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黑店

春三十娘有雲:此地烏煙瘴氣,各位又麵目猙獰,絕不像是一家客棧,莫非是一間黑店?
正文

尼泊爾:從加都穀地到喜瑪拉雅

(2008-08-13 09:18:21) 下一個
作者:CameraBBS 出處:天下.攝影

http://www.CameraBBS.com (歡迎各位朋友前來遊玩)

我從來沒有試圖用我的言語來描述喜瑪拉雅的偉大,實際上,我的Nikon也不能。我一次次的到達喜瑪拉雅的腳下;一次次在稀薄的空氣中,用我的眼睛和心靈去捕捉她的身影;一次次更深刻的體會著夏爾巴人的一句話-“喜瑪拉雅,最接近神的地方……”

加都穀地漫遊-感受喜瑪拉雅文明

對於加都穀地,最為貼切的形容是“喜瑪拉雅文明的沉積平原”。

加都穀地,和生活著的尼泊爾人,從來沒有刻意向世人表達什麽。但是,當我獨自一人,靜心遊覽於加德滿都,帕坦,博克塔部這些加都穀地的千年古城時,我無一不沉浸於一種文化之中――一種奇異而又獨一無二的喜瑪拉雅高原文化。

每日清晨,我呼吸著冰冷清涼的空氣,聆聽著隱隱約約的鍾聲; 透過淡藍色的晨霧,和被朝陽染成金色的琉璃瓦寺廟頂,凝視著天際間一道白色的喜瑪拉雅雪線。這是一種意境。

這是一個接近於天際的穀地。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生活於此的尼泊爾人,已經被深深地烙上了喜瑪拉雅的烙印。很難說得清楚,究竟是尼泊爾人改變了加都穀地;還是這個高原穀地改變了尼泊爾人。他們在長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之下,皮膚顏色已經明顯加深。他們是快樂和真誠的喜瑪拉雅人,他們會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你交談,會在你任何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友誼之手,會用****的雙手和一句“納瑪斯黛(即:歡迎你)”來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

也正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建築著遍布於加都穀地各處的廟宇。千百年的積累與沉澱,不經意間,當人們回首望望,突然發現,一種獨特的喜瑪拉雅文明,已經深深的刻蝕在加都穀地的大地上;同時,也刻蝕在這群高原人的心中。

歲月無痕的加德滿都(Kathmandu)

加德滿都海拔1350米,位於加都穀地中心,是一個長寬各五千米的小城。城市西麵為畢蘇瑪迪河(Bishumati),東-南麵為巴格瑪迪河(Bagmati)包圍。加德滿都是古代尼泊爾王國的一個中心城市,目前則是尼泊爾的首都,尼泊爾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尼泊爾之旅的最佳起點是加德滿都。加都以及其附近地區,是整個尼泊爾高原文化的縮影。

清晨,與加都城一齊從沉睡中起身,然後你將享受到最為奇妙的加都之旅。因為清晨氣溫和濕度的變化,加都城將會彌漫起一層厚厚的晨霧,一直持續到上午9:00左右。而在冬季,加都機場甚至常常因為晨霧問題而不得不延遲起飛時間。

對於遊人來說,晨霧則是加都城最美的景觀之一。借助於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你可以拍攝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片子。隨著太陽的慢慢升起,加都的晨霧由深藍色,變為淡綠色,最後變為非常稀薄的金色。

在這期間,最好的去處是加都城的鍍巴廣場(Durbar)。鍍巴廣場位於加都城新街(NewRoad)的盡頭,是保留至今的古尼泊爾皇宮(HANUMANDHOKA)遺址。廣場大約有3000平方米,裏麵包括多座比較大的尼泊爾古皇宮建築,統一的金色琉璃瓦頂和紅色的石磚建築。空曠的廣場,濃濃的晨霧,讓你沉浸其中。

在廣場的北方入口處,是一座色彩濃烈的印度教神像-“西瓦的憤怒”(Shiva’sanger),西瓦據說是印度教裏麵掌管破壞之神(印度教主神之一)。在清晨的微弱燭光和冰涼晨霧中,西瓦麵目猙獰地接受著來自喜瑪拉雅腳下人民的拜慕,日日如此。佛教發源於尼泊爾和印度邊境地區,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尼泊爾,佛教幾乎都已經消失匿跡,取代其地位的是占絕大多數人口的印度教信徒,以及一部分的伊斯蘭教信徒。

在廣場的東部入口處,是庫瑪利(KUMARI)寺廟。裏麵,居住著一位匪夷所思的人物-“活著的神”(LivingGod)。“活著的神”是一位年紀為十一二歲的尼泊爾小女孩,穿著一件血紅色的袈裟,戴著一頂同樣顏色的高帽,眼圈塗了一圈濃厚的黑色油墨,目光呆滯的端坐在寺廟正中。“活神”傳統的來曆與尼泊爾境內的印度教傳說有關,有一則傳說是這樣的:八世紀時釋迦(Sakya)族有個女孩,自稱是女神康雅庫瑪利(KanyaKumari)的化身,結果遭到了國王的放逐。可是皇後為此大為震怒,後悔的國王便把這位“女神”招了回來,並將她軟禁在一座寺廟理。另一個傳說則是,曾經有一位瑪拉王朝的國王和化為人形的女神塔雷珠(Taleju)玩骰子,一天晚上,國王對塔雷珠起了邪念,女神一怒之下,對他說她從此不再回來。國王苦苦哀求她,好不容易才求得塔雷珠回心轉意,答應以神聖不可侵犯的少女化身,重返宮廷。

每一任“活神”的挑選工作,是一件驚動尼泊爾全境的大事。“活著的神”向來是從一群四、五歲的女童中精選細挑出來的,而且全都是釋伽族的金匠和銀匠的女兒。“活著的神”的身體必須是完美無暇的,並且一定要符合三十二種規定的特征才行。挑選的最後一關是在廟宇裏的大殿舉行,過程極度恐怖:戴著麵具的男人扮演魔鬼,他們千方百計要把這些女孩嚇倒,黑暗中,到處擺滿了血淋淋的水牛頭。尼泊爾人認為,從頭到尾都能保持沉著冷靜的女孩,必定就是女神的化身。一經獲選,這位未來的“活著的神”便可以從一大堆前任女神的珠寶服飾當中,挑選她所喜愛的。

離開庫瑪利寺廟之後,左手邊馬上就會出現建於1670年,有三層屋頂、五層基座的納拉楊神廟(Temple ofNarayan)。這時候,我們已經進入鍍巴廣場的中心地帶。加都的鍍巴廣場囊括了五十座以上重要的廟宇和古跡,其中又以塔雷珠神廟最為宏偉突出,廟內供奉著皇族的一些神跡。在節慶期間,納拉楊神廟的基座和周圍的一些平台上,總是萬頭攢動、人山人海;在平日,古董商和菜販則經常占據了第一層台階,用來擺設他們的廉價貨品。

在破曉微寒時刻,鍍巴廣場和附近的街道上就有了動靜,到處是身穿黑白服,靜靜的趕往廟宇做早課的信徒,以及忙著撥開古老的門軒和木門,從擁擠的店裏把過多的貨物擺上街的店老板。鴿子爭先恐後的搶食路人施舍的米粒,莊嚴神聖的廟宇,乍看之下到成了禽鳥的停憩之所了。

鍍巴廣場,以及通往西藏的古道途徑,正是古代加德滿都的核心區。這條道路以西南、東北的對斜角方向,穿越古城,順著太陽升起的路線而行。這條道路會帶領我們向東方而去,但是若想一窺鍍巴廣場的全景,最佳的地點是在道路的西端。在行經一座旁邊有一尊美麗的葛魯達(Garuda)雕像的石造小廟之後,我們進入一個叫瑪魯街(Maru Tole)的地區。

這裏最大的特色,就是著名的加薩滿達(Kasthamandap,即:木屋)。加薩滿達建於十二世紀,座落在加都賴以發展的兩條商道的交叉口上。加薩滿達原為民眾用以舉行慶典的社區活動中心,後來改成了供奉哥拉克納(Gorakhnath)神的寺廟。哥拉克納神像就供奉在平台中央的一座木製小神龕中,寺廟中另有數座供奉不同神像的小殿。二樓的飛簷所刻的一些木雕,描繪的是印度教詩史中的情節,入口處則有一對青銅獅子守候在兩旁。

隱藏在加薩滿達後麵的,是座矮小但是非常著名的金色阿育王比納亞克(Ashok Binayak)神廟。一般人通常把這座神廟叫做瑪魯.甘尼許(Maru Ganesh)神廟,平日廟裏的香火就頗為鼎盛,即將出門遠行的遊子也會到神廟來祈求神靈保佑。

回到廣場上,左邊就是位於九級台階基座上的西瓦神廟。繼續朝右邊的第二個廣場走去,西瓦-巴瓦(Shiva-Parvati Temple)神廟出現在眼前。這對天神夫妻是以木頭雕刻而成,色彩相當簡樸,他們從廟宇上層陽台中央的窗口向下俯視,神情顯得溫和而又慈悲。

在第二廣場入口處的一根柱子上,立的是普拉塔布瑪拉國王(King PratapMalla)的雕像,周圍的許多建築物都是由他發起興建的。德古.塔雷珠神廟(Degu TalejuTemple)的四樓有一間普拉塔布瑪拉國王的私人祈禱室,正對著祈禱室的圓形石柱上,立了他和他的貴妃的雕像。廣場的東北角在1934年大地震之後,蓋上了新的建築物。

