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騎士精神概念的界定

  在英語中,“騎士製度”和“騎士精神”這兩個概念都是用chivalry來表述的,knighthood也可以用來指“騎士精神”和“騎士”的總稱;“騎士”這一概念是用“knight”或cavalier來表達,而warrior則是“武士”之義。那麽,什麽是騎士和騎士製度?什麽是騎士精神?騎士製度與騎士精神又存在著什麽關係呢?

  關於騎士的概念,蘇聯的柯斯明斯基與斯卡斯金主編的《中世紀史》“注釋1”和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注釋2”中,幾乎沒有涉及“騎士”問題,至多提了一下“騎士”這個名詞而已,而謝緬諾夫編寫的《中世紀史》“注釋3”,也隻是如此談到:“站在封建階梯最低級的是騎士。騎士有侍從;侍從也逐漸地變為低級騎士”。《蘇聯軍事百科全書》“注釋4”,隻有“騎兵”的條目,而沒有涉及“騎士”這一詞條。

  公元8世紀英國騎士頭盔

  不僅蘇聯的中世紀史統編教材和百科全書對騎士製度幾乎未做什麽解釋,至多談到騎士是屬於封建階梯的最低的階層,而且對這個“最低階層”是隸屬於整個社會階級中的,還是封建貴族階級中的,沒有進行具體說明,對此,《大美百科全書》(卷6)中,對“chevalier”這個詞語的注解雖然也是相當簡單的,然而明確指出了騎士是隸屬於封建貴族階層,“法國貴族的頭銜,與英國的騎士‘cavalier’同源,均來自晚期的拉丁語‘caballarius’。中古時,該頭銜賦予準許加入騎士階級的貴族,與英國騎士‘knight’相當。18世紀時該頭銜具有極大尊榮,常被賦予法國貴族的年輕子嗣……但在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中,騎士屬最低階級。”“注釋5”

  翔實介紹騎士的,要屬《中國大百科全書》和《新不列顛大百科全書》對騎士製度的解釋。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這樣詮釋騎士製度的:“大小封建主應這種君臣關係而形成的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貴族頭銜。約1220年編成的德國法律文件《薩克森之鏡》中,把封建等級劃分為七等:第一等是國王;第二等是直屬國王的教會大貴族,如主教和修道院長等;第三是直屬國王的世俗大貴族,第七等是騎士。但是英法等國無此規定,英國的大貴族仍稱男爵,法國的大貴族仍有稱男爵的。另外,加洛林王朝的官職如伯爵、公爵等,這時也變成了一種大貴族的等級稱號,但他們之間沒有嚴格的尊卑區分。”

  整個封建等級是一個享有特權的貴族等級,可統稱為騎士階層。騎士最初是指騎馬作戰的戰士,一般也用來稱呼最低級的小封建主,農民被排斥在騎士之外。騎馬作戰成為騎士的特權,因而騎士也成為貴族階級的稱號。11世紀起騎士製度逐漸形成。12和13世紀,西歐各地先後確立了隻有騎士的長子才能成為騎士的原則,封建貴族發展成為閉鎖的特權集團。隻有貴族才可能受封土,變成其他貴族的附庸封臣。在法律上,騎士必須由同級貴族組成的法庭審判,始可定罪。

  “騎士一般不與其他等級通婚,並視農工商等為賤業,唯一職業是征戰。一個騎士的兒子從小即練習騎射,成人後要舉行一種儀式,由老騎士授予長矛、利劍等武器,取得騎士稱號。各地先後組成騎士團,訂立自己的規章。同時形成特殊的騎士階級的道德觀念,如追求榮譽篤信宗教、保護孤弱、不背叛自己的封君。隨著封君封臣關係的鬆弛和封建騎士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縮小,騎士製度也逐漸衰落。”“注釋6”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騎士的解釋,可以看出,騎士是貴族等級稱號,騎士最初指從戰的武士,11世紀形成騎士製度,要成為騎士需從小接受騎士教育,成人後經授封,方可成為騎士,作為騎士應遵守騎士道德規範。騎士製度實際上是11世紀形成的封建貴族的軍事製度,作為騎士是屬於貴族階層,是以戰爭為職業,騎士所遵循的道德是榮譽、忠誠、虔誠和保護弱者。盡管《中國大百科全書》對騎士製度的解釋已經勾勒出騎士製度的基本特征,但是對騎士製度的瓦解未談,而且對成為騎士的條件,如騎士的教育和騎士的授封儀式的解釋也是比較粗略。

