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催命”人情

  病的本身固苦不堪言,就是病的附件,也同樣的苦不堪言,那就是,如果你幸而在生病時有朋友前來探望,你有一一答複他們詢問的義務,這種義務有時能把人氣得大口吐血。

  ——柏楊《有答複的義務》

  中國是個唯“禮”至上的國家。人家向你作揖,你需要屈身答謝,人家恭祝你長命百歲,你定也喜氣洋洋地願他恭喜發財,絕沒有問候而不理睬的道理,否則,你就一定是個極沒有品德修養的人,自然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了。

  雖然講究禮數這一行為禮儀無論何時都一概通用,但有的時候,施予者是毫發無損,而受予者卻大痛其痛。所以這個“禮”字天平就有了不平等的跡象。柏楊先生筆下讓人笑著流淚流汗的“探病學”一係列文章就為病床上痛苦呻吟之人禮數不周作了辯解。推此及彼,“人情”這個東西,送可是要送到位的。

  柏楊先生在他的大作中詼諧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茶餘飯飽之後,讀來或受點教育,或以資娛樂:

  若幹年前,我在啥局當差,有一次跟一位同事去探望垂死的頂頭上司,進得門來,鞠躬如儀之後,同事開腔啦,他曰:“請問局長,您的背痛乎?”局長在床上答曰:“也可以說是腰痛,腰部最不舒服。”同事曰:“會不會是脊椎骨有毛病?”局長答曰:“已照過愛克斯光,看不出什麽異樣。”同事曰:“我有一個叔叔,也是背痛腰痛,請遍了名醫,都檢查不出來病因。後來他的一位親戚介紹了一個醫生,隻給他服了一服藥就好啦。不過不知道開始發生時跟您老一樣不一樣,局長能不能說給我聽聽?”局長這時已很疲憊,但仍強打精神曰:“去年我在墨爾本開會時,大概房子裏冷氣太重,本來就有點想吐,輪到我發言,一不小心,腰部碰到桌角,當時並不覺得怎麽樣,過後碰到那個地方疼痛不止,而且逐漸擴大到全身。”我以肘暗暗搗該同事,榻前的人也以眼色製止,他卻不理,繼續曰:“啊呀,局長,我叔叔也是由於一碰而起的,他碰的不是桌角,而是馬車轅杆,要知道我叔叔是趕馬車的,力大如牛,那一次不知道怎麽搞的,套車時沒有會好,讓轅杆撞了一下,最初啥現象都沒有,過了一兩天,漸漸顯出一塊黑斑,對不對?”局長衰弱地點頭曰:“對,對。”我再伸手拉該同事,他仍掙紮曰:“那麽,您老吃了些啥藥呀,我好回去請教那醫生。”此時局長已上氣不接下氣,但仍答曰:“在澳洲曾注射了兩針,名字記不得矣,回國之後……”家人在旁插嘴曰:“二位請到外麵坐坐,局長要休息啦。”我已站了起來,該同事卻動也不動,篤定泰山,推開我的手,繼續問曰:“您老人家病發時是否晚上要比白天厲害,不但背痛腰痛,心窩也會覺得有一種酸酸的難過?”局長奄奄一息曰:“啊,啊。”

  大家幾乎是拳打腳踢,才把該同事弄出醫院,我埋怨曰:“老哥,你這算哪門子主意,說個沒完,不知道病人該休息乎?”他曰:“你懂個啥?老家夥平常架子奇大,向他磕頭他都待理不理,趁他有病,不傷他點元氣,更待何時?”(柏楊《有答複的義務》)

  原來探病送情還有如此說道,真是讓人欽佩如此“整人”的智慧了。雖然這是一個反麵的例子,但牽一發而動全身,推此及彼,在送人情的時候務必要記住幾個字,“點到為止”。否則,你的情剛剛貼著邊了就被人家連罵帶嚷的搡出來,結局是很可憐的了。除非你正如上文所述,是專門送“催命”人情的那種。時時不能鬆懈的憂患意識太濃的居中意識使人變成驚弓之鳥,太淡的憂患意識使人麻木不仁。中國人分趨兩相極端,使災難更慘重,更難擺脫。——柏楊《中途跳樓》

  柏楊是個智者,他集詩人、專欄作家、小說家、政論家、曆史學家、思想家於一身。曾經這樣說過:“也許我不如魯迅,但我應該比魯迅好,我的後代應該比我好,這才像個強盛的民族,像個人。”

