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3章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楊利偉

  二〇〇三年十月十五日,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升空,一夜之間,航天員楊利偉的名字家喻戶曉。最近,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寫的《天地九重》一書,介紹了自己的成長過程,披露了我國航天員訓練的種種細節,特別是對神舟五號發射的經過作了詳細的描述。楊利偉走向太空,以及在飛行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過一些沒有想象到的困難。現摘介如下——

  二〇〇三年十月十五日九時整,火箭起飛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緊張,整個人收得像一塊鐵。因為很快就有動作要做,所以全神貫注,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儀表板,手裏邊拿著操作盒。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了有壓力在漸漸增加。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曲線變化甚至比訓練時還小些,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覺得沒啥問題。

  但就在這個時候,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裏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體對十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髒產生共振。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是這個新的振動疊加在大約6G的一個負荷上。這種疊加太可怕了,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意外出現了。

  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心裏就覺得自己快不行了,要承受不住了。

  當時,我的腦子還是非常清醒的,以為飛船起飛時就是這樣的。其實,起飛階段發生的共振並非正常現象,不應當有這種情況出現。共振持續了二十六秒後,慢慢減輕。當從那種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之後,一切不適都不見了,我感覺到從沒有過的輕鬆和舒服,如釋千鈞重負,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覺得這個過程很耐人尋味。但在痛苦的極點,就在剛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經過研究,我們的工作人員了解到,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之後改進了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神舟六號飛行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飛行中再沒出現過這種情況。聶海勝說:“我們乘坐的火箭、飛船都非常舒適,幾乎感覺不到振動。”

  在空中度過那難承受的二十六秒時,不僅我當時感覺特別漫長,地麵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

  回到地麵後,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麵大廳的錄像。當時大家安靜得不得了,誰也不敢吱聲,因為通過大屏幕,飛船傳回來的畫麵是定格的,甚至眼睛也不眨。

  後來,三分二十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麵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晃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嘁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這時我第一次向地麵報告飛船狀態:“神舟五號報告,整流罩打開正常!”

  當看到這段錄像的時候,我感動得說不出任何語言。

  作為首飛航天員,除了一些小難題,別的突發的、沒有預案的、原因不明的情況還有許多。這些問題的應對方法,沒有人告訴過我,隻有自己親身體會了才知道深淺。

  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個仍然原因不明的情況,就是時不時出現的敲擊聲。

  這個聲音也是突然出現的,並不一直響,而是一陣一陣的,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毫無規律,不知什麽時候就響幾聲。不是外麵傳進來的聲音,也不是飛船裏麵的聲音,而仿佛是誰在外麵敲飛船的船體。無法準確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當當的,而是更像拿一個木頭錘子敲鐵桶,咚……咚……咚……咚……

  因為飛船的運行一直很正常,我並沒有向地麵報告這個情況。但自己還是很緊張,因為第一次飛行,生怕哪裏出了問題。每當響聲來的時候,我就趴在舷窗那裏,邊聽邊看,試圖找出響聲所在,卻沒能發現什麽。

  飛行時,對聲音變化是很敏感的。飛船哪個地方稍稍有點什麽動靜,心裏都會緊一下——嗯?怎麽會有這個動靜?嗯?風機的噪聲好像比剛才大了呀?

  敲擊聲一直不時出現,飛船也一直正常。我想,雖然總響,也沒怎麽樣啊!後來就不太當回事,不擔心它了。

  回到地麵後,人們對這個神秘的聲音有許多猜測。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裏,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著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聽,我卻總是聽著不像。對航天員的最基本要求是嚴謹,不是當時的聲音,我就不能簽字,所以就讓我反複聽,聽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確認,那個聲音再沒有在我耳邊完全準確地再現過。

  在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飛行時,這個聲音也出現了,但我告訴他們:“出了這個聲兒別害怕,是正常現象。”

  由於從來沒有人體驗過,所以我在飛行過程中經曆的好多心驚肉跳的瞬間,等回到地球後分析,發覺其實並不複雜。雖說航天員的心理素質高於常人,但說實話,那時還是會本能地緊張。

  十六日五時三十五分,北京航天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五時五十八分,飛船的速度減到一定數值,開始脫離原來的軌道,進入無動力飛行狀態。六時零四分,飛船飛行至距地一百公裏,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

  讓我緊張以至驚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麵燒得一片通紅,接著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飛船的外表麵有防燒蝕層,它是耐高溫的,隨著溫度升高,它就開始剝落,實際上這是一種技術,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我學習過這個,知道這個原理,看到這種情形,就知道是怎麽回事兒了。

  但接著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我看到右邊的舷窗開始裂紋。外邊燒得跟煉鋼爐一樣,玻璃窗卻開始裂紋,那種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這種細細的碎紋,我眼看著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1800℃的超高溫度。

  我的汗出來了。這時候艙裏的溫度也在升高,但並沒到讓我瞬間出汗的程度,其實主要還是緊張。

  我現在還能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飛船急速下降,跟空氣摩擦產生的激波,不僅有極高的溫度,還有尖銳的呼嘯聲,飛船帶著不小的過載,還不停振動,裏麵咯咯吱吱亂響……外麵高溫,不怕!有碎片劃過,不怕!過載也能承受!但是一看到窗玻璃開始裂縫,我緊張了,心說:完蛋了,這個舷窗不行了。

  當時突然想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不就是這樣出事的嘛,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個裂縫,然後高熱就讓航天器解體了。現在,這麽大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先是右邊舷窗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著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麽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

  當時還沒明白到底怎麽回事,就想是不是因為玻璃是兩層的,是不是裏邊的這層不裂就沒問題?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麽兩邊不一塊兒出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

  以前每次做飛船發射與返回的實驗,返回的飛船艙體經過高溫燒灼,舷窗被燒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員看不到這些裂紋。而如果不是在飛船裏麵親眼目睹,誰都不會想到有這種情況。

  當飛行到距地麵四十公裏時,飛船飛出“黑障”區,速度已經降下來了,上麵說到的異常動靜也已減弱。我檢測飛船後,與指揮員聯係,地麵向我報情況,說著陸場溫度多少、風速多少。與此同時,等待多時的直升機迅速捕捉到了飛船發出的訊號,並開始搜索或救援行動。

  一個關鍵的操作——拋傘,即將開始。

  六時十四分,飛船距地麵十公裏,飛船拋開降落傘蓋,並迅速帶出引導傘。

  接下來是一連串快速動作。引導傘出來後,它緊跟著把減速傘帶出來,減速傘讓飛船減速下落,十六秒之後再把主傘帶出來。

  在主傘完全開好之後,飛船以每秒十米勻速下落。這時沒有過載了,唯一的感覺就是晃蕩,斜著晃蕩——主傘開了之後,隻有一根繩吊著飛船的一邊,晃晃悠悠的。但這時候真是無法形容心裏那個舒坦,特別放心:傘很大,一千二百平方米,落地再怎麽重,最多也就受點傷。

  安全了!成功了!生命肯定沒問題了!肯定可以完成任務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