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陳湃

兵學工商滄桑四業 柬中港法浪跡兩洲
個人資料
陳湃專欄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國語”與“普通話”

(2007-12-20 23:20:31) 下一個

“國語”與“普通話”

看了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廿七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陳玉書《國語·華語·普通話》的文章後,使我長久地悶在心裏的話不得不說出來。這話就是:為什麽一種標準的中國話,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在台灣和世界華人居住地區稱為“國語”,中國大陸本來也稱為“國語”的,但是解放後卻把它改為“普通話”。我不明白為什麽要將“國語”改為“普通話”。最近問了一些學者級的人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自己主觀推測:其一,可能是“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要與台灣劃清界線,把“國語”改為“普通話”;其二,可能想解除人們對學習“國語”的思想包袱,認為“普通話”是一種很普遍很通俗的語言,不難學會。如果我猜想得正確,則是個悲劇。

大陸推行普通話的成績最差,除了虎頭蛇尾,推行不力外,可能使人有一種鬆懈的思想,以為它是一種很普通的語言,可學可不學。起碼我本人就是這樣理解。記得我在南洋時,第一次接觸到“國語”這個詞,就感覺到很新鮮很嚴肅。認為它是我國統一的國家語言,心想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學會“國語”,將是可恥和可悲的,因此就刻苦學習。我的“國語”就是從那時打好基礎的。後來回到大陸升學,看到人們不講國語,而講當地方言,例如廣州和上海的中學教師都用當地話教學,而且將“國語”稱為“普通話”,思想上就產生可學可不學的想法。在國內南方的時間越久,我的普通話反而講得越差。

“國語”的產生,是鑒於我國是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大國,如果沒有一種統一的語言,是很難達到民族和諧與國家完全統一的。既然有了一種國家統一的標準語言,那就把它稱為“國語”,是最恰當不過的。我認為把它叫作“普通話”,是不夠嚴肅的。

基於上述原因,我建議中國當局把“普通話”改為“國語”是極其必要的。這樣既可以使全世界有個統一的稱呼,又能使每個中國人牢記學習“國語”和重要性。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懂國語是說不通的。                                   原載《歐洲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