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之嚎

野狼乃勇猛之獸,喜群居,尚團結。攻則群嚎而起,退則齊喑而下。不求單兵格鬥之高下,不究一時得失之勝負。乃智勇雙全之靈物也!
個人資料
正文

也說恩來和紫陽

(2012-01-31 08:38:20) 下一個

商紂王時期,有幾個高級“黨和國家領導人”常被後人及史書提及。連孔老夫子都佩服他們,稱他們為“三仁”。他們是:微子,箕子和比幹。有意思的是,這三人在麵臨相同的老板商紂王荒淫無道的時候,分別作有不同的故事。看看他們怎麽做的。


先看微子:


【ZT】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嘢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於上,紂沉湎於酒,婦人是用,亂敗湯德於下。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並興,相為敵讎。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曰:“太師,少師,我其發出往?吾家保於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隻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ZT】


意思是, 微子是商紂王的長兄,因為老娘生他時不是妃子,所以是庶子。不然,紂王那王位就是他的了。微子看他弟弟紂王不好好當國家主席,多次勸告他。尤其看到那個潛在競爭對手周西伯昌日漸深得人心,很為國家安危擔心。可紂王根本不聽他的。微子看到紂王勸不動,就灰心了,想自殺了之。但心裏還是有些不甘心,然後就問太師少師。太師少師開導了他幾句,他就逃亡了。後來,等周武王把紂王滅了,很多殷商的子民投奔了他。那個地方就是現在很著名的微山湖一帶。


再看箕子的:



[ZT]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歎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乃被發詳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ZT]


意思是,箕子是紂王的親戚。紂王開始用象牙筷子吃飯的時候,箕子就開始歎氣了:“如此這樣,怎麽能保持樸素的革命傳統呀,這樣一來,要腐敗的呀。”後來,紂王驕奢淫逸,箕子也是苦勸。同樣,紂王是勸不動的。於是,也有人像勸微子一樣勸他逃亡。可他不幹,說:“作為人臣,勸君王行善,而君王不聽。這個時侯,你要是走了,隻會將君王的名聲搞臭,而讓自己得到民心。我不忍心這樣做。”最後,紂王被他勸得不耐煩了,就說他故意裝瘋,將他貶為奴隸。箕子不當領導人了,但內心的痛苦不可解,就在樂器上發泄。後來居然成了音樂家。



然後看比幹的:



[ZT]王子比幹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幹,刳視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ZT]


比幹比箕子更剛烈。他也是紂王親戚。看見箕子勸不動紂王變成奴隸,心裏不服。心想:“君有過失,當大臣的不去死爭,老百姓怎麽辦?”於是就直言和紂王辯論。你想,微子,箕子那樣婉轉的話紂王都聽不進去,比幹的直言他能受得了?於是紂王說:“聽說人有七竅,我想看看有沒有這麽多。”然後就下令將比幹殺了,並把心挖出來。


其實,微子是在比幹死後才走的,那個太師少師也是看到微子生命有危險才勸他逃亡的。



好了,三人性格不一樣,結局也不同。但還是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當他們覺得君王有過或有錯的時候,第一個行動就是勸阻。三人不同之處隻是在勸阻無效且無望的情形下選擇了不同道路。如果他們看到紂王有錯有過,不去勸阻,即使他們為人多好,心腸多好,都是沒用的。因為他們不是普通人,而是身居高位的大臣。他們應該知道,君王的一點閃失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有多大。



然後我們看看總理職務上周恩來和趙紫陽。


周恩來雖然打戰不是內行,但在管理國家,管理經濟上是很有能力的。他能在大躍進前就提出過反冒進,說明他是知道大躍進的惡果的。對於大躍進共產風的事情,周有沒有給老毛勸諫過沒有曆史資料可查。但從老毛的脾氣和後來對彭德懷的態度上看,如果周常去勸他,他一定要將周搞倒的。


另一件是就是文革。共產黨宣傳資料裏一直強調,周恩來從一開始就不支持文革。不過這個不能從史料中找到強有力的支持。劉少奇,賀龍的專案組長就是他。“此人該殺”這四個字是他寫在賀龍檔案上的。不過,文革後鄧小平說過:“周總理在文革中做過一些違心事,說過一些違心話”。我覺得可信。一來,周恩來個人修養很好,他和賀龍的關係不錯。如果他有能力,他絕對不會覺得賀龍可殺的。這樣推理,他在文革初期就反對文革倒是可信。


可是,作為總理。作為大臣,明知國家最高領導人有錯,有過,而且此類過失將要對全國人民造成如此大的劫難,自己不僅不挺身出來勸諫,不出來阻止,還積極配合,積極參與其中,仁何存,義何在?


再看趙紫陽。


趙紫陽也許比不上周恩來聰明或有遠見。他遇到的環境也沒有周恩來遇到的險惡。他和當時事實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矛盾非常簡單,那就是如何對付上街的學生。


實際上,不管哪個政府,對學生上街的事情都要處理的,不同的就是處理的方式。不管其方式是否合適,但趙紫陽履行了勸諫的職責。



與微子,箕子,比幹這“三仁”相比,周趙兩人誰近誰遠應該清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