在入口的正對麵,屹立著尼泊爾境內,少數八角形廟宇之一的庫裏緒那寺(KrishnaMandir)。右手邊的角落裏,一座木格屏風後麵,有一張巨大、鍍金的白拜拉佛(SetoBhairav)的臉,這是尼泊爾通俗藝術中一件相當傑出的極品。這座屏風唯有在印陀羅節期間,才會移開,那時候民眾會對著這張奇異的臉孔潑灑鮮花和米粒。安置在白拜拉佛上方的一個酒槽,會透過他那張恐怖的大嘴,流出啤酒來。民眾便會蜂擁而上,爭相飲用這神酒甘露。

太陽繼續高升,晨霧漸漸散去,我們也從喜瑪拉雅的曆史和信仰中慢慢走回到現實中的加德滿都。尼泊爾的工藝品商人逐漸雲集,寂靜的廣場開始喧鬧起來。工藝品商人掛出了精心製作的羊毛地毯,各種木雕木偶麵具,各種銅製佛像,以及一些銀製首飾。然後他們會耐心的用英語向你介紹他們的工藝品,不停的說著“納瑪斯黛”,希望你能掏出盧比來購買他們的藝術品。

廣場上,會出現一些臉塗鮮豔油彩,怪異著裝的老人。他們是虔誠的喜瑪拉雅苦行僧,來自於印度北部山區和尼泊爾北麵的喜瑪拉雅區域。當你掏出相機拍攝這些似乎來自於遠古時期的人物時,請你備好零錢。迫於生計,當他們擺出各種“專業”Pose讓你拍個夠,之後便會不已不饒的尾隨你,索取費用。

正對著鍍巴廣場,是加德滿都最著名的商業街之一:New Road。NewRoad因為其眾多的攝影器材店而聞名。公道合理的價格,豐富的器材品種,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你流連忘返於此的理由。世界各國的遊客,均不約而同的被此吸引。這兒的器材,從最低級的歐林帕斯,三星傻瓜機,到最高級的尼康 F5/F4/F3, 瑪米亞645,哈蘇中幅,應有盡有。本人就在newroad買了二手的尼康F4相機(換算等於七千人民幣)和二手的尼康F3相機(換算等於四千人民幣)。

位於New Road北部不遠處的塔米兒(Thamel)則是另外一個著名的商業區。在塔米兒你可以買到兩樣東西:登山器材和尼泊爾軍刀-“庫庫隸”。塔米兒登山器材品種之多,價格之低,足以讓任何一個來自中國的遊客歎為觀止。你可以在此購買到各種樣式品種的登山工具,衝鋒衣庫,帳篷,背包,等等等等。品種包括著名的North Face, Camp,Primus……若你已經計劃攀登喜瑪拉雅,塔米兒大大小小幾十個戶外用品器材店,無論如何,都值得你花上一天的時間來瀏覽和采購。庫庫拉軍刀則是尼泊爾特有的刀具,除了裝備於尼泊爾軍隊之外,更是因其在二戰期間裝備於英軍而聞名於世,被稱之為目前世界三大刀係之一。外形獨特,做工精良,是尼泊爾遊客的至愛。

金頂輝煌的帕坦(Patan)

帕坦是座古城。

被風雨和足跡侵蝕了一千五百年的石板路麵,隨處可見的棕色和暗金色的古帕坦岩石建築群,以及至今居住於此的快樂的尼泊爾人。所有的一切,如同滿載著文明的車輪,慢慢的在你麵前駛過,偶爾掉下一些曆史的碎片,都讓拾到它的世人們驚歎不已。若把加德滿都比作是高貴的君主,那麽,帕坦無疑就是中世紀忠誠而昂貴的騎士,這一點,無論是從他的名字、他的氣質、還是他的地理位置,都可以得到證實。帕坦就是這麽一座令人神往古城。

帕坦舊稱拉力特布(Lalitpur),與加德滿都隔河(巴格瑪迪河)南北相望,位於加都南部不到五公裏處。在帕坦的中心廣場,有兩座著名的石製廟宇:克理蘇納.曼得(KrishnaMandir)寺廟和泰勒玖(Taleju)寺廟。而紅磚建造的各類年代悠久的廟宇,在帕坦更是隨處可見。有人把帕坦叫做“萬千金色屋頂之城”,或“精致藝術之都”,而當地人多半稱她為“美麗的城市 (Lalita Pura)”。

帕坦基本上是一個佛教城,以皇宮廣場為中心,呈同心圓的方式逐漸向外擴建。四條主要的道路也是以皇宮為起點,朝四個方向的佛塔放射出去。據說帕坦於公元三,四世紀,為國王畢蘭達所建造;又說,這些陶造或磚造的佛塔,都是阿育王興建的。如果這些傳言屬實,帕坦就是全世界曆史最悠久的佛教城了。

不論這種說法是否真實,可以肯定的是,從遠古時代至今,帕坦一直是個舉足輕重的城市。五世紀所刻的碑文裏,提到了瑪納德瓦國王(KingManadeva)的皇宮。這個皇宮叫瑪納格裏哈(Managriha)或“瑪納之屋”,極可能是位於今日與帕坦鍍巴廣場相接的曼迦爾(MangalBazaar)集市附近。到了尼泊爾瑪拉王朝時期,尤其是十六至十八世紀期間,城中大興土木,完成了不少的建築群。今天大多數主要的古跡,都是在那段時期所建造的。

帕坦擁有一百三十六座大大小小的佛寺(Bahal),和五十五座主要的多重屋頂廟宇,是穀地中真正的藝術與建築搖籃,也是尼瓦(Newari)佛教和傳統藝術工藝的大本營。近年來帕坦的發展,將城市擴張到四座佛塔的界限以外的地區,發展的結果,使她變得比加德滿都更具鄉野情趣。

南北向和東西向的交通要脈,將帕坦分成了四個地理區域,鍍巴廣場和皇宮中心廣場便是這四個區域的交叉點。這一塊長方形的廣場,集合了尼泊爾境內最具代表性的尼瓦建築。位於西邊的,是由十數座隨意排列、大小形式各異的廟宇,和層數不等的樓房所構成的廣場。在東邊的,則是皇宮以及圍牆環繞的禦花園。皇宮是由三座宮院所組成。中間的穆爾宮(Mul Chowk)是在1666年,斯裏尼瓦沙瑪拉(SrinivasaMalla)國王下令建造的,曆史最為悠久。寬廣的宮院中央,立著金色的小廟宇-畢迪亞寺(BidyaMandir)。宮院裏麵的另外一座廟宇塔雷珠寺,其大門兩側有著兩尊雕塑得十分精細得銅像:一座是騎巨龜的罡迦女神(Ganga);一座是騎著瑪卡拉(Makara,一種神秘的鱷魚)的迦穆納女神(Jamuna)。其屋頂則是三層形式的正方形建築。

在中心廣場,大量的遊客聚集在售賣手工藝術品的攤位前。但是,當你遠離這些現代文明,步入帕坦的古舊小巷時,一切都會變得寧靜起來。穿越其間,慢慢的走入喜瑪拉雅的獨特文明之中。小巷裏麵,最引人注目的,是掛在老牆上麵的各種青銅製工藝品,形狀怪異,有太陽形狀的麵具,印度教神靈塑像,高原動物塑像……這些都是帕坦土著部落居民撒卡亞族(Sakya)人的藝術品。在欣賞完這些青銅工藝品之後,你也可以掏出盧比向撒卡亞族人購買。

隻需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穿越巴格瑪迪河的石橋,步行來到帕坦。你就可以欣賞到這個不同於加都的另一種高原風情。

眾神澤被的博克塔部(Bhakatapur)

在晨曦微光中,遙望那片廣袤的棕紅色瓦房,恰與周圍地勢和緩的丘陵,相容相合,渾為一體。一致的屋頂勾勒出平行的灰線,而其中一座廟宇孤傲的突破灰線,象燈塔般高聳入雲際。在山麓下,神聖的哈努曼特(Hanumante)河,畫出了博克塔部的南邊極限。

博克塔部又名巴得崗(Bhadgaon),位於加都城東部十四公裏處。與帕坦一樣,是一座有著遠久曆史的中世紀古城鎮。公元第九世紀,國王安安達.戴瓦(AnandaDeva)模仿傳說中神靈使用的海螺形狀,設計出博克塔部的藍圖。如今,它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等一起,成為了聯合國文物保護組織的世界文化遺址之一。特別的是,不是一個廟宇、一個建築成為遺址,而是整個博克塔部城鎮都成為了世界文化遺址。更令人驚奇的是,尼泊爾人居然就居住在這個遺址裏麵,渾然已經將人文和遺址無縫的連接成了一體,絲毫沒有將聯合國這個至高榮譽當一回事。是博克塔部人已經成為遺址的一部分?或者,換一個角度,是他們將居住在這個中世紀遺址當作是對博克塔部最高的敬意?真是令人費解,令人愉快的尼泊爾人啊。

整個博克塔部類似東西向的雙S形,而星羅棋布於城市各個角落的廣場,總少不了廟宇寺院和低陷的水池。這些露天的廣場,原本是沿著通往西藏的古商道而建立的村莊的心髒地帶,包括寇泊(Khopo)、庫普理尼部瑪(Khuprinibruma)和巴克塔葛拉瑪(Bhaktagrama)等各個小村落。公元八世紀以後,這些村莊逐漸融合在一起,發展成一個城市-博克塔部。

在加德滿都通往博克塔部的傳統道路上,會經過小丘上的一片鬆林和叫做敦迪克爾(Tundhikehl)的一片開闊原野。然後道路來到一座蓄水池前。這座名叫希達(Siddha)的蓄水池,建造於四百年前,據說是昔日供應博克塔部的最大清潔水源。現在它雖談不上幹淨,卻成了各種宗教信仰的聖地,供奉著西瓦和畏釋奴(Vishnu)的寺廟和一座小佛塔,圍繞著蓄水池而立。據說以往曾有一條巨蛇占據了這座蓄水池,直到今天,博克塔部人還害怕:一旦水池幹枯之後,那條怪物就會原形畢露。

