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袁紹殺宦官(2)

  王莽篡漢改製

  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漢元帝得重病去世了,他活了42歲。

  漢元帝去世後,他的兒子劉驁即位,史稱漢成帝。漢成帝是個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後朝廷的大權逐漸落在外戚手裏。成帝的母親、皇太後王政君有8個兄弟,除一個兄弟王曼早年死去外,其他7個都被封為侯。其中最大的王鳳還被封為大將軍。

  王鳳掌了大權,他的幾個兄弟、侄兒都十分驕橫奢侈。隻有他的侄兒王莽,沒有那種驕奢的習氣,讀書也很盡力,把四書五經讀得個滾瓜爛熟。他像平常的讀書人一樣,做事謹慎小心,生活也比較節儉。人們都說王家子弟數王莽最好。

  對於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的大伯王鳳,王莽像孝敬自己的父親那樣孝敬他。王鳳病重的時候,王莽親嚐湯藥,端屎端尿,不嫌髒,不怕累。王鳳被王莽的這種行為感動了,臨死以前,他向皇太後和漢成帝推薦王莽。這樣,王莽才被任命為黃門郎,接著被提拔為射聲校尉。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由於叔叔王商的推薦,王莽拜為新都侯、光祿大夫。又過幾年,他的叔叔、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

  王莽是王家的第五個大司馬,前四個都是他的伯伯叔叔。為了使自己的名聲能夠超過他的前輩,王莽恭謹勤勞,不知疲倦地工作。他還很注意招攬人才,有許多讀書人慕名而來投奔他,不論地方遠近,出身貴賤,他都一概收用,委以官職。為了收服人心,他把從自己封邑裏收來的錢和糧,都拿出來贈送給賓客,而自己家裏卻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這樣,王莽舍己為人、克己奉公、勤儉樸素的名聲就傳開了。

  漢成帝死後,不出10年,換了兩個皇帝——哀帝和平帝。漢平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9歲,王政君以太皇太後身份臨朝,王莽為大司馬,總攬朝政。

  這時的皇室中,僅還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個叔叔王立,能夠與王莽相爭權。為防止他們對王莽的權力構成的潛在威脅變成現實,王莽通過逼他們自殺等各種方法,把他們一個個清除或擠走了。然後,王莽又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親信,讓他們做了大官。王莽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做皇後,這樣,他又多了“國丈”這一身分,地位更加顯赫了。

  公元2年,中原發生了旱災和蝗災。由於多少年來,貴族、豪強不斷兼並土地,剝削農民,逢到災荒,老百姓沒法活下去,都騷動起來。為了緩和老百姓對朝廷和官吏的憤恨,王莽建議公家節約糧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100萬錢,30頃地,當作救濟災民的費用。他這樣一起頭,有些貴族、大臣也隻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錢來。王莽也因此而獲得了很好的名聲。

  太皇太後把新野的2萬多頃地賞給王莽,他推辭了。然後,王莽就派8個心腹大臣到各地方去宣揚王莽怎麽怎麽虛心,怎樣怎樣謙讓。當時,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並土地的豪強,一聽王莽連封給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好人。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後封他。有人還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歌頌王莽。王莽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漢平帝也一年年長大了,他已經長到14歲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漢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內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漸漸感到逐漸成年的平帝可能對自己的權力擴張構成不利,因此一直也在尋找機會殺害平帝。

  有一天,大臣們給漢平帝祝壽。王莽親自獻上一杯毒酒。漢平帝沒有懷疑,接過來喝了……第二天,宮裏傳出話來,說漢平帝得了重病,沒有幾天就死了。王莽還當眾使勁痛哭了一場。

  漢平帝死的時候才14歲,當然沒有兒子。王莽從劉家的宗室裏找了一個兩歲的幼兒為皇太子,叫做孺子嬰。王莽自稱“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員想做開國元勳,迎合王莽的心意,勸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讓出名的王莽這會兒也不再推讓了。於是,王莽向太皇太後去討漢朝皇帝的玉璽。太皇太後這才大吃一驚,不肯把玉璽交出來。後來被逼得沒法子,隻好氣憤地把玉璽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稱皇帝。改國號叫“新”,王莽自稱“新皇帝”,都城仍在長安。這樣,從漢高祖稱帝開始的西漢王朝,統治了210年,到這時就結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後,為了顯示他的威德,也為了鞏固統治,解決西漢末年社會上出現的各種矛盾,實行了一係列製度上的變革,這在曆史上叫做“王莽改製”。

  王莽改製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變土地製度。他規定全國的土地都不允許自由買賣,而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這實際上是把奴隸社會時期的井田製重新又搬了回來。在奴隸製社會裏實行井田製,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但當時已是封建社會,如果還要實行井田製,就會限製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從而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結果,土地製度變革實施不到3年,就被王莽無奈地下令取消,土地自由買賣可照舊進行。

  王莽還推行了幾次貨幣製度變革,結果也是改來改去,甚至於把古代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貝殼也規定作為貨幣使用,逼著老百姓兌換來兌換去,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最後,錢越改越小,無形中老百姓手中的錢都被搜刮光了。商人也都不敢做買賣了。

  王莽還施行了其他一些製度變革,可是到頭來除了擾民以外,什麽也行不通,結果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王莽為了轉移人民的視線,就派兵去征伐匈奴、高麗、西南夷和西域,這就又引起了各部族的反對。同時,浩大的軍費開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在王莽這些倒行逆施的反動統治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全國各地又普遍發生了旱災和蝗災。在北方由於鬧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在南方人們成群結隊到沼澤地裏去挖野菜來充饑。關中地方四處流亡的幾十萬饑民,因為得不到救濟,餓死的占十分之七八。王莽又加重捐稅,縱容殘酷的官吏,對老百姓加重刑罰。這樣,社會矛盾就進一步激化了。

  綠林赤眉起義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饑。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說:“我們如今這樣的慘狀,都是地主惡霸和王莽政權的罪惡,大家何不聯合起來,與他們打呢?”這話啟發了大家,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數百人,還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占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結果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裏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人。

  第二年,正當起義軍迅速發展的時候,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隻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占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裏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起義軍迅速擴大到1萬多人。這次起義曆史上稱呂母起義。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泰山。呂母死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他們在青州和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保持著窮苦農民的淳樸作風,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紮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消息一傳開,別的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乘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裏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逐漸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缺乏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綠林軍裏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隻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複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從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王莽見農民起義軍已經成為燎原之勢,他在忐忑不安中準備和漢軍決一死戰。

  昆陽大戰

  更始帝劉玄即位後,派王鳳、王常、劉秀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他們很快地打下昆陽,接著又打下了臨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縣)和定陵(今河南舞陽縣)。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已經忐忑不安,如今連失了幾座城池,更是又急又怕,立即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兵43萬人,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

