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木道人

真心發帖,很少灌水. 助人為好, 無欲則剛.
正文

曆史的真實麵目 3

(2009-01-07 04:58:35) 下一個

曆史的真實麵目 3

夏朝被滅之後 , 商湯在夏都附近建立了一座明顯具有軍事用途的小城 , 然後又將這座小城擴建為一座大城 , 現在叫偃師商城 , 與此同時又在如今的鄭州附近建了一座大城 , 現在叫鄭州商城 , 兩個城池同時興建 , 不分上下 , 這就讓現代學者非常困惑 , 為什麽同時要建兩個都城 ? 其實這很簡單 , 因為商沒有將夏滅族 , 建立軍事小城的目的是看著夏人 , 而擴建的目的是為了讓夏人完全放棄夏文化 , 讓他們轉移到完全是商文化的偃師商城內生活 , 而鄭州商城是本來的都城 , 可是隨著夏人的同化 , 這個鄭州都城已經沒有必要了 . 因為夏人已經構不成威脅。這與明末清初很相似,清代在明代的都城北京建都,同時又在沈陽擴建宮殿。兩個都是都城,隻不過隨著漢人的同化,沈陽故宮就沒有必要了。

另一方麵,這說明是有一部分夏人幫助了商湯消滅了夏,這與夏朝初期的夏啟與伯益爭位不同,後者是勝方將敗方全城人殺個幹淨。斬草當然要除根,可是商湯不能這麽做,是因為有大批的夏奸。這些人幫助自己得了天下,殺也不是,不殺又怕他們造反,隻能是 慢慢地將他們同化。

為什麽會有那麽多夏奸存在呢?原因也和明末清初很相似。一個國家長期和平發展很長時間之後,下等人開始希望自己的後代成為上等人,而上等人也希望自己的後代還是上等人,這個國家又必須要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就有了矛盾。上等人擁有土地財富,並且隨著國家的發展而逐漸升值。上等人的後代可以不用工作就可以享受一生,而下等人的後代無論多麽努力也隻是為別人打工,讓別人的土地財富增值。這個矛盾,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一直存在。誰也沒好辦法解決。這個矛盾稱為興衰矛盾。

解決這個矛盾要麽是一場徹底的革命,大家重新定位自己的地位。要麽是一場徹底的經濟危機,大家的財富都歸 0 ,以後大家重新開始。可惜那時的中國人沒有玩弄經濟危機的技巧,隻有革命的唯一道路。所以中國的曆史永遠是改朝換代,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持久。所以夏桀在外敵來臨的時候,自己人也開始造反。可能他當時非常的努力地維護這個政權,不過這是大勢所趨,誰也改變不了。

明末的崇禎在亡國的時候,曾經感歎自己非亡國之君,不象桀紂那麽昏庸,為什麽還會亡國。其實桀紂和他一樣是努力維護過國家政權之人。也許夏桀是個不愛財,不好色,艱苦樸素的人,但是曆史書需要他變成一個昏庸殘暴之君,這不隻是新一代君王的想法,這也是人民的要求。人民想從曆史書上看到的是正義戰勝邪惡,好人打敗壞人,明君取代昏君。人民需要一個合乎自己要求的說法,需要一個合乎自己道德標準的曆史,才能按照這個道德標準生活下去。其實真實曆史上擁有女人最多,而且死後又強行要她們陪葬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商湯在攻打夏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有用的助手叫伊尹。這個伊尹在後代的曆史書中是個大聖人,傳說商湯曾對其幾顧毛廬,讓他非常感動,最後答應幫助他推翻殘暴的夏政權。其實伊尹不過是商湯老婆陪嫁的一個奴隸,職業是廚子。這就引發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曆史上那些曾經幫助過君王奪取天下的傑出人才,比如說薑太公,管仲,韓信,諸葛亮等等,都是出身卑微,沒有受過正統教育的人,其中的諸葛亮曾被人美化,其實他沒出山之前就是個農民。為什麽這些人是曆史上最絕頂聰明睿智之士,而不是那些受過係統教育的大學者?

這就涉及到一個什麽是教育的問題,其實所謂教育是給小朋友一個安靜愉快的童年,中今中外都是如此,真正要學的東西,也就需要兩三年就夠了。人的智慧主要與年齡和人生閱曆有關,教育也刺激大腦發育,不過遠沒有人生閱曆更能刺激大腦發育。那些出身卑微的人往往受人欺負,當欺負不是太過分的時候,反而促進了人主動思考,增加閱曆。見過的世麵多了,智慧也就上去了。這是弱者思法則。高一點的教育是把那些衝動好動的年輕人圈在校園裏,不讓他們出去鬧事,同時訓練他們維護社會製度的心態。這種人出來往往是社會製度的維護者,而很少反思製度的真正麵目。當然,真正發大財,幹大事的知識是沒人教的,隻有自己去領悟。人生有很多知識,就算沒人教,隻要閱曆夠多,年齡夠大,一般都能自己琢磨出來。