與其他尼泊爾城鎮一樣,博克塔部中心是一個宏偉的古代廣場。一座金門是它的入口處。廣場上的舊樓宇建築,現在已經被改造成尼泊爾藝術博物館。博物館裏麵呈列了古代佛教佛經、印度教的曼荼羅和壇場、以及一些深奧難懂的宗教藝術繪畫。

距離中心廣場不遠處,是有名的“五個故事”寶塔(Five-story pagoda)和尼亞塔婆拉(Nyatapola)廟宇。“五個故事”名字的來源,我問了半天,也沒有一個博克塔部人能說出個究竟來,看來,又是一個“被遺忘的信仰”。

尼亞塔婆拉廟宇是尼泊爾境內最高的廟宇,高達98米。木刻柱子支撐了五層屋頂,構成環繞大殿的回廊。廟底下有五層方形的基座,整座廟宇的比例均衡優美。中央陡斜的階梯兩側,在每一層基座上,都守候著人像和動物象。據說每往下一層,守衛的力量就比上一層的守衛大十倍。因此,位於最低層的兩位著名的瑪拉王朝的角力高手,比他們上方的那對大象就強了十倍。

然而尼亞塔婆拉廟宇中的最強者,則是主神希提拉柯希米(Siddhi Lakshmi),布幡辛卓瑪拉國王將這座廟宇獻給了這位神秘女神。唯有寺廟的婆羅門僧侶,在夜間才能參見這位女神。一百零八根彩色木刻的斜柱,展現出女神的多種化身與容貌,另外還包括其他一些小神靈。

“五個故事”寶塔和尼亞塔婆拉廟宇建築於公元1708年,如今,它們都已經成為尼泊爾的另一個象征。

原西德(聯邦德國)曾經花費大量的財力人力,援助尼泊爾政府做這些文化遺產的修複、保養工作。毫無疑問,這些工作,將在現在還有未來的時間裏體現其價值。與加都和帕坦相比,博克塔部顯得更加的安靜與完整,同時,也肩負著更多的傳播喜瑪拉雅高原文化的重任。

加都穀地郊遊

在加都城外的附近郊區,有著大量的印度教寺廟遺址和一些佛教古建築物。這些地方,成了加都穀地和喜瑪拉雅山最好的定點觀景處。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抽出一天的空隙,觀覽這些加都外郊的古建築群,眺望喜瑪拉雅雪山,成為每一個尼泊爾遊客不二的選擇:

猴山-沙維亞穆巴納特(Swayambhunath):沙維亞穆巴納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寺廟(喇嘛廟),因為遍布於山上和寺廟內的野山猴,故稱其“猴山“。沙維亞穆巴納特建造於兩千年前,位於加都城西部八公裏處的山頂上。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奇異的佛教喇嘛廟,在金色寺頂的四個方向,繪製了四雙巨大無比的眼睛。似乎是四雙佛眼,注視著喜瑪拉雅山下的芸芸眾生,整整延續了兩千年。現在,沙維亞穆巴納特已經成為尼泊爾的象征,在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的飛機上,就有其畫像。

帕蘇帕迪納特(Pasupatinath):著名的印度教寺廟,為拜慕印度教破壞神西瓦而建。位於加都東部三公裏處的巴格瑪迪河岸。每天,來自印度境內的大量朝拜者雲集於此。印度教徒實行火葬儀式,教徒死後將在帕蘇帕迪納特寺廟的河岸上焚燒其屍體,最後將骨灰衝入河中。每日均可以在河岸邊看到焚燒屍體的滾滾濃煙,以及聞到寺廟內奇怪的氣味。此寺廟不對非印度教信徒開放。

博達納塔(Bodhnath): 位於加都城東部七千米的地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喇嘛廟。同猴山廟宇一樣,同樣有四雙巨眼繪於寺廟的頂上。此寺廟已經成為大量來自中國西藏的藏民的永久居住地。在博達納塔,你可以購買到許多尼泊爾民族工藝品、

布達尼爾卡納塔(Budhanilkanath):印度教寺廟。位於加都北部八公裏處。.寺廟內有毗瑟挐(Vishnu,印度教主神之一,守護之神)臥躺石塑像。印度教徒為了保護石像,在其四周放養了大量的毒蛇。

卡卡尼(Kakani):一個理想的喜瑪拉雅雪山觀景點。位於加都東北部三十公裏處的高山上,海拔達二千米,處於加都穀地的邊緣地帶。從這兒,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喜瑪拉雅山係-朗唐山區的雪景。同時,也是最好的觀覽加都穀地全景的地方。卡卡尼是喜愛風光攝影的遊客的首選景點之一。

納伽庫塔(Nagarkot):位於加都東部三十五公裏處,海拔達2200米。在納伽庫塔可以遠眺世界頂峰-珠穆朗瑪峰(Mt.Everest)。


喜瑪拉雅之旅-走進空氣稀薄地帶

當大家結束加都穀地漫遊,迫不及待要開始激動人心的喜瑪拉雅之旅時,我要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要試圖攀登海拔超過6800米的雪峰”。

實際上,當我們越過4600米的雪線時,我們就應該止步。在海拔5800米的高度,由於冰冷缺氧的空氣,你的大腦開始麻木並處於一種狂熱的攀登更高海拔的衝動漩渦之中,你的身體卻已經開始崩潰。在6400米海拔,變幻莫測的氣候狀況,高達80節的風暴,寒冷,隨時跌入深淵的落腳點,以及氧氣瓶的指示器的讀數,將會徹底的擊潰你的意誌;而你的身體,已經在6200米的地方瓦解(雖然你一直不承認這一點,但是在6000米以上海拔的地方,你不要相信你的大腦,在如此稀薄寒冷的空氣中,即使最精密的大腦,也已經遲鈍)。此時,你麵臨險境……

狂熱將愛德蒙德•希拉裏他們帶入頂峰,卻會將我們這類常人帶入絕境。我們也許有些自負於精湛技藝製作出來的冰斧和登山靴,以及由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所創造的奇跡。但我們不能否認,喜瑪拉雅一直掌握著王牌。

幸運的是:在3000米的高原,抬頭近距離眺望宏偉雪山時,我們的眼睛會向我們的大腦提出疑問:“人類確實可以登上雪山麽?”,於是我們的大腦開始否定人類登上珠峰的事實,同時粉碎我們攀登頂峰的欲望。在這個海拔高度,毫無疑問,理智牢牢地占據著上風。

感謝Krakauer(但是可以肯定,我倆壓根不認識),他已經為世人創造了最準確形容喜瑪拉雅的字眼,以至於我無法尋找出任何更精確的語言以超越如此簡單的一句話:

“走進空氣稀薄地帶。”

注: 《Into thin air》,作者:Jon Krakauer

從加都穀地到喜瑪拉雅-通向天際的朝拜之路

前往喜瑪拉雅是一次漫長而虔誠的朝拜――遠離於文明社會,進入一個遙遠的土地,用雙足度量著大山山脊,穿行於幽深山穀,每晚入眠在一個又一個的夏爾巴部落村莊。在朝拜途中,你將直接麵對尼泊爾簡單而古老的風土人情―這是旅途過程中的樂趣之一。

實際上,前往冰河和雪山的路途並不是十分的艱難,除了旅途中那些多變的地形和被厚厚積雪覆蓋的山脊。但是,因為地處高海拔區域的潛在危險,所以無論如何,獨自一人的做法是魯莽和不理智的,夏爾巴向導和助手對你來說,十分的必要。

旅途的一天是這樣拉開序幕的:“Good morning,Sabu,tea!”(早上好,主人,這是您的茶!)你在熟睡中被助手喊醒。在早餐之前,你把所有的個人裝備收拾整理出來,放在你的帳篷前。在你享用著早餐,邊抬頭欣賞遠方的雪山女神,邊埋怨為何她還是那麽的可望不可及時,夏爾巴助手已經把帳篷拆卸折疊好,放入他自己的背包裏麵。

出發,踏上一天的旅途。山路上,你被行李和高海拔折磨得奄奄一息,夏爾巴助手卻興致極高的用英語給你講各類笑話。於是,你把更多的東西卸下來,塞入他的包裹中;把當初堅持要帶的多餘的幾個相機機身(理由是作為副機)掛在他的脖子上。當助手慢慢安靜下來的時候,你突然發現,計劃裏麵中午休息和落腳的村落已經出現在你眼前。等待你的,是早已經準備好的午餐:熱氣騰騰的奶茶,和一大盤香噴噴的烤犛牛肉。

在自己的一片抱怨聲中,你被助手拉入下午的旅途中。仍舊是走不完的山路。但是時隱時現的喜瑪拉雅雪山,讓你暫時忘記了旅途的艱辛。在一些著名的喜瑪拉雅旅遊路線上(下文要介紹的加德滿都-琅唐冰河一線就是其中代表路線),有著數不清的路邊茶館。那些地方成為你們最好的休憩點。在這裏,你會遇上一些來自其他國家的旅行家:或者剛從雪山下來,或者與你一樣,在朝拜的途中。夕陽西下,山穀逐漸黯淡,雪山的亮光變得更加的耀眼。旅途還在繼續。最終,在一片漆黑中,你們來到了今天旅途的終點站:另一個夏爾巴村莊。助手忙著搭建帳篷,忙著準備你倆的晚餐。而你,此時要做的,隻是坐在村莊邊上發呆(因為你從來沒有看到過:在暗籃色的大地上,有著如此金光閃耀的雪山),同時嘴裏嘮叨著:“快了,雪山女神,明天,我就可以拜慕在您的腳下了”……