  為了虛張聲勢,王莽軍物色了一個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長得個子特別高,身子又像牛那樣粗大。他還有一個本領,就是能夠馴養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為校尉,讓他帶了一批猛獸上陣助威。

  駐守在昆陽的漢軍隻有八九千人。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劉秀沒有這樣想,他對大家說:“現在我們兵馬和糧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打擊敵人;如果大家散夥,昆陽一失守,漢軍各部也被消滅。”

  眾位將領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是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也不是個辦法。商量的結果,就決定由王鳳、王常留守昆陽,派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救兵。

  這天晚上,劉秀帶著十二個勇士,騎著快馬,趁黑夜衝殺出昆陽城南門。王莽軍防備不足,他們衝出了重圍。

  昆陽城雖然不大,但是挺堅固。王莽軍憑著人多武器精,認為攻下昆陽不在話下。他們製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樓車,在樓車上不斷地向城裏射箭,箭像雨點一樣向城裏射來。城裏的人到井邊打水,也不得不背著門板擋箭。王莽軍又用橦(chōn)車撞城,還挖掘地道想打進城裏去。但是昆陽城裏的漢軍,防守得也很嚴密,城始終沒被王莽軍攻破。

  劉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馬全部調到昆陽去。但是有些漢軍將領貪圖財產,不願意離開這兩座城。劉秀勸他們說:“現在咱們到昆陽去,把所有的人馬集中起來。打敗了敵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這裏,敵人打來了,咱們打了敗仗,連性命都保不住,還談得上財物嗎?”將領們被劉秀說服了,才帶著所有人馬跟著劉秀上昆陽來。

  劉秀親自帶著步兵、騎兵一千多人組織一支先鋒部隊,趕到昆陽,他們在離王莽軍四五裏的地方擺開了陣勢。王尋、王邑一瞧漢軍人少,隻派了幾千兵士對付。劉秀趁敵軍還沒有站穩陣腳,先發製人,親自指揮先鋒部隊衝殺過去,一連殺了幾十個敵人。漢軍前來救援的大隊人馬趕到,見劉秀的先鋒部隊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氣,幾路人馬一齊趕殺過去,王尋、王邑被迫後退。漢兵乘勝猛擊,越戰越勇。

  劉秀帶著三千名敢死隊,向王莽軍的中堅部隊衝殺過去。王尋一看漢軍人少,不放在眼裏。他親自帶著一萬人馬跟劉秀交戰。但是一萬人還真打不過劉秀的敢死隊。打了一陣,王尋的軍隊開始亂了起來。漢兵越打越有勁兒,大家看準王尋,圍上去亂砍亂殺,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裏的漢軍王鳳、王常,一見外麵的援軍打了勝仗,就打開城門衝了出去,兩下夾攻,喊殺的聲音震天動地。王莽軍一聽主將被殺,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自相踐踏,沿路一百多裏,丟下大批王莽軍的屍首。

  這時候,天空突然暗了下來,響起了一聲大霹靂,接著狂風呼嘯,大雨像傾盆一樣地直倒下來。巨毋霸帶來助威的猛獸,也嚇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衝,反而往後麵亂竄。漢軍一股勁兒往前追殺,王莽軍好像決了口子的大水一樣直往今河南魯山沙河方向逃奔,兵士掉在水裏淹死的成千上萬,把沙河的河流也堵塞了。

  大將王邑嚴尤帶著王莽軍逃回洛陽的時候,43萬大軍隻剩下幾千人。漢軍打掃戰場,戰場上到處都是王莽軍丟下的兵器、軍車、糧草。漢軍搬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搬完,最後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燒了。昆陽大戰漢軍大勝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漢軍。有不少人殺了當地的官員,自稱將軍,等待漢軍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將申屠建、李鬆率領漢軍乘勝進攻長安。王莽驚慌失措,把監獄裏的囚犯都放出來,拚湊一支軍隊,抵抗漢軍。這樣的軍隊怎麽肯替王莽打仗,還沒有接觸,就陸續逃散了。

  攻打長安的漢軍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從東北方的宣平門攻入城內。城裏的居民在少年朱弟、張魚的號召下起義,跟漢軍一同圍攻王莽的宮殿,放火燒掉未央宮的大門。大夥兒高聲吆喝,要王莽出來投降。王莽走投無路,帶了少數將士逃進了宮裏的一座漸台。那座漸台,四麵是水,火燒不到那裏。

  漢軍把漸台一層層圍起來,一直圍上幾百層,等漸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漢兵衝上台去,其中有個對王莽改製痛恨入骨的商人杜吳,跑在最前麵,一口氣衝上漸台,殺死了王莽。漢軍將士出於對王莽的仇恨,一塊塊地分割了王莽的屍體。

  到此,維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最終土崩瓦解了。昆陽大戰王莽軍的慘敗,是導致其消亡的重要因素。昆陽大戰中,昆陽城內外的漢軍總共不過1萬人,卻擊敗了王莽的43萬新軍,這是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光武中興

  劉秀在昆陽大戰中消滅王莽主力,立了大功。其兄劉縯也打下了宛城,兄弟二人的名聲就越來越大了。暫時建都宛城的更始帝怕劉秀兄弟勢力強大起來,會威脅自己的皇帝寶座,於是找了個借口把劉秀的哥哥劉縯殺了。

  這時,劉秀正在別處,聽說哥哥被劉玄殺了,內心又悲憤又恐懼。他知道自己的勢力敵不過更始帝,就立刻趕到宛城,向劉玄謝罪。有人問起他昆陽大戰的情形,他也一點兒不居功,說全是將士們的功勞,還把許多錯誤都攬在自己身上。他對劉玄也是百依百順。

  更始帝劉玄以為劉秀不記他的仇,反倒有點過意不去,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但是仍然不敢重用。後來又把他派到河北去了。沒想到,劉秀到了河北,不僅可以保全自己,免遭劉玄殺害,而且得到了一個擴大勢力的機會。

  王莽的新朝政權被推翻以後,黃河以北的地主勢力害怕農民起義的烈火燃燒到他們那裏,紛紛組織起了地主武裝。他們見劉秀到來,就都前來歸附。劉秀到了以後,廢除了王莽時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釋放了一些囚犯,一麵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一麵鎮壓河北各路起義軍。這樣,劉秀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在黃河以北站穩了腳跟。

  公元25年,劉秀和他的隨從官員認為時機成熟,在鄗城自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而定都長安的更始帝卻以為自己的江山已經坐定,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不理朝政。赤眉軍的首領樊崇眼看著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領20萬人進攻長安,推翻了更始帝。

  赤眉軍進入了長安,聲勢浩大,長安城裏的老百姓扶老攜幼、成群結隊地來到街上表示歡迎。可是,幾十萬將士的口糧成了個大問題。富商和地主趁機屯積糧食,結果長安陷入一片混亂,天天都有人餓死。

