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新中國麵對的第一個邊界問題

  中國與緬甸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關係,兩國不僅是友好鄰邦,雙方邊民還有民族親情關係。緬甸是最早承認新中國(1949年12月16日)並最早與之建交(1950年6月8日)的亞洲國家之一,中緬兩國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倡導者。中緬友好睦鄰關係的發展,為和平解決兩國邊界懸案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黃果園邊界衝突事件

  中緬邊界問題的交涉是由緬甸方麵首先提出來的。1950年,當中國雲南省解放之際,蔣軍殘部九千多人在李彌率領下逃竄至緬甸境內,盤踞於撣邦地區,聲稱要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反攻大陸。蔣軍殘匪在中緬邊境無惡不作。緬甸政府無力清剿,深為邊境安全擔憂。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追擊蔣軍殘部,也進入緬甸北部邊境地區。這種局勢使得緬甸政府頗感為難。50年代初,中國地圖仍沿用解放前的,它將北緬甸部分地區包括伊洛瓦底江在內劃入中國境內。緬甸政府對此大惑不解。由於上述原因,緬甸政府決定采取主動措施,首先向中國提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要求。1954年6月29日,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吳努總理首先提到了中緬邊界問題,表示希望早日解決。周恩來認為中國對邊界問題無所準備,邊界問題的談判時機尚不成熟。這次訪問後,中緬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表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中緬關係的原則,兩國總理同意保持中緬之間的親密接觸,繼續加強友好合作。同年冬吳努總理訪華,雙方發表聯合公報表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是中緬兩國首次公開表示要求解決兩國間的邊界懸案。此後,周總理指示外交部和中央有關單位、雲南省及中國駐緬甸使館將中緬邊界問題的調研工作擺在重要地位,並先後派人赴中緬邊境實地考察。為早日解決邊界問題作準備。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針對美國利用蔣介石殘餘武裝分子破壞中緬關係、誣蔑中國顛覆鄰國政權的謠言,指出中國尊重緬甸主權,信任緬甸政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1955年11月,黃果園邊界衝突事件爆發。當時,中緬邊防部隊在南段邊界1941年線以西的黃果園發生了武裝摩擦。緬甸親美的《民族報》發表頭版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正向緬北侵犯。這震動了世界,也震動了中國政府。中國開始檢討與修改建國之初的邊界政策。與此同時,國際上因為波匈事件出現了反共逆流。美蔣集團竭力借黃果園事件挑撥中緬關係。以《民族報》為代表的部分緬甸輿論,附和反華論調,宣揚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隻是一個口號,誣蔑中國無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乘邊界未定,派兵500人占領了緬甸七至十萬平方英裏的領土。中緬邊境的嚴竣形勢及其影響,使中國政府認識到中緬邊界問題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黃果園事件後,中國政府正式開始與緬甸政府交涉兩國間的邊界問題。1956年開始,中緬兩國領導人通過不斷的公文往來和友好互訪,磋商邊界問題,使雙方的觀點逐步接近或一致起來,從而為正式談判鋪平道路。

  二、中緬高層互訪,增信釋疑

  1956年10月一11月,周恩來邀請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訪華。11月9日,雙方發表的聯合新聞公報表明,中緬領導人在友好與諒解的氣築中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雙方達成諒解,從1956年11月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的三個地方。同時周恩來通過吳努向緬甸政府提出了一份備忘錄。這就是中國政府對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原則性建議。緬甸政府答應予以考慮。1956年12月中旬,周恩來第三次訪問緬甸期間,周恩來與緬甸總理吳巴瑞、反法西斯自由同盟主席吳努等人舉行多次會談。周再次表示,中國軍隊已主動撤出1952年因追剿蔣軍李彌殘部而進入1941年線以西地區,中國已提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具體設想,希望緬甸國會1957年2月複會時加以討論。中緬雙方領導人本著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下,就邊界交涉取得了巨大進展。1956年12月20日,周恩來在仰光機場答記者問時,滿懷信心地說:“我們雙方的觀點基本接近,我們是根據曆史上的文件來解決這一問題的。”“這次訪問主要不是為了解決邊界問題而是友好訪問,以促進邊界問題的解決。”

