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hweigan的留言薄 (最近5條留言) |
|
|
為什麽說“世間已無李澤厚”?
李澤厚去逝,學術界為之震動,悼念文章紛紛出籠,其中一文,華東
師範大學哲學係的楊國榮教授所發的《世間已無李澤厚》較為感概而
有深度,我對此嚐試再作一番解釋:
1)中國式教育過分重視知識的培植、德性的訓育,而淡漠智慧的培養
,這對於哲學來說恰是有較大傷害,在西語中,哲學的本意就是“愛好
智慧”,因此哲學在本質上可以說是:智慧之學。然則對於智慧的習慣
性遏製,可以看成是中國愚民文化傳統的一種折射,愚民當然不指望
哲學家。
2)哲學的精華是自我反思,對此,古希臘早期的智者已經有了高度的
自覺:“認識你自己”,“自知其無知”,然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盡
管稱為具有早熟的人本精神和濃鬱的人文情懷,“吾學周禮,今用之,
吾從周”,“鬱鬱乎文哉”,但卻難以升華至自我反思,從而缺失了真正
的主體性高度。主體性建構本應從自我出發,從而呈現出“存在”的姿
態,西哲雲“存在先於本質”,然而上麵論述到,中國式重知識輕智慧
,恰是強調“存在者”,如此文化氛圍就難以誕生真正的哲學家。
3)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意蘊是宗法人倫及其道德屬性,中國傳統文人
的本份工作就是“人以群分”,不斷為宗法社會的“名分”進行論證,確證
其等級製度下的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如此傳統則使得哲學思維
和理論處於奴婢的地位。當社會由傳統型轉為現代型之後,傳統文化
積澱早已深化為國民集體無意識,宗法人倫隨之轉化稱為政治人治、
行政勒令,強有力地幹預起學術事業來,哲學就難以獨立自立,哲學
稱為階級鬥爭的工具。
4)正如德國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巨人歌德和黑格爾,二人都“拖著一
根庸人的辮子”,李澤厚亦如此。盡管李澤厚非常重視康德哲學並試圖
建立起“主體性實踐哲學”,但是李澤厚的主體是“人性主體性”,強調“
吃飯”意義上的物質資料生產的工具之運用,“即由人以製造-使用工
具的物質實踐活動和社會關係作為生存基礎”(《儒學、康德、馬克思
三合一》),即落實在人性低端上的實踐之處著力。學術界認為,他
的貢獻最大之處在於美學領域,然而李澤厚的美學之特色在於強調客
觀性和社會性,於是就缺乏了現代性的個體性和自我意識,於是就有
了後來者的高爾泰的挑戰和劉曉波的批判,當然而後二者的哲學功底也是遠不及李澤厚,因此李澤厚美學未有真正倒下。李澤厚有自知之明,也許是多方麵理解的“形勢需要”,在解釋許多美學現象時候,又不得不大量借用西方現代學者的理論成果。但是畢竟他的“唯物主義”體係到了現時代顯得十分老化陳舊,因此被年輕學子健忘也在所難免。
5)正如楊國榮所論述的,馮契和李澤厚在哲學領域作出了相當大的建
樹,之所以獲得成就,在於他們賦有強大的智慧能力,以使他們獲得
足夠的衝擊力量來突破文化思想上的種種藩籬,然而哲學大天才成功
在中國土壤上孵化發育成熟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施衛江 寫於美國紐約
2021年11月4日
|
|
|
點擊查看更多... |
|
|
|
|
|
|
注意: 請不要在留言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
本留言簿隻允許文學城注冊筆名留言,遊客不可以留言。
如果您還沒有注冊, 請 點擊這裏注冊文學城筆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