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4、借鑒新加坡科教人才政策推動廣東省產業轉型升級

  李韶鑒

  在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的前20年,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背景下,廣東發揮比較優勢,走出了一條符合廣東實際情況的外來型工業化道路,由此廣東僅用了10多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中國內地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據統計,2006年廣東隻有不到全國2%的國土麵積、全國7%的常住人口,卻創造了全國GDP的12%、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12%;同時湧現了一大批產量居全國乃至世界首位的產業,並且2007年廣東GDP超過了台灣。

  但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廣東珠三角被人們譽為“世界工廠”之時,但是廣東新的社會、經濟、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2007年廣東實現GDP為30673.71億元,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為5.7:52:42.3,雖然廣東實現GDP超過台灣,但同台灣相比,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廣東目前的高端服務業比重不高,與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相比,如文化產業、出版產業、軟件開發等方麵發展相對緩慢;另外,金融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發展不平衡、質量不高。關鍵的問題是,作為經濟運行基礎的實體經濟――第二產業當中,國有企業和民企普遍自我創新能力不足,自有知識產權極少,跨國企業核心技術普遍掌握在外籍人員手中,非但沒有實現期望當中的技術轉讓,而且外企對核心技術的保護呈越來越嚴格的趨勢。它們以保護知識產權名義對發展中國家實行“技術保護主義”,阻止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型升級,維持其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形成的國際產業分工中的有利地位,保護其掠奪性和剝削式的超額既得利潤,轉移其資源消耗和生態壓力;同時掌控對發展中國家經貿關係的主動權,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在2007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剛剛到任的省委書記汪洋同誌指出,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要“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解放思想要有膽有識,要有世界眼光。廣深兩地不能再跟國內比,要跟新加坡、首爾叫板”。他還提到:“今天我們也遇到了土地製約,技術貧脊,結構難題,社會衝突,我們必須認識到再一次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用改革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廣東排頭的地位將難以自保,全麵實現小康的社會將難以實現,小平同誌托付的任務將難以完成。”

  2008年9月初省委書記汪洋率由19個分團、260多家企業、近600名廣東企業家組成的經貿代表團訪問東南亞,重點考察了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裕廊集團、港務集團和新加坡交易所,了解新加坡在經濟建設、公共住屋、港口和其他方麵的發展情況,並與新加坡政府官員、知名商協會和跨國公司的高層座談。在座談中,汪洋書記特別提到要借鑒新加坡在產業升級轉型中的經驗。

  在訪問東南亞後於當月底召開的廣東省科學技術大會上,“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去謀劃和推進科技工作,全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廣東。”汪洋書記指出:“科技部、教育部選擇廣東進行自主創新合作的試點,既是看到廣東改革開放30年來所打下的良好基礎,也希望廣東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鮮活經驗。”他還說到,“世界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動態越來越清晰地告訴我們,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崛起的核心競爭力。廣東要爭當科學發展的排頭兵,首先要爭當自主創新的排頭兵。”

  為了解決獨立後發展經濟及嚴重的失業問題,推動經濟由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發展,把新加坡發展成為經濟發達、科技進步、國民文化素養較高的國際化大都市,新加坡政府自獨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和職業培訓,在全社會樹立終生學習的風氣。同時,新加坡政府將科技發展看做經濟發展重要環節,並且致力於推動科技基礎建設,製定科技政策,參與和資助科技研究,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設置科技機構,統籌製定和執行科技政策。為了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新加坡製定了一些政策,政府也用大量的精力來與社會各層次加強溝通,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引才環境。這一係列行之有效的做法,都值得正處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曆史進程中的廣東省加以借鑒學習。

  一、確定科技發展重點:引導產業升級

  新加坡設立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國家計算機局(National Computer Board)和國家科學與技術局(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ard),負責推動科技政策。這些單位因由國會立法產生而富有自主性,使他們在履行職能時更具有靈活性,隻需要對法令負責,沒有很多繁瑣規定的束縛。這些機構內的人員不是經由公職人員委員會(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所挑選,但人員必須接受相關部門監督,使得這些機構有很高的運轉效率。