  他這種憂患意識深刻貫穿了他《比較中國人》一書的始終。他在探討中國人傳統習慣時,用大量的篇幅來比較中外教育的差異,在柏楊看來,國民性格的遺傳和社會化,鑄造了不同的國民性,每個社會,每個民族通過早期社會化過程,將本社會、本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價值觀和國民性格傳承給了下一代。

  要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而我們的民族往往缺少一種憂患意識,或頭腦發熱,盲目樂觀,或不敢正視現實,回避矛盾,於是一幕幕悲劇在曆史上重演。

  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社會節奏越快,人們卻越不自安,而“飛來之禍”又每每發生。這要求會避禍。劉伯溫通過觀察,得出禍福之間並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二者間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認為“騙、暗、詭”這三種人最容易招來禍端。

  劉伯溫認為:采用不正當手段騙取名譽的人,會有預測不到的禍患。窩藏隱埋曖昧之事的人,會有預測不到的禍害。經常忖度他人,詭計多端的人,有預測不到的禍患。對於“避”字訣的理解,他也有精辟的探討。劉伯溫在《鬱離子》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鬱離子憂鬱不樂,須麇勸他說:“道義不能通行,這是天命啊,你何必為此而憂慮呢?”鬱離子說:“我不是為這個啊,是擔憂那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沒有舵手啊。大海是波濤聚積的地方,是狂風暴雨興起的地方,鯨、鯢、蛟、蜃匯聚在那裏,它們有像短矛似的鋒刃,哪個不是在嚴陣以待?現在不憂慮,早晚會發生動蕩,到那時我到哪裏去呢?”須麇說:“從前太冥主宰不周山,河水衝進那裏的山洞,山石將要裂開了,老童走過這裏便為之擔心,並告訴太冥說:‘山將要崩裂了。’太冥聽了大怒,認為這是妖言。老童退去,又把這話告訴了太冥的侍臣,他的侍臣也大怒道:‘山怎麽能崩裂呢?隻要有天地,就會有我們的山,隻有天崩地裂,山才會崩裂!’便要殺害老童,老童驚愕而逃。不久,康回路過這裏,太冥沒有清除山的隱患,又未加防護。康回大怒,用頭觸那山,山的主體都像冰一樣崩裂開了,山上的土石坍塌到深淵裏,最後阻塞了那裏。太冥逃走,後來客死在昆侖山的廢墟,他的侍臣也都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如今您的憂慮,就像那老童的擔憂一樣,那又能把它怎麽樣呢?”沒有敵手的存在,就會失掉自己最寶貴的特長。所以,擁有強大的對手,是保留自己旺盛鬥誌的最好辦法。

  其實,世界本來就是個矛盾的統一體,有矛才有盾。有了對手,萬物才有生存的意義,才能日益走向強大。在競爭中,我們會產生憂患意識,產生奮發向上精神,激發出自身最大的潛能,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充滿活力,活出真正的價值。防患於未然說得明白並不就是真正明白,理智明白並不保證他一定有能力實踐他的理智判斷,觀察一個人,絕對不要隻聽他說什麽,還要了解他想什麽和看他做什麽。——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三國鼎立·二二一年辛醜》

  柏楊先生說,是篤於友情,道義千古。人生在世,雖你一心向善,但仍保不住有無恥之徒在打你的主意。了解一個人是件高難度事情,千萬不要讓你真心的信任,化為他任意宰割你的匕首!

  有些人老是抱怨這個世界不公正。他們認為自己為別人付出了許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他們對生活表示憤慨,謹慎地提防著他人的“險惡用心”,怕一不小心陷入人為設置的陷阱,成為他人的獵物。其實,公道自在人心。

  在還未遇到突然的變故,形勢對自己不利時,應當采取怎樣的手段應付呢?這就需要人們有反應靈敏的頭腦,要求對外界發生的一切及時做出適當的反應,諸葛亮可謂“神機妙算”的老手。

  一個無知、無才,又無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斷然不能做到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更不可能隨機應變,巧作應付,化險為夷。這就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提高應變能力,防患於未然。

