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會史演義】第2節 使徒時代,使徒是教會的支柱

(2022-05-27 12:18:47) 下一個
教會史演義第2節
使徒時代,使徒是教會的支柱
 
作為教會發源地的耶路撒冷,當時是處在一個什麽樣的曆史大背景中呢?
基本上,在這個曆史大背景之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元素﹕第一是羅馬元素,第二是猶太元素。
先說羅馬元素。羅馬帝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跨歐亞非,羅馬軍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機器。不過,羅馬人對治下的各個民族的管理相對寬鬆,對待中東地區的猶太人也是如此。他們讓猶太人進行相對獨立的自治管理。除了派遣羅馬軍隊駐紮在中東、派遣羅馬巡撫擔任監督之外,也委任了猶太王來管理猶太人的世俗事務,委任聖殿大祭司來管理猶太人的宗教事務,實施“以猶治猶”的方針政策。隻要猶太人能按時繳稅,不搞動亂,羅馬皇帝懶得再管他事。
羅馬人對自己的文治武功感到非常的驕傲,他們雖說是拉丁語民族,但卻繼承了古希臘帝國的文化衣缽並發揚光大,史稱“希羅文化”或“希利尼文化”。
古希臘人最喜歡玩哲學,並且玩得爐火純青,思潮迭起,象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這三人都是後世耳熟能詳的哲學大師。當然,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哲學家們的目標就是要探討宇宙的本質和由此發生的現象。他們的很多觀點和論證方式都影響到了後來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發展。
說到猶太元素的話,我們先看看古以色列的地理環境。古以色列處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帶,即所謂的“肥沃月灣”,它的西南邊是尼羅河畔的古埃及帝國,東部是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雖然這裏是神賜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也的確是“流奶與蜜”的地方,但與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所流經的千裏沃土相比,小小的以色列並無地理上的特別優勢。實際上,以色列是夾在幾大超級帝國中間,每當帝國老大哥之間相互開戰時,以色列都會受到他們有意的或無意的碰撞,有時甚至被碰得頭破血流、家破人亡,所以,往往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再來看看猶太民族的曆史。縱觀人類文明史,該民族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從來未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耶穌誕生以前約1000年至900年前的大衛王朝和所羅門王朝時期,以色列的確曾經在中東地區風光輝煌過一個世紀,但即便是在那個時期,它也未能在世界各大主要帝國的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一分為二,成為兩個更加弱小的國家,常常被超級帝國的老大哥們推來搡去,大多時候其命運是操捏在別國手中。以色列曾先後被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諸強權占領過或控製過。到了公元1世紀的耶穌時代,猶太人的宗主國是碩大無朋的羅馬帝國,猶太人所屬的敘利亞省猶大地也不過是帝國的老少邊窮地區。耶路撒冷雖是猶太省的大城市,是猶太人心中的聖城,但是羅馬人卻把猶太省的行政中心設在離耶路撒冷城以北約130公裏處的海濱城市該撒利亞。
與那些超級帝國的物質文化相比,以色列似乎也是望塵莫及。近代考古學可以證實,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文明程度上,埃及﹑尼尼微﹑巴比倫的遺址都遠比以色列地區的遺址來得更加超越非凡。
可是,就是在這麽一個在政治﹑地理﹑文明等方麵都不是最重要的地方,基督信仰卻在此孕育生根﹑開花結果,並且如火如荼地向地球各大洲鋪展開去。
當然,以色列地區也有其獨特之處。因為它地處連接埃及和兩河流域之間的橋梁地帶,所以有學者曾鼓吹,這裏之所以能發展出猶太教和基督教,尤其是基督教能在兩千多年來神速發展,是有賴於周邊的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的貢獻。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不合公允,不合客觀,因為就在同一地區,也有腓尼基人,也有亞蘭人,那麽這些民族為什麽就沒能發展出偉大的宗教信仰呢?
基督教中含有豐富的猶太元素,基督教對猶太人的聖經-就是舊約聖經-采取的是全盤接受的態度,也可以說是“繼承和發展”。這種發展其實就是耶穌從父神那裏帶來的給人類的新啟示,也就是後來的新約聖經的內容。這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因為耶穌來到人世,並不是要“廢掉”神的律法,而是要“成全”神的律法,不是要“廢掉”神人之約,而是要“更新”神人之約。
總而言之,當時曆史環境中的羅馬元素和猶太元素,都為基督教的發展做好了充分的鋪墊。這種現象,一般曆史學者稱之為“順應曆史的潮流”;基督教信仰者卻稱之為“神偉大的預備”,因為曆史進程的方向甚至其細枝末節本來就是在神的完全掌控之中。
 