另一方麵,就是一個好的君主是如何選取賢士的問題。某人可能很優秀,但是往往理想太高,給他一份工作,他未必會使全力,忠心地幹。而同一份工作對於一個卑微的人,可能是做夢都沒想到的好事,他會忠心不二地工作,士為知已者死的心都有。從卑微者中選人才遠好於從高貴者選人才,因為隻有卑微者才會有最大的忠心。所以好的君主用卑微者中的人才做自己的心腹,用社會名士來充門麵。做大事的機會要給留給自己和自己的心腹,而那些社會名士隻是拿高額工資而已。這是卑者忠法則。

但是卑微者一但真正地有權有勢,能夠獨立發展,挾持王權的時候,往往會忘記當年君主對自己的天大好處,反而對自己的功勞與獎賞不成比例而心懷不滿。對更高權力的追求之心比那些受長期正統教育的人士要大的多。這就是小人得誌法則,也就古人所說的微物不可以欺以得誌。

這是個矛盾,但是這是人的本性,誰也改變不了。商湯借助伊尹的智慧得了天下,一時心軟沒有殺他。反而給了他更大的禮遇。這就伏下了禍根。當商湯的孫子太甲當上皇帝的時候,伊尹欺負他年弱,把他流放到桐宮,對外說他頑皮任性需要反醒,而伊尹自己當上了皇帝。伊尹知道天下是商族人的,而自己隻是個奴隸,要是真搞政變,殺了太甲,天下人不會答應。把太甲放在身邊囚禁,又招人非議。所以流放太甲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派兵看著,然後自己在都城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最後搞禪讓奪權,這的確是一個高明的想法。可惜太甲不是個善茬,過了幾年,等到太甲長大的時候,他偷偷地跑了回來,自己一個人將伊尹殺了。太甲是個聰明人,知道家醜不能外揚,外揚的結果不會招人同情,隻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反而對伊尹的後代放了一馬。伊尹的謊話還要繼續編下去,而且還要大編特編,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權。

有前車之鑒,後代的皇帝基本上就不再犯這樣的錯誤,所以周文王找了個老頭薑太公做助手,等到他得了政權,老頭也差不多快死了,根本無法奪自己後代的權。慈禧軟禁了光緒,不敢明殺他,但是天天給他下藥,讓他體弱無力,不能偷跑出來殺自己。自己臨死前,給光緒下了個猛藥,先結果了他的性命。但是大多數皇帝都采用狡兔死,走狗烹的方法,將自己那些很能幹的老部下殺了個幹淨。

無論商代的祖先出身如何下賤,一旦當上皇帝,自己的祖先一定就是個曆史上有名的人物。商找了三皇五帝中的帝嚳的妃子簡狄做了自己的祖先,簡狄吃了個鳥蛋生了商族的祖先,為什麽不直接說是帝嚳的後代呢?可能確實沒有血緣關係,軒轅家族想必長相奇特,大家一眼就能認出。所以說是軒轅後代也沒人相信,不如曲折地認一下祖先。然後又說祖先中有人發明了牛車,為人類做了很大貢獻。說白了這就是個遊牧民族,天天趕著牛車,在大地上靠給人算命,搶人錢糧,偶爾打打獵為生。所以戰鬥力很強,最後得了天下。

商族雖然得了天下,可是本性難改。商代早期就喜歡遷都,滅夏之後還遷了五次,最後大家都有意見了,到了盤庚遷殷才算正式安頓下來。為此後人還為盤庚遷殷寫了三篇文章,意思是盤庚如何說遷都的好處,還當做聖賢文傳了下來。遷都如果真的好,為什麽後來隻遷了一次,而且是遷回盤庚以前都城了。商族算命的本領也沒有丟,基本上事無大小都要算上一算,然後把算命的龜甲保存下來。這就是流行至今的甲骨文,甲骨文讓商代的曆史活生生地展現在當代人麵前,而不象夏代找不到文字標記,隻能在讓現代人在二裏頭遺址中,通過年代鑒定才確認是夏代文化。

商族的遷都其實是好事,一個王朝如果長期和平,必然會遇到前麵所講的興衰法則,上等人與下等人的溝閡越來越大,而下等人又是幹活的主力。如果遷都,大家重新占地,這樣幹活多的人可以有機會改變身份,成為上等人。現代城市因為人口龐大,遷都比較困難。隨著社會進步,地產越來越值錢,早期搞房地產和股票者,都成了巨富,越來越能買更多的土地和股票,不用幹活就可以讓子孫永做上等人,這種惡性循環,其實用遷都的方法是最好方案。但是因為遷都困難,所以現代社會用貸款買房法,讓高工資者能夠貸高額款,從而將地產從城市舊居民中買走,而城市舊居民因為地產升值,大賺了一筆錢,也能高興地離開城市到偏遠的風景優美之地安渡晚年。這樣地產能夠流通到有才能人的手中,不會產生動亂。當然地產與股票不能永遠增值,定期的經濟危機是必然要出現的。這樣才能降低地產和股票價值,讓社會重新洗牌。當然極個別國家用大家都沒錢法,閉關鎖國,隻有一個領袖,其它人都窮,所以永遠沒有貧富之分。就產生不了太多的妒忌。社會過渡的時期還有強拆法,將原住民的房子強行拆除,然後給一筆隻能買郊區房產的錢,這樣讓有能力的人有機會進入好的地段,而不是隻能租借房子,讓原住民靠租金就能過上好日子。各種方法相比之下,還是遷移城市的方法要好的多。