  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這個人才,說他是人中之龍,勸劉備親自屈駕迎請。劉備信之,三顧茅廬之後得與諸葛亮相見。相見後急不可待地遣開閑人,就在諸葛亮的茅屋中請教起天下大計來。劉備說:“漢室傾危,奸臣專權,皇帝蒙塵。我不自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卻因智術短淺,狼狽至今。雖然如此,我畢竟大誌尚存。請問有何等大計能使我完成夙願呢?”諸葛亮回答說:“自從董卓暴亂天下以來,天下豪傑四方並起,占據幾州幾郡的人不可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可謂名氣小而兵眾少,但曹操到底還是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這不隻是因為曹操得了天時,也是他充分運用了機智謀略。現在,曹操已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虎視天下,難與爭鋒。東吳占據江東,已曆三代,山川險峻,民心順附,又能舉賢用能,因此,東吳隻能以之為援而不可相謀。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南抵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用武的好地方。但其主劉表不能自守,這大概是皇天賜奉給您的厚禮吧!您對荊州是否有意呢?益州地勢險要,沃野千裏,為天府之國,漢高祖憑借它終成帝業。益州牧劉璋愚庸懦弱,民豐國富而不知存養撫恤,有智之士皆想得一明君。您既然是皇室後裔,信義之聲傳遍四海,又能籠絡天下英雄,思賢若渴,如能擁有荊、益二州,據險而保,聯合西方的戎人,撫恤南方的蠻夷,外結好於孫權,內治理好行政,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領荊州之兵攻向宛、洛等地,您自己則領益州之眾出秦川,百姓中有誰不會具備飲食以迎接您呢?果然如此,則您的霸業可成,漢朝的皇帝可以中興了。”劉備聽後連聲稱善,他奮鬥多年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的政治方向,諸葛亮的一番天下形勢分析,使他心中豁然明朗,今後也就有了奮鬥的具體目標。難怪他後來對關羽、張飛說:“我之得孔明,猶魚之得水。”

  諸葛亮對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作出簡明的分析,為劉備指出了成就霸業的長遠之計,理路清透,明確中肯,足見其超人的政治、軍事頭腦。劉備後來的所作所為,完全是諸葛亮的方針大計指導的結果。

  一個人不會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時,常因未做心理準備而慌亂不堪。所以,我們應首先在心理上做好準備,遇到異常情況也就不會六神無主,束手無策了。

  生活有規律的人,常常物有所歸,他並且懂得這個道理,事先整理自己身邊的事,不一定隻為預防不測而做。即使在平時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找起來也非常方便。

  辦事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能否在辦事的全過程中始終處於清醒、明確的意識謀劃中,和在實施的過程中是否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我們說“水至清則無魚”,主要強調的是做人做事都不能太“認真”,該糊塗時就糊塗,隻要不是原則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未嚐不可。所謂“水至清則無魚”談論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謂“至清”者,一點雜質全都沒有,這豈不是異想天開?然而,現實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塗,小事反而不糊塗,特別注意小事,哪怕是芥蒂之疾,蠅屎之汙,也偏要用顯微鏡去觀察,用放大尺去描寫。於是,在他們眼裏,社會總是一團漆黑,人與人之間隻剩下爾虞我詐。普天之下,可以與言者,也就隻有“我自己”,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並不是認為可以隨波逐流,不講原則,而是說,對於那些無關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應當過於認真,而對那些事關重大、原則性的是非問題,切不可隨便套用這一原則。

  古時候,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裏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柴。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柴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裏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於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是並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柴移走,煙囪改曲的人。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防患於未然是最高明的,等事情發生了,怎樣補救都已於事無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同做賊,自己又是主角,一旦敗露,硬稱清白如水,東西都是別人偷的,可笑亦複可憎。一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地一個接一個全是卑劣行為,他就一生可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洛陽暴動·五一三年癸巳》

  柏楊先生就是以一種關懷的姿態去對待人們,他不但挖掘出了人性中的弱點,還告訴你那樣做的結果是什麽,以期改變人們的錯誤心理,用一顆最純潔本色的心靈去迎接那個有資格榮登極樂世界的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道德修養的人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有過能改,不再犯過。所以用人,用有過之人也是常事,應該看到他的過錯隻不過是偶然的,他的大方向是好的。

  《尚書·伊訓》中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話,是說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求全責備,檢查約束自己的時候,也許還不如別人。要求別人怎麽去做的時候,應該首先問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團結能夠團結的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麽事情也辦不好。

  後漢光武帝劉秀能最後登上皇帝寶座,和他的胸懷寬廣、善於籠絡人心有關。

  劉秀從饒陽脫險後,聯合了許多支部隊一起攻打王郎,各路軍馬在劉秀的指揮下,攻下邯鄲,殺了王郎,並且繳獲了王宮裏的大批文書檔案。這些文書中,有幾千封各地官員給王郎的信,信中說了劉秀不少壞話,勸王郎早些消滅他。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一下那些寫信的人該倒黴了。誰知劉秀對這些信連看也不看,反而當著各路軍馬將領的麵,把信全都燒了。