  對此,《新不列顛大百科全書》(1993年)對騎士製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騎士——法語的chevalier和德語的Ritter,現在成為一種榮譽的頭銜,但是在它的源頭中世紀則是職業騎兵的稱呼。第一位中世紀騎士是職業騎兵武士。盡管騎士當中的其他人沒有被封授采邑,但是有一些還是從貴族那裏以服軍役為條件,獲得了一塊采邑。”

  成為騎士是有一定的程序的規定的:注定要從事軍事職業的人,要在7歲送到他父親的封建主那裏作為一名小聽差的或小侍從,參與家政事務,到12歲時才進一步接受軍事技術訓練。在學徒期間,他作為一名隨從,負責管理馬匹武器,被稱為“拿武器的人”(bearer of weapons)或“拿盾牌的人”(shieldbearer)。當他軍事技術熟練,又有了購買武器的錢時,他將會被授予騎士的稱號。授封的儀式有很大不同,有的在節日或戰場或聖地等,但是共同的是用劍拍一下肩。

  11世紀身披鎖子甲腰佩寬刃劍手拿圓盾的騎士雕像

  隨著騎士的演進,基督教的一些觀念逐漸滲入,被接受,如尊敬教會、忠於軍事首領、捍衛個人的榮譽等,在11世紀末和13世紀中葉,騎士同封建主義的關係發生了變化。這就是用盾牌錢取代了原來的擁有采邑而服役40天的規定,這樣導致騎士在軍事的作用降低,越來越被雇傭兵代替。

  由於騎士被步兵和弓箭手的擊敗以及軍事技術的發展,騎士製度在14、15世紀瓦解。到了16世紀,騎士成為一種君主可以隨便贈送的榮譽稱謂。“騎士製度成為宮廷貴族時髦的風雅習慣。“注釋7””

  《中國百科全書》和《新不列顛大百科全書》總體上,說明了騎士製度的基本特征:封建貴族的軍事製度、騎士隸屬貴族階層、成為騎士的必要條件、基督教對騎士製度的影響以及騎士製度的瓦解等,但是未談到騎士的起源,對騎士的騎士精神或道德或品質的解釋也比較簡略。在這方麵以及總體上講,美國的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信仰時代》中對騎士製度的解釋是更為翔實的:

  騎士製度是“根源於日耳曼軍事上的入伍習俗,加上由波斯、敘利亞、西班牙等阿拉伯人的影響,以及基督教獻身及宣誓的理念,孕育出中古時代不甚完美但甚高雅的騎士製度”。騎士的資格是“指出身貴胄家庭(即擁有爵位以及擁有土地之家),而經正式接納入騎士團而言。並非所有的‘高貴’的人(即指因世家門第而顯貴者)均有資格成為騎士;長子之外的各子(皇室例外)僅承受有限的財產,而不具成為騎士的資格,他們是騎士的隨從,除非其開創了新的領地及獲得自己的爵位。”

  成為騎士所要接受的訓練與儀式,“青年貴族如想成為一名騎士,必須接受長期的訓練。在七八歲的時候,先充當仆童。到12或14歲時,改充當扈從,在莊園和疆場上伺候領主。當他學習的生涯結束時,他就參加一項神聖的宣誓儀式,還要舉行一項沐浴的儀式,代表身、心的淨化,因此又稱之‘出浴之騎士’以別於‘佩劍騎士’。”

  “所謂‘配劍之騎士’是在疆場上一時之勇猛就可以立即得此名銜。屆時,要齋戒、祈禱、懺悔、守夜,宣誓要做榮耀騎士的事,然後佩戴上武器裝備,由領主用劍拍一下他的肩,說‘以上帝之名,我封你為武士’。經過這些儀式之後,他現在有權在那些能訓練他變得更有技術、更持久、更勇敢的馬上比武大會,一睹他的命運。”

