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
2005 (1)
2007 (104)
2008 (95)
2009 (105)
2010 (66)
2011 (37)
2012 (44)
2013 (36)
2014 (56)
2015 (33)
2016 (62)
2018 (34)
2021 (36)
2022 (36)
2024 (46)
徳國浪漫之路,是Bavaria巴伐利亞州和aden-Württemberg巴登-符騰堡州南部地區,最吸引人的旅遊勝地之一。
浪漫之路的概念,非常粗略地基於連接參與城鎮的古羅馬路線,並在北部增添了一些令人驚歎的中世紀景點。它看似基於曆史和傳統的營銷理念,但實際上是一個更為現代的發明。
戰後迫切需要重建旅遊業的德國,對“浪漫之路”正式的“路線”構想 —— 29個城鎮,460公裏—— 誕生於1950。首批遊客是駐紮附近大型基地的美國士兵的親朋好友,但這條從Würzburg維爾茨堡到Füssen菲森的路線,很快就廣受歡迎。
這條路線受歡迎的原因不難理解。盡管其理念源於現代,但這條路線將曆史名城Würzburg維爾茨堡、Augsburg奧格斯堡、與三座中世紀城牆環繞的城鎮, Rothenburg羅滕堡、Dinkelsbühl丁克爾斯比爾和Nördlingen諾德林根, 結合在一起,最後以新天鵝堡和阿爾卑斯山等旅遊勝地作為結束。“浪漫之路”這個名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許多遊客在看到中世紀城鎮或童話般的新天鵝堡時的感受。這條路線,還將帶人領略令人印象深刻的曆史、藝術和文化。
我們要一天自駕掠影浪漫之路,那是不可能走全線路的,隻能在它的29個城鎮挑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我之前草擬的,和隊友前一晚網搜確認的高度一致:Rothenburg、Dinkelsbühl、Nördlingen、Harburge 和 Augsburg —— 能去到幾個,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於是,從維爾茨堡離開後,我們直接跳過最開始的5個小鎮,走Autobahn高速,直接去Rothenburg 羅騰堡。離那不遠時,從#7高速出來後不久,就碰上路因修路工程封了。隻能看著GPS,臨時繞走 Adelshofen。雖然才開了一天多車,我們已經發現,德國的修路工程一點不比我們那裏少。而且,他們修路封路,就是一道封路障礙擋在那裏,完全沒有其它任何標識、更不要說Detour的指引牌了, 全得靠你自己找路繞。
1)
路過 Adelshofen的時,車窗上已經有雨滴落下的痕跡。到羅滕堡時,那裏的雨已經下得不小了。
不熟悉租的車的車載GPS的操作,也沒有具體的地址可以輸進去,所以,隻能選城鎮名,由GPS帶我們去它默認的地方。好在我們已經發現,它默認的地方應該都是市鎮中心,所以和我們的目標也很一致。
到了羅滕堡,GPS把我們指引過了城門,直接進了古城。我在自己手機的offline map 離線地圖上,看到附近就有Tourist Information遊客信息中心了。於是,看到有停車場標記,就趕緊叫隊友開了過去。在古城狹窄的路上,開進了一個小小的停車場。停車場如此地不顯眼,我們擔心回頭在老城裏轉完了會找不到,停車出來後,還專門拍了幾張照片作路標。
2)
3)
4)
5)
我們直奔遊客信息中心而去,裏麵有英文簡介和老城的地圖。摘抄並翻譯一些簡介的內容如下。