  正在赤眉軍陷入困境之時,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劉秀派大將鄧禹一路打來,最終使赤眉軍被迫投降。

  劉秀鎮壓了農民起義軍後,又消滅了割據隴右和蜀地的兩個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麵,最終統一了中國。他把洛陽為都城。因為洛陽在長安的東邊,所以曆史上稱劉秀建立的漢朝為東漢,又叫後漢。劉秀是東漢第一個皇帝,曆史上稱他為漢光武帝。

  連年的戰事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光武帝認為應當休養生息,隻有這樣才能興複漢室,以保天下太平。光武帝決定緩和階級矛盾,他調整了統治政策,來減輕百姓的壓力,首先連下了九道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接著廢除新朝時期的苛捐雜稅。

  “民有嫁妻賣子,欲歸父母者,恣聽之。敢拘執論如律”。“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從建武二年和建武十一年所下的這兩道詔書基本上可以看出光武帝的決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處理朝政上,對於戰爭則盡量避免。從早到晚無閑暇,日理萬機。他還和文武大臣們熱烈討論國富民強的辦法及怎樣興利除弊,振興漢朝。有的時候,他們整天整夜地研究,種種方略全是為百姓著想。公元30年,光武帝把田租從十稅一恢複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提倡節儉,整頓吏治,征處貪官,這些舉措得到了天下人的稱讚,社會秩序明顯好轉。

  光武帝有個兒子叫劉莊,已立皇太子,他很年輕,對於父親不知疲倦,廢寢忘食的處理朝政認為過於刻苦。有一次深夜他進宮見父親還在伏案批柬,熬得雙眼通紅,就勸道:“父王,漢室興複,大業顯赫,應有黃帝、老子修身養性之福德,無須勞神傷體。”光武帝微微一笑道:“雖濟大業樂此不疲,雖見天下稍起成效,何足誇驕。國事權綱須慎重適度,不到之處尚多,豈能無視。封賞開朝功臣,使其少要參與政治,以保太平,多預謀士三思而行,收斂兵刃,放還戰馬,停止武鬥,方稱聖賢。可明否?”一席話深使劉莊感到意外,明白了父親中興漢朝的雄偉胸懷,頓時暗自羞愧。

  光武帝生活很儉樸,與曆史上的各位帝王有所不同,他對女色看得相當淡漠,後宮隻設一名皇後,幾名嬪妃,而且她們的吃穿花銷都有數量規定,每年的賞賜也很少。光武帝這樣做,大大減輕國家財政開支和人民的負擔。但同時他也辦了件錯事,例如把土地隨意賞賜給功臣王侯,造成官僚地主拚命搶占土地,天長日久竟然形成許多龐大的莊園,使社會分化加劇,民眾普遍不滿,從而留下嚴重的隱患,在封建社會土地集中極其正常,其主要責任並不在光武帝,但他的作法無疑助長了這種風氣的蔓延。

  光武帝實行中興政策最明智的地方在於他謹慎地對待戰爭,有個叫盧芳的人,他依靠匈奴的勢力,占據著今陝北和內蒙一帶,宣布稱帝。但他打不過光武帝劉秀,先後兩次投降又兩次叛變,並且都是逃入匈奴避難。匈奴對東漢政權有所威脅,許多大臣乃至皇太子皆向光武帝建議討伐匈奴。光武帝為保和平使農業生產順利進行,堅決不采納,戰事的緩和是中興的條件之一。

  相比前朝的君主,光武帝的這種態度是十分正確的。他經曆過戰亂的歲月,深知百姓疾苦,也懂得王莽的覆滅是因為沒有看到人民的力量,在治國之道上極力避免戰爭,安養民眾,就這樣,他所統治的十多年間,全國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麵,經濟恢複,人口增加。盡管如此,光武帝仍時常告誡皇太子和文武大臣,少說空話,多辦實事,保持和平。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興”。

  同宗操戈

  有個成語叫“同室操戈”,後漢劉氏家族的人為當皇帝,同宗動刀、自相殘殺的事情時常發生:劉玄怕劉縯搶他的皇位,殺了叔伯兄弟,而劉玄又被劉盆子打敗慘亡,劉秀又將劉盆子降服。劉永也是皇族成員,他在建武元年劉玄勢力瓦解後不久,於睢陽稱帝,公開表示要與劉秀爭奪天下。光武帝劉秀為保住他打下的江山就必須與劉永決一死戰。

  其實若按皇族支係譜來看,劉永要比劉秀更加具有當皇帝的資格。劉永也打著漢朝的旗號,占據今河南省東部、安徽省北部、山東省南部等大片土地,兵力雄厚。

  光武帝於建武二年三月派虎牙大將軍蓋延帶領數員戰將率精兵浩浩蕩蕩,直奔睢陽,一路攻克襄邑、麻鄉,進而包圍睢陽城,把劉永困得動彈不得。但還沒等蓋延攻城,他手下有個叫蘇茂的人忽然反叛,投降劉永,使漢軍損失慘重。原來蘇茂本是劉玄的部將,以後跟隨了劉秀,可他對劉秀很有看法,這次被派來討伐劉永他心裏就非常不痛快,索興趁機反叛對付蓋延。蓋延氣得怒火萬丈,爆竹開花般破口大罵一番,堅持圍城,死困睢陽。就這樣過去了三個月,劉永被圍得裏無糧草,外無救兵,每況愈下,蓋延一直沒攻打城池,始終按兵不動,他將睢陽附近的麥子全部收走,斷絕劉永的糧食來源。其實蓋延不僅武藝高強,並且很有智謀,他猜測睢陽城內的情況必定相當困難,決定發動總攻擊。

  陰曆六月三十半夜,漢軍趁黑摸到睢陽城下,他們悄無聲息運來一批梯子。慢慢往上爬。由於漢軍圍城三個月無戰事,劉永的士兵們警戒十分鬆懈,再加又餓又乏的情緒,都懶得巡視,所以誰也沒發現漢軍,漢軍登上牆頭溜到城門前,拿掉鐵檉,把門打開,蓋延指揮千萬兵將高聲呐喊著衝入城內,劉永的士兵還未明白過怎麽回事,就被亂刀砍死。此時劉永正在睡覺,他聽見喊殺聲,從夢中驚醒,知道是蓋延打進來了,他慌忙攜帶家屬和護衛由東門逃出,往虞縣而去。蓋延正式占領睢陽,劉永剛逃到虞縣就給一夥來曆不明的人攔住道路,對方二話沒說,揮刀就砍,混戰中劉永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殺死,劉永跑得快,幸免於難。