  騎士要遵守之道是“誠實、保障教會、保護窮人,在他自己省區內維持和平,並打擊異教徒。他對君主的忠誠要比對父母的孝心還要堅強。對一切女子,他是保護人,保護她們的高潔;對其他的騎士,像兄弟一般,相互禮遇、幫助”“注釋8”。

  在這裏,威爾·杜蘭對騎士製度的分析是比較全麵的,尤其指出貴族的次子生而無繼承騎士稱號的權利的問題,而且指出了騎士是起源於日耳曼人的親兵製度,談到了騎士應遵循的道德。

  此外,《中世紀騎士詞典》(《Dictionary of Medieval knight-hood and Chivalry》),對騎士製度的解釋最為詳細,如,指出騎士是一種貴族的軍事職業和等級以及尊貴的名稱,細微介紹了騎士的授封儀式、騎士的精神的內涵——騎士道德品質的要求和標準、騎士的恥辱等,如“騎士應該是文雅的、慷慨的,擁有無私為貴族的太太和同伴獻身的精神以及持久的不動搖的宗教熱情”、“勇敢就是高超的武藝和在戰場上戰勝擊敗對手的能力”、“騎士最大的恥辱之一就是被人稱為懦夫”。“注釋9”

  中國史學界對騎士製度的界定,最早的要屬何炳鬆在1929年編譯的《中古歐洲史》對騎士製度所作的界定:“騎士製度並非一種正式製度,亦無一定時期之可言。其起源與封建製度同,自然發現於西部歐洲一帶以應當日之需要與欲望。塔西陀曾謂其時之日耳曼種人視青年武士初受武器之舉為一生大事。‘此為少年成人之標誌,此為彼之第一榮名’。騎士製度之觀念,或源於此種感情之留存,亦未可知。凡貴人子弟既熟練馳馬,使刀,放鷹,諸術,乃由年長騎士為彼行升為騎士之禮,並有教士參與其間。……所謂騎士,乃一種信基督教之兵,自成一種階級而且既有行動上高尚目的者。然騎士團中,既無官吏,又無憲法。此種團體乃一種理想上之社會。為君主及公者類皆以得為騎士為榮。人又生而為公與伯者,而不必生而為騎士,欲為騎士非身經上述之禮不可。人可生而為貴族,而不必屬於騎士團,而出身微賤者,則因著有功績之故,每可升為騎士。……凡為騎士者必係基督徒,而且必須服從教會,並保護之。凡遇孤弱無助者,必哀矜而憐恤之。……”“注釋10”從此,可以看出何炳鬆先生指出了騎士製度的基本特征,但同時認為騎士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製度,隻不過是一時之舉而已。

  從何炳鬆先生到80年代對騎士製度概念的界定以及騎士問題的研究基本是空白,而從80年代開始,中國史學界逐漸增多了對騎士製度的研究。薑守明的《騎士製度和騎士精神》一文,雖然談不上什麽研究,但是它是自1929年以來中國曆史學界第一次對騎士製度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解說,在這之前,除了何炳鬆先生對騎士製度的界定外,幾乎再沒有人談及這一問題,而涉及到騎士製度的詞條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一直到1990年,才出版發行,因而,在這裏不能不介紹薑守明的《騎士製度和騎士精神》一文:“騎士製度根源於古代日耳曼人的入伍習俗。中古時代,騎士是指出身於擁有爵位和土地之家而經過一定儀式被授予騎士稱號的騎兵而言。嚴格來說,由於歐洲實行長子繼承製,除了皇室以外,貴胄之家隻有長子才具有繼承爵位、成為騎士的資格。在中世紀歐洲,騎士是一種神聖的榮譽稱號,被認為是上帝虔敬的仆人、女性的溫順護從和正義的遊俠之士,富於浪漫、神秘的色彩。盛行於11—14世紀的騎士製度,實質上是歐洲封建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騎士是封建社會的特殊階層,戰爭則成為騎士的主要事業。騎士都占有一定土地作為采邑。領主把土地賜給騎士,騎士就必須為領主服兵役,並效忠領主,與領主之間保持一種主仆關係。十字軍東征刺激了騎士製度的發展,騎士日益形成一種為其利益而結合的團體——騎士團。”

