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永遠不要和孩子鬥強

  布雷克9歲生日的時候,爸爸給他買了一整套非常珍貴的郵票,希望能夠培養他集郵的興趣。後來,布雷克在朋友那裏發現了一套籃球明星卡,非常羨慕,就用這一整套郵票換了那套明星卡。

  後來,爸爸發現了這個交換,他感到非常生氣。首先,他認為這是他送給布雷克的禮物,他卻沒有好好珍惜,這樣輕易地換掉,是對他的不尊重。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和布雷克換卡的小孩年齡比布雷克大,應該懂得這套郵票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那套明星卡的價值,而小男孩卻沒有告訴布雷克,是占了布雷克的便宜。顯然,最重要的是爸爸認為布雷克並沒有和他商量,就把整套郵票換出去了。因此,他決定要教訓布雷克一下。

  他向布雷克指出兩件東西之間是不等價的,並強迫布雷克去從朋友那裏要回那套郵票,並退回了這套籃球明星卡。這一切使得布雷克非常的窘迫,而且感到自己十分的笨,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就此破裂。

  爸爸用居高臨下的態度教訓布雷克,同時夾雜了對自己尊嚴的重申與維護,這是對孩子很不尊重的表現。

  一天晚上,六歲的麗莎和父親一起看電視,麗莎邊看電視邊吮吸她的小手指,發出讓人心煩的聲響。父親聽見了,很不高興地說:“請停止你的吮吸,這種聲音聽了讓人心煩。”

  麗莎好像並沒有聽見,父親又重複了一遍他的要求,依然沒有什麽效果。在重複了四次之後,他發怒了,打了麗莎。麗莎感到很委屈,她哭喊著,用小手打她的父親,這讓父親更加生氣:你的膽子越來越大了,竟然打爸爸!”他大喊道,“立刻回你的房間。”麗莎拒絕去自己的房間,父親就強行把她抱到樓上,她大聲哭叫著,小拳頭不停地捶打著父親。

  麗莎不明白為什麽大人可以打小孩,而小孩就不能打大人。通過這件事,她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隻能打比自己小的人,這樣才能逃脫處罰。

  大人不能對小孩子好動的生性強加阻難,更不能使用暴力,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隻能平等視之,不管他犯了怎樣的錯誤和缺點,隻能從可理解的角度去思考,去引導,去剖析。假如家長對孩子曉之以利害,而不感情用事,那麽就完全可以避免糟糕的結局。

  永遠不要抱著征服的心態去解決問題,尤其是不要和孩子鬥強。很多家長認為自己身為父母,加之握理在手,處理事情馬到成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其實則不然。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往往是存在弊處的,鬥強的結果永遠是兩敗俱傷,即使家長看似贏得了“戰爭”。

  Harvard歸屬法則

  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孩子的成長必須依賴環境,就像植物離開陽光雨露就不能生長

  一樣,是永恒的法則。因此,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讓孩子在

  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是1982年哈佛教授威爾遜和凱林聯名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以探討大城市警方行政策略失敗的原因。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築物上的一塊窗戶玻璃,而沒有及時修複,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破壞更多的窗戶玻璃,直到整棟建築物的窗戶玻璃全部被打碎為止。因為一個沒有修複的破窗“意味”這是無人理會的地方,所以破壞其它窗口不需要付出懲罰代價。這個理論的觀點如果不能解決或容忍看似微不足道的罪行,它將引發嚴重罪行或者罪行泛濫成災的現象。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不斷滋生、蔓延。

  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引申到我們的學習中或者工作中:在十字路口等紅燈的時候,如果前麵的少數人都規規矩矩等紅燈結束,大家都會安靜的等在那裏;但一旦有一個人稍微向前走了一步,那麽大家就都會迫不及待地衝過紅燈路口。實際上,這就是一種環境暗示和誘導所起的作用。

  雖然“破窗理論”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麽領域,盡管角度不相同,道理卻是相似:環境具有強烈的誘導性和暗示性,為了防止這樣的現象持續,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戶玻璃”。

  後來這一“破窗理論”逐漸延伸成教育領域的“歸屬法則”。哈佛教育學家研究發現:大腦的發育過程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以此來認識環境、適應環境,並對環境產生反應。對於教育來說,孩子的成長必須依賴環境,就像植物離開陽光雨露就不能生長一樣,是永恒的法則。因此,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們很重要。

  孟母教子的故事在哈佛也廣為流傳:孟子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艱苦度日。當時,他家距離一塊墳地不遠,因此他經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經常有人到那兒去上墳,燒紙,擺供品。孟子看到什麽就跟著學什麽,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墳坑、抬棺材、埋死人一類的遊戲。孟母看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於是將家般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住。

  第二次,他們住到了一個靠近集市的地方,住在這裏都是一些牟利的商人,做買賣討價還價,鄰居是一家是整天殺豬宰羊的屠戶,街口上賣假

  §§歸屬法則: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貨的小販滿嘴謊言……孟子又對商人的那一套賺錢的辦法有了興趣,便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了經營買賣的遊戲。孟母仔細考慮了很久,認為這樣下去可不行,就又搬了家。

  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學堂。這次,看到的是讀書人,聽到的是讀書聲。孟子也開始懂事起來,學習禮儀,漸漸懂得禮貌並要求上進了。孟母覺得這才是孩子需要走的正規路,決定在這長住下去了。以後的時間裏,孟子進學堂讀書了,孟母就教育他好好學習。

  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父母應該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啟迪。人在成長中必然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深入的認識。後天良好環境的影響能夠彌補孩子的先天不足,誘發內在的潛能,引導孩子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教育的“歸屬法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