  經濟發展局首要功能在吸引外資,並運用它在全世界的網絡搜集信息,提供政府長遠規劃。其一項主要成就是在20世紀60年代吸引跨國企業前來新加坡投資,並逐漸引導資金流入高科技產業。1981年成立的國家計算機局,主要功能在推動政府和全國計算機化和計算機教育,並且發展本土計算機工業。它所推動的人民服務項目計算機化(Civil Service Computerization Program)在全球被視為典範。瑞士洛桑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多次將新加坡在信息上有效運用評定為全世界第一。國家科學與技術局成立在1991年,資助和獎勵各項科研計劃,並提供研究中心經費。

  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局在世界各地設立了將近20個海外辦事處,推動新加坡邁向環球化和區域化和經濟的持續增長。經濟發展局鼓勵國內外公司在新加坡設立總部,把新加坡作為跳板,借以進入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目前已經有約4000多個跨國企業在新加坡成立區域總部。新加坡政府鼓勵一些跨國企業在新加坡的製造業獲得較快發展的同時,進而在新加坡開始進行研發,加快在新加坡建立工業基地。比如,德州儀器便是其中之一。該公司著眼於製造半導體及集成電路,供出口至全球市場。德州儀器投入了600萬元,其生產線僅於50天後便已設置完成。經濟發展局僅僅花了6個月的時間便獲得了這項大投資,從此掀開新加坡電子業發展史的序幕。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公司為了麵對企業增值的挑戰,研究與發展已成為主流,踏入高科技和知識密集領域。這有助於新加坡成為亞太區的創新樞紐,並培育了高技能、高質量的研發、創新人才。

  在經濟發展局引領下,製造業快速發展,生物醫療科技每年的附加值增長率最快,電子業、化工業、精密工程業和運輸工程業也發展良好。服務業同樣表現強勁,信息通訊與傳媒業排名第一,總部經濟和專業服務業、工程與環保服務業、物流業、教育業和醫療保健服務業等。電子業、化工業、航空及海事工程業、生物醫療及製藥業也在過去數十年裏穩健增長,經濟發展局有信心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經濟發展局重點支持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投資項目,希望在2018年實現將製造業產值增至一倍達到3000億新元的目標。同時,製造業附加值目標為800億新元(502億美元),技術性員工將從32%提高到50%。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張銘堅曾表示:“經濟發展局將製造業視為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來加以推動。我們也必將盡己所能,確保新加坡能繼續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商業及投資環球樞紐。我們的目標是在2018年以前,將製造業附加值及產量增加一倍,而製造業將穩定占據新加坡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經濟發展局的另有一項推動知識型經濟的新行業正在醞釀中,那就是與數字媒體等高增值產業密切相關的知識產權(IP)管理。經濟發展局實施了用於創新、管理及商業化的知識產權措施,以創造一個有利於創意發展、版權、特許經營和品牌管理等的環境。由於新加坡大力保護知識產權,消除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的顧慮,吸引了國際品牌管理及授權機構“國際品牌聯盟”(Global Brands),將總部從倫敦遷至新加坡。而其另一個重要成績則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在新加坡設立了第一個亞洲辦事處。

  李顯龍在2008年10月17日為啟匯資訊傳媒園主持開幕式時說:“新加坡經濟已陷入衰退。接下來至少一年或更長時間將出現增長放緩情況,並存在更大的未知數。但我們是以更長遠眼光來看待研發計劃。”他說。盡管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當前的經濟局勢運行不穩,但是研發項目都必須持續下去,研發撥款也不會減少,並爭取到2010年新加坡全國研發經費達到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所發表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的全國研發經費達63億新元,研發經費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2.61%,比2000年增加一倍,比2006年增長26%。

  麵對世界各國在21世紀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優先發展三個具有潛質的專業領域:

  第一個高技術產業是生物技術產業。新加坡聯係網四通八達,也能輕易取得本區域的原料,使新加坡在這新興領域裏占盡優勢。國際企業的進場步伐非常迅速,新加坡良好的城市環境和國際化的商業環境,迎來眾多的投資者,紛紛在新加坡設立營運中心、公司總部或上市交易。

