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祿時期的大迫害,可以說是羅馬帝國對基督教會的第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破壞。雖然這次大迫害隻影響到了羅馬城的教會,但是尼祿所使用的手法極其殘酷。許多基督徒因為不願放棄信仰﹑不願拜皇帝而遭受酷刑。比如,在梵蒂岡花園,基督徒被掛在石柱上受火刑;在角鬥場,基督徒被投去喂餓獅,等等。據傳統的說法,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羅也就在此期間為主殉道。羅馬城的教會雖然因此大傷元氣,但是他們並沒有被完全剿滅,隻是許多教內活動都轉入了地下。但是,令羅馬帝國政府又恨又怕的是,基督徒不僅沒有被剿盡,反而越剿越多,基督信仰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
為了躲避帝國政府的騷擾,羅馬城的教會活動一般都是秘密運作。羅馬城外建有不少地下墓穴,原是被開鑿出來作為死者安葬地之用,墓穴出口處一般有階梯通往地下,下麵是寬敞的墓室,通常隻有一個通風口。當時,羅馬教會的負責人就是在這些地下墓穴中召集會眾、舉行聖禮儀式。
當時入教者大多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以下層階級為主,雖然也有一些上層社會人物加入,但也一般是上層社會的女流之輩。不過,在帝國政府中、甚至在皇親國戚中也有人“頂風作案”,積極加入基督教會。比如,有一位羅馬執政官叫弗拉菲烏斯·克萊門斯,此人是兩任羅馬皇帝提圖斯和多米田的親侄子,他的妻子弗拉維婭·多米提拉也是皇族後裔。帝國時期的執政官雖然沒有象共和國時期那樣擁有巨大的權力,但是,那依然是一種極其崇高的社會榮譽,是擔當其它公職的必備條件,執政官常常接受皇帝之托執行一些特殊任務。克萊門斯起先跟多米田皇帝有著良好的關係,多米田特別喜愛克萊門斯的兩個兒子,在這兩個兒子年紀尚幼之時,曾公開把他們立為自己的後嗣,還把老皇帝維斯帕先和自己的名字多米田分別賜給克萊門斯的這兩個幼子。但是,多米田沒有想到的是,克萊門斯和多米提拉居然加入了基督教會,而且還成了教會領袖,多米提拉甚至把自己將來死後備用的地下墓穴給羅馬教會當作聚會場所。多米田聞之,震驚憤怒,他下令處死了克萊門斯,又在多米提拉95歲時,下令將她也逐出羅馬城,流放荒島,多米提拉後來是死在那個荒島上麵。
以上隻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小小插曲。

在耶路撒冷教會方麵,教會領袖、“主的兄弟”雅各在公元62年被當時的大祭司和猶太公會處以石刑而死。雅各死後,他的兄弟、也是耶穌的另一位世俗兄弟西門繼任為耶路撒冷教會領袖。
公元66年,猶太奮銳黨人舉行了反抗羅馬人的大暴動。尼祿派軍閥維斯帕先領兵開赴中東地區平爆。68年6月,尼祿因羅馬內亂而自殺。各地軍閥於是使出渾身解數來搶爭帝位。維斯帕先在群雄逐鹿中勝出,建立了新的羅馬王朝。
新王朝的宗教政策換湯不換藥,政府繼續對基督教會采取高壓政策。公元70年,維斯帕先的兒子提圖斯領兵攻克耶路撒冷,幾乎將這座猶太人的聖城夷為平地。羅馬士兵進入聖殿,將所有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包括各類聖器,全部打包,帶回羅馬。當時,有羅馬士兵在聖殿中丟了一支火把,一下子引發大火。聖殿焚燒起來,鍍在殿牆上的黃金被高溫熔化,流了下來,那些羅馬士兵見到此景,以為是聖殿的牆中藏金納銀,於是掀起了淘金熱潮,他們將牆麵的石塊一一撬開,哄搶黃金。數日之後,聖殿隻剩下殘垣斷壁。
所幸的是,在聖城被毀之前,已有大批的基督徒逃離而去,到了德卡波利斯的比拉地區,就是現在的約旦國境內。從此,耶路撒冷教會勢衰力微,教會運動的中心慢慢挪移到了羅馬城﹑安提阿﹑以弗所等地。
從公元70年至100年這個階段,在教會史上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時代。因為聖城被摧毀和教會受迫害等諸多原因,這個時期的教會曆史沒有明確的在案記錄,現代學者隻能從殘篇斷簡之中尋找一些蛛絲螞跡。
在這個時代,使徒們具有巨大的影響和權威。因為他們或是耶穌的直接見證人,或是親隨耶穌四處傳道,受到耶穌的言傳身教,或是受到聖靈的直接啟示。
除了使徒們四散在各地傳道並建立教會以外,另一個重大的事情也發生在這個時代,那就是記載耶穌生平的四部福音書寫成了。
第一本是《馬可福音》。寫作者馬可的家就在耶路撒冷,據說,馬可在早年就跟隨耶穌,是耶穌的七十門徒之一。馬可家族非常富有,擁有房產和奴婢,他的母親也叫馬利亞,也是基督徒,早期會眾曾以她的住宅作為聚會禱告的地方。馬可的表兄是巴拿巴,巴拿巴原籍居比魯,就是現在的塞浦路斯。巴拿巴曾將所繼承的祖產全部變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耶路撒冷教會。巴拿巴本人也成為教會中頗受尊敬的領袖,有“安慰之子”的美名。後來,巴拿巴到安提阿教會工作,親自到大數城將保羅請出來為教會工作。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開始海外傳道之旅時,在巴拿巴的要求下,保羅同意將馬可也一同帶上。但在旅途中,不知什麽原因,馬可要求退出,這導致保羅對馬可的不滿。在第二次海外傳道之旅開始時,保羅不同意巴拿巴的再三建議,拒絕帶馬可出行,於是,保羅和巴拿巴兩人分道揚鑣,各自分開傳道。但是,保羅晚年對馬可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他曾說“馬可在傳道的事情上有很大的助益”。當保羅被軟禁在羅馬城時,馬可也曾親去探望。