  1957年3月,周恩來與來訪的吳努交換信件,雙方同意在邊界問題獲得最終解決的同時,簽訂一個體現友好合作精神的互不侵犯條約,互相保證不參加針對另一方的軍事集團。

  通過上述一係列的友好互訪與信件往來,中緬兩國政府已在邊界問題上達成了基本一致的立場,為正式邊界談判奠定了成功的基礎。1957年3月5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二屆三次全會上匯報了中緬邊界交涉的情況。他指出:“1956年12月訪問緬甸時,與緬甸領導人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進一步澄清了彼此的觀點,我們相信,中緬邊界問題已經更加接近解決了。”至此,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似乎會立即到來。但是直至1960年,中緬邊界交涉才有重大進展,其間有二三年拖延。其中主要原因在於緬甸政府的不斷更換,尤其是1958年的政治危機。1958年至1959年,緬甸國內政局動蕩,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分裂,吳努無法控製全國局勢,將政權交給奈溫將軍為首的政府。軍政府雖然宣傳對外執行和平中立政策,但為了應付國內危局,中緬邊界問題被暫時擱置起來。

  三、中國關於中緬邊界的解決方案

  除製定上述一般性的邊疆戰略與邊界政策外,周恩來對中緬邊界三段懸案還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體現了新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對國際條約、國際性慣例的尊重,還表現了中國外交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精神。

  第一,關於阿佤山區的一段。雖然中英兩國政府在1894與1897年兩個中緬條約中曾經有明文規定,但因條約有關條文前後矛盾,邊界長期沒有劃定。1934年初,英國侵占了班洪、班老兩個部落;1941年又趁中國抗戰的困英國逼迫中國簽訂了一條對中國不利的邊界線。中國人民對此十分不滿。對於這種情況,如何對待人民的不滿情緒所反映的愛國熱情與國民黨的舊條約之矛盾呢?周恩來指出:“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劃定邊界,應該根據一般國際慣例予以尊重;但並不排除兩個友好國家的政府通過和平商談,求得對雙方公平合理的解決。”這就是說,對舊政府甚至是已經被中國推翻了的國民黨反動政府跟外國簽訂的正式邊界條約,中國應該首先予以承認與尊重,如果要修改,必須通過雙方友好協商,再行修改。周恩來認為不承認過去的邊界條約是十分危險的,不按國際法及國際慣例辦事違背了我國外交方針,有損中國泱泱大國的國際形象。他說,如果過去涉及邊界的條約我們都不承認,就會使四鄰與世界惶惶不安了,也違背了我國的具體外交政策。為促進這段邊界的公平合理解決,為解決問題創造了良好氣氛。周恩來向緬甸政府表示,中國準備將1952年因追剿國民黨殘餘部隊而進入1941年線以西的中國軍隊撤出此線以西的地區。並要求在邊界問題取得最後協議,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得進駐中國軍隊所撤出的地區,但緬政府工作人員可進入該地區。

  第二,關於猛卯三角地區。對於這一段被英國“永租”的中國領土。周恩來認為由緬甸繼續對中國的一塊領土保持“永租”關係,與中緬兩國平等友好關係不相稱。他表示中國願意同緬甸政府商討廢除緬甸對猛卯三角地區的“永租”關係的具體步驟。

  第三,關於尖高山以北一段。這一段邊界舊中國始終沒有劃分過。英國在此不斷製造糾紛,企圖以既成事實擴大其殖民地區。其中最嚴重的是在片馬事件中占去了屬於中國的片馬、崗房、古浪三處村寨。周恩來根據我國對曆史事實與實際情況調査的結果,向緬甸政府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往南到尖高山的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應該歸還中國之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太平江為一方,與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為另一方劃定邊界。這裏的習慣邊界線基本就是“麥克馬洪線”東邊一段,這裏的分水嶺就是高黎貢山及其支脈姊妹山、狼牙山。同時要求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同一時期內,緬甸政府也將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在這一段最後劃界以前,緬甸政府可在三處保留行政管理,而中國軍隊在最後劃定之前,不進駐此一地區。有必要指出,尖高山以北一段中緬邊界的劃定對中印東段邊界很有影響。周恩來將“麥克馬洪線”稱為傳統習慣性,是為了不讓印度抓住中國的把柄,以免中國中印邊界交涉中陷於被動。在50年代末,周恩來特別注意到中緬北段邊界與中印東段邊界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主張以傳統習慣線劃界,是為了否認“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周恩來指出:雖然這條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基本一致,但“麥克馬洪線”是中國政府沒有正式承認的邊界,因此,我們也不能在正式文件上承認這條線。我們這樣提就不至於聯係到中印邊界問題,反之,如果我們提到“麥克馬洪線”,那就會被認為正式承認這條線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