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財神”獨闖京城★★★★★
一個過去連縣城都很少去的山村婦女,1990年進京城,在那裏批發西紅柿,香蕉。她叫楊貴玉,人稱她楊嫂,廣東省高州縣長坡鎮人。1989年,她家鄉的西紅柿和香蕉大豐收,可愁壞了鄉親,鮮靈靈的西紅柿,偌大個的香蕉,硬是賣不出去。
不僅附近村鎮,縣城賣不出去,運到深圳,廣州也賣不出去。她想:絕不能讓它們白白爛掉。得想法子賣出去。她聽說北京市場上香蕉和西紅柿好銷,於是不顧丈夫勸告,獨自闖入京城。
她平素連縣城也很少去過,初到北京,人生地疏,分不清東西南北,又不懂講普通話,攬不來生意,頭一車皮香蕉在北京爛了一半,賠了一萬多元。楊嫂傷心得流了淚。難過幾天後,她又重整旗鼓,向銀行貸款10萬元再幹,認準了要做好這生意。
楊嫂的生意興隆了。她後來說,沒靠別的,靠的就是信息靈、質量優、價格低、服務好。
不然,就難在京城立住腳。為了生意,她給在高州山區的家裏安上了直撥電話,北京什麽農副產品銷得好,她立刻打電話讓丈夫組織貨源,不出三四天就能運到北京。
一年就銷了2000多噸。在她帶動下,本村和鄰村的農民都爭種香蕉和西紅柿,並與楊嫂簽定了銷售合同,過去貧窮的山村因此富裕起來。
★★★★★革命加拚命★★★★★
廣東某縣有一家小農場,過去養了幾頭奶牛,農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才掙幾十上百元錢。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中,場裏的領導者們開動腦筋,要搞牛奶深加工,發大財。
可是誰懂技術呢?他們四麵出去,以月薪數千元另加住房一套的優厚待遇在內地聘請了一位高級工程師。這位高級工程師看了看自己家裏擁擠不堪僅10 多平方米的房子和房子裏擺著的14 寸黑白電視機,終於牙一咬、腳一跺,辭去現職,應聘而來,經過他革命加拚命,用了不足半年時間就研製出了一種活性乳酸菌飲料。就靠這種飲料打開了市場,救活了農場。現今該農場已今非昔比,鳥槍換炮。成為一家大型的集團公司。
★★★★★生意雖小活力大★★★★★
廣東人愛吃燒雞、燒鴨、燒鵝,前幾年貨源缺乏,人們想吃,無處買,現在個體戶與農村專業戶掛釣,鮮活的肥雞、肥鴨、肥鵝運往廣州市內,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燒雞鋪,燒鴨店,隨時都能買到。
廣州魚檔買賣更為興隆,魚檔店主為降低魚塘成本,直接從產地進貨,既保鮮,又便宜,並且還引進養魚的先進技術,提高塘魚存活率,讓人們隨時買到鮮魚、活魚。
牛記牛肉檔,每天賣5 頭牛的牛肉,節假日照常營業,大年初一也不例外。貨源充足,風雨無阻,準時供貨。大大方便了群眾生活,促進了商品流通,活躍了市場。
★★★★★從無到有★★★★★
在現實生活中惜力滋生是“弱勢”的應變法,亦是施展“樹上開花”計,使應變者假手於他人的力量,利用別人的經驗、信息、技術充實和發展自己以改變“弱勢”。
廣東中山市五桂山鎮,原是個“山、邊、窮”地區,辦工業資金奇缺,技術人才難以解決。後來他們與中央航天工業部等單位聯合,組建中航發展實業公司,興建中航鋁窗廠、中航精密模具廠等企業。帶動了鄉鎮企業從無到有,逐漸發展。人們曾記他們運用“樹上開花”謀略表述為“倚玉雕玉”“樹上開花”。
★★★★★搖身一變成了“萬元戶”★★★★★
廣東海豐縣蓮花山下的顧蓮峙村,長期以來依然過著借錢買米,乞油點燈的日子。改革開放後,這個窮村煥發了生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赤貧之地,今朝果樹飄香。如今的顧蓮峙村已成為海豐縣蓮花山鎮的首富村,僅種果一項,年收入就達100 多萬元。
種果,是該村脫貧致富的“絕活”。早在1982年,老農甘譚因地製宜,率先在村後壩上種上桃李,第二年就收4000多斤李子,第三年,他便搖身一變成了村裏首個“萬元戶”。
在老甘的影響下,全村掀起了種果熱潮。人們煉山打穴,運基肥、找貸款、尋種苗,把山前山後都裁遍了,甚至連砂礫地、石頭崗也種上果樹。數年後,顧蓮峙村便迎來了“嶺南佳果四時春,楊梅柚桔次第新”的豐收景象。在今日的顧蓮峙村,用村民自己的話說,現在算是實現了第二次翻身。走進顧蓮峙村,記者看到那外牆裝修華麗的新樓宇鱗次皆比,大屏幕彩電、錄像機、摩托車、電冰箱等高檔電器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一把火燒出30 萬元★★★★★
