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0、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1930年~)

  [傳略]袁隆平,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

  1930年9月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係。20世紀80年代初期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回國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他還擔任著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袁隆平院士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麵。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70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係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曆史性突破。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麵積的50%,平均增產20%。此後,他又提出“兩係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概念,國家“863”計劃據此將兩係法列為重要項目,經項目組科技人員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兩係法技術,並推廣種植,現占水稻麵積的10%,效果良好。1997年,他在國際“超級稻”的概念基礎上,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實驗田取得良好效果,畝產近800公斤,且米質類粳稻,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重視。為進一步解決大麵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難題奠定了基礎。

  [影響]袁隆平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但他對水稻的種植卻始終癡迷。他6歲的時候在一次郊遊中為此打下了基礎。農田裏的桃、葡萄等水果在他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夢想投入農村的懷抱。然而,現實並非想象般浪漫。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湘西教書的袁隆平親眼目睹了3年自然災害,這就更使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必須走水稻高產之路。

  1964年,袁隆平第一次提出雜交水稻的概念竟引來嘲笑和譏諷。按當時全球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所以任何實驗都毫無意義。但袁隆平不信這是禁區。

  從此,袁隆平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經過反複探索,袁隆平提出: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至於自花授粉作物與異花授粉的區別不過是繁殖方法上的不同而已。30歲出頭的袁隆平向傳統的遺傳學理論發出了挑戰。9年後,世界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喜獲成功,單產比常規水稻增產20%還多。雜交水稻迅速推廣到全國,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袁隆平的成功轟動了世界,甚至有西方媒體說他掀起了全球“第二次綠色革命”。

  從這出發,他培育成功了三係雜交水稻,也因此被全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沒有驕傲,更沒有止步,他感到三係法雖然大幅度地增產,但也存在著配組不自由,種子生產環節多等不足,他決心開展新的攻關,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係向兩係再向一係邁進的戰略設想。這又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兩係法研究是一項我國獨創的高新技術,是世界作物育種上的重大革命,它不僅簡化了種子生產的程序,降低了種子成本,而且可以配組自由,大大提高了選育優良組合的幾率。1995年,兩係法雜交水稻開始大麵積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麵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係增長5%~10%,續寫了“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當全國農業界的興奮還沒有離開兩係法時,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奮鬥目標――研究超級雜交稻。把雜交水稻育種方法與常規稻發展優良株葉提高光合作用等育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這一大膽設想得到了黨和國家的極大支持,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經過5年的攻關,終於在2000年達到了農業部製定的第一期目標,共有數十個百畝片和數個千畝片畝產700公斤以上,突破了日本科學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這一成果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良,在農業部頒布的稻米品質的9項主要指標中,超級稻有6項達到一級優質米標準,3項達到2級米標準,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成果。

  超級雜交稻的研究論文再一次在國際水稻學術會議上引起轟動,各國專家紛紛走到台上,向袁隆平表示祝賀,稱讚:“中國人,了不起!”

  袁隆平深知,科技創新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未來,需要千萬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精誠團結與合作。他不計名利,甘當人梯。

  從一開始雜交水稻的研究,他就努力培養年輕人,如今他的第一代學生李必湖、周坤爐、尹華奇都已成了農業科學專家。他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獎金和美國水稻技術公司的顧問費100萬元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和科研基金,獎勵有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資助和培養中青年科技人才。

  福建農業大學的一位博士後,開展多倍體水稻育種的探索性研究,但苦於經費不足。袁隆平得知後,非常支持,專門撥出一筆科研經費,鼓勵他取得成果。湖南省漵浦縣有位高考落榜的女青年,摸索種桃樹的新技術。她在研究中遇到了難題,就給袁隆平寫信求教。袁隆平看了她寄來的資料,認為她的研究有前途,就熱情寫信予以指導。女青年在他的幫助下,終於培育成被專家譽為“天下第一桃”的新品種。

  袁隆平非常善於接受新生事物,注意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他認為,未來的農業科技光靠常規技術必將落伍,而必須與生物技術結合起來,甚至深入到分子技術領域,才可能占領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要應用高精尖技術,就必須擁有高精尖的人才。為此,他不遺餘力地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現在,他的研究中心已形成高水準的梯形隊伍,高級研究人員超過30名,占科研人員總數的一半。他先後推薦300多名國內雜交水稻科技人員到國外大學和科研機關進修深造。

  目前,雜交水稻研究在中國幾乎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吸引著眾多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投身這一領域。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雜交水稻科研隊伍能與中國的這支隊伍相提並論。

  1999年10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一批小行星命名儀式。其中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是創新精神使他放射出如此奪目的光芒!自從成功發明雜交水稻技術以來,以他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創造並一直保持著這項領先世界的成果。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為該組織的首席顧問,7次赴國際水稻研究所開展合作研究,十幾次赴印度、越南、緬甸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還在國內多次舉辦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20多個國家培訓了數百名技術人才。目前,越南、印度已成為大麵積生產應用雜交水稻的國家,菲律賓、緬甸、孟加拉等國家試種獲得了成功。袁隆平的成果和精神贏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袁隆平非常熱愛祖國、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貢獻,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項國際獎勵。他最大的心願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大麵積推廣。至今他仍然活躍在科研與生產實踐的第一線,從不間斷地進行著研究、實驗與應用。牽動他的心的東西,隻有水稻。

  [餘論]科學研究離不開靈感,但是不要指望躺在床上就能獲得靈感,也不要指望苦思冥想幾天就能獲得靈感。培養靈感就是靠知識加汗水。知識、汗水、靈感、機遇,這些都是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因素。知識是基礎,沒有好的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另外,還需要實踐,要實幹,要真的流汗。靈感是知識、經驗、追求、思索綜合在一起升華的產物,是以某一個偶然因素為誘因突然碰出的火花,來無影去無蹤,所以必須重視靈感,抓住思想火花。再有就是機遇,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這些都是袁隆平給予我們的啟示。

  (劉偉)

  §§第九編 科學大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