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走不通的路
台灣茶王李瑞河在台灣建起了東南亞最大的製茶廠,在島內開設了42家茶葉商店,茶葉中場占有率達到133%,營業額在193?年底達到了12億元新台市。此外,還設有證券金融、食品等方麵的12家企業公司。1953年,父親李樹木和兒子李瑞河掛起了“銘峰茶行”的招牌。
接待的第一個客人是一個由鄉間特地趕來捧場的鄉親。李瑞河從他手中接過茶錢時,覺得非常不好意思。當時,賣茶人是很卑賤的,與乞丐地位差不多。李瑞河常騎著車挨家挨戶叫賣,常常會驚動惡犬,狗吠個不停,屋裏的人也就很不耐煩,罵道:“一定是乞丐或是賣茶葉的來了。”賣茶人還有一個綽號“茶牛”,地位之低賤由此可見一斑。李瑞河有8 個弟弟妹妹,家庭沉重擔子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後來,他到軍隊中服役,軍中的一句名言給他很大的啟迪:“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天下沒有走不通的路”,早年的困境也時時使他產生要出人頭地的強烈欲望。
1959 年2 月他退役了。 1959 年底,李瑞河有了一點資金,開始創業。他認為,創業前應先成家。1961 年3 月,李瑞河結婚,結婚後,他發現妻子的兄弟姐妹比自己還多兩個。他開始專心致誌琢磨事業大計。一天,他經過台南市天仁兒童音樂門口,發現該園正因慶祝開幕進行兔費招待,人流川流不息。於是,他好奇地信步踱進園中,坐在涼亭內觀熱鬧,他發現亭邊小池塘畔有幾個人在釣魚。
每隔幾分鍾就有魚兒上釣。“魚多釣的人也多”,這句話給他啟示,一個投資計劃因而產生了,他要在台南市開店。他興衝衝地趕回家與父親商量,父親鼓勵他說:“台南市的茶行老板全不識字,到鄉下買茶簽支票還要我幫忙寫,你是初中畢業生,還怕比不過他們嗎?”1961 年11 月10 日, 26歲的李瑞河在台南市西門路開了第一家茶行,店名叫“天仁”。
他開店的資本4萬元台幣,其中1.2萬元是嶽父的聘金,嶽父全數交給女兒帶它嫁回李家。還有8000元是妻子變賣首飾的錢,對這筆來之不易的錢,李瑞河精打細算。第一年,賠點錢,第二年,不賠不賺,第三年開始贏利,這是李瑞河的計劃。可是,經營成績出乎意料。
李瑞河創業伊始,定下了“汗洗台南”的經營策略。他先拜訪市政府、銀行的總務,其次是全台南市的雜貨店,每個地方至少走三趟,第一趟初步認建立印象,第二趟拉感情,第三趟才有禮地推銷產品。
一個地方跑十趟八趟才做成生意是常有的事,令李瑞河記憶尤其深刻的是台南關廟前一位鄭老板開的雜貨店,李瑞河每個月去拜訪他,努力了三年,雙方才結成朋友,做成了生意。
第一年,他的辛勤汗水賺來了台幣1萬元,第二年賺了5萬多元,第三年開始賺10萬元以上。誰知這些錢,凝
聚了李瑞河多少汗水。1966年,李瑞河將台南西門店交給大弟,自己則帶著堂弟到當時有60萬人口的高雄打天下。在八德路上,他設立了第二家“天仁銘茶”。仍繼承:“汗洗台南”方法,埋頭苦幹,隔年又在五福路上設立了第三家“天仁”。
1968年,他進攻台北,在信義路開設第四家分店,同時成立了資本額為100 萬元台幣的天仁茶葉有限公司。至此,李瑞河的“茶葉王國”已形成了規模。 60 年代,台灣工業發展迫使台灣茶園麵積縮小,但因茶農采取了更新衰老茶園,推廣優質茶苗,改進耕作和管理技術等措施,茶葉產量反而大大提高,由1960年的每公頃產380公斤提高到1970年的830公斤。
台灣的售茶業也就更趨興旺,競爭達白熱化程度,當時台南有13家勢力雄厚的茶莊在爭奪市場,李瑞河的小茶店也擠了進去,並出現奇跡,勢力日趨強大。1986年,李瑞河動用1。2億元台幣買下了一家博物館,換上了自己企業的招牌,此時,他已打下茶葉江山,無人可與匹敵。
自立門戶
現年61歲的台灣新崛起的“船王”、台灣長榮集團主席張榮發,目前,在台灣擁有10多家規模龐大的公司,在日本、美國、英國、巴拿馬等國有幾十家分公司或辦事處;其所擁有的資產達10億美元以上,名列當今世界十大華人富豪之一。他屬下的長榮海運公司,現有66艘新型貨輪,總噸數達210 萬噸,航線無所不至。因此,張榮發被譽為“世界航運巨子”。
張榮發是台灣基隆人,生於1927年。他濱海而居,自幼酷愛浩瀚的大海,18歲於台北商業學校畢業後即上日本商船當水手。由於他勤奮能幹,深得日本船主賞識,由水手、二副、大副一直升到船長,這為他後來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68年,張榮發放棄一家航運公司副總經理職務,自立門戶,他購置一艘殘舊的洋貨船,創建了長榮海運公司,開始航行美國和遠東地區之間。
他精明能幹,熟悉海運業務,加上服務周到,他的貨輪很快便增至3 艘,並增辟了遠東至波斯灣的中東定期航線。經過7 年的苦心經營,他的海運事業蒸蒸日上,發展頗快,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和用人之道,為培養航運人員,他捐資在淡江大學興建商船學館,在台灣交通大學和海洋學院等院校設置獎學金;為調動屬下人員和積極性,也將長榮集團的20%的股份分配給中上層職員,使他們都成為股東,竭力為公司服務;為提高工作效率,他還實行船員海、陸輪調和船員合理精簡配置等辦法。
10年前,在和財雄勢大、管理嚴格的日本對手的競爭中,他每艘數萬噸的貨輪僅用17人操作,而日本貨輪則用21人,後來,日本輪亦減至17人,他遂改進設備減至14人,最近更減至為11個人操作。張榮發曾充滿信心地說:“即使日本的船舶設備和人員與張榮發的長榮集團一樣。我們還是有信心繼續領先。因為,我們的人員有勤勉苦幹的精神。
來源:千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