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閑話

古今同一笑,淡然赴春秋。
正文

唐詩拾趣 (2):從餘秋雨看白居易

(2006-05-08 00:03:18) 下一個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曾經風靡一時,於是網上風傳過有這麽一個故事,說是警察抓住了一個妓女,從她隨身的包裏僅僅翻出兩樣東西,一樣是避孕套,另一樣竟是《文化苦旅》,還是精裝本,扉頁上還寫著這個小姐的頗多讀後感。這被當作笑談,被猜測為妒忌者編纂出的對餘秋雨的調譏,而以餘先生的道貌岸然,他對此故事也定會勃然大怒。但這麽個故事卻讓我想到了白居易。白居易的詩在其生前就已風靡大唐,而他是這麽向至交元稹敘述其詩的流行:

“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又足下書雲:到通州日,見江館柱間有題仆詩者,複何人哉?又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樂娛他賓,諸妓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 ------ 《與元微之論作文大旨書》

從這樣的對比中可以感受到唐詩在唐代興盛的土壤:社會的開放以及對文化的熱情。我們生活在1200年後,但我們的社會在諸多層麵上卻更加保守、也更缺乏文化。道德是以對人性的反思為基礎,但偉大的文化必須要能反映人性、體現出對人性的包容與關懷。在道貌岸然的年代裏,道德虛偽地活著,但文化卻真實地枯萎了。如同白居易和《長恨歌》、<<琵琶行>>,餘秋雨和《文化苦旅》也反映著自己的時代,各自的生命力也由此限定。再過1200年,人們依然會談起白居易和《長恨歌》、<<琵琶行>>,但那時他們還會記得餘秋雨和《文化苦旅》嗎???

寫於二OO五年十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