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3)
2008 (108)
2009 (123)
2010 (88)
2011 (127)
2012 (167)
2013 (94)
2014 (145)
2015 (232)
2016 (119)
2017 (81)
2018 (78)
2019 (73)
第一三九章 北固亭,慈恩樓
左誌文久久抱著養父不放。想著自己九歲時江陵喪父,如今,又在尹陽河上訣別像親生父親一般教養了自己的養父,哀慟不打一處來。
剛剛踏上故土的左家人,還沒有喘過一口氣,也還沒有來得及笑出聲,便要在這塊既迷離陌生又無比熟悉的地方埋葬他們的長者左家青。
眼前的村子還叫左梁,莊園卻早已姓呂。莊園北端,曆經劫難的尹陽河依舊潺潺流淌,不眠不休地唱著一首洛陽的歌。尹陽河南岸長出了新的大樹,根深葉茂。大樹下,立著一塊曆經歲月和烽火磨損,三百年不倒的左氏界碑,上麵“左公莊園”四個隸書依然清晰可辨。這是左江的父親左幹在左梁左莊園邊上所立的界碑,也是義熙十二年時左戰英血書過的那個左家界碑。
左家人齊跪界碑前。左成洛淚眼迷離,跪在那裏,手輕輕地落在那界碑上,和他的祖先無語神交。
春雨綿綿的一天,悲喜交加的左家人將左家青埋在了尹陽河南岸的大樹下,左園界碑的邊上。尹陽河溫柔的水花,消融了左家人哀傷的抽泣,歡迎並撫慰著她熟悉的這一群人。家青十七歲的侄女左於惠說,她哭著哭著,忽然見大伯輕盈地走在尹陽河上,還回過頭來朝她微笑揮手……左誌文聽了,心中慨歎:往事三百年,生在江南的養父,還真是葉落歸根,魂兮北還!
左家青的突然“客死他鄉”,改變了左家青兒子們的想法,也翻轉了左成洛原先和呂家談的計劃。雙方臨時商定,左家買回這個北方大園。左家青兒子左一新一家,將要離開江左,恢複祖業,進駐左梁。
為了紀念左家青和因了他的死而回歸的左園,左成洛主持建造了一棟“慈恩樓”。這棟三層華樓就矗立在尹陽河南岸,在洛陽城和左梁鄉的交角,麵朝東南。
慈恩樓前立左氏碑和陳情碑。左氏碑上刻著左家三百年南北事跡;陳情碑則刻滿了左氏對曆代友人的感恩之情,其中有淮安孫掌子、宜昌連家、魚複丹木,也有蘭陵呂公望、呂冀梁等等。
左成洛與左誌文叔侄同立洛陽慈恩樓上。慈恩樓高,站在這裏,能俯瞰左梁的大好田園。正是麥子成熟時,滿目是金燦燦的一片,莊稼的香氣撲鼻而來。腳下的尹陽河,水光閃閃,蜿蜒向東,宛如左梁項上美麗的珠鏈。
左成洛問:“誌文,還記得先祖左戰英的那首《北固亭》詩嗎?”
左誌文點頭,隨口便誦出:
北固亭上思北固,
家園已隔兩重天。
大江天塹斷纏綿,
何日玉瓊花兩岸?
誦著戰英詩,想著當年把左家人和洛陽隔開的不過是陽世的山水和戰火,而今,自己和兩個父親之間卻是陰陽永隔,他淚眼模糊,念出了四句:
慈恩樓上念慈恩
左梁縈夢三百年
運河有情接南北
牡丹朝月空纏綿
左成洛聽了心中大感,他理解左誌文心中的痛。昨日,誌文告訴叔叔,雖然北方和洛陽是養父傳承給自己的信念,也成了他一生的夢想。如今,這個夢已成真,而他心底另一個夢想卻默默地藏了一輩子:那就是江陵之夢。江陵是他父母的家鄉,他和弟弟的出生地,他生父戰死的地方。他馬上就要離開洛陽,前去他夢中的鳳凰於飛處。
左成洛雖然擔心侄兒的年紀,但是他理解侄兒別無選擇,他一定必須去探望他生命裏的另一個故鄉,圓他的另一個夢。
叔侄倆就在慈恩樓互道珍重。目送左誌文身影遠去,左成洛心中祈願他早日平安歸來。畢竟,三百年鬥轉星移,轉不動的,是左家兒女和洛陽深如滄海桑田的情和緣……
尾聲
左息澎講到這裏時,四周鴉雀無聲,唯有大船與運河水撞擊的聲響。
這條京杭大運河在隋朝連通、建成。它貫穿中華大地的三條東西大川,宛如一條無與倫比的巨龍,穿越了一個民族幾千年跨不過的宿命,攜帶著她不死的夢想,奔騰向前;又好比是這個民族的脊梁和內聚力,支撐著一個古老文明生命的極限……
“你們左家真是魏晉南北朝的一麵鏡子!”運河艄公王師傅讚歎。
我沒有出聲,心卻隨著波濤而起伏。我為左成洛這一代左家人終於踏上左梁的土地而深深感動。慈恩樓若還在,應該是洛陽的一方風景了!
左息澎和我回到洛陽,並在這裏說再見。伊河畔我擁抱著左息澎,仿佛擁抱著一個失散了一千七百年的姐妹——不是仿佛,我和左息澎,本來就是左家兩兄弟的後代,經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混沌而重歸團聚!
“這可是東晉以後左納和左民的後代的第一次見麵哦!”左息澎說,激動得聲音有些發顫。
誰說不是呢!
黃河邊上,左息澎與我相約信陽(弋陽)、徽州和揚州(廣陵)。她說下一次我們要到汝南、信陽、壽縣、八公山,然後沿淮河而下,直奔江左地區。我聽了,仿佛喝下了一大口千年老酒。從河洛,到淮水、長江,在時空的變換迭代裏,那酒越發顯得渾厚、醇香、強勁。
回到老家後,我應邀到縣城的高中舉辦和左氏這段曆史有關的講座。“以前讀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覺得中華文化親和並恢弘。然而,了解了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魏晉南北朝曆史後,我才深切懂得,中華文化與北方、西方少數民族的融合,佛教的東漸,最終鑄造了華夏文化,練就了華夏文化有血有肉,有容乃大的壯闊和渾厚。”
講座結束了。我走出大課室時,忽然聽見身後有人叫我“曾老師”。回頭一看,是一個少年。少年額眉清朗俊峭,英氣勃勃。
“老師您好,我叫左江濤。”他很大方地向我伸出手來。
“你好!”我也伸出手去,看著他的眼睛,明白他為什麽叫住我了。
“我祖籍廣西柳州,不知道和您說的這個左家有沒有關係?”
全文:https://book.qidian.com/info/1022165313#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