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古典與現實的集大成者

  奧古斯特・羅丹

  (1840~1917)

  [傳略]奧古斯特・羅丹,法國雕塑藝術家,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

  1840年11月12日羅丹誕生於巴黎一個平民家庭,1917年11月17日卒於默東。父親是警察局警務信使,母親是做鞋工人。幼時家境貧寒,他沒有條件上大學深造,學藝術是在免費的工匠學校,也到羅浮宮觀摩自學。從小便從事首飾、珠寶等手藝勞動。

  羅丹24歲才開始正式從事藝術事業,為動物雕塑家巴耶和著名雕塑家卡裏耶・貝勒斯當助手。期間,創作了第一件名作“傷鼻梁的人”,但沒有被沙龍看中。70年代初,在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起義期間逃離法國,師從貝勒斯,為布魯塞爾商會和比利時學院作裝飾雕刻。1875年,羅丹旅遊意大利。在那裏,文藝複興時期雕塑家多那太羅、吉貝爾蒂和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作品對動作和肌肉表現的處理深深感染了他,使他激動不已。1877年到法國北部旅行,悉心研究中世紀哥特式的建築和雕刻,使他在藝術上獲得長足進步,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方法,並得到了認可。

  1880年,裸體塑像“施洗約翰”展出,進一步提高了羅丹的聲望。羅丹早期的代表作有《傷鼻梁的人》《青銅時代》《地獄之門》等。1884年加萊城倡議,為紀念英法百年戰爭中為營救加萊城人民而自願獻身的英雄做紀念像。在雨果逝世以後,羅丹又為巴黎先賢祠設計了雨果紀念像,1891年,羅丹接受了創作巴爾紮克紀念碑的任務。羅丹曾為文藝界名人作過一係列肖像,如《達盧》《波德萊爾》《皮維斯・德夏瓦納》《蕭伯納》等,有創作經驗和理論的著述《藝術論》傳世。

  [影響]對於現代人來說,羅丹是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塑家,同時又是現代主義時代的第一位偉大的雕塑家。

  羅丹的學藝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幼時家境貧寒,經曆了不少生活的艱辛,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動亂時期,社會矛盾重重。年輕時坎坷的經曆,不僅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群眾,建立了對勞動的感情,同時也為他今後多元化的創作,作了技術上的積累。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可是他很重視文學修養,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常常蘊含著濃厚的文學意境,而且不少是直接取材於文學作品。

  羅丹早期的作品風格寫實,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後期的作品具有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傾向。他力圖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對於人生的思考。他的一些優秀作品,既具有現實主義的深度,又富有浪漫主義的激情。他的創作實踐,的確使學院派籠罩下日漸衰頹的藝術為之一振。

  羅丹反對學院派的創作方法,主張尊重自然。他說:“對於藝術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他的經典名言就是:“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他認為“美,就是性格和表現,而且自然中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人體更有性格。”因此,在羅丹的雕塑中,人體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在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大理石《臥女》裸體雕塑中,充分體現了他所推崇的人體之美。那匍匐而稍帶扭曲的少女身軀,造成肩部和髖部某些骨骼的突起,而使人體肌肉產生了運動的張力,給肌肉以優美和充滿生命的活力。溫馨的軀體,飄柔的秀發與粗獷的底座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在《思想者》裏麵,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人體之美:一尊坐在岩石上低頭沉思的男性,他赤裸而粗獷的身軀,既沒有古希臘雕塑的圓潤肅穆,也沒有現代軟性包裝的做作,但在剛毅古樸的造型中,透射出無法抵禦的精神之美。

  羅丹為人體雕塑裏注入的激情,總是洋溢著一種原始的野性的力量。沒有人能像他這樣,如此精微細膩而又如此激揚狂放地迷戀和表現出人體所孕育的言語。麵對他的雕塑作品,你的確是能聽得見呼吸的,你看到的整個人體都在呼吸,每一個細小的部分都在呼吸,它們匯集起來,滌蕩著你的耳膜,閉上你的眼,由不得你不聽。