加德滿都-敦奇

加德滿都-琅唐冰河是尼泊爾喜瑪拉雅之旅最為經典的一條線路。這條線路穿越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山穀”琅唐庫拉(LangtangKhola),最終來到琅唐和莫理摩托雪峰的腳下。此區域的雪山,在加得滿都城內即可肉眼遠眺。在這一旅途中,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飽覽大量的喜瑪拉雅景點。另外,由於沿線許多的餐館與旅舍,加德滿都-琅唐冰河的旅程絕非是想象中的艱苦和寂寞的。

我一直希望能夠準確的描述我們這次喜瑪拉雅之旅,包括經過的路線、所見所聞和自身的感受,但這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我和我的夏爾巴向導沙賓(SabinShrestha)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趴在一張巨大的琅唐區域圖上,開始一點一點的用鉛筆勾畫出我們當時的路線,努力回憶到達各地的準確時間,並希望從我們的照片中得到證實。但是,我們很快陷入一些自相矛盾的回憶中。高海拔地帶帶來的頭痛、興奮、失眠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但是當我們回到加德滿都之後,大腦便開始模糊這些感受。沙賓現在隻會說“我當時覺得頭痛,先生”。我努力回憶的結果是:“我在發燒,感冒似的頭暈,疲憊不堪”。這是我現在最終所能描述的情形。實際上,它並不精確。

沙賓會說一些漢語和一口流利的英語。他是一個魁梧的夏爾巴人,皮膚黝黑,同時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夏爾巴人最擔心的是大山將他們與世隔絕,並最終遺留在人類曆史博物館中。實際上,他們是非常熱誠與外世聯係的高原人。沙賓在加都是一個穿著時尚的尼泊爾人,喜歡Made in China的T恤和電子表。

我與他第一次見麵是在加德滿都塔米兒的Yak&Yeti(即:犛牛和雪人)旅行社。我向Yak&Yeti旅行社人員說明來意後,他們幫我聯係上了沙賓。因為一些政治因素,目前尼泊爾的旅遊業處於淡季,大批的夏爾巴人開始陷入經濟困難。沙賓為得到這份工作感到快樂(我將需要付給他120美金的薪水),他在當天晚上為我製定了一套適合的路線:考慮到我從來沒有高海拔的經驗,他勸說我放棄了最為艱苦的空穆部區域路線(此路線包括珠穆朗瑪峰),而改為相對較容易的琅唐路線。

他向我保證,那是一條已經用茶館和旅舍鋪好的路線,他甚至可以“把我從加德滿都背到琅唐冰河。”隨後十多天的旅程證明,這隻是愛出風頭的夏爾巴人的另一個大話。

現在想想,沙賓當時的另一句話則是正確的:“琅唐之旅隻是一次例行的Trekking,而不是艱難的Climbing。”這是一條通往琅唐冰河的朝拜之路。之所以稱其為朝拜,是因為我們隻是來到了琅唐主峰的腳下。征服她,對於我這個新手來說,可望不可及。

我們花了一天的時間,在塔米兒的戶外用品商店Mrs Ang Maya Sherpa購買了一整套旅行裝備,包括:一個90L的GraniteGear 背包;North face的衝鋒衣褲、睡袋、帳篷(VE25);一對Komperdell雪杖;一幅UV400的雪鏡;Primus的爐具。總計花費了550美金。所有的這些東西全部可以塞入背包中。沙賓自己有一整套完整的裝備,無需另行購買。

困擾我們出發日程的,則是天氣因素。連綿不斷的細雨,使得我們出發的日程一再延期。沙賓堅持在晴天啟程-“這很重要”,他說。最後我們約定,啟程的日期順延到接下來的第一個晴天。

2002年5月12日,星期天的清晨5點鍾。沙賓打響了我在旅店的電話:“今天出發,先生。6點,在旅店大廳見。”我拉開窗簾,看到的是加都暗藍色的天空。實際上,當時我無法辨認這是清晨黑暗的晴空,還是烏雲密布。但是接下來十五天的旅程證明,沙比的判斷是對的。他當初的堅持似乎十分的有道理-從我們開始啟程的那一天起,雨季中的尼泊爾處於非常難得的晴朗空氣中(當然中途還是下過幾次雨)。

6點鍾,沙賓背著高出他一個頭的背包,準時出現在我的麵前。他把我最為沉重的帳篷和睡袋塞入他的包中。我倆一起在旅店的餐廳裏麵享用MoMo(即:尼泊爾餃子),我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喜瑪拉雅之旅激動不已,沙賓則顯得十分的平靜-相對而言,前往琅唐隻是他的一次例行工作。

旅店的車子把我們載到加都的長途車站。在那裏,我們順利的搭上了前往特裏蘇裏.巴劄(TrisuliBazar)的汽車,時間是上午7點鍾。一夜的風幹,以及早晨的陽光,使得加都郊外的道路幹燥無比,過往汽車揚起了陣陣塵土。這個情況在汽車進入卡卡尼(Kakani)山路時得到好轉,但是道路的狀況則急劇下降,汽車在山路上一路顛簸。在卡卡尼山的最高處,喜瑪拉雅雪山全景鋪展在我們眼前-包括瑪納蘇峰、伽納緒峰、琅唐峰和久伽峰-巍巍壯觀,令人驚歎。我試圖在顛簸的汽車裏麵拍攝雪山,事後證明這是在浪費膠卷。

上午11:00,汽車到達特裏蘇裏.巴劄。在車站附近,有許多奶茶館,在此午餐、休息。隨後我第一次背起重達25公斤的背包,進入下午的征途。穿過市區,翻過梯形小山,我們來到特裏蘇裏(Trisuli)河的東岸。沿著翻滾洶湧的特裏蘇裏河,瀏覽著兩岸的森林風光,我們繼續向北進發,一直到達道路的盡頭-特裏蘇裏水庫。此時,一座鏽跡斑斑的鐵架橋出現在特裏蘇裏河上。因為鐵架橋內部是一條巨大的引水管道,所以在鐵架橋上行走,伴隨著我們的,是管道裏麵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穿過鐵架橋,我們來到特裏蘇裏河的西岸公路。

在特裏蘇裏河的西岸公路上,我們搭乘上一輛前往萡特勒瓦提(Betrawati)的吉普車。萡特勒瓦提是一個小村莊,有可供住宿的旅行社,是第一天的終點站。萡特勒瓦提也是最後一個汽車可以到達的地方:在接下去的漫長旅途中,伴隨著我們的,就是腳下那雙值得信賴的登山靴。

晚上,在旅行社入睡前,沙賓告訴我,明天將是我們最為辛苦和枯燥的一天:我們在看不到雪山的山路上穿行,單調而且疲憊。

第二天的旅途證明了沙賓的論斷。從萡特勒瓦提出發,翻越帕隆賈.庫拉(PhalonguKhola)山脈的時候,我汗流浹背。天空彌漫著一塊一塊的雲,太陽在它們之間穿行,林間的道路變得濕熱和泥濘。我隻穿了短袖T恤和短褲,但是還是感覺到一陣陣的熱浪。翻過大山,我們來到一個夏爾巴人小村落-波特爾(Bhotal),稍稍休息。沿著一條遠久古徑,來到班瓦(Banwa)村。班瓦村有旅館和茶館,可供有人休息。

從班瓦村出發,踏入寂寞的林間小路。此時,一直陪伴著我們的特裏蘇裏河也隱去不現。聆聽著山鷹的叫聲,讓我們暫時忘記旅途的辛苦。當再次聽到隆隆的河水聲時,瑪尼崗(ManiGaon)村出現在我們麵前。走在瑪尼崗村的黃土小路上,我們仿佛置身於中世紀-嬉戲著的尼泊爾小孩,紅磚堆砌的小茅房,一串串祈禱者的旗幟掛滿山坡,古代的 佛教神殿和刻著精美佛經的牆壁在最高的山峰上像哨兵一樣佇立。我們在瑪尼崗午餐、休息、拍攝尼泊爾的高原人文照片,然後踏入下午的旅程。

一樣的寂靜山路,越來越覺沉重的行李,令人懷疑前往琅唐冰河的朝拜之路有沒有盡頭?在翻越幾座大山之後,在一個山口處,我們看到了今天的終點-拉姆奇(Ramche)。拉姆奇隻是由一些茅房組成的小村落,四周被河流包圍。轉過山口,拉姆奇與我們的視線暫時告別。下坡,趟過一條布滿卵石的無名小河,濕漉漉的由另一條山路上坡。終於,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我們來到了目的地-拉姆奇(1820海拔)。安頓下來,喝著暖暖的尼泊爾高山奶茶,撫摸著隱隱生痛的雙足,這是一個值得慶幸的時刻--畢竟,旅途中最艱苦的路段,已經被征服在我們的腳下。

5月14日清晨,從拉姆奇出發,延著彎彎曲曲的山脈踏上征途。隨著山脈下的特裏蘇裏河,我們到達伽壤(Garang)。伽壤已經明顯不同於我們前兩天所經過的村莊,它更像是石器時代的遺產-青色岩石堆砌的低矮村房,稻草和木板修葺的房頂(為防止山風吹襲,在房頂上放置了大量岩石)。沿著山路走出伽壤,到達不遠處的一個山口,琅唐.裏壤(Langtang Lirung7234m)峰第一次展現在我們麵前。正對著琅唐.裏壤雪峰前進,山路變得崎嶇不平,大幅度的上坡下坡。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中途休息站-泰爾(Thare)。午餐之後,繼續前進。跨過特裏蘇裏河的一支分流,再翻越一座山岩裸露的褐色大山,我們來到了博卡郡都(Bokajundo)。在這裏,琅唐.裏壤雪峰已經完完全全的將正麵呈現給我們。

在喜瑪拉雅雪山的指引下,下午的路途變得輕快起來。一路的雪山風光時不時的吸引著我們停下腳步、掏出相機。經過一個保留著(喇嘛教的)神龕的村落,邁過數個架在河流上的木橋,最後穿越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我們到達了整個路程的中途站-敦奇(Dunche2024m)。敦奇是一個稍大一點的尼泊爾北方城鎮,城鎮裏麵有餐館、旅舍、商攤、照片衝洗店以及尼泊爾地方政府。