1989年,謝永新從部隊複員回到廣東連縣的福源村,看到家鄉依舊這麽窮困,他不禁眉頭緊鎖:怎樣才能使這個窮山窩走上富裕之路呢?福源村地處石岩地區,四周全是石頭山,若搞耕種養殖業肯定不行。俗話說:靠山吃山。對!就在“山”字上做文章。謝永新爭取到鎮信用社的支持,承包集體石山,辦起了一條年產萬噸的石灰流水生產窯。一邊生產一邊摸索,終於掌握了配料,火候,出煙等全套生產技術,產量逐步提高,生產出來的石灰,具有細滑、雪白粘性強的特點,深受用戶的青睞。產品不過夜,隨產隨銷,一把火燃起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自1989年點燃一把火至今,日均生產石灰達30 噸,年獲利潤近30 萬元,成為村中農民率先致富的楷模。
★★★★★化腐朽為神奇★★★★★
廣東省清遠市長石村青年謝漢生利用“樹仔頭”製作形態別致的盆景供應市場,僅1994 年已收入15 萬元,成為深山溝裏致富的佼佼者。謝漢生所在的村子背靠深山大嶺,有豐富的樹樁資源,以往農民把樹頭當柴燒,每擔僅10元至20 元。
隨著人們生活的逐步富裕,社會上花卉盆景銷勢看好,他就萌發了巧做樹頭文章的念頭。1988年,他來到廣州芳村花地,拜師學藝。經過半年的刻若鑽研,他基本掌握了樹樁盆景的栽培、造型等技藝。回到村裏,他在屋後開辟了一塊半畝大的樹樁盆景園地,從山上采挖來樹樁進行樹樁盆景栽培。第一年把樹樁栽活,第二年上盆修剪,第三年經形態想象進行藝術造型成為商品出售。他製作的樹樁盆景有榆樹、紅楓,雀梅、南天竹、之角楓等30多個品種,千姿百態,使人在盆景的小天地裏也能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六年來,謝漢生靠這些“樹仔頭”已收入近40萬元,樹樁盆景園地已發展到近3 畝地。現在,他還學習根雕的製作,看來他的野心真不少哩!
★★★★★白手起家的“大腕”★★★★★
深圳南方製藥廠的老板趙新先是國內企業界有目共睹的管理人才,白手起家的“大腕”。他認為,企業發展的關鍵是造就一批懂經營、會管理、能賺錢的“人才群”;企業要突飛猛進,便要靠這個“人才群”的奮發拚搏。趙新先管理企業首重人才,他的管理機製也就是人才激勵機製,“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機構能立能撤”。人員從職工到幹部,全部實行聘任製,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說到做到。九星分廠缺廠長,趙老板一把拎起26歲的大學生李春,效益一年就翻了個;1989年才進廠的年來清,從司藥、主管、車間主任到生產部長剛活過27 個春夏秋冬,已開始象模象樣地指揮全廠生產;臨工戴圍山進廠3個月,趙老板看出他是個人才,先任組長,很出色,半年升班長,更出色,創造數量、質量、耗損等綜合考評管理工資製度,提高了全廠管理效能,趙老板當即提前賞給他一套住宅。趙老板推行“四能”管理機製以來,先後提升了165名幹部,工人轉幹28 名,辭退和降職使用15 名。工人的年均淘汰率達10%左右。員工收入拉開了檔次,差距比為1:18,最少拿1,最高的拿18。同時,為了使激勵機製永保活力,趙老板不惜“放水養魚”,從1991年開始,拿出企業純利的15%用於職工的工資和獎金,使員工的收入不斷提高,越幹越有勁,越出成績越想出成績。趙老板的用人之道另有三絕:
一好用青年人。他說:“想當初,誌願跟我在筆架山下安營紮寨的都是年青人,我也就把骨幹隊伍建立在青年人的基礎上。”現在,全廠幹部平均年齡26 歲,53 名主要領導平均年齡不到30 歲,國外分公司的經理也都是30 多歲的小夥子,精明能幹。很快就學會了與外國人做生意。
二是有用無類,因才施用。隻要德才兼備。不管其過去,不問進廠時間,一樣培養、重用。
三是講究“傳、幫、帶”。這些年來,趙老板先後投資83萬元培訓費,選180 人分赴各地高等院校、研究部門進修。職工凡參加函授、電大取得成績者,都準予報銷學費。逐漸形成了南方製藥廠興旺發達的“智能優勢”。目前,趙老板手下的303 名幹部,擁有碩士、學士、和專科學曆的占89.5%,堪稱猛將如雲。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