  劉永又逃到譙縣躲了起來,蓋延趁勝追擊,一路過關斬將,拿下薛縣、蕭縣、彭城、浦郡各地,許多太守皆被殺,士卒投降。這時蘇茂聯合幾員劉永的部將,率領3萬大軍趕往譙縣,企圖救劉永。蓋延,一場血戰,蘇茂大敗,傷亡慘重,隻得奪路逃走。然而事情並未平息,建武三年,瞧陽又反了,迎接劉永入城,重整旗號,妄想東山再起,蓋延氣得雙眼噴火,二度圍城三個月,直到城中糧絕,劉永冒死突圍,結果不是蓋延的對手,兵將死傷無數,他的手下為投降保命,把他殺死,把首級奉獻漢軍。

  劉永死了,但他的兒子劉紆逃出重圍,以蘇茂輔助,據守垂惠,稱作梁王。他們在皖北蘇北一帶活動,跟漢軍戰鬥,極其頑強。蓋延幾次圍剿效果不大。這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平狄將軍龐萌起兵叛亂,自稱東平王,輔助劉紆,駐紮於桃鄉以北,從前龐萌非常受劉秀的信任,所以叛亂後滿朝嘩然,劉秀險些氣死,親自率軍討伐龐萌,下奔睢陽。

  3萬漢師圍攻桃鄉,但這不是劉秀的軍隊,劉紆也打著漢旗。劉秀帶領3000騎兵,步卒數萬,趕到距桃鄉60裏外的任城。諸將軍都想迅速出戰,劉秀卻按兵不動。

  龐萌攻打桃鄉20餘日,毫無進展,傷亡慘重。劉秀從外圍又調來大軍,裏應外合,將龐軍打得人仰馬翻,橫屍累萬。龐萌和蘇茂什麽都扔了,單騎去找劉紆,幸好劉紆還有幾萬兵力,駐紮在昌慮城中,先遣軍一部分駐紮在城外30裏的建陽縣,以保護昌慮。劉秀與他們對陣良久就是不出兵,他說:“昌慮、建陽均缺糧草,難以維持局麵,自會退卻,無需交戰。”果然,5日之後建陽軍隊退走。劉秀親自指揮攻打昌慮,經過3天血戰,終於占領全城,城內火光衝天,殺聲四起,亂作一團。劉紆知道大勢去矣,他瘋了一般,叫手下人拚命抵抗。眼見劉秀的軍兵越來越多,許多將士不願再替劉紆作戰犧牲,他們殺死劉紆,砍掉首級,向劉秀投降。可憐的劉紆,落得的下場與他父親相差無幾。

  劉秀見到劉紆的首級,心中暗喜,這兩個心腹之患已除,隻須捉拿逃走的龐萌和蘇茂了,然而他表麵上沒有高興之色,又對同宗之情唏噓一番方才作罷。龐萌逃到繒縣大山裏,夜晚趁黑逃亡,可終究沒跑掉,被漢軍追上殺死。蘇茂下落不明,再無音信。

  光武帝劉秀占據山東後,挺進中原,擴大勢力,消滅了襄陽的秦豐,五當(今湖北十堰市東)的延岑,戰到建武五年,與大將彭寵正麵交鋒。彭寵沒能打過劉秀,拱手讓出中原,從此劉秀成為中原的主人,一統天下。

  董宣和郅惲

  漢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以後,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減輕一些捐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還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漢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還得注意法令。不過法令也隻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就難了。

  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驕橫非凡,無視法令。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裏。但是,當時也出了一些執法嚴明、敢於跟皇帝貴戚、豪強地主作鬥爭的官吏,他們甚至不怕丟掉自己的烏紗帽和性命,也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外號叫做“強項令”的洛陽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個。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凶殺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裏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隻等那個凶手出來。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著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觸犯了她的尊嚴,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董宣可沒有被嚇倒,他當麵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來,當場就把他處決了。湖陽公主氣得趕到宮裏,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麵,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董宣說:“先別打我,讓我說完了話,我情願死。”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問:“你還有什麽話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說罷,她挺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麵了。漢光武帝知道董宣說得有理,也覺得不該責打他。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麵子,要董宣給公主磕個頭賠個禮。

  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怎麽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讓把他的頭摁下去。內侍知道漢光武帝並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下個台階,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漢光武帝也隻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裏很氣,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麽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候那麽幹了。”漢光武帝不但沒辦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董宣回到官府把這筆錢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員。以後,董宣繼續打擊不法的豪門貴族。洛陽的土豪聽到他的名聲都嚇得發抖。人們都稱他是“臥虎令”。

  當時,敢於執法的官員除了董宣以外,還有一個管洛陽城門的小官,名叫郅惲。別看郅惲官職低,這老頭可倔得很。郅惲的耿直早在30年前王莽篡政的時候就已名滿天下。劉秀做皇帝後,聽說過他的學問和品德,本想重用,見他年老體弱,認為沒多大用處,就讓他做了個管城門的小官,他也不推辭,幹得挺認真。

  有一次,漢光武帝帶了一批人,到洛陽郊外去打了一天獵,回城的時候,已經是深夜。皇帝的車駕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隨從打獵的侍從叫管城門的開門,郅惲拒絕了。

  過了一會兒,漢光武帝親自策馬立到橋邊,吩咐郅惲開門。不料郅惲說:“夜裏看不清楚,不管是誰要進城,還是按朝廷的規矩不能隨便開門。”漢光武帝隻好繞道到東中門進城。

  第二天,漢光武帝正想找郅惲責問,不想郅惲的奏章已經送上來了。奏章上說:“陛下跑到遙遠的山林裏去打獵,白天還不夠,直到深夜才回來。這樣下去,國家大事怎麽辦?”漢光武帝看了奏章,肚子裏的氣就沒有了,連聲說:“這倔老頭子果然有膽量、有見識!”於是,命人賞給郅惲一百匹布,把那個管東中門的官員降了職。

  光武帝能夠做到這一步已很不容易了,他不愧為一個豁達賢明的皇帝。

  老將馬援

  漢光武帝靠武力奪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強地主的大將謀臣,他們都是幫光武帝打天下立過功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有二十八個。漢光武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畫在南宮的雲台上,稱為“雲台二十八將”。

  但是在二十八將之外,還有一名大將,他的名字雖然沒有留在雲台上,在曆史上卻很有名氣。他就是老當益壯的馬援。

  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做過扶風郡(治所在今陝西興平東南)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傷心,就把他們放走了,自己也隻好丟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來。後來在那邊搞起畜牧業和農業來。

  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的地主,有了牛羊幾千頭,還積蓄了幾萬斛糧食。

  但是馬援並不想一直留在那裏過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積貯的財產牛羊,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出息了。”

  他還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有遠大誌向。越窮越堅強,越老越健壯。”(文言叫做“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王莽失敗後,馬援投奔漢光武帝,立了很多戰功。

  公元44年秋天,馬援從外麵打仗回來,有人勸他說:“您已經夠辛苦的了。還是在家裏休養休養吧。”

  馬援豪邁地說:“不行,現在匈奴和烏桓還在騷亂,我正要向皇上請求保衛北方。男子漢大丈夫,死應該死在邊疆上,讓別人用馬革裹著屍首送回來埋葬。怎麽能老呆在家裏跟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烏桓果然接連侵犯北方。漢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匈奴和烏桓跟漢兵打了幾仗,沒能取勝,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來不久,南邊五溪(在今湖南、貴州交界的地方)有一個部族,打到了臨沅縣,漢光武帝兩次派兵征討,都被五溪部族打敗。

  漢光武帝為了這件事很擔憂。那時候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但還是請求讓他帶兵去打仗。漢光武帝瞧了瞧馬援,見他的胡子都白了,說:“將軍老了,還是別去吧!”

