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袁炳忠好久了,要為他的新書寫點東西,但總是因為工作,還有別的事情,沒有落筆。其
實每天也在寫很多的東西,但是一想到這篇東西是為了朋友的新書而寫,就變得不知道如何開始。
認識袁炳忠應該是他還在美國駐站的時候,不過那個時候,因為采訪的日程緊張,隻是匆匆點點頭,算是認識了。之後再見麵,應該是在阿富汗了。在阿富汗的那個小年夜是和袁炳忠他們一起過的,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單調乏味的阿富汗,我們的生活多了些許溫馨和快樂。當然他也沒忘了對我做的、錯把蘇打當澱粉以致味道發苦的牛肉丸子寫上一筆。大家看了這本書,就會發現,我們經常出現在同一個新聞場合,因為我們都是記者。
不過我們又有一點點不同,因為我是電視記者,而他則是在國家通訊社工作。說實話,我非常地羨慕他,因為隻有他們,才能夠有機會每幾年在一個國家常駐,不像我們,在每個地方隻是蜻蜓點水一下,也許用了最速成的方法去了解一個國家的高層運作,但是對於這個國家,這個地方的人和文化,卻從來沒有時間去了解。但是袁炳忠他們就不一樣了,他們有這樣的機會,有足夠的時間,同時因為他們所工作的這個機構,使得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
原本這隻是一種感覺,但是看了他寫的東西之後,更加論證了我的這種感覺。他的文章,他的報道,他所經曆的事情,他所見過的人,就連我這個自認為采訪機會已經很多的人,也要感到一點點的嫉妒。和這樣的記者相比,我想說,我所經曆的還是不夠多。
和電視記者比較,像袁炳忠這樣的記者是寂寞的,因為大家看不到他們的樣子,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但是我們所讀到、看到、聽到的大部分新聞,卻都是他們這樣的記者從第一線寫回來的。也許有的報道前麵會出現一下他的名字,但是說實話,又有多少人會記得他們的名字呢?但是,也許記者隻有把自己隱藏在新聞背後,讓文字說話,才能最清晰地保留曆史的真實。很欣賞他說的“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曆史,記者是曆史的見證人” 。這是他對新聞的態度:當你的筆下,展示了真實,記錄下了曆史,名字是否能留下也許並不是那麽重要了。
在這個行業做了這麽久,堅持了這麽久,我想大家身為同行,我應該猜得沒有錯,那就是他對於這個行業的熱愛。而現在,袁炳忠終於把自己過去的經曆寫成了一本書,我想,對於他自己來說,是一種滿足,對於讀者來說,也是一種幸運。做記者確有這樣的便利,在記載別人的曆史的同時,也在一篇篇報道中記錄了自己的人生的軌跡和脈絡。從日內瓦到華盛頓,從喀布爾到柏林,從波黑和談到阿富汗戰爭,從美國大選到德國大選,這本書真實而細致地向我們講述了他在一個個曆史事件的風口浪尖所經曆的點點滴滴,那些都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新聞背後的故事。
記者有很多種類型,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循循善誘,我想最大限度的讓受訪者接受進而傾訴,才能算是個好記者。而無論是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意大利影星索菲婭·羅蘭等政要、名人,還是平凡的普通人,所有被他采訪過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會和他成為好朋友,這才是作為一個記者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雖然他去過十幾個國家,雖然他是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直接見證人,雖然他采訪過許多首腦政要,但他樸實無華,真誠待人。這正是做記者所需要的,客觀、真實地記錄曆史,沒有奢華修飾,沒有誇張吹噓。這本書就像袁炳忠的為人,平實的筆觸下,展示的是不平凡的曆史。
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樣喜歡他的這本書,記者就像大眾的一隻眼睛,代表著大眾去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