  1880年,在當時已經有些名望的羅丹接受了一項任務,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大門及西側門框。羅丹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從但丁的《神曲》的《地獄篇》得到靈感,決定以此為切入點,作一件鴻篇巨製,因此,這一裝飾大門的藝術構思又被稱為《地獄之門》。在這個作品裏,羅丹構思的人體,幾乎包括了他在1880年以後所作的許多重要作品,如《思想者》《烏戈利諾和他的兒子們》《吻》《永恒的偶像》等。這些作品,無不凝聚了羅丹那富有哲理的藝術理念,體現了藝術大師非凡的藝術手法和創作思想。這個宏偉的工程,耗去了羅丹37年的時間。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當事者對羅丹的構思不能理解,經濟上未予充分支持,直到羅丹去世,這個作品也沒有最後完成,但圍繞這個構思的許多作品,是羅丹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藝術遺產。

  1884年加萊城倡議,為紀念英法百年戰爭中為營救加萊城人民而自願獻身的英雄做紀念像。羅丹在設計過程中,把一人雕像發展為6人群像,作品稱做《加萊義民》,以資紀念6位義民的功勳和宏揚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羅丹在這個紀念碑中沒有沿用古典雕刻常用的綜合象征的表現方式,而是專注於事件的真實性與曆史的具體性,著重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複雜的心理狀態。羅丹第一次把心理刻畫擴大到廣場上大型紀念碑雕刻中去。他放棄了紀念碑群像雕刻常用的底座,而讓6位英雄直接站在地麵上。這座紀念碑的問世,使羅丹獲得了世界聲譽。1913年英國政府購買了《加萊義民》的複製品,並請羅丹親往英國奠基,安置在英國國會大廈的旁邊。

  羅丹為一些文學大師塑造的紀念像已經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精品。他為巴黎先賢祠設計了雨果紀念像,刻畫了偉大作家深遠而痛苦的精神狀態,表達了雨果從悲劇世界中看到人類未來的信念。他塑造的巴爾紮克紀念像,把巴爾紮克表現為身披睡衣,處於創作靈感來到時的昂首振奮狀態,揭示了巴爾紮克內在的驚心動魄的力量。

  盡管羅丹經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仍然熱愛著他的祖國。羅丹在逝世前一年,決定將自己的作品全部贈送給國家,現在收藏在巴黎的羅丹博物館。

  羅丹首先是一位創造家,其次是一位理論家,他的理論精華都凝聚在《藝術論》中。

  撇開雕塑創作不說,僅憑一部《藝術論》也足以使羅丹在世界藝術殿堂裏麵不朽。

  羅丹在他的《藝術論》中,曾論及藝術的靈魂在於啟悟人生,“藝術向人們揭示人類所以存在的問題,它指出人生的意義,使他們明白自己的命運和應走的方向”。羅丹所以創作出不朽的《思想者》,也是向人們指明思想者在人類未來的精神守望作用。應該指出,人們在創造出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自身帶來了更多的惶惑與迷茫。伴隨工業文明而來的是與人類命運相關的戰爭暴行、生態失衡、貧富懸殊等痼疾。隻要有人類存在,對自身的認識與反思,就成了人性自由自覺的一種活動,它不會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而消解,相反,物質文明的過度泛濫,愈發使人們認識到人文價值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羅丹已經走在了我們的前麵。

  [餘論]羅丹繼承了古典主義的輝煌成就,同時也是現代雕塑創始者。羅丹從人的自然形態中開掘出人的本質,並把光線引入了雕塑,從而創造了新的審美類型。對羅丹來說,藝術的美存在於內在的真實表達,為此,他常常巧妙地背離人體解剖學。它的雕刻作品,無論是青銅雕還是大理石雕,一般采用兩種風格:一種是刻意造就粗糙表麵和粗獷表麵造型的頗有個性的風格;另一種,其特征是拋光的表麵和精細的外形。羅丹的思想與作品是極其一致的,充滿了憂鬱、苦悶、傷感,及在命運中的掙紮。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負重的現實人生的寫照,他的藝術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義的表露,是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自然爆發。這正是其能夠啟發觀眾、打動人心的魅力所在。

  羅丹一生付出了艱巨的勞動,在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是一位富於浪漫主義精神的現實主義者,同時用多樣的手法和新穎的構思,作了大量創造,極大地豐富了雕刻藝術的表現領域。他的創作對歐洲現代雕塑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賈東瀛)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