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康乾盛世
(2004-11-10 01:01:13)
下一個
[轉貼]真實的康乾盛世--------by軒轅天刑
1、關於科技水平。
美國人坦普爾根據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寫了《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裏麵列舉中國一百個世界第一,清朝沒有占有一項,但黑暗的明朝有,明軍的武器裝備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火箭噴射器的雛形、世界上最早的化學戰、地雷發明都是明朝的事。至於與《天工開物》、《徐霞客遊記》、《農政全書》相提並論的煌煌科技巨著,清朝怕是隻能自慚形穢罷?
明朝皇族朱載堉(他在西方有“王子載堉”、‘上帝賜予人類的驕子’之稱,是鄭王世子,一生淡泊名利,為潛心於科學藝術,不肯承襲爵位,是真正的貴族英雄)的偉大理論十二平均律,見於他的著作《律學新說》中。在大清遭乾隆組織清廷官方羅列十大罪狀妄加批判,目的當然是為了證明乾隆自己和他爺爺康熙朝時編撰的樂律書《律呂正義》比之偉大。可曆史是公正的,直到今天,全世界都在播放以王子載堉的十二平均律定音的音樂。誰真正影響了世界?
“清初浙江人戴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連珠銃”,……共28發,‘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比西方早一個多世紀,……但自中原平定之後,清朝就將火器擱置不用,不再研製發展,……漢人綠營兵隻裝備陳舊低劣的火器。山西總兵請造子母炮,玄燁禦批:‘子母炮係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連珠銃清朝不予推廣。……對於明代研究火器的兵書如《武備誌》等,一概列為禁書,不準流傳、刊行。在明代已經廣泛使用的多種火器都不再製造,也不準人研究。從雍正以後,火器製造技術一直停滯不前。及至1840年,英國炮艦來犯時,清軍所用的槍炮仍是200多年前的老樣子,而且粗製濫造,不堪使用。”(以上引號部分摘自李少一、劉旭的兵器史著作。)
清朝如此“總結過去的科技”,還能說“成績斐然”嗎?
2、民族政策。
滿清入關時強迫漢族剃發,為此不惜血流成河。但在此之前女真族曾有向明朝稱臣進貢的曆史,明朝不曾強迫其改變其發式。這是與明朝的比較。更遠的在公元前漢朝,也就是比清早了1500年的時代,漢朝打敗了匈奴,置五屬國,“因其故俗”,也就是沒有要匈奴人改變其任何風俗。滿清的所作所為是比之1500年前還不如的倒退。旗漢不通婚(不是滿漢,康熙母本姓佟,是漢族旗人),還有不準漢族居住在北京前三門以內,不管他是幾品,旗人可以,這是赤裸裸的民族壓迫。
3、封建製度的問題。拿兩千年封建製度作清朝的擋箭牌是沒有用的,你最多能說滿清不能對中國的落後負全部責任,但這已證明它沒有進步之處,而且它連幾百年上千年前中國封建時期最輝煌時代的製度文明也沒有達到。
最明顯的例子有三:一是科舉及其雛形,無論是漢還是唐,都是國事對策或沒有達到八股這樣程度的脫離實際、名為取士實為殺士的誤國科舉,在漢代凡有一技之長,善於相馬,甚至善於下棋都可以入朝做官。魏晉南北朝曾考醫。
二是言論自由程度。都說司馬遷如何悲劇,但他寫的劉邦象流氓,照樣流傳千古,因為漢帝王究竟有真正的自信,世界第一強國,怕反麵東西的心理自然不強烈。而滿清統治者當權之後,不僅全麵壓製民間修史,還對前朝史書大肆篡改.康熙時翰林院編修戴名世對此甚感憤慨,他通過訪問明朝遺老和參考文字資料寫了一本記錄明末曆史的《南山集》,書出後被人告發。仁慈的康熙大帝即下旨將戴名世淩遲處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歲以上者立斬,女子及十五歲以下男子,發給滿清功臣家作奴仆。給《南山集》作序的汪灝、王源等處斬刑。給《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雲鶚等人及其妻、子,發寧古塔充軍。宋仁宗趙禎時期四川有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宋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當場釋之.而乾隆時湖南學政胡中藻在《堅磨生詩》中寫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看了後立刻親自批駁說:“一把心腸論濁清”加“濁”字於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即下旨將胡中藻“即行處斬,為天下後世炯戒”。清朝大興文字獄前無古人,為明史案等誅連了多少人,連不識字的賣菜人都牽連進文字獄被殺,何等酷烈!這是盛世時的自信嗎?這是強烈的自卑!被罵得狗血噴頭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才殺了幾百個方士!