  要成為騎士須有一個過程:7歲時被送到某個有勢力的貴族城堡,接受教育和訓練;學習生活結束時,要參加一項神聖宣誓儀式,方可被授予騎士稱號。

  “榮譽、效忠、美德、風度,這些被稱為騎士精神的東西,對騎士來說至為重要,必要時甘為它們而獻身。騎士的榮譽感和效忠思想來自它的軍事性和封建隸屬性,也來自宗教動機和女性的鼓舞。舉止得當,儀表端莊、講究風度是騎士必須具備的風格,崇尚女性則稱為騎士終身追求的理想。”“注釋11”

  薑守明對騎士和騎士精神係統的介紹無疑有助於中國史學界對騎士和騎士製度形成一個基本的全麵的認識和理解,也為對騎士和騎士精神進行研究奠定了基礎。

  從上述中外學術界對騎士製度的界定和解釋中,可見騎士製度的梗概和全貌。騎士製度是源於日耳曼人的親兵製,到中世紀隨著封建製度的確立而成為一種封建貴族的軍事製度,該製度在11世紀成熟,13達到頂峰,14、15世紀走向衰落。騎士製度的中心或起源地,是法國。騎士製度作為一種封建貴族的軍事製度,其特征是:第一是騎士來源隻限定於貴族的子弟;第二是要成為騎士,必須經過騎士的教育,即從7歲開始在有名望的貴族家中接受弓馬刀劍之術的訓練和教育,以及騎士授封儀式,方可成為騎士;第三是作為騎士應具有的騎士精神或品質或道德是忠誠、勇敢、護教、保護婦女。此外,關於騎士製度一些爭議問題,如騎士的特征本質,在“引言”中已有所闡述,在這裏,不再贅述。

  從騎士製度的基本內容來看,所謂騎士的精神實際上是騎士製度的一個方麵或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騎士應該遵循的道德品質或稱之為美德,也是貴族特有的高尚品質。關於騎士精神的起源,同騎士製度一樣,是源於日耳曼人,即日耳曼人的“野蠻的品質”,這正如湯普遜在《中世紀社會經濟史》所指出的,“騎士精神的根源,在於日耳曼和基督教傳統在封建時代的混合。”“注釋12”不僅湯普遜認為騎士精神淵源於日耳曼人,而且趙林在《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進》中,對西方文化特點分析時,也認定“騎士精神產生於日耳曼人中,一開始體現出榮譽、忠誠、慷慨、視死如歸和強烈的複仇精神等特點。到了加洛林王朝以後,特別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騎士精神被注入新的與宗教有關的內涵。”其實,“騎士精神是基督教用信仰和靈性的聖水對法蘭克王國的粗野的鄙俗的武士風尚進行淨化的結果。”“注釋13”騎士精神源於日耳曼人,但是其最終形成與確立是在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形成,與騎士製度發展的脈絡基本是一致的。騎士製度在11世紀形成,到13世紀走向鼎盛,隨後14、15世紀衰落。因而,騎士精神的基本形成是在11世紀,盛於13世紀,但在14、15世紀並沒有伴隨騎士製度的衰落而消亡,而是獲得了傳承發展,並對西歐的文化與上層社會的倫理道德產生深刻的影響。

