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去感悟

將近半個世紀的人生曆程,曾在工農商學兵政黨中曆練;心甘情願地選擇了渾然不同的土洋兩種“插隊”;自認為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經曆的豐富.
正文

我的美國生活(一)

(2006-04-23 04:34:15) 下一個

自2002年9月1日抵達美國洛杉磯機場開始到今天,我已經到美國三年多了。這段時間,國內的親朋好友多次來電話、發郵件,問我在美國生活了三年都有些什麽感受?感受確實很多,用我常說的一句話是: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先我來到美國的人,都說在美國要經曆三個階段,才能適應美國,我現在可能處於第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剛來美國的一小段時間內(約3個月),覺得美國很好

陽光明媚:

洛杉磯有1200萬人口,由88個小城市組成,屬於加利福尼亞州,位於美國西海岸。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終年天高雲淡,陽光燦爛,鮮花盛開,鳥語花香,被譽為“陽光之州”,為美國五十州之最,是美國人公認最適宜居住的城市。在很多社區內可以看到自由行走的孔雀、馬鹿,路邊上和家門口的小鬆鼠更是歡蹦亂跳、竄上蹦下的。這景象讓人感到溫馨、和諧、輕鬆、舒暢。 住房條件優越:由於洛杉磯地廣人稀,除了城裏有少許高層建築以外,居民住宅區都是木板結構的二三層小樓或平房。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是洛杉磯處於地震帶上,房屋不宜建高,也有人說洛杉磯有的是地皮。不管哪一種說法對,沒有高層建築是不爭的事實。在洛杉磯,隻要一家夫婦兩個都有工作,就一定供得起一套像樣的房子。看個人喜歡,住獨立屋還是康鬥,各有味道。我喜歡那種有前後院子、院內有幾棵結滿果實的果樹、像綠地毯一樣草坪的一層獨立屋。

各色食物充足:

在洛杉磯幾乎可以買到所有的“國貨”,華人的超市比比皆是,同時還可以體味別國的食物。比如,韓國泡菜、越南米粉、日本壽司、墨西哥卷餅、俄羅斯色拉、意大利麵點。一句話,美國本土和歐亞風味均有。人說“法國時裝中國菜,俄羅斯姑娘最可愛”,要論吃,一定得數中國菜了。在洛杉磯,由於華人有百萬之多,也就意味著中餐市場巨大,所以,凡是你能想到的中餐品種幾乎都有。雖說不是原汁原味,但已經很能滿足華人的飲食文化需求。因為本人祖籍雲南,時不時想吃點兒雲南口味。記得在深圳的時候,想找一家雲南餐館都沒能如願(小型的“過橋米線”倒是有幾家)。到這裏後,卻找到兩家雲南餐廳,還是正宗雲南人開的,雖然不可能十分地道,但也能讓幾個雲南朋友和來此探親的媽媽過了過思鄉的癮。聽說這隻是加州的特長,外州的華人可就沒有這個口福了。另外,很多人都喜歡的甜點,也是花樣繁多、玲琅滿目。說老實話,本人不太喜歡吃甜食,倒非怕胖,的確太甜了。我在紐約的妹妹說,當她吃了第一口美國的蛋糕後,就忙不迭地滿屋子找豆腐乳。可是當你一看到那些製作精美的點心時,又會食欲大動。我想這就是導致美國人肥胖的“罪魁禍首”吧。

快餐方便:

美國的快餐基本上是麥當勞獨占鼇頭。這裏有數不過來的麥當勞店。店麵不大,排隊人不少,坐下吃的人不多,多數是外賣。說起外賣我還鬧過一個笑話:剛來美國沒多久,一天在外麵接到弟妹電話,讓我順便在旁邊的快餐店買份食物“to go”,結果我問她“你要哪種土豆?”,一下子倒把對方給問懵了,好在兒子在身邊聽出破綻,馬上幫我解圍。這是另話。這裏的美式快餐店還有一條咱國內絕對沒有的服務:幾乎每家店旁,都有一條專為開車人提供的通道(DRIVE THRU)和窗口,通道入口處立了一個與你坐騎相適應高度的對講裝置,以及配套的品種和價目表招牌,當開車排隊到此位置後,你可以通過對講機將需求告知店內服務生,等你排到時就可以一手交錢、一手取貨了。真是方便死駕車人了。此外,如果你是堂吃,可樂隨便喝,臨走時還可以裝滿一紙杯帶走。 KFC(肯德基)在這裏遠不如麥當勞的生意好,而且來這裏吃的大都是些窮人和學生。盡管有許多人把快餐貶為“垃圾食品”,但我真的還挺喜歡麥當勞的幾種漢堡,它們的味道和國內的不太一樣。不過據說全世界的麥當勞中,隻有中國的最好吃。

