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家庭常用烹調術語

  炙鍋 將鐵鍋在旺火上燒紅(又稱“辣鍋”),再將冷油倒入,用炒勺在鍋內攪動,使油在鍋內四處濺散,或提鍋旋轉,讓油在鍋四方流淌,然後潷去油。炙後的鍋油潤光滑,原料下鍋後受熱均勻,不巴鍋黏結。既方便操作,又能保證菜品清爽幹淨。

  碼味 又稱“打底味”,就是用鹽、醬油、蠔油、料酒、薑蔥汁等調料,將原料醃漬或浸漬一定時間,使原料入味,起到除腥增香的作用。碼味要根據不同的菜肴原料的質地、形狀的大小來決定碼味的時間長短。

  碼芡 又稱“上漿”,即在原料上敷上一層薄薄的芡粉,以保持原料的鮮味、水分和營養成分加熱過程中不致流失,並使原料在熟後形態飽滿光潤、質地細嫩。

  碼芡多用於質地脆、嫩的瘦肉、肝腰、肚頭等,一般在下鍋前即碼即炒,以輕漿薄欠為宜。

  掛糊 又稱“穿衣”,即在原料表麵裹上一層澱粉糊,猶如給原料穿了一件“衣服”,起到保護原料內部水分,保證鮮味和營養成分不流失的作用。掛糊主要用於炸製菜肴,成菜具鬆脆酥香的特點。

  烹滋汁 即將幾種調味料,加入適量水豆粉(生粉)調勻,在原料至熟斷生時,適時的烹入鍋中,起到稠汁上味、收汁亮油的作用。烹滋汁多用於炒、溜、爆、熗、炸、滑一類菜品。

  勾芡 又稱“扯芡”,即在燒、燴、羹湯一類菜肴中,勾入適量水豆粉,增加湯汁的黏度和濃度,使原料巴味,色潤鮮亮,並起到保持菜肴溫度的作用。

  收汁 根據不同的菜肴,收汁有2種方法。其中的炸收多用於幹燒和涼菜的炸收類菜肴,要求將湯汁收幹入味,炒、爆、溜、炸則利用澱粉的糊化作用,起到收汁亮油的作用。

  掛汁 又稱“澆汁”,即將鍋內烹製好的味汁,澆淋在盤中的菜品上,多用於酥炸、蒸製的菜肴,如老幹媽豆豉酥魚、什錦雜燴、八寶釀雪梨等。

  入味 又稱“進味”,指在加熱過程中,調味品的味道滲入到原料內部中,俗話說:“這個菜燒入味了”或“菜進味了”。原料進味有一個烹製過程,多在燜、燒、煨、、蒸之中逐漸滲入原料內部。

  梭油鍋 又稱“跑油”,即將一些半成品原料或醃漬碼味後的原料,投入油鍋中略炸一下,起到“定型”“緊皮”“上色”的作用,以便利下一道工序的烹製。

  如燒白(扣肉)、豬肘、雞、鴨等。一般以將原料表皮炸呈“雞皮皺”,色呈棕紅為度。

  出一水 又稱“飛一水”或“焯一水”“泹一水”。即將原料放入沸水鍋中略煮一下即撈出鍋,起到祛腥除異的作用。出一水應根據原料形狀的大小、質地老嫩、成菜要求來掌握時間。出水時應保持水寬、火旺、湯沸,並及時撇去浮沫,保持原料的清爽幹淨。

  尾油 又稱“明油”,指在菜肴起鍋前勾入少許的熟油,使菜肴油亮光鮮,多用於燒燴、炒溜、湯羹一類的菜肴。一般使用熟雞油、邊化油、麻油或色拉油。

  斷生 指原料烹製到初熟,但還末完全熟透的狀態。不同的原料呈不同的初熟狀態:綠葉菜初熟剛“塌秧”“倒楞”,即菜葉發蔫微;瓜、豆莢菜還帶一點生脆質感;雞、瘦肉內部剛剛“斷紅”,即沒有血水流出。

  散籽 指經過碼味上漿的肉絲、肉片、肉丁、肉花等各種不同形狀的原料,經過下鍋翻炒彼此呈獻分散、互不粘連的狀態。這時原料已呈初熟狀態,可下味料、配俏入鍋烹炒成菜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