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閑話

古今同一笑,淡然赴春秋。
正文

閑話蘇東坡:活命詩和遷官詞

(2006-05-08 00:12:48) 下一個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這首<<獄中寄弟子由>>是蘇軾的活命詩。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文字“誹謗君相”獲罪入獄(史稱“烏台詩案”),“自度不能堪死獄中”,即作此詩。此詩明為示其弟子由,實乃向宋神宗表忠求情。宋神宗閱詩後恨意稍解,遂網開一麵,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是蘇軾的遷官詞。該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蘇軾在密州(山東諸城)知州任上。此詞後傳入宮中,宋神宗在元豐七年閱及,讀至“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句時,乃歎:“蘇軾終是愛君”,隨後下手詔“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把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遷為離京城較近的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

其實宋神宗一向激賞蘇軾的才學,以為“李白有蘇軾之才,卻無蘇軾之學”,但終其一世都不曾重用過蘇軾。不象李白,蘇軾並不寄望平交君皇,也確實忠君。但蘇軾的名士氣質太重,目無餘子,同“瓊樓玉宇”總不相合,也注定一生官運蹉跎。元豐六年,其妾王朝雲生下一子,蘇東坡在兒子三天大時,寫詩一首“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以此詩罵遍滿朝公卿。徽宗建宗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病逝於常州,享年六十六歲。其逝前一個多月曾對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問汝一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顯然,對自己的坎坷的為官生涯,蘇軾至死也心有不甘。

寫於二OO五年十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