在小鎮的邊緣,沙賓帶我來到他朋友哈裏斯的旅舍。推開當作前門的毯子,我發現一大群西方人正在桌子的一角喝檸檬茶。通過簡單的英語交談得知,他們是一群來喜瑪拉雅旅遊的以色列人。剛剛從琅唐冰河下來。他們為我展示了冰河的照片。“嗨,你瞧,這是祈禱者旗幟!”一位高個的以色列人炫耀似的拿出一麵旗幟來:“我們是從莫理摩托峰大本營取下來的。”這是一麵長方形旗幟,從上到下由藍、白、紅、綠、黃五色組成。在旗幟上,寫滿了一些奇異的喇嘛文,同時在文字中間繪製了3幅圖案-其中一幅圖案類似於中國的麒麟,另一副類似於中國的騰龍,第三幅似乎是印度教神靈西瓦。在旅舍黯淡的桔紅色燈光下,旗幟的文字和圖案變得越發的詭異。

哈裏斯是個十分和藹的中年人,在他以及他的妻子的招待下,我和沙賓飽飽的吃了一頓烤犛牛肉,真是滿口流油。犛牛肉是尼泊爾北部的一道特色菜,味道鮮美,接近於普通的牛肉,但是更加的鮮嫩。


注:祈禱者旗幟即佛教喇嘛的幡,是傳播喇嘛教的旗幟,上麵寫有經文和一些寓言故事。夏爾巴人將它帶入各個喜瑪拉雅主峰的大本營中,作為一種向天神祈禱的方式,故被西方人稱之為祈禱者旗幟(Prayer’s Flag)。


5月12日路程:
加德滿都-特裏蘇裏.巴劄:4小時
特裏蘇裏.巴劄-萡特勒瓦提:3個小時

5月13日路程:
萡特勒瓦提-瑪尼崗: 3小時。
瑪尼崗-拉姆奇: 3小時

5月14日路程:
拉姆奇-泰爾: 3小時
泰爾-敦奇: 3小時

敦奇-克揚晉.貢姆帕

在琅唐區域最大的一個北方城鎮敦奇,我和沙賓整整休息了兩天。以色列人在5月16日出發,向西北方向的沙炯冰河(Sang Jung Gl)前進。17日臨晨,我們告別了熱心的哈裏斯夫婦,開始向東北方向的琅唐冰河前進。

從敦奇出發,我們的旅途不再枯燥和乏味。北方隨處可見的雪山,徹底洗刷了身上的疲憊。走過敦奇北麵的懸空拉鎖木橋,道路折向東北。沿著一條狹窄的山路,我們開始盤旋的爬山。在離開敦奇一小時後,我俯身山下,看到一幅激動人心的畫麵。腳下1800米海拔的地方,特裏蘇裏河像一道銀色鎖鏈在四周的岩石上切開一道深深的縫隙。在特裏蘇裏河的上空,巨大的琅唐.裏壤峰的釘子狀陰影像魔鬼一樣籠罩在峽穀上空,像通常見到的景象一樣,一縷冷凝的空氣像結冰的煙霧般從山頂流下。

山下的敦奇越來越小,當我們最終穿過一個山口時,敦奇消失在我們腦後。此時,巴庫(Bharkhu)村霍然躍入我們的眼睛。我們在巴庫進餐休息。隨後,則是一段異常陡峭的上坡山路。在這段山路的盡頭,迎接我們的,是美麗的嘎尼西(Ganesh)雪峰。

山路變得平坦起來。穿越一片原始森林之後,陪伴了我們一個下午的嘎尼西(Ganesh)雪峰揮手與我們告別。而此時,宏偉的琅唐.庫勒(Langtang Khola)峰早已經在今日的終點站-西亞布盧(Syabru, 2230m)靜候我們。

西亞布盧僅有的幾家旅舍被一個來自日本的旅遊團隊擠得滿滿的。夜晚,日本人在西亞布盧的村莊空地上圍著篝火活動,徹夜通明。我們則在村莊外郊高地的僧侶石場上搭建了自己的帳篷。僧侶石場是村民為了祈禱神靈而搭建的一個巨大平台,四周圍有一圈岩石堆砌的圍牆,地麵則是由亂石和黃泥鋪就。在僧侶石場上,除了我們的兩頂帳篷,還有散布於各處的其他帳篷。

深夜的西亞布盧村充斥著涼意。我穿上了夾克和長褲,但是在帳篷前坐了一會兒,還是覺得陣陣寒風的侵襲。沙賓在村莊和僧侶石場之間來回了好幾趟,他提回了幾桶井水。我們燒水喝茶,吃了一點包在油紙裏麵的犛牛肉。最後,在隱隱約約的喧嘩聲中艱難入眠。

清晨,我從溫暖的睡袋中鑽出來,不禁在冰冷的晨風中打了個寒顫。村莊空地上遺留的篝火殘跡,還繼續冒著縷縷青煙,留下了人們昨晚喧鬧的痕跡。山穀和僧侶石場彌漫在晨霧中。琅唐.庫勒峰不知去向,附近的大山也隱去不現。

我用爐具開始燒熱水,沙賓整理帳篷和行李。這時候,僧侶石場上的帳篷一個個開始有了動靜。昨天晚上因為黑暗而無法看清的臉,在清晨的濃霧中,依然模糊。大家都各忙各的,收拾行李,準備早餐。走過互相的帳篷前,各自看清對方的眼睛之後,大家相互一笑,道一句“GoodMorning”。這時我才發現,這兒成了一個人種博物館,有滿臉胡渣的美國人,一臉嚴肅的德國人,似曾相識的東亞人,甚至有黝黑的非洲人。在這兒,英語成了大家的共同語言。

我和沙賓在濃霧中啟程,踏入新的旅程。在太陽起來後不久,山霧開始消散,琅唐.庫勒峰在強烈的逆光照射下,被鑲上了一條耀眼的金邊。沿路的景色變得更加的壯麗。伴隨著我們的,不僅是琅唐.庫勒峰,還有一條同名河流-琅唐.庫勒河。沿著琅唐.庫勒河的東岸,是一條平坦的道路。海拔逐漸提高,空氣開始充滿涼意,一陣陣來自雪山的冰冷山風迎麵吹來。道路上,開始出現喜瑪拉雅的象征物-犛牛,身背著幾十公斤重的貨物,慢騰騰地在黃土路上踱步。背負著沉重物資的夏爾巴人,擁擠在狹窄的道路上。所有的這一切表明,我們正在接近喜瑪拉雅。

琅唐.庫勒河東岸的道路異常的漫長(幸運的是,道路十分平坦)。在經過3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之後,我們到達橫跨在琅唐.庫勒河上的懸空拉鎖木橋。跨過木橋,沿著西岸行走大約半小時的路程,我們來到今日的中途站-拉瑪(Lama Hotel)旅舍。

穿過拉瑪,進入一片原始森林。透過參天大樹的縫隙,我們不時可以看到琅唐.裏壤雪峰,這是獨一無二的美麗景色。林間小路是一條上坡路,不知不覺間,海拔在逐漸增高,體力慢慢的流失。我開始感到呼吸變得急促,腦袋發脹,痛得厲害。當我快要精疲力竭的時候,森林裏麵的小村落高納寇克(Gumnachok)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在我們麵前-在此休憩、喝茶,然後繼續啟程。此時,頭痛一直在折磨著我。我沒有同沙賓講我的狀況,因為我知道即使現在我向他述說,他也沒有絲毫辦法。唯一的辦法是我們盡快的到達下一個村莊,然後休息。

爬過一段陡峭的山壁,道路變得開闊,琅唐.庫勒河重新回到道路的東麵,不遠處,則是今天的終點站:古拉.塔泊拉(Ghora Tabela 3510m)。

但是在古拉.塔泊拉村前麵,我還是忍受不住頭暈,終於蹲下身子,開始在路邊嘔吐。沙賓驚訝的詢問我的狀況。我無力的做著手勢,示意讓我安靜一下。當我最終緩過氣來的時候,我用連自己都吃驚的沙啞嗓音說:“我感到難受。”當沙賓冰冷的手掌觸摸到我的額頭時,我才發現,我居然還伴隨著發燒。我的身體在一個下午的時間裏變得虛弱起來。

沙賓把我扶到古拉.塔泊拉村旅舍的一個床上,然後把我塞進鴨絨睡袋裏麵。他告訴我現在隻是3500米的地方,不應該是高原反應,估計是因為昨天晚上著涼之後的發燒。我迷迷糊糊的躺在床上,同時隱隱的感受到喜瑪拉雅雪山的威壓-我甚至沒有拜膜在她的腳下,便遭受如此嚴重的頭痛。

傍晚時分,山風變得淩厲。我躺在床上,看到風把掛在門口的羊毛毯簾掀了起來,呼喇直響。在整夜的暴雨聲和時斷時續的頭痛的折磨下,我徹夜難眠。

第二天早晨,我對沙賓說:“今天我不想趕路。”但是沙賓還是堅持讓我起來,在村子裏麵走走。我掙紮著起床,在門口抖抖颼颼的坐著吹了一會山風。細雨和烏雲越來越讓我心煩,最後,我還是溜回到我的睡袋裏麵。就這樣,我在古拉.塔泊拉村整整休息了兩天,直到我完全恢複過來。

5月21日清晨,天氣奇跡般的好轉。我和沙賓決定繼續趕路。從古拉.塔泊拉啟程不遠,翻越一座高山,終於走出這個起始於拉瑪的原始森林。沿著一條平和的上坡小路和兩旁的低矮灌木叢林,我們進入一個廣袤的大草原,四周圍繞著延綿不斷的喜瑪拉雅雪山,景觀遼闊無比。草原正麵,便是大名鼎鼎的琅唐村。但是在宏偉高大的岡成泊雪峰(Ganchempo 6387m)的背影下,琅唐村卻又顯得如此的渺小與溫順。