建立算命占卜的迷信製度也是好事,大家一但有錢有閑力氣,就都想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而算命占卜讓大家相信這種社會等級製度是天命所歸,消減了下等人對上等人的嫉妒之心,減少了戰爭的危險。

所以中國早期曆史從民主的禪讓製度到獨裁的皇帝製度,再到獨裁的皇帝製度加強烈的迷信製度,這是社會的進步。

商王朝如果堅持定期遷都的原則,可能這個朝代會延續很長時間,可是下麵的反對之聲太強烈了,從貴族到百姓都強烈反對遷都,當它再也無法遷都的時候,這個王朝開始走向輝煌同時也就走到了盡頭。商朝在武丁時期走向了盛世,武丁的國相是傅說,是個傑出人才,他和伊尹一樣也是個奴隸。

曆史將扮演末代昏君的任務交到了紂王的手中,而將開國明君的任務交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手中。其實曆朝曆代敢造反的都是會打仗的人,在長期的和平時期,會打仗的人往往是社會最下層的人,因為大家生活的都很好,沒有人想為一點軍餉就去上戰場送死,隻有比較下賤一點的人才會去當兵。而長期的和平時期之後,根據興衰法則,必然需要一場變革讓社會重新洗牌。這又需要這些會打仗的人。這是個不變的法則,這就是盛世兵賤易反法則。這個法則直到宋代用文人掌兵權才被解決,但外行管內行,這又讓這個國家兵力不強。

商朝興盛,國家版圖擴大,開始與周邊少數民族產生摩擦。中華民族是個內聚力極強的民族,很難和別的民族和平共處很長時間,偶爾的共處也是暫時的。國家越興旺,中華民族就越看不起周邊的少數民族。戰爭是難免的,這個打仗送死的任務,就交給了一個小部落周族,周族本來不太強大,生活低下,地處國家的邊疆,打仗成了他翻身的機會。商朝掏錢出軍餉,周族去打仗,估計大部分軍餉不是用做戰爭,而成了他招攬賢士的資金。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周族集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同時擴大了自己。當商朝醒悟過來的時候,周族已經無法控製了。

紂王的爺爺殺了周武王的爺爺,殺肯定有其理由,不過國家的興衰不是幾個人所能左右的。到了紂王的時期,國家走到了盡頭,百姓都想著多泡幾個女人,多吃幾口美食,打仗送死的事情基本不考慮,就算國家完了也是皇室與貴族吃虧。

紂王是個頭腦聰明,武藝高強的人,成語文過飾非,就是說他聰明過人,什麽沒理的事情,到他嘴裏都條條是道,大臣想勸他幾句可是又說不過他。紂王時代烽煙四起,國家的兵力多耗在那些先起兵造反的諸侯上,大家都想當皇帝,但是第一個造反的人往往是最先死的。而聰明人會一方麵對王室表示忠誠,一方麵煽動別人造反。等兩敗俱傷之後,才來真正奪取勝利果實。周文王就是這麽做的,可惜他沒看到勝利的那一天,他的兒子周武王起兵造反的時候,商朝的士兵已經很疲倦了。戰鬥是一場經典的閃電戰加斬首戰,不是久經戰場的人可能想不到這種打法,從後半夜發起進攻,隻抓首領。交戰時間很短,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周武王就已經抓住了紂王。假曆史說紂王自燃了,在真曆史中並沒有記下紂王的下落,做人質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畢竟商族是全國第一大族,殺肯定要殺一部分,不過肯定是殺不盡的,不如留個人質以防他們鬧事。

周武王留下了兄弟 管叔、蔡叔和 霍叔共同鎮守商朝的都城朝歌,並讓紂王之子武庚做傀儡,管理殘餘的商族。武王與薑尚的算計很好,不過曆史的發展往往會出人意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竹島 回複 悄悄話 古代曆史就是文化落後的遊牧民族不斷打敗文化先進的農耕民族的曆史,中外都這樣。華夏民族過早地成為農耕民族使我們先天陽剛不足,缺乏彪悍之氣。除了盛唐我們祖先極少對外用兵。有數的幾次如劉徹曹操征匈奴烏桓應屬於自衛反擊戰。李世民或許就是遊牧民族或許師承遊牧民族,他擁有一支精銳的騎兵,他製勝的法門是每戰先用騎兵穿插分割。盛唐擁有幾十萬匹戰馬,所以它可以對外用兵。就像資本主義在中國不足月我們要補課一樣過早脫胎遊牧民族我們已經還有繼續付出代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