  既然騎士精神是騎士製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麽,什麽是騎士精神呢?上述在對騎士製度介紹時,或多或少都談到騎士精神,其中《中世紀騎士詞典》(《Dictionary of Medieval knighthood and Chivalry》)對騎士精神的解釋最詳細:騎士精神“chivalry”是“成為一名騎士或騎士的品質‘qualities’。在最崇高的理想上和理論上,騎士被描繪為完美的紳士——擁有高貴的出身、文雅的舉止、誠實、忠誠、禮貌對待婦女、純潔、勇敢無畏、無私、充滿了深深的宗教情感,在上帝和婦女麵前謙恭,但在其他場合則傲慢。此外,還具有高度的榮譽感、蔑視危險和死亡、愛冒險、對弱者和被壓迫者同情憐憫、慷慨、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利他精神。……從最高標準上講,騎士的品質是榮譽、虔誠、愛,最為糟糕的就是凶惡殘忍、迷信、淫欲。總之,騎士的美德是勇敢、忠誠、奉獻精神,騎士的惡是謀殺、暴躁和殘暴。”“注釋14”因此,騎士精神就是騎士應該遵循的道德品質,即英勇、忠誠、慷慨、虔誠、謙遜文雅,保護弱者,尊重婦女,富有正義感。那麽,這些品質總體上可以歸結為是英勇、忠誠、慷慨、榮譽感,其中榮譽觀居於核心的地位。因為無論是英勇、忠誠,還是慷慨,最終都是為了榮譽,人們之所以英勇、忠誠、慷慨而不是懦弱、背叛、吝嗇,就是為了獲得榮譽的獎賞,懼怕恥辱的罪名。

  當然,騎士精神或品質內涵,並不是一下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不斷演化的曆史發展過程。不僅不同時代的人的看法和認識是不同的,就是處在同一時代的人,因所處的地位和階層的不同而形成的看法也是不一致的,這些看法都或多或少對騎士精神的衍生發展變化產生了影響。

  “英勇”被一致認為是騎士的最基本的首要的品質或素質,因為騎士的職業就是戰爭;不英勇的人,根本就不配作騎士。對此,不僅封建貴族們完全取得了一致的認同,而且典雅愛情的支持者也公認騎士的美德是英勇,騎士隻有憑借英勇在比武場或疆場建立卓越的功勳,才能贏得貴婦人的芳心,就是教會同樣主張騎士應該英勇地為上帝的事業戰鬥。

  “忠誠”起初是指親兵忠於自己的首領,親兵為首領而戰,首領為勝利而戰;到了封建社會,模仿親兵製原則的以采邑為紐帶所建立起的等級分封製原則,則講的是附庸要對封主的效忠,即騎士效忠自己的領主貴族。但是,從11世紀以來,伴隨著基督教會的克呂尼改革,教權的加強,教會越來越強調騎士應該首先效忠於教會或上帝,其次才是他的領主。特別是教皇格雷戈裏試圖將封建主的騎士變成教會的騎士、上帝的騎士、基督的騎士。此外,教士對騎士的道德進行了進一步的規範界定,試圖對騎士的黷武、英勇但暴虐放蕩、傲慢而不虔誠、搶劫成性的惡習進行改造,將騎士的粗野之氣匡定於有益的範圍,即捍衛教會、正義、保護婦女和無助的人以及弱者、虔誠、謙遜等。“對戰爭首領的個人忠誠的古代蠻族的動因受到更高的宗教動因的影響,結果,騎士最終成為受到崇奉的人,他不僅發誓效忠於其主人,而且立誓成為教會的衛士、寡婦和孤兒的保護人。”“注釋15”這些新賦予的宗教和道德方麵的美德如虔誠、謙遜、扶弱救貧等,與騎士原有的那種羅馬式的榮譽感以及北方蠻族的忠誠勇敢結合在一起,構築了騎士精神的道德理想。羅蘭、熙德等,都是既忠誠於君主又忠誠於上帝的雙重忠誠的典範。12世紀,隨著典雅愛情的出現,典雅愛情思想的持有者則認為騎士首先應該忠誠於貴婦人,甘願為所崇拜的貴婦人而獻身犧牲。

  騎士一生追求榮譽,到處冒險尋奇,以期名揚天下,流芳後世。對此,封建貴族們是大肆讚揚和倡導的,而教會人士卻認為騎士追尋的名譽聲望是一閃即逝的虛榮,真正的榮譽在於榮耀上帝,進行奉獻於上帝的事業,才能獲得永恒。騎士不僅是一位輕視死亡的英雄,而且是一位虔誠高尚的殉道者。然而,典雅愛情的思想則認為,騎士首要的榮譽既不在於追求個人的榮譽,也不在於追求上帝的光輝,而在於榮耀他所崇拜的貴婦人,為貴婦人的名譽而戰鬥不息。