沿著琅唐草原的道路前行,海拔繼續升高。在一片氣喘籲籲中,我們走入琅唐村。琅唐村的所有石屋,外麵全部圍有一圈石牆。爬上村子外的一個山坡,來到一個遠古時期的(喇嘛的)聖骨塚,其周圍圍有一圈石嘛尼堆(銘刻文字真言的石塊堆),在四周的寂靜雪山和呼啦刺骨的寒風下,越發的神秘。

翻過山坡,告別琅唐村。經過兩座無名夏爾巴村落,山穀變得更加的遼闊,四周的雪山異常的清晰,道路變得U字型彎曲。我們踏入一條平坦、幹燥的古代冰穀河床-裏壤冰河(Lirung Glacier)地帶。克姆舜峰(Kimshun 6745m)和顏薩.特森奇峰(6543)像是兩位偉岸的冰雪巨人,守候在冰穀的兩旁。繼續前進,進入雪線邊界,裸露的褐色大地被積雪和冰層點綴著。抬頭,天空蔚藍一片,不是那種淡藍色,而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暗籃色;太陽似乎有些縮小,卻又是如此的耀眼。我們第一次踏入這片神奇的廣袤大地,空氣變得稀薄與寒冷,心髒的跳動已經加速,大口喘氣的同時,白霧出現。我們確確實實,正走在通往天界的冰穀上!

經過一段由冰磧和碎石混合的斜坡,我們到達今日的終點營地-克揚晉.貢姆帕(Kyanjin Gompa, 3840m)。克揚晉.貢姆帕是能提供茶館和旅舍的最後一站。若是要進入更高的區域,帳篷以及食物將必不可少。

帶上相機,攀上克揚晉.貢姆帕北麵的一個4000m高度的山坡,琅唐.裏壤峰以及周圍的雪山,正向我們展示著激動人心的長畫幅喜瑪拉雅雪峰圖。

5月17日路程
敦奇-巴庫: 2小時30分鍾
巴庫-西亞布盧: 3小時

5月18日路程
西亞布盧-拉瑪旅舍: 3小時30分鍾
拉瑪旅舍-古拉.塔泊拉: 2小時30分鍾

5月21日路程
古拉.塔泊拉-琅唐村:2小時30分鍾
琅唐村-克揚晉.貢姆帕:2小時30分鍾

克揚晉.貢姆帕-琅唐冰河

5月22日,天空藍得發暗。我們從克揚晉.貢姆帕出發,開始進入更為深入的雪山區域。克揚晉.貢姆帕附近,是遠古時期形成的一片遼闊的衝擊三角洲。經過其充斥著堅冰,積雪和碎石的表麵,我們到達克揚晉.貢姆帕的機場跑道。琅唐.裏壤峰正在此處不遠,炫耀著清晨金色的表麵。

沿著機場跑道前的河道(可能有流水,或者結冰)前進,琅西撒雪峰(Langshisa Ri6427m)出現在山穀和河道的盡頭。走完河道,爬過一道碎石山坡,我們來到隻有七個石砌小屋組成的伽唐(Jatang)夏爾巴村落(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增加小屋)。石砌小屋戲劇性地散落在石頭山坡上,被迷宮般的小路連接著。穿過伽唐,我們進入一條冰封的冰穀河床-刹爾巴庫姆冰河(Shalbachum)。灰燼、粗糙的碎石和花崗石覆蓋著大部分冰 麵,但時常有一塊塊半透明的、泛著絹素瑪淄光澤的冰麵裸露出來。融化的雪水沿無數條地表和地下的河道流下來,在冰河上發出幽靈般的回響。十多個在冰河的堆石上肅穆排列著的墓碑,俯視著迷霧籠罩的山穀。這些墓碑,他們當中大多數是夏爾巴人。

冰河的對麵,是另外一座五個石砌小屋組成夏爾巴村落-納巴瑪唐(Nubamatang)。在納巴瑪唐附近的巨大山穀正前方,是帕姆唐.卡泊雪峰(Pemthang Karpo Ri 6830m)和帕姆唐雪峰(Pemthang Ri 6842m );在山穀的東南側,則是琅西刹雪峰。

穿過納巴瑪唐,行進不久,我們到達一個叫做琅西刹.卡喀(Langshisa Kharka 4125m)的小村落。在這兒,我們可以觀賞到(堪蘇儒姆峰(Kanshurum 6078m), 尤金莽峰(Urkinmang 6151m)和琅西刹冰河。

鑽入一間夏爾巴人的小石屋(琅西刹.卡喀隻有兩間石砌小屋),一位年輕的夏爾巴小夥子為我和沙檳沏了熱奶茶。“你們是日本人?”顯然,夏爾巴小夥子被我和沙檳的兩張東亞人的臉搞混淆了。“不,我是中國人,他是夏爾巴人。”我耐心的糾正。沙賓開始用尼泊爾語與他交談。然後,我們得知,今天上午,一隊日本人路過此地,前往莫理摩托峰大本營(Morimoto Peak Base Camp)。休憩片刻,我和沙賓整理行李,決定在夜幕降臨之前趕到大本營。

但是,很快我們發現自己行走在雲霧中。從雪山上冷凝升華的冰冷霧氣,在強風的吹襲下,沿著喜瑪拉雅西坡一直向下滑落到平原。這是喜瑪拉雅區域下午特有的自然現象,強烈陽光打在喜瑪拉雅西坡,升騰了西坡的積雪和厚冰,在山區多變強風的策動下,最終形成了一次例行的小型風暴。我們頂風而上,雖然步履緩慢,但還是感到了高海拔和寒冷氣流的影響:我開始頭重腳輕和氣喘籲籲起來。

我把衝鋒衣的帽子緊緊的包裹在我的頭上,雪鏡保護了我二分之一的臉部,但是被狂風吹起的小石粒和冰粒,還是無情的打在我裸露的二分之一臉上。道路變得模糊,同時我們發現自己已經迷路了。我和沙賓藏在一塊大岩石的背後,躲避猛烈的風暴。“啪”的一聲巨響,把我倆嚇了一跳,但是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之後,我們開始在狂風中掏出地圖來。地圖被風吹得劈裏啪啦直響,我和沙賓極為艱難的展開地圖。這時,一聲更加響亮的撞擊聲震聾了我們包裹在帽子裏的耳膜,同時驚恐的目睹了一塊足足有足球般大小的石塊從我們背後的岩石上飛起來,沉沉的砸在我們的眼前,一直向山坡下繼續翻滾。我和沙賓麵麵相覷,不知所措。我們搞不清楚,我們究竟做了什麽,居然惹得大山發了這麽大的火。我把整個身子蜷縮在岩石底下,開始祈禱風暴早點結束。

最後一縷陽光消失在我們身下的穀地上。天空被翻滾著的烏雲密布起來,風暴絲毫沒有減弱的意思,相反,變得更加的強勁。我不知道,何時大山才能停止這次咆哮。在呼呼的風聲中,沙賓向我舉手示意:“我們下山去,我們翻不過這個山坡了。”當我們終於鼓起勇氣下山的時候,下山的路已經變得異常危險,我踩在冰麵上,發出“沙沙”的破裂聲,似乎是踩在一個深不見底的裂穀上。當提心吊膽的回到平穀後,我回頭望望大山,大山的頂峰已經隱藏在黑乎乎的烏雲中。在我們走回琅西刹.卡喀的路上,身後的大山一直在發著脾氣,莫名其妙。

當我們最終在夏爾巴人的石屋入睡時,孤獨感油然而生,疑慮也開始徘徊腦際。那時我感到沉重,仿佛石屋身負著我的整個生命,即使隔了厚厚的一道石牆,我還是聽到了狂暴的山風摧殘大地的聲音――低沉而又雄厚。我甚至開始害怕:大風會把石屋連根拔掉。

5月23日的清晨,魚鱗般零碎的薄雲遍布晴空,大風已經減弱。我們踏上了前往琅唐冰河的征途。瘋狂了一夜的山坡變得溫順無比。我們隻用了半個小時,便翻過了昨天下午耗費了我們三個小時精力卻無功而返的山坡。在經過一個狂風呼嘯的山口之後,我們進入一條無名冰穀。道路己經無法辨認,唯一的參照物是我們走過之後留下的雪印。使用好地圖和指南針,同時堅定不移的前進,不久,我們到達一個冰雪和褐土混雜的穀地,莫理摩托峰大本營位於正中的一塊高地上。

當我們沉重而緩慢地走上一個長長的山坡時,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由尼龍圓頂組成的色彩斑瀾的城市。二十多個容納了來自日本人的登山者和夏爾巴人的帳篷點綴在亂石叢中的冰雪中。我們用了20分鍾穿越這個雜亂的聚居地,在一塊平地上搭建了兩頂帳篷。此時,我手腕上的高度計顯示出5130米的精確讀數。

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中,我們的"家"就在這個特殊的“村子”裏,而村子坐落在由群山環繞而成的天然圓形劇場中。營地上麵的懸崖被懸掛著的冰河覆蓋著;那上麵每時每刻都有斷裂的冰雪轟鳴而下。圓形劇場向南敞開著,所以村子裏麵洋溢著陽光。在晴朗、無風的下午,天氣暖和得可以在室外穿著T恤。而當太陽墜落到莫理摩托峰(Morimoto6750m)山頂後麵的時候,氣溫直落到零下十度。莫理摩托峰是緊靠大本營北側的一座海拔6750米的山峰。夜晚當我躺在帳篷裏的時候,輕微的咯吱聲和隱隱的爆裂聲像小夜曲一樣隨時提醒著我正躺在一條運動著的冰穀上。雖然大本營顯得那麽平靜,但我們仍無法忘記我們身處在距海平麵5000多米的地方。當我和沙賓搭建好大帳篷後,我足足喘了幾分鍾。如果我坐起速度太快,就會感到頭暈目眩。睡眠變得不安穩,這是高山反應的一個常見症狀。在許多夜晚,我因呼吸困難而驚醒三四次,感到窒息。

