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閑話

古今同一笑,淡然赴春秋。
正文

沉默與批判--- 赫魯曉夫政治笑話的隨想

(2006-05-15 16:51:28) 下一個

赫魯曉夫有一則廣為流傳的政治笑話。赫魯曉夫上台後,在一次幹部會議上激烈地批判斯大林的獨裁政治。有人遞上這樣的一張紙條“當時你為何沉默?沒有你們的沉默,斯大林能獨裁嗎?” 赫魯曉夫看完紙條後厲聲說:“誰寫的?給我站起來!”會場上一片沉默。兩分鍾後,赫魯曉夫接著說:“在斯大林時代,不沉默就意味著死刑;而今天我們絕不會再因為發表不同意見而被判死刑,但還是沉默,還是沒人敢站起來。既然如此,那他又是憑什麽指責我在斯大林時代的沉默呢?!

沒有親曆文革的政治暴力,但能理解許多人那時的沉默。沉默其實也是不同意的表達。麵對著排山倒海般的政治風暴,張誌新那樣能奮起抗爭的勇氣當然值得激賞,但沉默的群眾也不應被太多地指責,因為沉默不是讚同,而是理智,沉默中也包含著思考、積蓄著有待爆發的憤怒。而在文革中的常常沉默的周恩來總理唏然長逝時,無數群眾也在沉默中哀悼,這兩份沉默其實也感人肺腑、啟人省思。

幾年前,看到了餘傑等人對餘秋雨的批判。餘秋雨在文革中的表現確實可議,因為那時他應該可以沉默。餘傑的可議處或許更多,他以前通過對餘秋雨的批判而成名於中國,如今又通過對中國宗教自由的批判成名於國外。覺得餘傑的批判中的自我炒作多於本色,但他的成名方式也很諷刺地反映了被他一直激烈批判,但其實也日益進步的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環境。相對於餘傑這樣的文人,更欣賞阿來這樣的作家,他們在默默地創作,通過很可觀的作品表達著觀點。

今天,在走廊上轉了轉,忽然就想起了赫魯曉夫和他的那則政治笑話。赫魯曉夫不僅機智,其實也誠懇、豁達。他有過不得已的沉默,但他也認真地反思過那麽段曆史,他沒有象斯大林那樣極端地鎮壓反對者、也沒有用政治暴力去對付批判。在出了那次政治笑話的幾年後,赫魯曉夫在宮廷政變中下台了,他也被比較寬容地對待,成為了自己革新了的政治文化的不情願但確實的受益者。

朋友們,如果不能沉默於批判,在反批判時或許可以借鏡赫魯曉夫的機智和豁達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