  至於騎士“慷慨”的品質,是遭到教士堅決反對的,因為這與教會所倡導的“安貧”的教義是相違背的,教會把騎士貴族所看重的慷慨看成是奢侈浪費的同義語。盡管封建貴族騎士認為慷慨是一種騎士貴族應該擁有的高貴的美德,但是,對於慷慨的程度的把握是存在異議的。一般貴族騎士都認定,越慷慨越高貴,反之,則是吝嗇,而騎士貴族當中明智的所謂保守的觀點認為,“慷慨應與每個人所擁有的財富一致,浪費不是慷慨”“注釋16”。對此,吟遊詩人則認為這種做法是小氣吝嗇的。慷慨原本是大貴族的品質,因為隻有慷慨才能贏得一般騎士貴族的支持和擁戴,然而,由於吟遊詩人的渲染,以後逐漸成為貴族身份的標誌和象征。對於騎士貴族這種品質,國內外史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傳統的對騎士貴族的“慷慨”品質是完全持否定的態度,認為所謂“慷慨”就是浪費奢侈,是騎士貴族的最腐朽沒落的特征。近年來,對這一問題,逐漸有了比較客觀的新的認識,曆史地客觀地分析考察了騎士貴族“慷慨”這一美德的曆史社會成因,給予了比較公正的評價,慷慨是中世紀貴族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方式,是大貴族對附庸封臣所付出的服務和效忠而進行獎賞或支付薪俸的一種方式。

  中世紀後期的騎士精神越來越側重於個人榮譽和羅曼蒂克的典雅愛情,對理想女性的讚美和愛戀成為騎士精神品質的新的主題。對高貴女性的崇拜,逐漸馴化了騎士原有的傲慢和放蕩不拘的性格,使騎士學會了謙遜文雅的風範,騎士風度由此產生,即對婦女的尊重和彬彬有禮以及為了贏得高貴婦女的愛而甘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氣概。這種由於歐洲社會經濟全麵的複蘇而刮來的一陣文雅之風,在當時粗野的歐洲掀起了不小的漣漪。典雅愛情思想是與傳統的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倫理道德觀點是相矛盾對立的,自然遭到教會的堅決的毫不妥協的反對,教士們惟恐典雅愛情會導致淫亂,敗壞道德,但是有個別的教士不僅讚同典雅愛情,而且成為典雅愛情的理論專家,為典雅愛情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指導和規範,如12世紀後期的教士安德烈寫下了著名的《愛情法則》。“注釋17”至於封建貴族騎士,對於典雅愛情的態度也是不一致的,最初遭到大多數貴族的反對,但是隨著典雅愛情的發展,貴族們逐漸接受了典雅愛情思想,典雅愛情的風範成為貴族身份的標誌。典雅愛情這種浪漫之風之所以興起,是騎士精神發展的必然之物,英雄主義是與浪漫主義相伴的,它們恰似一對“孿生兄妹”,一遇到適合的土壤與氛圍,便會生機勃勃。

  在騎士精神演化和發展的曆史過程中,有哪些因素對其產生了影響?騎士精神誕生於日耳曼人軍事民主製時期,在封建社會得到發展。在騎士精神的發展過程中,戰爭、基督教、婦女以及文學四個方麵的因素對騎士精神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首先,戰爭需要富有英勇品質的騎士,反過來,戰爭又打造磨煉了騎士英勇的精神。其次,作為西歐中世紀社會的文明的唯一的繼承者的基督教對騎士精神品質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對騎士精神的內涵作了理論的論證和指導,對榮耀騎士和提高騎士的地位以及向騎士灌輸新的騎士精神品質——保護婦女弱者即扶弱濟貧、謙遜的品質、捍衛正義和維護社會秩序以及區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參戰者和非參戰者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再次,婦女之典雅愛情,使粗野的騎士學會了忍耐、謙遜、禮貌,變得彬彬有禮,使英雄主義增添了浪漫的誘人氣息。最後,文學對騎士精神的作用,也是決不容忽視的。文學本身就是現實社會的折射,是包含著或多或少的現實成分的;反過來,文學給現實社會又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英雄故事中的騎士精神成為人們模仿和向往的理想。同時,文學將騎士精神凝固在文化之中,文學成為騎士精神的載體,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這樣,騎士精神在文學的母題中,流芳千載,成為激勵人們奮發上進的精神動力和理想。