5月23日當天下午(即我們到達大本營的下午),我們便決定前往琅唐主峰的腳下。走下平台,再次進入這個冰雪初融的穀地。在穀地的盡頭,我們踏上了琅唐冰河的表麵。厚厚的冰層和亂石叢生的地形使得在上麵行走十分的艱難。最終,在冰河的源頭,我們到達了這次旅程的終點:琅唐主峰(Langtang Ri7250m)。

整整十多天的艱苦跋涉,隻是為了一睹琅唐雪峰的容貌。在加都城內,琅唐雪峰是溫順的一條雪線。而如今,站在她的腳下,我卻感受到琅唐女神無比的威壓與尊嚴。是激動,是狂熱?可是,在這一刻,我的心靈卻象被她掏空了似的,就如我所身處的琅唐冰河一般的空靜。
在狂風中,夏爾巴助手在向我高喊:“她很漂亮,先生……”。我向他擺手示意。於是他安靜下來。四十五分鍾之後,在越來越強勁的風暴的摧殘下,我們按原路折返回大本營。

5月22日路程
克揚晉.貢姆帕-琅西刹.卡喀: 3小時

5月23日路程
琅西刹.卡喀-莫理摩托峰大本營: 2小時30分
莫理摩托峰大本營-琅唐主峰: 1小時30分

後記

6月3日,我們收拾好帳篷和行李,開始往回走。露宿在大本營的十二天裏,琅唐區域的天氣一直十分明朗。隻是晚上偶爾刮起了幾次風暴,把我圓形的North Face帳篷吹壓得塌下了一邊,我害怕我的帳篷會象大風中的風箏一樣飄出去。

在這個高度,我沒有使用氧氣瓶。實際上,到達大本營幾天之後,我的身體便開始適應高原稀薄的空氣了。失眠和頭痛逐漸減輕,直至消失。但是,我還是喜歡相比之下更為稠密的加都空氣,即使它帶有幹雜的塵土。

日本探險隊在這期間忙碌不停。他們在莫理摩托大山的表麵爬上爬下,運輸物資。日本探險隊雇傭的夏爾巴人為他們在5600米的平台上建立了一個營地。在6000米的平台上,他們建立了另外一個營地。6月1日,夏爾巴人在6350米的平台處建立了第三號營地。沙賓嘲笑他們說:“看樣子,日本人是想一直把營地建到大山頂上。”

我最後一次看到琅唐主峰和莫理摩托峰,是在回國時候乘坐的尼泊爾皇家航班上。當飛機穿過厚密的積雨雲層後,我便著迷似的把臉緊緊貼在冰冷的玻璃窗上。我沒有失望,高出雲層的對流層裏麵,就是犬牙交錯的喜瑪拉雅山脈:

那些我在《Trekking inNepal》裏麵認識的大山一一出現在雲麵上:先是雄壯的安娜普納峰,然後依次是魚尾峰、優雅的瑪納蘇峰,刹瑪峰……突然,我看到了再熟悉不過的莫理摩托峰,還有旁邊的琅唐主峰。這是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甚至比在它們腳下仰望的時刻更加的感動。

這些大山真的是屬於人間麽?可是我為什麽老是覺得:它們是天空中的神靈,是在雲層上麵生長的大山?伴隨著這些想法,我為那些試圖征服這些對流層中的龐然大物的人們捏了一把汗。


附錄:尼泊爾旅遊谘詢事項

前往尼泊爾

有兩條前往尼泊爾的路線:陸路或飛機。相比較而言,乘坐飛機前往尼泊爾更加的安全,舒適與快捷。

目前。上海和香港均已開通直達尼泊爾加德滿都的航線。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Nepal Royal)是其中的選擇之一。往返機票的價格大約在4000人民幣左右。

由陸路進入尼泊爾的選擇是西藏與尼泊爾接壤的樟木口岸。此路線適合於那些計劃遊玩西藏之後,再前往尼泊爾的遊客。不過,你得保證,當你遊玩完西藏之後,還有足夠的體力乘坐長途汽車。至於能否搭上樟木至加德滿都的長途汽車,則不在擔心之列。一般情況之下,你在樟木總可以順風搭車。

護照與簽證

尼泊爾不屬於免簽證國家,除非你持有印度護照。尼泊爾與中國十分友好,在北京的尼泊爾大使館辦理旅遊簽證十分的方便,尼泊爾旅遊第一次簽證的有效期是60天,此後的簽證則為30天有效期,若你的旅遊計劃超出此允許時間,請在尼泊爾辦理續簽,續簽費用為相當於30美金的尼泊爾盧比。

尼泊爾屬於落地簽證國家。此意味著,若你的日程安排十分緊張,沒有時間辦理簽證,則你可以直接拿著沒有簽證的私人護照前往尼泊爾。具體操作如下:當你到達尼泊爾加德滿都國際機場之後,將你的私人護照交給機場海關人員,然後入境。第二天,前往尼泊爾移民局辦理相關手續,交納相當於37美金的尼泊爾盧比之後,移民局將交還給你私人護照,同時補上一個有效期為30天的旅遊簽證(紅色)。

季節與氣候

尼泊爾的季節劃分類似與印度,全年分為兩季:旱季與雨季。氣候條件十分宜人,年平均氣溫在23度左右。月季溫差不大。即使在最炎熱的夏季,最高氣溫也很難超過30度。在最寒冷的冬季,最低氣溫一般不低於10度。所以在中國常見的空調,風扇等物,在尼泊爾很難見到。

尼泊爾最適合的旅遊時間是10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此日期正值尼泊爾旱季,天空晴朗,萬裏無雲,藍的初期。即使是在加都的街上,遠處的喜瑪拉雅雪山也是清晰可見。若到了各個雪山觀景點,喜瑪拉雅更是一覽無遺。若你計劃攀登喜瑪拉雅山,考慮到溫度,風向等因素,則最佳時間大約為10月-12月和2月-4月之間。

5月份到9月份,是尼泊爾漫長的雨季。天複一天的細雨,以及厚厚的雲層,雖然不至於影響你在加德滿都穀地的遊玩,但是至少,你不太容易看清喜瑪拉雅雪山女神的全貌,即使你已經來到她的腳下。

購物

• 毛衣毛毯是尼泊爾典型產品,選用山羊毛織成,叫做帕斯米納(Pashmina),十分柔軟、保暖而且耐用。

• 各種尼泊爾特產。包括該國的庫庫隸軍刀,佩在腰上,有的裝飾極為華麗;以及紗鈴吉(Saringhi),一種小的四弦琴,用整塊木頭雕刻而成,流浪藝人(Gaine)以馬尾弓在上麵演奏。

• 由博克塔部婦女手工製成的紙張,印染精美,色澤深淺有致。

• 木製鑲銀的西藏式茶碗。具有獨特的高原風情。

• 各種尺寸,刻有浮雕的祈禱卷。

• 混凝紙質舞蹈麵具和用來作為花器的赤土陶象。由希米(近博克塔部)的數百村民製作。

• 紅銅或黃銅製作的佛像和印度教神像,都不算古董,全是半工業產品;金銀花飾銅製動物和鑲有小彩石的煙灰缸,和令遊客心跳加速的性愛塑像。

• 各種西藏小飾品。內容包羅萬象,從人的頭蓋骨和腿骨到桑卡畫(Thangka,彩繪卷軸)都有。還有鑲珊瑚和綠鬆石的鍍銀珠寶(耳環、項鏈、護身符、帶扣、編製的銀質腰帶和短劍),以及銅製的冥思符(Mandala)、符咒盒、各項日用品和樂器。

• 地毯。目前出口甚多,從香港行銷至紐約。新品地毯由民家織造,用化學染料染出明亮的顏色,或用較細致(同時也較貴)的植物染料染上傳統西藏圖案。舊式地毯花樣繁雜,使用天然染料,花較高的代價也可以買到。

飲食

盡管有數世紀的與世隔絕和多樣種類的蔬菜水果,尼泊爾並沒有發展出特殊風格的烹飪。另外的是尼瓦料理,非常精致芳香,可惜隻有在私人款宴才吃得到。尼泊爾菜其充量隻是印度地方性烹飪的變體。

尼泊爾大部分的地方,包括加都穀地在內,大米是主食,通常是煮著吃,配上扁豆湯。炒菜時則加上一些佐料,主要是生薑、大蒜和紅辣椒。山區居民則吃青稞,磨碎後和茶、牛奶以及水混合著喝;或者就是幹吃-作為米飯的補充或代替品。有些上等階層的尼泊爾人吃豬肉和野豬肉,還有少量昂貴的熏鹿肉。羊肉、雞肉、水牛肉,或者山區的犛牛肉,則是所有的尼泊爾人都可以吃。但是在這個印度教國度,其他種類的牛肉則是禁止食用。

加德滿都有兩家著名的中餐館-中國山餐館和北京烤鴨餐館。中國遊客在這兩家餐館可以品嚐到正宗的中國口味。中國山餐館是川菜館,北京烤鴨餐館則供應原汁原味的北京烤鴨。

遍布於加德滿都大街小巷的MoMo餐館,供應牛肉、羊肉或者雞肉餡的MoMo。其形狀、口味均同中國的餃子一樣。

旅行裝備

在加都塔米兒的各家喜瑪拉雅旅行社,你可以得到旅行準備工作的祥細資訊。隨團前往琅唐冰河將會為我們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在此,我簡短說明一下旅行所需的裝備:

一雙防水透氣的登山靴:在接下來的幾天長途跋涉中,它將成為你最忠實的夥伴。

衝鋒衣庫:在終點琅唐冰河,海拔高達5000米,氣溫已經低於零度(即使是夏季),衝鋒衣庫成為你必不可少的禦寒裝備。

雪杖:無論在旅途的山穀,還是在積雪的琅唐。雪杖可以為你節約百分之三十的體力。同時,也可以作為攝影的單腳架使用。選購帶有Antishock緩衝係統的雪杖,效果更佳。

帳篷:一個帳篷會帶給你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和更加深入的探險(比如需要進入琅唐冰河地帶)。

水具:一個Laken輕便水壺帶給你最大的便利。

爐具:推薦帶有MFS(多燃料選擇係統)和LFS(液體燃料係統)係統的高原爐具。此爐具可以燃燒酒精、煤油、石油等多種常用燃料,將為你免去攜帶大量專用氣體燃料瓶的負擔。

雪鏡:可以有效的放置雪盲。推薦UV值在400以上的雪鏡。雪鏡與臉部的空隙部分必須有牛皮等物覆蓋,以防止漫射光線從此處進入眼睛,減低效果。

地圖和指南針:不僅僅攜帶它,而且要學會使用它。

相機:Nikon F80,加上一支20mm定焦鏡頭和28-200變焦鏡頭即可。當然,若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找你約稿,把你的Nikon F5, F3HP,Leica M7,哈蘇中幅全帶上。

其他:Zippor打火機和瑞士軍刀。一些壓縮食品。

夏爾巴助手:根據你的裝備重量自行決定是否雇傭夏爾巴助手。可以與與塔米兒的旅行社聯係助手事宜。夏爾巴助手的費用為150美金以內。

以上這些東西,全部可以在加德滿都塔米兒的戶外用品商店中購買得到,而且價格低於國內。不遠萬裏將這些裝備從國內帶到尼泊爾,肯定讓你後悔不已。

尼泊爾段喜瑪拉雅山脈簡介:

“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脈,長2400公裏,寬約200-300公裏,延綿於中國西藏、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國境線上。而位於尼泊爾境內的喜瑪拉雅山脈,是其中心地帶,座落了許多超越8000米海拔高度的雪峰,其中包括世界頂點-珠穆朗瑪峰。1950年,尼泊爾王國向世界打開國門,歡迎來自各國的探險家。從此,人類拉開了挑戰這些頂峰的序幕。

按照國際登山組織的慣例,位於尼泊爾境內的喜瑪拉雅山脈分成8個區域(按照由東往西的方位次序排列,以下中文名稱依照尼泊爾人讀音音譯):


A. 康成幀伽(Kangchenjunga)區域:
此區域包括大量超過7000米的雪峰,其中包括著名的世界第三峰康成幀伽峰(Kangchenjunga,8586)。第一次嚐試征服康成幀伽主峰是在二戰之前,但是直到1955年,來自英國的一支登山隊伍才完成這一任務。伽奴峰(Jannu,7710)也許沒有其他雪峰的高度,但是因為其垂直陡峭的山壁和表麵的薄冰,而一直被國際登山界敬稱為“恐怖頂峰”、“沉睡的獅子”。1962年,一支來自於法國的登山隊進行過第一次嚐試;但是直到1983年,人類才最終征服這頭“沉睡的獅子”。

B. 瑪卡魯(Makalu)區域
瑪卡魯主峰,8463米海拔,猶如一個由岩石和堅冰疊成的巨大金字塔。1955年,法國登山隊從北坡首次登頂。其後,日本登山隊從最南麓登頂,南斯拉夫登山隊從南坡登頂,另一支法國登山隊則從西麓實現登頂--當然,每一次攀登過程,都是同樣的漫長、窒息與危險。

C. 空穆部(Khumbu)區域
此區域包括世界頂點的珠穆朗瑪峰以及其他眾多超越8000米高度的雪峰(Makalu, Lhotse, Cho Oyu, AmaDablam),是尼泊爾段喜瑪拉雅山係的代表區域,國際登山界的聖地。二戰前(1921年),一支英國登山隊從聲名狼藉的西藏北坡進行了第一次攀登珠峰嚐試(當時的中國對外人開放,而尼泊爾政府則最早在1950年開放國境)。1953年,希拉裏(P.Hillary)和丹曾(TenzingNorkay)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首次實現登頂。在這之後,人類又成功實現了在不同的路線,不同的裝備(比如不攜帶氧氣瓶),不同的季節(比如1月隆冬季節)下的登頂任務。

世界第四峰-盧塔斯(Lhots,8516),位於珠峰東麵麵,因其優雅的外形而著稱。1956年,來自瑞士的一支登山隊完成了首次征服。但是,直到現在,如何從美麗而險峻的南坡登頂,還一直隻是各個登山隊的夢想。

D. 魯旺陵(Rolwaling)區域
此區域沒有超越8000米的高峰。包括蒙朗特斯峰(Menlungtse 7181),危險的高麗三卡(Gaurisankar7134)以及其他眾多的海拔在6000米左右的雪峰。蒙朗特斯至今無人攀登。在加都肉眼可見的高麗三卡峰,1979年被美(國)-尼(泊爾)混合登山隊從西麓征服。

E. 琅唐(Langtang)區域
  距離加德滿都最近的琅唐區域,除了中國西藏境內的斯刹龐瑪(Shisha Pangma8046)峰,沒有其他超越8000米的高峰。這裏有著眾多6000-7000海拔高度的雪峰。琅唐.裏琅(Langtang Lirung7234)為其中的代表峰,1978年為日(本)-尼(泊爾)聯合登山隊征服。杜理羯.拉克帕(Dorje Lakpa6966)是在加德滿都就肉眼清晰可見的雪峰,1981年為日(本)-尼(泊爾)聯合登山隊征服。

因為琅唐區域距離加德滿都距離最近,交通、物資運輸、通訊等便利,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業餘登山愛好者的最愛。

F. 瑪納蘇(Manaslu)區域
因為此區域的大部分雪山已經被日本登山隊征服,所以目前國際登山界戲稱此區域為“日本區域”。“瑪納蘇三大峰”:瑪納蘇峰(Manaslu8163)、29號峰(Peak-29 7871)、希瑪拉庫裏(Himalchuli7893),呈南北方位一直線排列。三大主峰的共同點是東麓積雪覆蓋而西麓岩石裸露,十分壯麗。1952,1953,1954,日本登山隊連續三年挑戰瑪納蘇峰,均以失敗告終。但是在1955年,日本登山隊順利攀上瑪納蘇峰。之後在1974年,日本女子登山隊在瑪納蘇峰首次實現了女子登山海拔突破8000米的目標。1960年,日本登山隊征服希瑪拉庫裏。1970年,日本登山隊在第二次嚐試中,成功攀登29號主峰。至此,日本成為世界上唯一成功攀登“瑪納蘇三大峰”的國家,此記錄直到目前無人能及。

G. 安娜普納(Annapurna)區域
人類首次越過8000米極限,是在安娜普納1號峰(Annapurna I8163)由法國登山隊實現(1950年)。安娜普納區域東西長達70公裏,是尼泊爾境內最巨大的喜瑪拉雅區域。安娜普納2號峰(AnnapurnaII 7937)和魚尾峰(Machhapuchhare6993)分別於1960年和1957年被英國登山隊征服。在著名的尼泊爾旅遊城市博卡拉,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些宏偉雪山的全貌。

H.杜萊吉力(Dhaulagiri)區域

1960年,瑞士登山隊在他們第8次攀登嚐試中征服區域主峰-杜萊吉力1號(Dhaulagiri I8167)。此後,此區域的各大高峰一一屈服於人類。但是,杜萊吉力4號(Dhaulagiri IV7661)卻似乎成為人類難以逾越的極點。在被杜萊吉力4號奪去太多的生命之後,人類賦予了它“吃人山峰”的恐怖稱號。最終,在1975年,“吃人山峰”屈服於日本登山隊。但即使是那次成功的登頂,日本登山隊也付出了慘痛的生命代價。如今,杜萊吉力4號已經成為國際攀登界的喜瑪拉雅禁區-真是令人敬畏的四號女神!

其他事項

尼泊爾的通用錢幣是尼泊爾盧比,與美金的比例一般保持在76-80之間。

尼泊爾將中國作為SARRC(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rporation,即南亞地區聯盟)的相同待遇國家,對於中國的遊客實行優惠政策。比如,博克塔部舊市區的門票收費為750盧比,但是對於持中國護照的遊客,則與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護照的遊客一樣,隻收費50盧比。這一類的優惠政策,將極大的刺激中國遊客的旅遊熱情。

參考文獻

《Trekking in Nepal》 Toru Nakano

《Spectrum Guide to Nepal》Camerapix Corp.

《Into Thin Air》Jon Krakauer

《Nepal-Insight Guides》 Apa Publications





我過幾天就要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尼泊爾之行,您的信息真是太有用了!
我手頭上已經有了<Trekk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這本書,但書中對trekking中所攜帶的鏡頭焦段並沒有太詳細的說明.所以在這裏想請教你幾個問題:
1,我打算帶xpan和leica m6和35mm鏡頭,長焦段和廣角我一直在猶豫是選擇90/4還是135/4,廣角是選擇15mm還是21mm呢?
2,我打算參加是的"EVEREST BASE CAMP TREK"這條路線有什麽要注意的?或者你有什麽其他的路線推薦?

謝謝!











剛從尼泊爾大使館回來,拿到了簽證。
順便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現在上海也有代辦處了
地址:曹楊路1040弄2號28樓 電話52661811
這樣就不用專程去北京辦理簽證了^_^
順便問一下壇子裏有人去嗎?我打算春節去那裏,希望有比較多的色友一起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