  有些人對劉秀這麽幹很是奇怪,劉秀卻淡淡地一笑說:“過去的事何必再追究呢?讓人家睡個安穩覺吧。”這件事傳出去,那些原來反對過劉秀的人都對他既感激又佩服,反過來願意為他出力了。

  消滅王郎後,更始帝劉玄派禦史傳達詔令,立劉秀為蕭王,並讓他交出兵權。當時王莽已經被殺,更始帝進了長安,但他不管理朝政,任部下胡作非為,很快就激起了人民的反對。全國各地的豪強地主也趁機各自拉起隊伍,燒殺搶掠。隻有劉秀的漢軍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政治上招集人才,爭取民心,為奪取天下作準備。公元24年秋天,劉秀帶領漢軍,先後打敗了銅馬軍、高湖軍和重連軍。

  為了籠絡人心,他封這些部隊的投降將領為列侯。但是這些投降的將領並不安心,老擔心劉秀總有一天會收拾了他們。劉秀看出了他們的心思,就讓他們各回原來的軍營統帥部隊,然後自己騎著馬,隻帶幾個隨從,到各軍營去檢閱。

  投降的將領見劉秀這麽信任他們,都很受感動,在一起議論說:“蕭王這是把一顆真心放到別人肚子裏,也就是推心置腹呀!我們能不為他拚死出力嗎?”從此都一心向著劉秀了。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說:“古代聖明的君主在帽子上掛上垂旒,是為了擋住視線。塞住耳朵,是為了讓聽覺模糊。水如果太清了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認真了就不會有朋友。”不是不聽不看,而是不去聽得那麽“認真”,看得過分的清楚,糊塗一點(尤其是對他人的短處)不是什麽壞事。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伯宗對晉侯景公說:“諺語說:衡量事物的標準應該放在心裏,大河裏會容納汙泥,深山裏會隱藏疾病,美玉裏會含有瑕疵,國君能夠容忍一切,這才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國君雖然尊貴,也時常要容忍不光彩、不名譽的事,這是自然的道理,這是由於小錯誤並沒有傷害大的德行。

  苛察之忍,集中起來說不外乎三點:一是對人不求全責備,用人之長;二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三是對人民的統治應該是寬柔而不是殘酷。

  對於什麽事,隻去注重其每個環節是否細致,但是卻忘記了在處理事物的時候應該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的原則,一件件事處理起來,時間緊不夠用的先不說,弄不好顧此失彼,因小失大。

  大凡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都常常是身懷絕技,但他們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後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贏得勝利,後發製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自以為是,他們為人處世,以謙虛好學為榮。常以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向別人求教,豐富和完善自我是他們的目的。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會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克製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首先會招致對自己的損害,尤其是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忍耐住這種自我顯示的心情,一則能使自己謙虛好學,二則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

  有些人根本稱不上有什麽美德或才智,隻不過是愛顯示自己某方麵的能力。例如知道別人的隱私比他人多,知道什麽方麵的傳聞比別人早,這種雕蟲小技,本來根本不值得誇口。在一般情況下,忍住顯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獲得更多的才能,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對自己妒忌、詆毀、攻擊、陷害。

  農夫鋤草,是要除去莊稼有害的東西;賢能的人修養自己,是要除去對道德有害的東西。思考對道德沒有好處的事情,這是心的糟粕;說對道德沒有好處的話,這是言語中的糟粕;做對道德沒有好處的事情,是行為上的糟粕。思想合乎道德,智力就是上等的;說話合乎道德,語言就值得學習;做事合乎道德,行為就值得模仿。射箭射不好,卻想教人,沒有人跟他學;品行不端,卻想談論人,沒有人聽。千裏馬隻有伯樂認識,並不妨礙它是千裏馬。品行也是一樣,隻有賢良的人了解,不妨礙他是傑出的人才。

  常言道:“宰相肚裏能撐船。”“大肚量”的宰相史不乏人,狄仁傑就是如此,堪稱楷模。狄仁傑治國治民輕車熟道,能力非凡,難得的還是容忍別人,不計個人私怨,不遺餘力地推薦有才之士,使國家社稷、黎民百姓受益匪淺。這是一種無比的豁達和高尚。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如此寬宏大量,卓有遠見,凡夫俗子們是否也應作些思考呢?

  公元688年,越王李貞叛亂,宰相張光輔領兵討伐。官兵因軍紀敗壞,魚肉百姓,影響極壞,這時,身為刺史的狄仁傑挺身而出,指責宰相張光輔治軍無方。叛亂平息後,受牽連的有六七百家,許多無辜的人都要慘遭殺害。狄仁傑負責行刑,他認為這是草菅人命,便冒著殺身之危,向武則天上書,終使這些人免遭殺害。

  武則天認識到狄仁傑確實是個人才,便連續提升了他。有一次,武則天單獨召見狄仁傑說:“你為刺史時,政治清明,治理有方,百姓擁戴,可是有人在朝廷上彈劾你,你想知道誣告你的是誰嗎?”

