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同化敵人陣營

  應該忍耐的時候,必須忍耐,才是負責態度。

  ——柏楊《形勢比人強》

  忍耐,是一種強勁的守勢,也是一種隱藏的攻勢。但凡能忍的人,無一不具備成為最高領導的潛質。“小不忍則亂大謀”說的是忍耐;“大人不計小人過”說的是忍耐;“好漢不吃眼前虧”說的也是忍耐;“扮豬吃虎”說的還是忍耐。

  忍耐這個詞可以說作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柏楊先生的智慧告訴我們:當你寄人籬下的時候,如果不用這兩個字給自己加個“定身術”,說不準早已和親友翻臉成仇。這可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一時的莽撞讓你既磨煉不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氣度,又可能饑寒將近淪落街頭;或許圖了一時的爽快卻換來可悲的境遇,真的不太值得。

  清·金蘭生《格言聯璧·存養》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

  誰不想功成名就,誰不想轟轟烈烈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可是這世界上能幹事的人不少,成大業的卻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麵麵主客觀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文化、有修養等等。但其中,“忍”也是成就大業的必備心理素質。

  孔子曰:“小不忍而亂大謀。”也就是說想成大業、幹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時一事的幹擾。對於有理想、有抱負,想為國家、為民族幹一番大業的人這完全是必要的。

  將忍耐化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忍”功的修煉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吃虧沒什麽大不了的。人們通常總是非常害怕吃虧,把這看成是人生第一大倒黴事。究竟什麽是“吃虧”呢?究其根底,無非是個人的某些利益受到了損害。於是,一旦感到自己吃了虧,便慌張起來,趕緊采取什麽補救措施,力求把受損的利益補回來。而這一慌,便非常容易出亂,一出亂,災難隨之來矣。因此,“吃虧而不慌”,也是“忍”的一種常見的形式。

  在這種形式中,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不慌”。吃虧是經常的事,而且它並不知道會從哪些方麵入手偷襲你。就一般人而言,吃了虧,心裏總是不好受的,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失落感,這是不奇怪的,在心裏也不必一定要阿Q式地自我解脫。關鍵在於不能為此而慌張起來,急於要把損失奪回來、補上去。“忍”就是“忍”在這裏。必須看到,自己吃了虧,實際上也是得了一個教訓,學聰明了一點,為人生交了一次“學費”,以後,便可以在生活中更機警、更聰明一些。如果急於想要去做就事論事的補救,可能會略有微薄的效益,但卻常常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自己認為是吃了虧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切不可事事過於功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多想一想,先別慌,“忍”下來,總歸是有好處的。

  其次,上回當不必非要把自己氣死不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把誤信了某人的話、某件事、某個消息,而采取了錯誤的決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實施了錯誤的行動,而導致某種不利的結果,稱之為“上當”。很多人一旦“上當”之後,往往惱羞成怒,一味地指責那些促成自己上當的當事者。這顯然是不理智的。“上當”就“上當”,這是“忍”的又一種形式。既然已經上了當,又怎麽辦呢?你接受不接受,這一事實是存在的。會“忍”的人往往采取某種比較機智的做法,既然已經上當了,就心平氣和地認可它,並加以幽默地化解,用某種調侃般的語言進行自我解嘲。

  在這種“忍”的形式中,上當而不上火是精華所在。它表明了人們接受某種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的坦誠心態,有了這樣一種心態,便很容易把這種上當的事看成不足掛齒的瑣事,以至於將它作為一種笑料豐富自己的生活。很顯然,在已經上當的情況下,你就是把有關的當事人大罵一通,對自己也無濟於事。既然如此,又何必呢?

  第三,有容人之過的度量。所謂“容過”,就是容許別人犯錯誤,也容許別人改正錯誤。不要因為某人一有某種過失,便看不起他,或從此以某種眼光去看待對方,“一過定終身”。這也是一種“忍”的形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可能犯錯誤。這樣一般而論,可能比較容易。而“容過”講的則是這樣一種“過”,它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損害,或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有關。例如,下屬有了過錯,合作者有了過錯,或者是家人有了什麽過錯,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能否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過”,當然是衡量人的素質的一個標準。“容過”這種忍就是要壓製或克服自己內心對於當事人的歧視,盡管自己心裏並不痛快,感到懊喪,但卻應該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著想,考慮一下自己如果在這種場合下會如何做,在做錯了某事之後又有何想法。當然,這裏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對於當事人本人,而對於具體的事情本身則應該講清楚,該批評的必須批評。