  第二個高技術產業是替代能源業。新加坡的環保與工程服務實力雄厚,能就整個價值鏈,提供從創新到科技試驗和技術商品化等業務。同樣的,有些公司也已開始發展,這包括新加坡太陽能電力公司(Solar Energy Power)所經營的新加坡首家矽太陽電能製造廠。另外,勞斯萊斯(Rolls Royce)與EnerTek也聯合斥資1.67億新元,率先開發固定式燃料電池。海水淡化技術已經趨於成熟,於中國內地和中東國家的合作中已成為優勢合作項目。

  第三個高技術產業是新的礦石、金屬及原料市場。新加坡的優越地理優勢,毗鄰資源豐富的國家,再加上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和廣泛的貿易聯係,這些對想在本區域尋找商機的企業而言,都具有吸引力。中國雲南錫業與新加坡KJP國際公司(KJP International)所聯營的新加坡首家錫精煉廠,該工廠所生產的99.99%純錫,占全球產量的10%。

  二、精心設計教育體係:推動產業升級

  1.新加坡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地調整教育發展戰略,製訂改革高等教育的規劃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緊密跟蹤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適時增加各校的招生人數,滿足經濟發展對畢業生人數的需求;增設工業發展中急需的專業係科,如民用工程、電子工程、機械製造、造船、修船等專業係科;持續改革課程設置,開設範圍廣泛的選修課程,尊重學生的不同愛好和能力,打下更廣博的知識基礎;提高教育質量,盡量減少不合格者和掉隊者;節約開支,把教育資源浪費減少到最小程度。

  2.由於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僅僅依靠普通教育遠遠不夠,必須快速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新加坡政府認為,不可能教給一個6歲的孩子或25歲的青年在25歲和65歲之間所需要的知識。終身學習應成為人們生存之必需,其中,繼續教育又是最重要的環節。新加坡政府除了一如既往重視發展正規教育以外,還十分重視發展繼續教育,特別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體係。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體係由學校教育、延續教育、在職培訓和民眾聯絡所組織的各種文化、教育培訓活動等組成。新加坡的終身學習體係大體上是由這幾部分組成:由大學、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開設的各類短期的、部分時間的培訓課程;由工商企業辦的各種職工培訓課程,分為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有工商企業自己辦的,也有委托教育機構辦的;由新加坡的社會基層組織、民眾聯絡所舉辦的各種文化、教育培訓活動。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和四所理工學院均開辦了許多延續教育課程。新加坡教育係統、工商企業、公私立機構以及社區基層組織所提供的終身學習培訓課程種類很多。從教育層次劃分,終身學習的課程大致可分為三級:

  第一級是工人提高計劃。這一級的計劃又可分為三類:一是由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開辦的部分時間的延續教育,例如培智(best)教育和匯智(wise)教育等課程,培訓對象是那些沒有小學、中學或高中學曆的員工。因此課程分層次從小學到高中,按需施教。學習科目有英語、母語、數學、曆史、科學等。二是由工藝教育學院開辦的短期的、部分時間的技能訓練課程。例如單元技能培訓(MOST)、壯年工友與時並進訓練(TIME)等。課程內容包括各種專業技術的實用技能,如電子維修、建築製圖等。三是實地培訓。如在職培訓課程(COJTC)、學徒培訓計劃等。這些培訓計劃都是工廠的內部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通常這類培訓機構都會與工藝教育學院聯合舉辦階段測驗或連續評估考試,以要求員工達到全國技術證書等級。

  第二級是為中上層的工程人員或管理人員開設的專業文憑或證書課程,通常是由新加坡的四所理工學院與新加坡管理大學依據生產和社會需要確定。除了開辦傳統的工程和工商課程之外,也通過和私人企業界或大專院校的密切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學科培訓。通過這方麵的培訓,獲得新知識,進行靈活、創意思維訓練,提高中上層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綜合思維的能力。

  第三級是針對一定層次政府公務員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開設的各類學術性提高課程,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和新加坡開放大學受教育部委托主辦。這幾所大學一般采取學分製,研究生修滿規定的學分,完成學位論文後達到規定的要求,可以獲得相應的學位。學分製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時間和進度選修科目,配合自己的學術專長和個人深造發展的需求來選修課程。