  在騎士精神的發展過程中,戰爭、宗教、婦女以及文學四個方麵,對騎士精神的形成演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這四個方麵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形成一個整體的合力對騎士精神的演化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一,文學是各種思想傳播的媒體,它不僅僅表現了戰爭的主題,承載了宗教的思想,傳播了典雅愛情的思想,而且對它們三者的發展產生了推動力。其二,婦女的典雅愛情,是騎士文學的主題之一,也是宗教思想借以產生影響的一種方式,戰爭中英勇的動力源泉之一。其三,宗教並不是抑製了戰爭,而是激勵了戰爭,給無序的戰爭製定了規範和原則;不僅如此,宗教也是文學的主題之一,教士是典雅愛情的道德和理論的規範者。其四,戰爭是騎士傳奇文學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也是展現宗教思想和體現典雅愛情的主戰場。

  從戰爭、宗教、婦女到文學,不僅僅是一個互動的並列的關係,而且也展現了騎士精神的演化發展的脈絡。騎士精神源於戰爭,經過宗教和愛情的影響而升華,到文學這個階段是一個頂點,最終凝固在文學中,成為一種對西方社會倫理觀念產生重大的不可磨滅影響的文化現象。

  關於騎士精神能否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執行的問題,或者說騎士精神與當時社會的互動問題,以往的觀點對騎士精神多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騎士精神不過是吟遊詩人的捏造而已,現實中的騎士並不像詩人所描繪的那樣,而是一幫土匪強盜、奸淫婦女的惡貫滿盈之徒。近年來,對騎士精神評價的客觀性有所增強。例如關於典雅愛情問題,原先人們一直認定那不過是詩人的幻想曲;現在,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典雅愛情確實包含了真實性成分,那就是隨著典雅愛情思想發展和影響的擴大,促進了貴族社會風氣從粗野向典雅邁進。

  至於基督教對騎士精神的影響問題,史學界的觀點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學者認為騎士精神完全被宗教化,有的學者則認為並非如此,指出騎士精神當中的世俗成分遠遠超越了宗教的成分。這兩種觀點都帶有偏頗之見。聖殿騎士團是騎士宗教化的典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騎士都是聖殿騎士團成員或說都符合聖殿騎士團的嚴格要求。騎士精神是世俗的與宗教的混合,是英雄主義的狂想與基督教的世界主義傾向的雜糅。騎士精神在現實中的實施,並不是靠法律的強製來貫徹,而主要是靠社會輿論和社會傳統道德的力量來實現。比如,倘若一位騎士十分吝嗇,而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慷慨品質,那麽,對於這種吝嗇行為並不存在明確的強行性製裁或懲罰措施,至多是因為吝嗇而不能贏得更多朋友的支持,或受到人們的鄙視,因為慷慨被認為是高貴人才擁有的品質。因此,嚴守騎士精神的騎士是標準的騎士,是受到人們讚譽的騎士,而沒有充分表現騎士精神的騎士至多是一個不稱職的或不受人們重視的騎士。

  對於中世紀騎士精神的評價,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19世紀,浪漫主義懷舊者對中世紀大肆讚揚,如巴蒂(Batty)先生指出,“騎士精神是發展了人類所有的可愛的文雅的有價值的特征”。“注釋18”詹姆斯(G。P。R。James)則頌揚“騎士製度是最榮耀的組織,是高貴情感和慷慨原則的寶庫”“注釋19”。但是,巴克爾(T。H。Buckle)等人對騎士和騎士精神的看法同巴蒂等懷舊者的是截然相反的,他們不是讚揚而是貶斥騎士和騎士精神,“騎士是披著偽裝的邪惡的毀滅天使,它的精神是完全違背基督精神的。……是給社會帶來邪惡的惡魔,……極為冷酷地對待人類的痛苦,……自私的和蔑視人類權利的。”“注釋20”