二手車及二手家具便宜:

剛來美國的新移民,多數都先買輛二手車開,兩三千美金可以買一輛跑了不到十萬英裏的車,據說加州的二手車價算貴的了,其它州更便宜。我來後在一個小經銷商那買了一輛89年的TOYOTA CAMERY,跑了11萬英裏,車價是$1800美金。他們說如果直接在車主手上買會更便宜。很多剛來美國的人,都有過在“YARD SALE”(庭院跳蚤市場)或“MOVING SALE”(搬家前雜物出售)購物的經驗,這對於有著“艱苦樸素”美德的我,簡直是推崇萬分。到今天為止,我的一切生活日用品中,除了電腦、電視以外,幾乎都是通過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購來的二手貨,實實在在為我節省了許多寶貴的美金。

商店的退貨規矩:

在美國還真能體會到顧客是上帝的感覺,買了東西一試用感到不合適,可以全額退款,甚至使用過的化妝品。剛來時有個朋友告訴我,她就曾經幫她的一個朋友將已經用了三分之二的麵霜退掉了。請讀者別誤會,筆者絕對沒有提倡此種做法之意,隻是說明一個能退貨的事實。因為可以退貨,結果很多人逛商店,見東西就拿,回去一試不喜歡,在規定的時間內退掉就是了。退的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且服務生還陪著笑臉說“Thank you”。

穿著隨意:

這點是我較為滿意的地方之一。過去在國內上班一定要穿套裝,因為我受不了“約束”,還濫用職權把集團的著裝規定由女士“著裙裝”改為“著職業裝”,以便我還可以借此穿一穿長褲。在這裏可好,你願意穿什麽就穿什麽(業務代表或金融行業的人員除外),隻要你敢。你甚至可以打扮得很怪異、很另類,還很可能會被別人看成是另一種流行。追其根源,可能是因為太多的種族、不同的服裝和膚色混雜在一起,任何的怪異都讓人見怪不怪了。有時你還真的不得不佩服某些人的膽量:現在女孩不是流行穿低腰褲嗎?露出苗條的纖腰和小腹,似乎成了另一種性感。不過身材正常還行,有的人就腰那兒最粗,還偏偏穿低腰褲、短上衣,將弱點暴露無疑,真的有礙觀瞻。可你還不能說,否則說你“歧視”。不管人家有多胖(美國胖子可真多,已經是國家的頭號大難,甚至國家規定隻要你減肥,可以免稅),人家要報名學芭蕾、學健美體操,老師就不能拒絕,上台表演時還不能總安排人家在後排伴舞,否則說你“歧視”。國內的女孩或女士都喜歡化裝,要把自己抹得白一點。剛來這裏就有人告訴我:你再黑也黑不過這裏的黑人,再白也白不過人家白人,不要刻意打扮了,順其自然。這又是對我胃口的好現象,我每天隻要抹些護膚品就行了,真的好愜意呀。

法律意識:

多數移民都是明哲保身,沒自己的事比較少插手,所以義氣的人少了,幫助人的人也少了。但是老美可不是這樣,有些老中感到他們常常是多管閑事。一次我去銀行辦事,排隊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幕:一個華人婦女在罵自己大概八、九歲的女兒,並不時動手打兩下。這時排在她們後麵的老美舉著手機說:“你要是再打孩子,我就撥911了”。華人婦女不屑一顧地說:“我教育我的孩子,管你什麽事。”“不信你試試。”看樣子這個老美真的要打了,那個婦女不得不停了下來。我猜想她可能是剛來美國不久吧,否則誰都知道不能打孩子,特別是不能在公眾場合打孩子。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酒後駕車的問題。美國法律對此規定是非常嚴格的,酒後駕車犯的是刑事罪,類似於故意殺人罪,因為你事先是知道後果的,所以屬於“故意”,判得很重;如果你能夠安全到家,隻能說你是“殺人未遂”。但是,很多華人喝了酒後,在認為自己還算清醒時,還是常常要冒險違法開車的。如果被警察抓住,他不認為自己違法錯了,而是認為自己倒黴不運氣。下次他還會酒後駕駛,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會總是背時而碰上警察。但是老美喝了酒後是絕對不會再駕車的(當然個別瘋子還是有的啦)。他們要麽搭別人的車回家,或在附近酒店開房睡覺,或幹脆在自己車裏睡到第二天醒來再上路。不會認為“我沒醉”,就違法駕車。

另外:

我喜歡開著車,沿著任何一條高速,體會真正遊車河的感覺;晚上開車到某個小山上,回首飽覽城市的燈光夜景。這似乎也成了一部分人排解痛苦和孤獨的特定方式。

我喜歡在晚上,和朋友或家人一起,繞著家的周圍散步,享受那習習清涼和各種撲鼻而來的花香。最喜歡近看那結滿葡萄柚或加州橙的果樹,那麽純粹,讓你覺得生活在童話的世界裏。

