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295 --- 不忘中國之三十三: ZT 古老的美國,年輕的中國

(2007-01-17 08:33:25) 下一個

古老的美國,年輕的中國, 難道不正是這樣的嗎? 環球時報

我曾在美國猶他州的某次風景師年會上作過一個簡短的演講,開場白是這樣的:“每次我從中國來到美國,心裏都充滿著一種矛盾與困惑。理論上講我是從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一個國家來到最年輕的國家,但觀感卻是如此地相反。在美國的城市裏我看到如此多的曆史建築,而在我們的國家裏放眼望去都是些十幾年的新房子;在美國可以看到如此多的參天大樹,而在我們的城市裏大部分都是些新種不久的小樹;在美國看到的同行有如此多的五六十歲的長者,而在我們的公司裏大多是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我已經分不清哪一個國家更古老,哪一個國家更年輕了。”

台下傳來笑聲,但眾人的眼神裏不解的成分居多。中國怎麽會比美國年輕?但仔細想過來,難道不正是這樣的嗎?

每年七月初,大洋彼岸的美國便會得意洋洋地慶祝自己年近三百的生日,到了十月份我們也會興高采烈的度過自己還未到六十的誕辰。50多年前的改天換地並非標誌著我們這個民族自身脫胎換骨過程的結束。我們曾在40年前把自己身上裏裏外外的一切都卸下來,放在腳下死命地踩。那似乎是一種義無反顧的壯烈場景。30年前我們似乎終於在劇烈的陣痛過後有了新的生命跡象,我們開始用嬰兒般的目光打量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對我們是如此陌生。20多年前我們像一個好動的孩子,對眼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都想動一動、碰一碰,偶爾摔一跤也很快就爬起來了。10多年來我們已完成了從走到跑的轉變,年輕氣盛的我們一跑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所迸發出來的能量讓這個地球上的其他鄰居自歎年老氣衰,力不從心了。

這是一個坐二望三的年輕人,心高氣盛,對未來充滿了自信。為了盡快給自己置辦一個像樣的家業,拆掉些破損的舊舍、變賣些祖上留下來的舊貨是如此地順理成章。老人們苦口婆心的話聽在我們耳朵裏感覺有些嘮嘮叨叨,大多數成了耳旁風。一切新鮮事物對我們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為了得到它,真有些“過把癮就死”的衝動。終於有一天我們把該置辦的都置辦得差不多了,滿心歡喜地想在自己父母麵前表現一下的時候,發覺已經和他們沒有什麽共同語言,說不上話了。

這難道不就是今天中國的寫照嗎?常聽見媒體上討論種種社會現象,其結論都是大同小異。相聲要衰亡了,原因是作家和演員太浮躁;足球上不去,原因是球員和球隊太浮躁;蓋了天文數字的樓都沒出來什麽了不起的大師作品和新的理論,理由是設計師和開發商太浮躁……二十多歲的人能不浮躁嗎?如二十多歲般年輕的國家能不浮躁嗎?一個創造財富的速度不斷刷新世界記錄的國家,人心能不浮躁嗎?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總會感覺生命是無窮盡的,但過來人都知道其實一眨眼的工夫人就由青年進入中年了。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去跑馬拉鬆是不現實的。年輕的中國和成年的美國跑在同一個賽道上,狂奔過後終於開始考慮得將體力放在長久競爭的戰略與戰術問題上了。

老年人經常會擔心年輕的子女忘記了自己的根,變得自己都認不出來。其實這倒未必是問題的本質。數年前在舊金山中國城和一位集郵商品的店主有過一次關於文化傳承的交流,他的一段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中國人二三十歲是非常反叛的,但是一到了四十歲便立刻回歸傳統。”他的話在我自己身上非常靈驗。拋棄掉文化根基後的人們終究會重新找回自身文化的價值,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民族尤其如此。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有一天我們開始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們的手裏還會留下些什麽?

常聽到朋友間這樣的對話:“我媽當年留下不少好東西,小時候也不懂,很便宜地就賣了,要是留到今天還真能值不少錢吧!”若幹年後當我們年過四十的時候,我們還會聽到這樣的話,隻是那個“媽”指的會是我們的國家,而那些“好東西”正是我們的自然山水、曆史遺存和我們的文化。

(作者是著名建築設計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