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3)
2008 (108)
2009 (123)
2010 (88)
2011 (127)
2012 (167)
2013 (94)
2014 (145)
2015 (232)
2016 (119)
2017 (81)
2018 (78)
2019 (73)
2025 (2)
莫言不僅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且還成就了第一:第一位獲得這項殊榮的中國本土作家。龍應台在祝賀莫言獲獎時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 “ 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 ” 。
假如讀者還不能從龍應台的那句話裏悟出道來,那麽我再舉一個例子。這次我去新州參加漢新文學頒獎典禮,有位評委發言說,有作者寫信給她,問她:我的詩歌寫得很好啊,為什麽沒得獎?她解釋說,你的詩歌寫得是不錯,但是有個問題,我讀你的“母親”,讀不出是你的母親,而像是一般人的母親。你的“母親”沒有你家的特色。
所有文學出版機構,所有文學獎項,都有一個體製的問題。這個體製有組織行政的因素,也有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取向因素。你無法納入或適合那體製,那個出版物和那項文學獎對你就難以企及。關於這個再舉一例,世界日報副刊歡迎千字左右的稿件,你總投兩三千字的散文,是不是自取退稿啊?
為什麽是莫言得獎而不是其他人,比如餘華?除了其他種種原因外,中國的泥土氣濃烈應該是莫言獲國際重視的一個重要緣由。這個“泥土氣”,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對各國文學作品的取向之一(當然不是全部,高行健的《靈山》就沒有這個“泥土氣”)。
那麽,內地作家中是不是也有不少作者的優秀作品也很有地方泥土氣,但是無門可入呢?肯定是有的。這就牽涉到一個組織體製的問題,所謂體製內和體製外;所謂朝中和在野。民間有許多作者,因種種條件限製無法申請入中國作家協會(比如出版書難,而入作協是要有書的);又因各主要文學雜誌又有各自的“體製”,這些作者的作品難以見那些主流文學期刊媒體。而內地文學大獎:比如茅盾獎,都是從已出版作品中評選的,不是作者們可以自由投稿的。因此一切需要借助於體製力量方能接軌的文學獎,基本上可以說絕緣於大部分的民間作家。對於絕大多數文學愛好者來說,諾貝爾一類的文學大獎根本是難以企及的天馬行空。諾獎不會來光顧你的博客,沒有郵箱讓你投稿。除了一般的體製限製,諾獎更有語言這道門中門,關中關。要知道,絕大部分文學愛好者都是業餘愛好,他們大部分的時間無法用在文學上。要用那麽有限的時間,過那麽多的關卡,希望之渺茫是不言而喻的。
既是這樣,那麽體製內文學大獎從絕對的意義上說並不能代表人類整個文學的潛在最佳(當然它們有它們的相對代表性和合理性,這一點是要承認和尊重的)。
所幸,除了那些必須從已出版作品中評選的文學獎項外,還有一些文學獎是你可以自由參加的。比如每年的台灣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漢新文學獎,內地近期陸續發展起來的一些地方和組織的文學獎。這些獎項是作者們可以自由投稿的。我熱情讚美這些文學獎項。盡管它們也有它們的取向和所好,但是畢竟,從組織體製上看,它們有郵箱,有地址,作者們,尤其是年輕的作者們可以自由投稿。這是一片自由得多得多的文學天地,文學殿堂。不要忘了,中國廣受尊敬喜愛的王小波,之前投稿備受冷落,也是在奪得台灣聯合報小說文學獎後才基本奠定他的文學地位。我也鼓勵我的文友,特別是年輕文友們(畢竟希望在年輕一代身上),珍惜和尊重這樣的上天賜予的機會,來之不易的機會,讓你在少一些勢利因素的文學天空翱翔的機會。當然,有條件和機遇,有那個心的話,也應該做體製內的努力。這兩者,可以是並行不悖的。 體製外,也應該並且可以有希望獲得諾獎,或者和諾獎一樣的文學輝煌。
文學是人文之學,和人靈肉相連。從信仰的角度上看,從根本上摯愛文學的,是造物主神自己。任何人為的文學獎,都無法從根本上,從生命的關注和拯救上撫摸和愛寫作之人。一個有著堅定信仰的作家,他 / 她的心底必定有著這樣一份聖潔的和幸福的文學感,這份感覺和感情無法撼動,它獨立於任何人為體製之外。
你的評論很有些哲理性和真理性哦,謝謝!
可能也有運氣的因素吧?不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加點"橫衝直闖"的天分,一定會有收獲的。獲幾個獎或得到某幾個重要人物誇獎肯定固然重要,但不是寫作的唯一目的吧?下筆時一定有一種非要訴之與人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相信你深有體會。當作家把重心放在這個上麵,無心插柳柳成行,終有一天會破土而出的。加油!
謝謝Fieps 評論!在網路上發作品從目前的情況看是很難有什麽出路的。主流媒體的投稿隻留個門縫。體製內難度可想而知。破土而出的好作家有之,更多的恐“深藏”......
是,沒準哪天:)
我覺得,過去和現在好作家還是有機會把自己的作品呈現給社會的,盡管國內的體製不完善。問好!
我說的“體製”和你說的“體製”不同。
謝謝分享,嗯,有道理:“作品被翻譯成瑞典文,是很重要的因素。”
謝謝你的評論分享。有道理。不過我的“泥土氣”是接著龍應台的話說得,其實和你的“民族氣”差別不大。我想想哈。
評委發言用了瑞典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另外,作品被翻譯成瑞典文,是很重要的因素。
謝謝好文分享!欽佩LZ的寬闊胸懷和視野。
這個“泥土氣”,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對各國文學作品的取向之一------把“泥土氣”改成“民族氣”會不會覆蓋麵更廣些呢?
我從很多獲獎者身上一點也看不到“泥土氣”。例如高行健, 泰戈爾,川端康城的作品, 都是很“民族氣”的,但都美到了極致。高行健, 泰戈爾本人都是很好的畫家,川端康城簡直就是個美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