我喜歡趕上大減價時買到一堆自己盼望以久的商品和REBATE(回扣)後等於零的商品的感覺;喜歡在大MALL裏“逛”的感覺,並驚訝地發現原來在名牌店裏也都是平民可以買得起的東西。

我喜歡美國人的友善和禮貌,任何不認識的人,都會為你開門,甚至開車在路口上,都永遠的LADY FIRST。行走在路上,迎麵過來的人一定衝你說“HI”或問好。就是你打了個噴嚏,一個陌路人也會好心地說一聲:“BLESS YOU!”(祝福你!)。

我喜歡細心體味這裏公共設施“以人為本”的宗旨。公交車上每個座位旁邊都有兩個很小的燈,你可以看書看報;靠窗的地方都有通往車前部示意停車小鈴鐺的細繩,當你要下車前可以拉繩示意;每一個門都是可以為殘疾人提供服務而特製的;汽車的時刻表都放在車上供乘客隨意拿取;車上還有急救藥箱;等等,盡管乘車的客人極少。在我供職的公司還發現,洗手間的標示牌上都刻有為盲人提供指示的盲文。真的讓我感動。

第二階段:很多深層麵的東西,隨著你對美國的認識而浮出水麵(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我想我現在是屬於第二個階段了。很多深層麵的東西,隨著你對美國的逐步認識而浮出水麵。而且往往不如人意的感覺居多。

種族歧視:

其實作為黃種人,很難融入所謂的“主流社會”,更難進入管理層和“上流社會”。白人雖然表麵上對你很客氣,其實骨子裏還是歧視其他族裔的。用我們華人的話講,“他們是用很禮貌地方式來瞧不起你”。即使很多在這裏長大的ABC(American by Birth Chinese),也不例外。大多數人都是小職員,薪水一般。就拿本人供職的公司來說,華人一般都作有一點技術、需要耐心、坐得住的工作;西語裔的人多為體力工作;而老美卻沒有一個人是和這兩類工作有關的,他們都在管理部門和銷售、市場部門任職。即便是同樣的崗位,老美的薪水是華人的兩倍;甚至同是副總,因為族裔不同,經他手招進來的職員的薪水也不同。 心理失衡:發展真的要看個人的機遇,相當一部分華人在這兒過得其實很不如意。找不到工作;或專長不能發揮;或在埋沒人才的餐館打著小工;過著心理極不平衡的生活。這些人的表象特征就是喜歡吹噓當年在國內怎麽怎麽樣。還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無奈地讀完了碩士讀博士,讀完了博士再讀博士後,畢竟學校裏還有獎學金,還有學生身份。但是很多這樣的人,還向國內親友吹噓著這裏多麽多麽好,掙多少多少錢。我想,這種死要麵子活受罪的舉動,說到底隻是一種無奈的自我安慰,自我平衡。在洛杉磯的華人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第一年豪言壯語,第二年和風細雨(語),第三年沉默寡語。說的是有的人剛來美國幻想成就一番事業,說得慷慨激昂,但是連續的碰釘子,使他不得不麵對現實,變得沉默寡語。但是許多華人盡管很不如意,還得熬著,撐著,挺著。為什麽?回去“無臉見江東父老”。當然也有過得很好的,這是中國人能夠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節約再節約而得到的回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經濟繁榮,使得這裏的華人在和亞洲各國做貿易時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及機會,使得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忍受孤獨:

因為提倡“私人空間”、“保護隱私”等,所以,這裏的人大多來往甚少。在校的學生之間,同族裔的人可能會有相互幫助的,但很有限;另外這裏有很多教會,會對“兄弟姐妹”提供幫助,但前提是動員你入教,你要接受教義至少也要假裝接受。所以很難會有人真心幫助你,一切都要靠自己。對於沒有根基的我們,很多事就更難了一些。在這裏很孤獨,每個人都住得很遠,朋友的感覺在工作以後都會變得很淡,也很少有時間串門、聊天了。當然,有些人很適應,因為他們本來就不喜歡和別人來往。除了旅遊,娛樂項目真的很少,不像國內左一個歌舞廳,右一個保齡球館。就算有也離得很遠,大家好像都很忙,很難聚起來。朋友的流動性很大,可能今天你的一個朋友因為換工作要移居其它州,明天另一個也走了。新的朋友也會來,隻是交情很淺罷了.