清朝文字獄在程度上是開棺鞭屍、株滅九族、淩遲處死等,在時間上則是持續二百年,無論程度,還是時間,都不是文革可以望其項背的。文革已被定性為浩劫,它對中國造成多大禍害,國人大多很清楚。它使人民如何對外部無知,落後於世界,也是很明顯的。清朝文字獄比文革壞一個數量級,它的危害如何能被遠遠低估呢?既然不相信文革時的“正麵報道”,憑什麽相信清時的“國家在他們手裏治理得有聲有色”?
清初時,中日的起點是怎樣的?清末時中日之比又是如何?如此思考,答案輕易可以得出。
4、禮教大防。漢唐公主休說改嫁,三嫁者都大有人在,如抗匈奴名將衛青娶漢武帝姐姐曾嫁平陽侯的平陽公主為妻。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再嫁後誤嫁中山狼,按宋律受罪罰後得以離婚,明代鼓勵寡婦再嫁,名將嶽飛和明代戚繼光,都是發妻主動與他們離婚。而清朝,每位公主出嫁,獨居禦賜府第,不準與任何親屬住在一起,駙馬住在外舍,非通過保姆傳召不能相見,清朝公主短命的很多。並且,我七、八年前在讀一本關於八旗的專著時,驚訝的發現這樣的文字:乾隆一朝表彰的八旗節烈婦女數字竟然是明朝整個朝代全國數字的兩倍!
夠了嗎?
從上述幾點來看,清朝比當時的英俄美日沒什麽可自豪的,比它的前朝明朝也沒有什麽好自豪的,有些方麵根本就是倒退。與漢唐更是天壤之別。
"我大清"1661年迎來了康乾盛世
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是這樣概括的:
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穀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嚐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明在存在的幾百年裏,隻在滅亡前,因由對**對倭寇的戰爭以及大規模的天災疫病,才使得北方和西北出現大規模的饑荒,也因此產生大規模流民起義。最終導致文明國家的淪陷。
但中國的北方在五代的破壞後,其實就已經養不活那麽大量的人口,一直需要漕運和災年的中央財政拯濟。
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詔的“永不加賦”是在經曆近百年的屠殺、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後的所謂仁政。
康熙一朝征收稅款的基礎是按人頭收稅,人口愈多,則地方上繳的稅愈多。這種設計造成的後果,是地方官吏不願意(同時統計技術上也有限製)據實上報人口,因為報得愈多,稅就得繳得愈多。康熙永不加賦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麵積上繳固定的稅金,與人口數無關,借以鼓勵地方據實上報人口──因為人丁興旺是所謂太平盛世的表征。
以這種方式來彰顯盛世不過是**穩定民族奴役的手段。造成的是土地賦稅不均,富者勾結營私,雖坐擁千畝田產而不需繳稅,貧者無立錐之地,卻有勞動之責。
雍正即位後對西北鎮壓,財政上的困窘就算是靠抄家所得,也無法完全因應。也就不顧什麽所謂的永不加賦的虛妄手段,於是就祭起類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改革,將田賦和徭役合並,統一折銀征收,把丁役攤入地畝的改革。
實際上,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世,各族人民反抗壓迫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康熙末年有朱一貴起義,雍正時有謝祿正起義,乾隆時有李梅和李開化起義,較大的群眾鬥爭則舉不勝舉。
乾隆朝詩人魏來朋的《鬻子行》寫道:
濰北邑當丁醜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
膝下嬌兒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饑餓,寧甘下賤為人仆。
交錢交兒說分明,錢交兒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
望兒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懷中藏,兒聲長號翁如啞。
在這首令人不忍卒讀的詩中,我們仿佛聽到了200多年前的窮苦人民被迫買兒買女時,骨肉離散所發出的悲慘淒切的哀號聲。這首短短的、樸質的《鬻子行》與沒完沒了、場麵豪華壯麗的《還珠格格》之類是大異其趣的,然而,不管是文學價值還是思想價值都是遠非後者所能相提並論的。感謝詩人魏來朋,他讓今天的我們看到了所謂“康乾盛世”中真實的民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