  可是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鎧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轉。漢光武帝不禁讚歎說:“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帶領馬武、耿舒兩名將軍和四萬人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的軍隊到了五溪,因為不適應南方的氣侯,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漢光武帝挑撥是非,說是馬援指揮錯誤。漢光武帝就派中郎將梁鬆去責問馬援,並且去監督馬援的軍隊。

  梁鬆是漢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驕橫自大。梁鬆的父親原來是馬援的朋友。馬援看不慣梁鬆那股驕橫勁兒,曾經批評過他,梁鬆從此記下了恨。

  梁鬆到了五溪,馬援已經害病死了。但是梁鬆還不肯罷休,向漢光武帝告了一狀,說馬援不但指揮作戰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私下裏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馬援一起的馬武也跟著一起誣陷,說馬援回家時確實裝了整整一車珍珠。

  這回,漢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馬援的爵位(馬援本來封新息侯),還要追查馬援的罪責。

  趕到馬援的棺材運到家裏,他妻子馬夫人不敢報喪,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連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也不敢上馬家吊喪。

  馬夫人親自到宮裏向漢光武帝去請罪,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把梁鬆的奏章扔給她。馬夫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害了風濕症。有人告訴他,當地出產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風濕。馬援吃了一點,果然見效,回家的時候,叫人買了一批顆粒大的薏苡,用車裝了帶回來。梁鬆、馬武偷眼看到過這些東西,就捕風捉影,把薏苡說成珍珠,告了馬援一狀,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

  馬夫人一連六次向漢光武帝上奏章申訴。還有一個名叫朱勃的人,聽到馬援的冤屈,也大膽地上了奏章替馬援申冤。

  漢光武帝看了馬夫人和朱勃的奏章,才準許馬家把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馬援的罪。

  馬援“馬革裹屍還”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用行動實現了他的豪言壯語。

  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人,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他的父親班彪曾為光武帝整理西漢曆史。班超為促進中西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獻出了畢生精力。

  班超是個胸有大誌、勤奮好學的人。在少年時代,他讀了不少古代書籍,其中深深感染了他的是張騫通西域的故事。班超非常仰慕西漢的張騫,他立誌要像張騫那樣為國為民幹出一番事業來。

  班彪死了以後,漢明帝叫班固做蘭台令史,繼續完成父親所編寫的《漢書》,這是一部記載西漢曆史的書。班超就跟著哥哥做抄寫工作。但他時刻向往著能在戰場上報效國家。

  當時,住在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貴族經常帶兵進攻東漢北方郡縣,焚燒城邑,搶人、搶牲口;還控製了西域各族政權,強行征收貢賦,還斷絕了西域與東漢之間的交通。西域是指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西域有大大小小幾十個政權。西域方麵曾多次派使者到洛陽,請求東漢政府派兵驅逐匈奴的勢力。

  漢明帝時,國力強盛,漢朝決心解除北匈奴的威脅,掃除和東漢之間交通的障礙。消息傳到洛陽,班超慨然扔下手中的筆,感歎到:“大丈夫沒有別的誌願和謀劃,還是應當以張騫為榜樣,立大誌,在異域建立功勳,博取封侯,怎能長期生活在筆硯之間呢?”從此他毅然投筆從軍。

  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竇固帶領軍隊,分道出塞,攻打北匈奴統治者,班超跟隨竇固出征。在這次戰爭中,班超初露頭角,他以假(即代理)司馬的軍職帶領一支隊伍,出擊伊吾盧(哈密附近),大戰於蒲類海,建立了赫赫戰功。

  竇固很賞識班超的才能。不久,東漢政府為了恢複和西域各國的交往,決定派官吏前往。竇固便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奉命出使。他率領36名士吏首先到達西域的鄯善(今新疆若羌)。起初,鄯善王熱情地款待班超一行人。可是過了幾天,鄯善王的態度忽然變得疏遠起來。班超心中犯疑,心想其中必有緣故。後來他從侍者口中了解到,原來是匈奴的使者帶兵到鄯善已經3天了,正在鄯善進行活動。鄯善王迫於匈奴人的威脅,不敢再與漢朝的使者親近了。班超立即召集隨行的36人商量對策。他分析了他們當時的處境,說:“假如鄯善王把我們交給匈奴人,那將死無葬身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隻有以死相拚。咱們乘夜殺了匈奴人,這樣才能逢凶化吉。”

  當晚,夜深之後,班超率領36名吏士向匈奴營舍發動了襲擊。他命令10名士兵帶著軍鼓,潛伏到匈奴營舍後麵;其餘的人帶著刀弓箭弩,來到營舍前麵。看到時機成熟,班超命令士兵沿著營舍周圍點火。當天恰巧狂風驟起,又是順風放火,風借火勢,火借風威,整個營舍頓時燃燒起來。營舍後麵的十名士兵立即拚命擊鼓,大聲喊叫,以張聲勢。匈奴使者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班超等人乘亂斬殺匈奴使者,班超親手殺了3個,吏士們殺了匈奴使者及隨從30多人,剩下的100多人全部被燒死了。

  天一放亮,班超帶領隨從提著匈奴使者的人頭去見鄯善王。這一果斷的行動粉碎了匈奴使者的陰謀,也使鄯善王下決心與匈奴決裂,一心與東漢複通和好。

  班超的智勇雙全,深得東漢政府賞識。朝廷又命班超作為漢朝使者繼續西行到達於闐。這次班超早有思想準備,他以鄯善國為例,先打消了於闐王的顧慮,爭取了於闐王。於闐王主動殺了匈奴貴族派在那裏的“監護”使者,與東漢和好。

  西域的另一古國龜茲,國王在匈奴貴族的支持下,仗勢欺負疏勒國,派人把疏勒國王殺死,另立龜茲人兜題為王。公元74年,班超到達疏勒,他派部下殺了兜題,平息了疏勒的政變,隨後召集文武大臣,重新扶立原來疏勒王室的人為王,班超的舉動,贏得了疏勒人的擁護,使班超在西域獲得了很高威望。

  經過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區與東漢重新建立了互相信賴的友好關係。西域各國從王莽執政時期起,跟漢朝不相往來已經有65個年頭了。到了這時候,才恢複張騫通西域時,雙方通商的局麵。

