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3)
2008 (108)
2009 (123)
2010 (88)
2011 (127)
2012 (167)
2013 (94)
2014 (145)
2015 (232)
2016 (119)
2017 (81)
2018 (78)
2019 (73)
2025 (21)
說起自由,就會想起電影 "角鬥士" 裏那一個個既凝重又悠遠的畫麵; 假如要我說出世上誰最懂自由 , 我會說是 “ 角鬥士 ” 裏的 Maximus, 不管那自由是人間還是天上 , 今生還是永恒 .
“ 角鬥士 ” 劇中男主角 Maximus 曾是羅馬帝國出生入死戰無不勝的將軍 , 無數的戰役 , 為羅馬帝國贏得了疆土和榮譽 , 他自己也贏得了凱撒大帝的喜愛和信任 . 在皇帝的重用麵前 , 他要求的隻是回家和妻兒團聚 --- 就象影片一開始一幕幕走過的鏡頭:
Maximus 踏上家鄉的路 , 手輕撫著鄉間小路兩旁安詳的麥穗 , 路的盡頭 , 他的妻兒就站在那裏等著他 -----
然而他不懂政治 , 不幸淪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 自己被凱撒的兒子追殺幾近喪命 , 他的一家 : 妻子和兒子慘遭毒手 . 這之後 , 負傷的他不幸落入奴隸販子之手 , 被迫走上了角鬥這條悲慘的不歸路 .
被賣進角鬥場的奴隸 , 基本上就是在數自己是哪天死於鬥場 . 每場角鬥 , 必須贏才能活命 , 輸的那方就是死 . 每場讓富人們狂歡的比賽中 , 都有奴隸血濺鬥場一命嗚呼 .
Maximus, 靠著他過硬的功夫和精神 , 一路過關斬將 , 很快成了羅馬角鬥場的常勝將軍 , 一顆不落的星 . 他的名聲震動了新上任的皇帝 , 就是殺害他妻兒的不共戴天的仇敵 . 終於新的凱撒皇帝認出了他 , 在再次對他下毒手的陰謀之下提出和他比武 .
在比武的過程中 , 凱撒利用卑劣手法先刺傷了 Maximus. 已是身負重傷的 Maximus, 靠著他高超的武藝和不死的複仇意誌 , 終於殺死凱撒 , 自己也同歸於盡 .
電影最讓我感動不已熱淚盈眶的是 , 在家破人亡之後 , 曆盡艱險磨難的 MAXIMUS, 幾次氣息淹淹就要死過去 , 在那生和死的臨界麵上 , 他看到的總是一扇門 , 門的那端站著他日夜思念的妻子和兒子 , 向著他深情凝視 . 大概是複仇的念頭一次又一次使他活了過來 . 直到最後 , 繼仇人倒地之後 , 他自己也砰然倒下 , 那扇門終於向他大開 . 凱撒的姐姐 , 一位一直愛著 Maximus 的女子 , 輕輕在他耳邊說聲 : “ 去吧 , 去和他們團聚 .” ------- 深沉的 , 哀傷的 , 悠揚的 , 遼闊的女聲唱了起來 :
“ 現在我們自由了 !”
自由 , 對奴隸意味著什麽 ? 死亡 ? 生命 ? 良心 ? 天堂 ? 平安 ? 夢想 ? 歡笑 ? 情愛 ? 還是 , 朝不保夕的奴隸們根本沒有喘息的時候細想自由是什麽 ? 或者幹脆不知道它是什麽 ?
當然知道 , 自由的火種 , 播撒在每個奴隸心田裏 , 否則那個萬惡的該千刀萬剮千詛萬咒的製度就不會滅亡 . 自由意味著每個奴隸身上每粒細胞的掙紮 , 每滴血液的渴望 , 每個關節的痛楚 , 每條神經的向往 , 每根頭發的呐喊 ..…. 她是本能 , 也是升華 ; 是目的也是手段 : 自由是愛的基礎 .
對 Maximus 來講 , 自由不僅意味著今生枷鎖的徹底粉碎 , 還意味著身後那個深遠 , 廣闊的多的世界 , 意味著和親人團聚的平安幸福的天國 . 天國之光 , 照著他角鬥生涯黑暗的分分秒秒 ….
那道門 , 那道立於生之盡頭的門 , 雖然深邃神秘 , 卻指示著無限的希望 , 釋放著難言的力量 . 我相信跨過那道門 , 是一片無邊的自由 : 有解脫 , 有平安 , 有永恒 , 有歡笑 , 有複蘇 , 有團圓 , 有愛 …… 她使門這端的生命 , 哪怕是活在血淋淋之中的人生 , 都變的有意義 , 因為 , 這人生 , 有充滿溫馨希望的延續 .
末了 , 寫下這首短詩 :
在自由意味著死亡的歲月
世界一片漆黑
我知道神在天的另一端
也流著淚
降生在這個小鳥歡叫的早晨
我滿懷感恩
而假如自由
竟被遺忘
不管是生的過
還是死的罪 ------
掌管自由的神啊
假如我配
讓我沙啞的嗓音為你
四處奔喊
甚至為你
水裏火裏再走一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