童話成真的地方:雄偉的石牆環繞著42座塔樓;紅瓦屋頂的半木結構房屋;鵝卵石鋪就的街道和開滿鮮花的窗台 —— 這就是Rothenburg ob der Tauber羅滕堡,又名“Red Fort on the Rivre Tauper陶伯河上的紅堡”。這座歐洲最美麗的中世紀小鎮之一,看起來宛如電影布景——但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在過去的一千年裏,這些狹窄的小巷曾接待過國王、皇帝、朝聖者,如今,也迎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所有人都曾,並且至今,被這座過去與現在交織的小鎮所迷惑。 而且,距離慕尼黑或法蘭克福僅幾個小時的車程。白天,小鎮風景如畫;夜晚,當守夜人帶領遊客穿過風景如畫的小巷時,小鎮又顯得格外神秘。守夜人身著黑色鬥篷,頭戴寬邊帽,提著燈籠。他能說英語和德語,他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過去,從Thirty Years War三十年戰爭和 the Plague to white gold (salt) 瘟疫到白金(鹽),再到羅滕堡的主要購物街Herrngasse赫爾恩街。
城市簡史: 960年 陶伯河穀德特旺地區的第一個社區。1142年 霍亨斯陶芬王朝國王康拉德三世建造帝國城堡(拉丁語“Castrum Imperiale”)。城堡旁的山丘上發展出一個社區,後來被稱為羅騰堡。1167年 羅騰堡公爵弗裏德裏希去世後,城堡被廢棄。由於其地理位置,這座城市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1274年 哈布斯堡國王魯道夫將羅騰堡升格為帝國自由城市。1356年 一場地震摧毀了整座帝國城堡和部分城市。1400年 在市長托普勒的領導下,這座城市迎來了鼎盛時期。 羅騰堡擁有超過6000名居民,是帝國最大的城市之一。1525年 農民戰爭期間,這座城市與起義軍領袖弗洛裏安·蓋爾結盟。這座城市開始衰落。 1544年 羅滕堡發生宗教改革。1618年 三十年戰爭期間,新教徒居住的羅滕堡曾數次被占領。1631年,所謂的“Meistertrunk”(大師級啤酒)拯救了這座城市,使其免遭毀滅。|1802年 獨立500年後,弗蘭肯地區的羅滕堡被迫並入巴伐利亞王國。|1945年 羅滕堡遭到盟軍轟炸。城市東部被毀,超過40%的古老建築化為灰燼。 在世界各地慷慨解囊的資助下,被毀區域得以修複。至今,它仍受到典範性保護法的保護。
6)
7)
Market Platz 集市廣場
8)
Rathaus (The Town Hall) 市政廳
位於集市廣場的市政廳擁有兩種建築風格:後方為哥特式(1250 - 1400 年),前方為文藝複興式(1572 - 1578 年)。通過市政廳正門,爬上 200 英尺高的陡峭塔樓,可以欣賞古老的屋頂。可惜,我們當時並不直到這點。不過,就算知道,因為下雨加上時間很緊,我們估計也會選擇不爬的。
9)
10)
11)
路過Medieval Crime and Justice Museum 中世紀犯罪與司法博物館。從那裏可以眺望一點下麵河穀的景色。
12)
13)
14)
15)
Rlonlein/Siebers Town 普倫萊/西伯斯塔
位於Schmiedgasse 施密德街盡頭的the Plonlein (Little Square)普倫萊(小廣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拍照地點之一。
西伯斯塔,建於1385年,是“新”防禦工事的一部分。
16)
17)
18)
下著蠻大的雨,這些市政人員還在用水槍衝洗廣場的磚石地麵。我看了好幾眼,也不知道是為啥 :)
19)
20)
21)
初見 St. -Jokobs-Kirche (St James's Church)聖詹姆斯教堂。
始建於 1311年,完工於建於 1485 年,這座高聳的雙塔哥特式大教堂,以其高壇和宗教藝術品而聞名。
22)
23)
24)
25)
繞到了聖詹姆斯教堂的另一邊。
羅滕堡過去也是朝聖者的重要目的地,就是因為他們渴望一睹聖詹姆斯教堂的珍貴遺物: 聖血,即基督的聖血。
26)
27)
28)
29)
30)
31)
已經不記得這些是看到的第幾個塔樓了。不過,離總數42座,還差得遠。
32)
33)
雨越下越大了,所以,我們隻逛了老城的內圈,就趕緊回到停車場了。或者是下雨吧,這中午都過了,小小的停車場居然還沒停滿。
我們躲進車,吃了昨晚打包的和早上買的食物,將就了一餐。之後,邊開拔去下一站,Dinkelsbühl丁克爾斯比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