  上述對騎士和騎士精神的看法都是偏頗的,懷舊者隻看到了騎士和騎士精神的誘人之處,而巴克爾(Buckle)等人卻也隻把視野鎖定於騎士和騎士精神缺憾之處。其實,騎士和騎士精神既並非懷舊者說的那麽完美無缺,也並非像巴克爾所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而是美善與邪惡的並存者。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赤金。潔白無瑕,完美無缺隻是人們美好的希望和期盼,任何人和事物都是完美與不完美的矛盾統一體。騎士和騎士精神在中世紀的產生發展,展現了中世紀社會文明進化的曆史過程,但是騎士和騎士精神的確存在許多令人遺憾之處:第一,騎士製度和騎士精神雖然榮耀了戰爭,將戰爭升華為值得紳士從事的唯一職業,然而對極端個人主義的崇尚,它不是發展而是阻礙了軍事科學的發展;第二,騎士是屬於上層貴族社會,與普通百姓存在著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騎士的榮譽和文雅隻適用於他們自己階級內部,而對社會下層表現了蔑視冷漠甚至是殘酷;第三,他們的宗教情感是拘泥於形式上的和模糊的,一方麵,他們沉溺於宗教儀式和外在形式上的恪守,另一方麵,又殘暴地進行所謂的對異教的戰爭,對異教徒屠殺;最後,在文雅舉止的偽裝下,隱藏了卑賤Y蕩和猥褻的行為準則,最為糟糕的是,它將私通和通奸提升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注釋21”盡管對騎士精神的這種評價的的確確是符合客觀事實的,但是這隻是客觀事實的一個方麵,而不是它的全部。對騎士精神的評價不能依據今天的道德水準,而是要以唯物辯證法——曆史的客觀的全麵的發展的眼光將它同騎士產生以前的社會狀況對比。雖然騎士同我們今天的理想存在著天壤之別,但是它同它產生以前的社會相比較,無疑在戰爭和信仰以及行為舉止,甚至在道德方麵是一次巨大的進步,更主要的是騎士精神的道德和榮譽觀念成為中世紀以後社會正義的象征和激勵著以後的人們不斷去努力追求完善自己和改造社會的精神動力。

  “注釋1”科斯明斯基、斯卡斯金:《中世紀史》(朱慶永等譯),三聯書店1957年。

  “注釋2”西多羅夫、孔拉德:《世界通史》(第三卷上),三聯書店1961年。

  “注釋3”謝緬諾夫:《中世紀史》(葉文雄譯),三聯書店1957年,第82頁。

  “注釋4”《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2年。

  “注釋5”《大美百科全書》(第6卷),外文出版社1994年,第163頁。

  “注釋6”《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曆史 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頁或758頁。

  “注釋7”The New Encyclopadia Britannia(Volume 6)(Encyclopadia Britanni-ca,Inc。),Chicago,1993,p914.

  “注釋8”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信仰時代》(精裝本,第4卷),第449—454頁。

  “注釋9”Bradford B。Broughton,Dictionary of Medieval Knighthood and Chival-ry,pp290—291.

  “注釋10”《中古歐洲史》(何炳鬆編譯),第161頁。

  “注釋11”薑守明:《騎士製度和騎士精神》,第26—27頁。

  “注釋12”湯普遜:《中世紀社會經濟史》(耿淡如譯)下冊,第352頁。

  “注釋13”趙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進》,第284、286頁。

  “注釋14”Bradford B。Broughton,Dictionary of Medieval Knighthood and Chivalry,p108.

  “注釋15”克裏斯托弗·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6頁。

  “注釋16”Sidey Painter,French Chivalry,p31.

  “注釋17”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信仰時代》(精裝本,第4卷),第453頁。

  “注釋18”F。J。C。Hearnshaw,‘Chivalry and its place in history’,Chivalry,edited by Edgar prestage,p29.

  “注釋19”F。J。C。Hearnshaw,‘Chivalry and its place in history’,Chivalry,edited by Edgar prestage,p30.

  “注釋20”F。J。C。Hearnshaw,‘Chivalry and its place in history’,Chivalry,edited by Edgar prestage,p30.

  “注釋21”F。J。C。Hearnshaw,‘Chivalry and its place in history’,Chivalry,edited by Edgar prestage,p31.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