  新加坡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新的基金――終身學習基金。該基金的款項主要由政府的財政預算盈餘和社會籌款組成。終身學習基金主要用於支持新加坡日前正在實施的各種各樣的培訓計劃,如職工聯合總會開辦的職工技能提高計劃。此外這項基金也將資助開發新的培訓計劃,以協助提高新加坡全體國民的就業能力。特別是與數碼信息科技的開發、應用有關的培訓計劃可以獲得優先考慮,新加坡政府正在發展一套全國數碼信息科技教育計劃,幫助其國民掌握在工作上和家中所需的數碼信息科技技能。新加坡政府希望所有的新加坡人,不論老少,都對數碼信息科技有所了解或是能比較熟練地使用。

  為了鼓勵工藝教育學院和理工學院的學生終身學習、不斷提高,新加坡教育部設置了李光耀提升獎學金。李光耀提升獎學金的基金主要來自銷售《李光耀回憶錄》下冊所得的部分收入。

  新加坡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有始有終、從學前直到退休的終身教育係統。新加坡認為隨著大多數國民已經接受中小學和高等教育,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把延續教育普及化,培養新加坡人終身學習的精神。這種職業教育和終身學習機製的形成,為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優良的人力資源基礎。

  三、國際人才雙向流動:拉動產業升級

  1.大力引進海外人才

  新加坡的人才引進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為了與周邊新興經濟體競爭,新加坡政府注重引進技術水平高的專業人員,來滿足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等資本密集型行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隨著大批外籍技術人員與非技術人員的引進,新加坡的外資引進和經濟發展都有了很大發展,其人才引進政策也不斷完善。現在,中國和印度是新加坡兩大人才來源地,新加坡政府也盡力說服本國居民支持政府的人才引進政策。

  新加坡引進各種層次人才的目的有三個:一是促進引進外資和技術;二是擴展關鍵行業,以利競爭;三是改進服務行業水平。目前在新加坡居住的400多萬人口中,外國人占1/4.新加坡政府吸引外國人才的優惠政策有:[1]減免稅,即企業和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麵的支出可以享受減稅;[2]提供高薪和住房;[3]提供培訓,在新加坡金融界工作的外籍人員可參加由政府資助的國內外培訓,等等。引進的外國專家已從過去承擔谘詢方麵的工作到現在能參與行政和企業管理,有些甚至已在政府部門中擔任局級幹部,或在高校中擔任校長等重要職務。新加坡統計局的數據表明,目前有8萬多名外籍高、精、尖人才受雇於在新加坡的跨國公司,如微軟、通用等,3萬多名信息與通信專業技術人員中,30%來自國外,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講師為外國人。

  為了提高引進的效率,新加坡政府已將人才引進統一劃歸人事部全方位協調和管理,對發展經濟急需的高科技、電子、通信、金融等專業人才,優先從速引進,同時控製輸入普通的勞工。為了留住人才,近幾年新加坡每年都簽發3萬張永久居留證,並允許部分外籍專業人士成為新加坡公民。這些成熟的引進體製,保護了國外投資者的利益,也增強了他們在新加坡發展的信心。外國人才的大量流入,推動新加坡的經濟維持高增長率。離開外籍人才的補充,新加坡的IT業就不可能在亞洲地區位居前列。

  目前新加坡特別是在一些新興經濟領域尤其重視對國際人才的爭奪,並走在前列,成為很多高技能人才的首選居住地。

  2.本國人才的海外培訓

  為了加強工業企業員工的技能培訓,新加坡在本土成立了一個人力與培訓機構後,海外培訓計劃於1971年製訂實施。1971至1976年之間,經濟發展局設立的海外中心先後於瑞士蘇黎世、法國巴黎、日本大阪和美國休斯敦等一些工業城市開設,一些年輕的新加坡技術工人遠赴海外,參與學徒式實習。

  為了應付高科技工業對專門勞工的需求,經濟發展局與日本、德國和法國三國政府聯合成立了一些技術機構,以此針對電子與工程方麵的專門工作培訓新加坡人才。同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也參照聯合政府培訓中心,開始與一些國際知名企業探討合作。以這種獨特的合作方式進行勞工隊伍培訓,是新加坡投資促進計劃的創舉,為本國工人技能提高和技術引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結新加坡建國近40多年的科技人才的教育培養經驗,清楚表明,無論國際經濟環境如何變化,新加坡在培養高層次人才、積累人才資源方麵都是盡最大努力搶占先機、全力以赴,才使本國經濟競爭力在全球範圍內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