  公元75年,匈奴又大舉進攻西域,東漢政府命班超從西域撤回,但西域人民都不願他離開。疏勒人聽說班超要回漢朝,舉國憂恐;於闐王侯大臣也極力挽留他,抱著班超坐騎前腿哭泣著不放他走,班超隻得又留下來,回到了疏勒。

  從公元73年到公元102年的近30年中,班超始終留在遙遠的西域。盡管東漢政府派兵幾次打敗匈奴的進攻,但當時匈奴貴族的勢力仍很大,經常對西域各小國進行威脅煽動,使這些小國的態度變化無常,而班超的處境則既困難又危險。但班超有勇有謀,能言善辯,恩威並舉,他注意團結弱小,依靠主張與漢和好的於闐、疏勒等小國,打擊為匈奴貴族效力的龜茲等國的上層分子,使西域各國紛紛歸漢,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的交往,通往西方的、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道——絲綢之路,重新暢通。班超因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班超在西域整整活動了近30個年頭。公元102年,71歲的班超上書漢帝,“但願生入玉門關”,請求回歸中原。當年8月,班超回到都城洛陽,拜為射聲校尉,9月病卒在洛陽。

  劉莊開拓中興之路

  建武三十年,光武帝中興的理想基本實現了。有大臣建議他去泰山封禪。封禪是一種祭拜天地典禮。光武帝認為封禪勞民傷財,過於炫耀,所以沒有去。直到建武三十二年,光武帝無意讀到一本書,上麵寫著黃帝登泰山封禪後成了神仙,他便動了心。光武帝是個挺迷信的人,前思後想許久,也終於決定到泰山去,封禪歸來,光武帝為討吉利,改年號為中元,並且修了許多禮堂、觀象台、天文台。他還下令屯田和開墾荒地,重新統一度量衡,光武帝的晚年依然為中國文化與經濟的發展而努力奮鬥。直到中元二年二月,一代英豪光武帝劉秀逝世,終年63歲。

  光武帝在位34個春秋,政績醒目,特別是光武中興的曆史,影響千秋萬代。他臨終之前下令說,喪事從簡,節約費用,各地的官員不許到京城奔喪,要堅守職位。從這一點看來,光武帝是個比較務實的皇帝,不追求鋪張,值得稱道。

  三月,光武帝被安葬於洛陽郊區的原陵,原陵很小,邊長才360步,中間墳丘高約6丈,做為開國之君的陵墓,實在是相當儉樸了。

  光武帝去世的當天,他兒子劉莊繼承大統,後世稱之為明帝。這是劉莊死後追諡的廟號。劉莊建立年號稱之為永平。那年他已經30歲了,該如何治理國家,他心中很清楚。劉莊基本上繼承了父親劉秀的遺誌,以中興為主,實行安邦之道。永平元年的新年,劉莊率領大臣公卿朝拜原陵,懷念先帝的豐功偉績。隨後劉莊便頒布了對農民的政策:各地方官員順應時節,不許攪擾農業生產,要增加生產力度;假如逃亡者或觸犯律法者贖罪返回,可以從輕發落。這一係列的措施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應該說明帝基本上在光武帝創造的條件下,繼續恢複和發展了經濟。

  劉莊的麻煩事也不少,光武帝剛剛去世,西北地區羌族發動了叛亂,與漢政府為敵,進犯隴西。在隴西金城郡,燒當羌族與地方的軍隊發生了激戰,漢軍被打得大敗。劉莊接到傳報,深感為難,如果這件事處理不好,他將毫無威信可言。幸好劉莊的頭腦很冷靜,迅速下詔:“赦免隴西囚徒,每人減罪一等,免收當年租稅。”這一舉措無疑穩定了隴西的民心。

  光武中興,避免戰事,劉莊也極力避開戰爭,但目前的特殊情況隻有依靠武力來解決了。他派謁者張鴻出兵金城郡。張鴻由於輕敵,不久就被打敗。劉莊認為敵兵太強大,決定派王牌軍出征,由中郎將竇固和捕虜將軍馬成前去平剿燒當羌族。竇固很會打仗,又有馬成做助手,經過幾個月的戰鬥,終於討伐成功,穩定住局麵,打敗羌族。

  有一天,劉莊的三妹館陶公主忽然來拜見他。館陶公主極其客氣的直接說道:“陛下,大統中興,萬民之福。如今陛下已登基,請勿忘同胞,膝下一子,年齡十六,可否封侯?”劉莊一聽有些不知所措。原來館陶公主的意思是給兒子討個官位做,既然是公主的兒子,總不能隨隨便便封個官算了,而光武帝在世的時候,盡量避免親戚參與政事,也輕易不肯把權力重大的職位交給親戚。劉莊對此也很敏感,於是他學著父親的經驗做出決定:他婉言拒絕了館陶公主的要求,賜錢千萬,算是補償。從這兩件事來看,劉莊治理國家還是有能力的。

  劉莊為表示自己重視農業生產,永平三年春天,他親登靈台觀測天象,永平四年,他又到洛陽東郊皇家籍田參加耕種,盡管這隻是一種象征式的勞動,卻表明劉莊對農業極其關注,要走中興之路,此環節至關重要。

  明帝劉莊的各項治國舉措是光武帝政策的一種延續,他也提倡節儉,反對厚葬,即使自己的陵墓也不例外,比光武帝的還小很多。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後漢時期的經濟狀況良好,社會太平,連年豐收,人口逐漸增加,一片興盛的景象。

  明帝信仰佛教,他曾鄭重其事地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帶了上等絲綢,到天竺國(即印度)去取經求佛。

  東漢的時候,由於生產的發展,各地之間的交通比西漢時候方便得多了。蔡愔、秦景和他們的隨從,經過艱苦的長途旅行,終於到了天竺國,並且找到了佛教大師,向他們介紹了漢朝的情況,轉達了漢明帝想要取經求佛的虔誠願望。佛教的大師們認為漢明帝不遠萬裏地派人來取經求佛,確是出於虔誠的心情,就決定派遣竺法蘭和迦葉摩騰兩位大師,帶著許多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經,跟隨蔡愔、秦景等人到中國來。

  兩位大師到了中國,朝見了漢明帝,向漢明帝講解了佛教的教義。漢明帝認為佛教的教義很符合他加強封建專製統治的需要,就請他們把帶來的貝葉經翻譯成為漢文。於是,佛教就在中國廣泛地傳播開了。

  奇人王景治水

  自古以來,黃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地決口和改道,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數不清的災難和痛苦。

  黃河泛濫不止,漢政府幾次堵決口都不成功,黃河還有個支流,從滎陽附近分出,叫作汴渠。發大水時,汴渠便被衝得一塌糊塗,漢明帝即位之前,黃河兩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經長達60餘年了。到明帝劉莊在位時,出現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麵頗有成果。