信仰危機:

不是說要信仰共產主義,其它信仰也行啊,都沒有。大家隻管賺錢,祖國的事情離這裏太遠,這裏的事情又與己無關。大家不像在國內那樣有想法,盡管沒多少用但還是會真心地想、認真地思考、熱烈地討論。在這裏就不了。當然,多數華人由於天然的一個缺陷:語言障礙,使得人們根本無法把這個國家的事情當成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有很多華人都去教會,想著通過此舉可以了解美國、融入美國,或成為一個教徒、有所信仰、靈魂有所寄托。其實很多移民去教會,更多的原因是在那裏可以得到一些幫助:認識人多一些,大家可以相互提供信息;免費上英語課;免費提供娛樂器具和場地;組織各種活動。當然,人家教會也就是通過先幫助人把大家聚集起來宣講教義。

高額“學費”:

到美國十年的人了,還常因為某一樣失誤而破費金錢,說一句:“就算交學費吧”作為對自己的安慰。對我們這些剛來不久的人,要交的“學費”就可想而知了。很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錯,但由於語言不行和對此地的陌生感,讓我們不能去爭辯,吃啞巴虧。交完“學費”記住教訓,以防重犯就是了。有些老美很壞,他知道你語言不行,為了賺錢,當讓你在一個很多頁紙的東西上簽字時,根本不作應有的解釋;為了完成一項交易,甚至用欺騙的手段達到目的。之後可就不承認曾說過的話了。盡管可以找到證人,律師朋友也說會贏,但想想還是算了:沒有時間、精力和金錢跟他們打官司。前輩們說,加州的老美都很了解華人的特性:相信十個吃虧上當的人中,沒有一兩個願意跟他對薄公堂,所以他就和你賭一把。結果我們隻好交“學費”了。另外還有很多真正交“學費”的地方,就本人交過的種類有:將汽車在規定清掃大街的時間內停在了街道邊,遭罰$80美金;為了與一個站在路邊的熟人打招呼,誤將車停靠在畫有紅線的路邊瞬間,遭罰$174美金,外加去駕校學習一次(8小時)的學費$30美金。其他人交“學費”的名堂就更多了,在此不一一列舉。

誘人的學習機會:

隻要你願意,不管你年紀多大,不管你有沒有錢,你都可以到社區大學任選一門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習。當有一天你把某一個專業的課程修完了,同樣可以拿到相應的學曆文憑。我為了學習英語,在全美國排名第三的社區學院Pasadena City College注冊並選了一門時間上適合我的課程,經指點申請了低收入照顧,隻是象征性地交了$1美元,就可以上一個學年的課了。因為要工作,否則選多少門課也隻是交這$1美元。為了方便各種人士學習,課程的時間從周一到周六,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都有。學生的選擇範圍很寬。我是個很喜歡學習的人(不是自誇),同時認為有這樣好的條件不利用簡直是浪費。其實,這些條件也是因為我們納稅的緣故,相當於繳過錢了,你就隻管心安理得地學就是了。我想好了,隻要在美國,就充分利用這一有利的條件,學習我想學且學得進去的課程,直到老得學不動了為止。

第三階段: 別人都說到第三個階段,你又會開始喜歡美國,那應該是在你來到這裏七、八年以後吧。

因為已經了解了美國,已經交了足夠的“學費”,已經積累了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解決了身份問題(一般在5年以後就能拿到綠卡),有了車有了房,有了穩固的家庭。放假的時候就可以到處traveling. (在美國國內旅遊甚至是去歐洲都很便宜)。可以去滑雪、去衝浪、去打高爾夫。因為有錢了就可以享受這裏的多種便利了。可惜,我還是一個“低收入者”,所以這一切都離我似乎太遙遠,我可能還要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需要在第二階段上掙紮著。Anyway, 前途也許是光明的,但道路還是曲折的。

2006年2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商店的退貨規矩:

在美國還真能體會到顧客是上帝的感覺,買了東西一試用感到不合適,可以全額退款,甚至使用過的化妝品。剛來時有個朋友告訴我,她就曾經幫她的一個朋友將已經用了三分之二的麵霜退掉了。請讀者別誤會,筆者絕對沒有提倡此種做法之意,隻是說明一個能退貨的事實。因為可以退貨,結果很多人逛商店,見東西就拿,回去一試不喜歡,在規定的時間內退掉就是了。退的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且服務生還陪著笑臉說“Thank you”。

不要誤導同胞了.
1. 西方法例規定, 每個店主可以有自家的規定. 可以不退夥.
2. 消費者事先要問清楚. 店主沒有義務"主動"告訴你.
3. 私人店主可以拒絕賣給你; 正本清源象你可以拒絕買那個點的.
4. 在商業界, 中國人(尤其大陸同胞), 越南人, 印度人, 東歐人是被列為不受歡迎的... 你不知道吧? 因為不守規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