擾,每人有足夠的空間自由發展,所以他們也很珍惜在一起的時間。他們三人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群,在需要的時候互相支持。包括上大學、選擇專業等重大事情,他們都先互相討論過了,然後才會和父母商量。因為一家人住在不同的國家,他們還會彼此委托去采購禮物,時不時在父母的生日送給他們一個驚喜。

 

何菱還鼓勵孩子們參加體育運動。兩個兒子在不同階段都打籃球和排球,而且都打得不錯。小兒子和女兒都參加了劃船俱樂部。他們要自己準備比賽用的船,還要擦船、洗船、學會準時起床以參加比賽、以及等候比賽等,這很好地鍛煉了他們的自理和組織能力。女兒現在在奔馳賽車公司主辦世界級的賽車賽事。她表現出很強的工作能力,能獨立承擔很大的責任。因為能熟練地使用四種外語,她一個人在世界到處旅行,滿足地過著自己想過的日子。

 

大兒子則是一個穩穩當當、踏踏實實的家庭暖男。他生活在柏林,有自己的小家庭和寶寶,很滿足地自己種菜、自己煮飯。他學的就是飲食科技,正好負責全家素食、吃健康食品,這是他的願望 。

 

小兒子今年18歲,已經拿到了德意誌銀行的獎學金,他幹得非常開心,深受到德意誌銀行總部的重視,可以有選擇地去學金融專業,走投資的路。現在他正準備要開始大學生活。

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何菱的觀點是: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其實說的就是人生要不停地有新目標,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國內不少她這個年齡的人都已退休,但對何菱來說,生活中上還有很多東西等著她去開發、去學習,她要努力跟年輕人打交道,不停地發現生活的美好,也願意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曆,讓更多的人走入她的莊園和海島生活(何菱微信號 HeLing213)。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Nick99 回複 悄悄話 PMI是西班牙第三大機場,疫情之前每年都會去這個地中海天堂島馬略卡度假一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