  王景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水利專家,是東浪郡人。東浪郡即今朝鮮的平壤市。當年,王景的父親王閎殺死了東浪郡的官員,擁護漢朝,歡迎漢太守接管東浪郡。他的這一作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獎,封王閎為列侯,王閎很客氣,沒有接受。光武帝便召他進京,然而王閎在上京路上就病死了。王景長大後,由於他自小好學,精通《周易》,懂得數學,對天文也很有研究,才華橫溢,被司空伏恭看中,收於門下。

  後來王景修整浚儀渠,顯示出治水的才能,所以於公於私,劉莊都很信任王景。他把王景召到殿前問道:“先帝聽取浚儀縣令的意見,不修汴渠無大損失,你認為如何?”王景道:“陛下請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陽,對京城威脅甚大,附近十幾個縣,產糧豐富,不可不顧,雖然經費巨大,役使的民眾成千累萬,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後受益的仍是民眾與國家,尤其洛陽。”劉莊覺得王景說得很正確,賞賜給他《禹貢圖》、《山海經》、《史記·河渠書》等許多有關水利方麵、地理方麵的書籍以及錢帛,命他治水。永平十三年夏天,王景到黃河邊視察過幾次後,整治汴渠的工程開始了。這件事可不容易幹,汴渠決口後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寬廣的水澤,流經山東省、江蘇省幾個縣注入淮河,特殊的地勢環境,使災害頻繁,王景經過認真測算,決定重新改變汴渠的出口路線,讓河道從今山東梁山縣、平陽縣、長青縣、濟南市、濟陽縣、高青縣、博興縣流經,然後入海。這與今日的黃河流向十分接近。從前的流向比這更為曲折。而汴渠中最大的難題便是滎陽渠口,此處為分流點,需要有閘門控製進入汴渠的水量。王景往壩上加石頭,與黃河河堤相連,留下一丈多寬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這就是水閘。水多時閘門打開,水少時就關住,再按山地落差選擇路線,保持水流盡可能平穩,避免自然破壞,特別在急轉彎之處,都要修上石堤,再將淤塞的地方挖開,分出支流,以灌溉土地。這幾種作法,大大緩解了黃河自身的壓力。

  治水工程耗資數目驚人,總費用達到上百億,漢政府負擔相當沉重,王景處處節省,十分辛勞,永平十四年四月,汴渠終於完工了。這一年的苦戰中有幾十萬人為之揮汗如雨,由於意外事故,還有許多人獻出了生命。放水以後,滾滾黃河順利流入汴渠,灌溉兩岸田地,老百姓紛紛讚揚。劉莊也高興地來到滎陽,巡視汴渠,他看到王景設計的水閘門時深感佩服,說了很多鼓勵的話。“黃河兩岸土地與貧者耕種,官和豪門不得幹涉攪擾。”劉莊下詔,再次鼓舞士氣,振興農業。從此,黃河下遊兩岸被淹過的幾十個縣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使漢政府增加了許多收入,國庫也得以充實。王景因此被稱為“治水奇人”,民眾對他十分尊敬,劉莊也非常信任他。從世界水利史上看,在生產力很落後的情況下,治理黃河這樣大的工程,能如此圓滿得成功,不能不稱之為奇跡,王景也無愧於“治水奇人”的稱號。王充與《論衡》

  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在位的三十年間,是東漢社會比較穩定時期,文化教育也發達起來了。當時讀書人的思想比較活躍,漢明帝決心統一大家的思想,並在公元59年親自在太學裏講經。漢章帝繼續效仿他父親的做法,建初四年,在白虎觀召開了一次儒生大會,並讓史學家班固將會議內容寫成一本《白虎通議》的書。

  和班固差不多同期,有一個和白虎觀會議的要求唱反調的人,他就是王充。

  王充是東漢前期著名的唯物論思想家,他寫了一部為世矚目的巨著《論衡》。王充出身貧寒,在他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勤奮好學,後來,他到了洛陽入太學,從師於著名的曆史學家班彪。

  王充曾擔任過幾任州、縣的中等官吏,後來因為與上司不合,就辭官回鄉了。他在家閉門謝客,深入思索,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窗旁壁上放置筆硯,以畢生精力著書論說。王充一生著了不少書,但至今隻有《論衡》一書被保存下來。這部書是他曆時30多年,傾注畢生心血寫成的。全書共30卷、85篇、20多萬字。在《論衡》一書中,王充廣泛吸收了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總結和發展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向當時的宗教迷信和儒家經學勇敢地進行了挑戰。

  在《論衡》中,王充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否定了上天創造萬物、主宰人類社會的說教。在《論衡》中,王充指出,天地萬物是由一種“氣”組成的,而自然界的一切異常現象都是“氣”變化的結果。天沒有意識性活動,不可能有目的地創造萬物,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現象。由此可見,天隻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所謂天子“君權神授”根本不存在。

  王充在《論衡》中對於人的生命現象給予了唯物主義的解釋,對封建的鬼神迷信思想給予了尖銳的批判。在神體關係上,他提出了新看法。他認為人們通常所說的靈魂就是“精神”,人的精神依附於人的“形體”而存在,沒有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如果人的肉體死了,形體腐朽,變成灰土,精神則隨之消亡,靈魂也就不複存在,更不可能變成所謂的“鬼”。至於“死人為鬼,能害人”的說法,王充給予了斷然的否定。他指出,人同自然萬物一樣,有生有死,花草樹木,魚蟲貓狗死後不為鬼,為什麽唯獨人死後會變成鬼?所謂“鬼”的說法是無稽之談,根本不存在,這是人為地製造出來的。

  在認識論方麵,王充不承認有“生而知之”、先知先覺的聖人,他批判了神秘的先驗主義,強調要通過實證檢驗知識的真偽。

  他認為人的認識主要來源於人的眼、耳、口、鼻、身等感觀對外界事物的接觸,即使是“聖人”,他所感知的外界也同常人一樣,絕沒有什麽先知先覺,因此也就不存在什麽生而知之的聖人。在《論衡·知實》篇裏,王充舉了不少例子,以證明先知和聖人是不存在的。例如:孔子周遊列國,他跑了那麽多國家,人家都不用他,他既是聖人,與凡人相比能夠做到先知先覺,那他早該預測出人家不會用他,他何苦白跑腿呢?王充的證據有力地證明了唯心論、先驗論純粹是謬論。

  在《論衡》一書中,王充充分闡明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和曆史觀。《論衡》這部書,可以說是公元1世紀時候一盞智慧之光的明燈,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王充不愧為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曆史功過說竇憲

  在世界史上,有著歐洲和北非的民族舉國遷徙大事,那是因為匈奴人的鐵蹄踏上了歐洲大陸,他們所向無敵,燒殺搶掠,縱橫世界。然而這些匈奴人並非真的無敵,他們打不過東漢將軍竇憲,傷亡慘重,不得已逃往西方,幾百年後出現在歐洲的土地上,才再次稱雄。