  狄仁傑磊落地說:“臣如有過錯,請陛下賜教!至於說臣壞話的人,臣不願知其姓名,以便臣等能和睦相處!”武則天聽後,感到狄仁傑器量大,能容人可堪重用,更加器重他。狄仁傑好麵折廷諍,常常違背武則天的旨意,武則天也曾動怒,使狄仁傑遭到貶官。日久見人心,經過幾件事情之後,武則天既看出了他的才能,也看出了他的忠心,以後每當他們政見不一時,武則天總是屈意從之。就在狄仁傑遭到左遷時,將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麵前竭力保薦他,狄仁傑並不知道這件事,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一赳赳武夫而已。回到京城以後,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你看婁師德是否有知人之明、薦人之德?”

  狄仁傑說:“婁將軍謹慎供職,還沒聽說過他薦舉人才!”武則天笑著對狄仁傑說:“朕起用你,全憑婁將軍的力薦!”這件事使狄仁傑很受感動。自己與婁師德非親非故,他秉公薦賢,並不是為了使人感恩戴德,實在是高出自己很多。從此,狄仁傑特別留意物色人才,隨時向朝廷推薦。當時契丹國經常侵擾唐朝邊境,其名將主要是李楷固與駱務整,他們屢次打敗唐軍,殺死很多唐軍將士。後來,他倆歸降,朝中許多大臣紛紛上書武則天,請求殺死二人。狄仁傑的意見與此相左,對武則天說:“這兩位將軍驍勇無比,他們以前能力事其主,現在也必能盡心於我朝,請用聖德安撫,赦免他們的罪過!”

  和這兩個人作戰被殺死的唐軍將士與朝廷上許多大臣非親即故,這些大臣極力主張要殺死這兩個契丹將領。狄仁傑針鋒相對地說:“處理政事應以國家為重,豈能由個人恩怨決定!”並堅持為這兩個人請求官職。

  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封李楷固為左鈴衛將軍,封駱務整為右武威將軍,令他們守衛邊防,從此邊境得到安寧。

  如果有人犯了一個錯誤,那就好比把牛奶倒翻了,反正你也不能再喝了。重要的是你應該用善意的態度去找犯錯誤的人談話,使他下決心不再重犯這類錯誤。

  可是事實上,當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往往狠狠地訓斥一頓犯錯誤的人。其結果,當他離開你時,必存報複之意,悶悶不樂,決心要在不遠的將來想辦法再冒犯一次。這樣,他肯定無心去改正他的錯誤。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重大的錯誤,對於犯錯誤者,隻要不是重犯,就應當給予信任和重用,鼓勵他們從失敗和錯誤中總結經驗和教訓。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錯誤都會記憶猶新,這就使他們在工作中的考慮更加完整,處事會更加謹慎,無形之中彌補了其他同事犯同樣的錯誤。給予信任和支持,能夠使其從錯誤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更加忠於企業,更有責任感,也能夠更好地為企業作貢獻。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常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

  三個旅行者早上出門時,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另一個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個旅行者什麽也沒有拿。晚上歸來,拿傘的旅行者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於是,前麵的旅行者很納悶,問第三個旅行者:“你怎會沒有事呢?”

  第三個旅行者沒有回答,而是問拿傘的旅行者:“你為什麽會淋濕而沒有摔傷呢?”拿傘的旅行者說:“當大雨來到的時候,我因為有了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卻不知怎麽淋濕了;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因為沒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細,專揀平穩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摔傷。”

  然後,他又問拿拐杖的旅行者:“你為什麽沒有淋濕而摔傷了呢?”

  拿拐杖的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著走,卻不知為什麽常常跌跤。”

  第三個旅行者聽後笑笑說:“這就是為什麽你們拿傘的淋濕了,拿拐杖的跌傷了,而我卻安然無恙的原因。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細心地走,所以我沒有淋濕也沒有跌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認為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

  生命的主宰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無論何時,我們都必須要對自己負責。對於自己的缺陷,小心謹慎就會少犯錯誤,而對於自己的優勢同樣也不能麻痹大意,因為淋雨的人,經常是打著傘的人,跌跤的人,經常是拄著拐杖的人,如果總是有恃無恐,災難也就會乘虛而入。

  §§第六章 一花一物總關情——柏楊的智慧情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