再說在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世之前的大約六個世紀之中,猶太民族經曆了各種刻骨銘心的世事遽變。耶路撒冷聖城被毀,所羅門聖殿被毀,人民被擄至巴比倫,民族獨立喪失殆盡。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歸之後,重建了聖城聖殿,但是整個民族總是盤桓在各大帝國之手,雖然中間有一百多年時間的馬加比獨立王朝,但是不久,這塊土地又一次淪在羅馬帝國的鐵腕統治之下。猶太人心灰意冷,絕望鬱悶。但是,神從前借著以色列眾先知告訴過他們,神會派一位彌賽亞來拯救他的子民,所以猶太人心裏總是抱著這個願望。他們也知道,除非神親自出手,派來這位應許過的彌賽亞,不然的話,猶太民族的厄運絕對沒有翻轉的可能性。
在猶太人的意念中,彌賽亞將是一位公義之王、是大衛的後裔,他將幫助猶太民族出一口惡氣,推翻羅馬帝國的統治,恢複大衛王朝昔日的輝煌,建立一個新的彌賽亞天國,所有猶太人將來都會匯聚到天國與神同住。隻要彌賽亞一到,一切就會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黃金盛世就此開始。
神果然派了耶穌這位彌賽亞來了。約公元30年,耶穌出來傳道,一場轟轟烈烈的彌賽亞運動就此開展起來。但是,猶太人有眼不識泰山,覺得耶穌的出現跟他們的強國夢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他們還認為耶穌自稱是神的兒子、自稱是神派來的彌賽亞,那是僭越神的名號,是褻瀆神的行為,於是他們將耶穌棄絕,借著羅馬人之手殺了耶穌。
耶穌複活升天之後,聖靈降臨,教會在耶路撒冷誕生,曆史進入所謂的“使徒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領導教會和發展教會的人都是耶穌在世時所揀選的使徒。雖然,歸根到底地說,教會的總根基永遠是已經升天的耶穌基督,但在普通信眾眼裏,使徒們就是當時教會的最重要的支柱。
教會在起始階段增選了一位新的使徒,來增補叛徒加略人猶大留下來的位置。這樣,十二使徒這個新的領導製度重新完備,他們啟動了將福音傳到地極的大使命。初期教會最主要的領袖是十二使徒中的三位,就是彼得﹑大雅各和約翰。不久,耶穌的世俗弟弟﹑“主的兄弟”雅各也加入了教會領袖之列。之後,教會又選舉出了七位執事輔助領袖們處理日常事務。這樣,教會組織機構的雛形已經完成。
但是,在傳統的猶太教派看來,基督信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異端斜說。教會及其傳道工作受到了以聖殿大祭司為代表的猶太諸教派的竭力鎮壓,一連串迫害教會的事件發生了。
約公元35年,教會七執事之一的司提反先被處以石刑。
隨後,猶太教法利賽派中的少壯人物掃羅,以急先鋒的姿態追剿基督徒。奇妙的是,他在前去大馬色城實施追剿基督徒行動的路上,也就是在大馬色城外,掃羅被從天而降的強光打倒,耶穌從天上對他說話。掃羅覺醒了,認耶穌基督為主,改名保羅。之後,他又花了數年時間在大漠中隱居,接受了更多的天啟,後來成為專門向外邦人傳道的大使徒。
公元44年,大雅各被猶太王希律亞基帕斬殺,彼得被囚禁之後出獄。在猶太教的殘酷逼迫之下,耶路撒冷教會被迫四散。彼得的大部分時間不在聖城,所以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重擔落在了“主的兄弟”雅各的身上。四散的十二使徒和眾門徒中有很多人離開了聖城去外邦傳道,在外邦建立教會。在這些外邦教會中,以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最為著名,因為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就是以安提阿為出發點,開始了教會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海外傳道旅行。據聖經記載,保羅的傳道旅行從約公元46年起至57年,共進行了三次,最終,他在地中海北岸地區﹑小亞西亞等地建立了眾多的外邦教會。有史家認為,保羅在以身殉道的前幾年,還進行過第四次海外傳道,將教會的種子撒到了當時仍屬荒蠻之地的西班牙。
也是在這個期間,耶路撒冷教會的猶太派基督徒提出要讓外邦基督徒遵守猶太人的律法儀文,比如行割禮等等,這些猶太派基督徒被稱為“割禮派”。但是,保羅認為,這種要求與福音真理不符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約公元49年,召開了耶路撒冷會議,在會上,保羅和彼得據理力爭,獲得雅各的首肯,最終澄清了信仰中的問題,“割禮派”的信仰錯誤得以撥正。
在使徒們的努力下,外邦教會發展迅速。耶路撒冷教會雖然仍然保持著象征性的領導地位,但是外邦教會漸漸蓬勃壯大,成了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尤其是保羅所在的安提阿教會成了對外邦傳道的中心教會。
在帝國首都羅馬,這裏的教會已然很有成就,引起統治者的強烈不安。
羅馬皇帝自我神化,強迫全體臣民把他當作神一樣地來敬拜。可是,教會對全會眾的教導是:“我們隻拜基督,不拜皇帝;隻拜神,不拜人”。
羅馬皇帝當然不能坐視他的執政理念受到教會的公然挑戰。公元64年,皇帝尼祿縱火焚燒羅馬城,並將毀城的罪名強加給羅馬的基督教會。以此為借口,羅馬帝國開動了專政機器,對教會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從尼祿開始,帝國對教會的逼迫一直進行了近二個半世紀之久。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節分解。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節的音頻鏈接是:https://youtu.be/Oe7UvMqP7I0
本節的博客鏈接是:
https://usstamps.blogspot.com/2022/05/2.html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0203/202205/27455.html
歡迎在Youtube上訂閱收聽。謝謝!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