  竇憲的父親竇勳是建武老將竇融的孫子,而竇勳的女兒則嫁給章帝,做了皇後。竇憲借助皇帝很快便飛黃騰達。他與他的弟弟竇篤都得到章帝的賞識。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與錢財,非常驕橫。由於他們權勢太重,滿朝文武無人敢惹。

  竇皇後善於搬弄事非,嫉妒心又特強,她曾施毒計逼死了章帝寵幸的宋貴人姐妹。而對竇憲的無法無天,她視而不見。章帝因懼怕竇家強大的勢力,也無可奈何。

  一次,竇憲強行低價從章帝姐姐沁陽公主那裏買下塊莊園,沁陽公主畏懼竇憲的權勢,隻得忍讓。章帝知道這件事後,十分生氣,怒斥竇憲,但看在竇皇後的麵子上,沒有處罰他,同時也再沒有交給他重任。

  章帝貪戀酒色,雖然未及中年,身體就虛弱下來,每日都要吃很多補藥補品,但身體始終不見強壯,這樣就嚴重影響到他處理政務,沒辦法,有些國家大事還得依靠竇家兄弟,而竇家也趁機繼續擴張勢力,收買人心。有個叫鄭弘的老臣冒死上書,與竇憲做對,終被竇憲所謀害。竇憲心胸狹窄,有仇必報。一點點小過節他也不放過,當年他父親竇勳因受賄,讓明帝抓住把柄,入獄而死,他將參與審訊問案的謁者韓紆之子殺死,祭拜父陵。當時竇勳已經死了20多年了。此事過後更無人敢招惹竇憲了。這年,章帝駕崩歸天。

  章帝死時隻有32歲,他10歲的兒子太子劉肇繼承帝位,史稱和帝,那位由貴人爬上皇後寶座的竇娘娘搖身一變,成為皇太後,竇太後臨朝聽政,由竇憲輔助,這樣實權就落到竇家兄弟手中,不久,齊王劉寅的後代劉暢來吊唁章帝,竇憲怕其奪權,將他暗殺,後被查出,竇太後隻得將兄長軟禁於內宮。

  同年,北匈奴發生饑荒,南匈奴要求朝廷征討。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則與漢朝為敵。竇太後借此機會,讓竇憲為帥,車騎將軍耿兼為副帥,伐北匈奴。竇憲因劉暢事件正坐立不安時,聞聽此訊,滿心歡喜。竇家兄妹力排反戰忠臣老將,於永元元年出兵討伐北匈奴。

  與匈奴這一戰,竇憲打得很漂亮,漢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稽落山,大敗北匈奴,斬首3000級,北單於逃走,其部20餘萬投降,竇憲凱旋而歸,封為武陽侯,食邑雙萬、威震朝廷。回京後,竇太後又封竇憲冠軍侯。竇憲堅持不受封,率兵出鎮涼州,第二年,漢軍再次擊敗北匈奴,徹底打垮了匈奴的戰鬥力。北匈奴往西方逃去,幾百年後踏上歐洲大陸,從而改變了世界的曆史。北匈奴的逃走,解除了中國北部邊境長達幾百年的大患。從這一點看,竇憲是一個為整個中華民族做出永久貢獻的偉大人物。但是,竇憲個性古怪、殘忍狠毒、心術不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依仗權勢欺壓百姓,他家的下人更無法無天,強奸民女,強奪民財,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特別是竇憲的親友多在朝中為官,關係網絡複雜,許多大臣被他收買,成為他的爪牙。尚書仆射樂權冒死上書,要求竇太後改變現況,被竇憲殺死。

  小皇帝漸漸長大,漸漸懂得事理,14歲時就能辦公了,而此時竇憲的權勢正是春風得意之際,劉肇對他威脅越來越重,他對劉肇起了殺心,伺機殺害小皇帝。

  和帝雖隻有14歲,卻也看出這位舅舅沒安好心,暗中與他展開鬥爭。和帝知道自己身邊的人都是竇憲的親信,他很謹慎,終日沉默無語,慢慢尋找可以信賴的臣子。

  經過細心觀察,和帝選中宦官鉤盾令鄭眾,鄭眾從不與竇憲的爪牙們來往,對皇室極其忠誠。和帝秘密見他,訴說了奪權的想法。鄭眾看待問題很深遠,他低聲說:“陛下,現在竇憲不在京城,切勿動手,要等他回來,以免他在外作亂,至於他的黨羽,必須誅殺。”

  時機也漸漸成熟,鄭眾已準備完畢,隻等皇令。又過三天,和帝忽然來到北宮,緊急詔令禦林軍及五校衛兵馬司包圍南宮和北宮,捉拿竇憲的女婿郭舉和其父郭橫,以及鄧磊等爪牙,就地斬殺。

  竇憲萬萬沒料到和帝這麽快就動刀了,他想逃出皇宮,起兵叛亂,但還沒跑出宮門,便被活捉,打得半死。幾日後竇憲、竇篤、竇景三兄弟在和帝派人逼迫下自盡。竇憲的一生也就這樣的結束了。縱觀竇憲的平生曆史,功過共存。永元11年,竇太後死,竇家勢力崩潰瓦解。

  蔡倫的造紙術

  王充寫《論衡》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粗糙的麻紙,這種紙是用大麻和苧麻等原料製成,紙的質地比較粗糙,纖維組織分布不均勻,還不適宜於寫字,他的書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王充去世後不久,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出了適宜於寫字的紙。

  蔡倫字敬仲,是東漢和帝劉肇至安帝劉祜時候的一位宦官。他為人正直,敢於給皇帝提意見,很得漢和帝的信任。蔡倫又是善於發明創造的人。他看到寫字用的簡牘太笨重,絹帛太昂貴,就下決心要造出一種既便宜又便於寫字的紙來。

  蔡倫先仔細研究了前人造紙的經驗,知道了製造麻紙的原理就是把麻的纖維搗爛,壓成薄片。因為工藝很簡單,造出來的紙就很粗糙。蔡倫想,如果把工藝搞得精細些,造出來的紙也許就會細膩而便於寫字了。於是他開始把麻搗得很爛,壓成很薄的紙。這樣做,紙是比較細膩些了,但是還不夠理想,因為麻裏麵還有不少粗纖維搗不爛,所以做成的紙仍然不適宜於寫字。

  蔡倫進一步想,麻能造紙,是因為它有纖維,那麽破布、樹皮等不值錢的東西,也都含有纖維,是不是也能用來造紙呢?於是他又動手去做試驗。他把破布、樹皮等東西收集起來,先泡在水裏,洗去汙垢,再放在石臼裏搗爛成漿,然後壓成片,做成了紙。這樣用不值錢的東西做原料造紙,紙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點還存在,仍有一些搗不爛的纖維混在裏麵,做成的紙還不夠光潔。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