馬可與使徒彼得的關係最為親密。在離開保羅的傳道之旅之後,馬可曾長期協助彼得工作。公元62年至64年間,馬可曾與彼得一起居住在埃及的巴比倫。彼得親切地稱呼馬可為“我的兒子”,兩人關係之不同尋常,由此可見一斑。
《馬可福音》的寫作年代可能在公元60年至65年之間,寫作地點可能是在羅馬。其中所記載的耶穌事跡和語錄,應該大多是來自於彼得的回憶,因此,也正是關於耶穌生平事跡的最確切的第一手曆史資料。《馬可福音》的記載,差不多是彼得對耶穌事跡的全真見證,就連在細節之處都記載得十分真切。
第二本《馬太福音》和第三本《路加福音》的作者分別是馬太和路加,據信,他們的寫作是參考了《馬可福音》裏麵的素材。
《馬太福音》可能成書於敘利亞,其作者是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馬太曾是羅馬帝國猶太地區的稅吏,也就是稅務機關裏麵負責收取稅銀的小吏,後來受耶穌的召喚而跟隨耶穌。一般認為,《馬太福音》的成書時間是在公元70年以前。 《路加福音》可能成書於羅馬或者是安提阿,其作者路加原是懸壺濟世的醫生,後來成了保羅的親密夥伴,保羅稱他為“親愛的醫生路加”。保羅在海外傳道、赴羅馬城接受審訊等階段,路加都是緊密地陪伴在側。路加既不是耶穌在世事跡的目擊證人,也不是最初的使徒,但他受到保羅極大的影響。為了寫這部書,路加曾經不遺餘力地搜集所有可靠的細節,“準確地查考一切的事”,親自訪問許多耶穌生平事跡的目擊證人,例如,當時仍然健在的十二使徒,甚至還采訪過耶穌的世俗母親馬利亞。即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路加的記述頗具專業史學家的精準。《路加福音》的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90年之前。
第四本是《約翰福音》。成書時間在公元90年至100年之間。傳統上認為,這是使徒約翰的作品。約翰原為加利利海邊的漁夫,後蒙耶穌呼召,成了十二使徒之一,在十二使徒中,數他最年輕。他也是耶穌“所心愛的門徒”。耶穌在十字架上受刑時,約翰就在十字架旁邊陪伴,當時,耶穌把自己的母親馬利亞托付給約翰贍養。耶穌升天之後,約翰是耶路撒冷教會中的三大柱石之一,後移居以弗所傳道,老年時被流放在地中海中的拔摩海島,在那裏,他寫下聖經中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約翰是唯一在第一世紀末仍然存活的使徒。
據研究,除了這四本福音書之外,還有其他的福音書,但隻有這四本被教會列訂為新約聖經的正典。這四本書的內容,也基本上涵蓋了在第一世紀時使徒們所能回憶起來的關於耶穌生平的概況。其價值自然是無比的重要。
令人敬佩的是,所有的使徒都極為謙卑,他們對記錄自己的曆史不感興趣,而隻關心記錄和宣揚耶穌的教導和言行。所以,關於大多數使徒的生平和經曆,並沒有留下任何可靠的史料。實際上,我們能確切地知道耶穌的生平事跡,但卻不能確切地知道十二使徒的最後所終。
約公元100年,十二使徒中的最後一位約翰去世了,“使徒時代”以此為終結,教會曆史進入了“使徒教父時代”。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節分解。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節的音頻鏈接是:https://youtu.be/C_oGulkzkyI
本節的博客鏈接是:
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05/3.html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0203/202205/30246.html
歡迎在Youtube上訂閱收聽。謝謝!
“教會史演義”是我從2012年6月起開始構思寫作的一個博文係列。
研究曆史和寫作博文純粹是我個人的業餘愛好。為寫“教會史演義”,我從本地多家圖書館內搜尋並借閱了巨量的相關資料。需要說明的是,既然我寫的是“演義”,基本上就是“曆史小說”,目的是寓教於樂,所以裏麵有許多情節是我的“合理演繹”,但請看官相信,這些“合理演繹”也一定是有根有據的,不是不著邊際的“隨意發揮”或者“信口雌黃”。不過,請您不要將我寫的這些博文當做正統可依的曆史資料。如您需要最可靠的曆史資料,坊間有許多正統正規的教會史資料和各種各樣的教會史教材供應。這個博文係列按曆史年代劃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創始期到古典期”,第二部分是“中世紀”,第三部分是“宗教改革時期”,第四部分是“近現代”。目前,前三部分已經草成。接下來要寫的是“近現代”,可能還要再花上好幾年時間才能把這第四部分草完。敬請關注訂閱收聽。謝謝您的關心和鼓勵。願神繼續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