  由此可見,“容過”這種“忍”的形式主要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寬厚、寬恕的人格。很顯然,能夠“容過”的人,往往能夠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也能夠得到人們的讚許和認可。

  第四,萬勿遷怒於人。有時,人們可能在某一特定場合中出於一定的原因暫時地“忍”下來了。可是,人們往往還是壓不住心頭之火。於是,便隨意地找一個對象加以發泄。這便叫做“遷怒”。而“戒遷怒”也是“忍”的一種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遷怒”,是衡量一個人真“忍”還是假“忍”的重要方式。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順、受了委屈、出了紕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撒氣。這無疑是缺乏修養的表現,而且害人又害己。“戒遷怒”則正是要防止和杜絕這一類現象。曾經有人這樣認為,有氣憋在肚子裏,對身心健康不利。此話當然是有道理的。有氣可以向一些適當的對象發泄,但是,絕不能隨便地發泄。從心理學上講,這種遷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於一時自己心裏拐不過彎來,又無法轉移自己的內在注意力所致。“戒遷怒”便是希望人們在心裏堵著一團火的時候,盡快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這樣,便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解脫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當這樣一種“氣”使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時,或者說被用於某種有益的工作時,它往往會產生一種更好的效果。例如,某個人物在某件事情上受了委屈、窩了火。於是,回到家裏,便拿起斧子,拚命地劈柴,一下子滿院子的大木柴都給劈好了。這豈不是反而做了好事嗎?

  忍耐之樹上總是會不經意地掉下許多甜果子來的。如果你願意,盡可以讓自己俯下身子去撿——隻不過是略低了低頭,便得到了若幹好處,為什麽不去做呢?

  對於敵人,最上等的策略是消滅他。如果不能,便應該包容。

  ——柏楊《英雄不牢記小仇》

  受降,包容,非大將不能有其氣度,非仁者不能有其胸懷。

  秦將白起這輩子做的最大的錯事就是殺降。

  柏楊先生是用十分痛心的語氣來轉述白起事件的。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軍圍攻上黨,趙軍已多日沒有糧食供應,官兵們饑餓難忍,在營壘裏互相謀殺吞食。秦軍包圍圈越縮越小,而且不斷挑戰。趙軍統帥趙括遴選精銳,組成四隊,同時向四麵衝殺。秦軍陣地防衛森嚴,堅固得好像銅牆鐵壁,趙軍反複衝殺四五次,死傷遍地,仍不能動搖秦軍絲毫。趙括決心孤注一擲,以統帥身份親自率領大軍,發動最凶猛慘烈的一次突圍。然而秦軍拒絕肉搏,隻以強弓對付,箭如雨下,趙括中箭而死。

  統帥陣亡,趙軍頓時崩潰,四十餘萬疲憊的官兵向秦軍投降。他們正在慶幸終於逃出浩劫,想不到更悲慘的浩劫還在後麵。秦軍統帥白起說:“秦國已占領上黨,上黨人卻歸順趙國。趙國軍隊一向強悍,絕不會甘心當俘虜,如果不當機立斷,將來可能發生大亂。”於是使用詐術,先使趙軍安心,然後全部坑殺,隻留下年輕軍官二百餘人,放回趙國,使他們報道凶信。這次戰役,秦國獲空前勝利,前後總共殺四十五萬人,趙國野戰軍主力全滅,全國震恐。

  任何一個具有高貴心靈的將領,絕不殺降。俗雲:“殺降者不祥。”殺降的功效是立竿見影的,但殺降造成的傷害,卻長久不愈。國家、社會,甚至全國人民的道德品質,都要為殺降付出代價。曆史上從沒有一個準許殺降的政府付得起這種代價。秦始皇統一天下僅十五年而秦亡,不能說與白起坑殺趙卒的暴行沒有一定的聯係。

  這就是血的教訓,也是毀滅敵人使自己受損的最有力的證明。

  所以我們要去歡迎敵人,誠心地接受他們,還有他們的智慧或缺點。

  與敵人握手言和,絕對不會是兩敗俱傷,隻會出現雙贏的結果。並且,因為你寬恕的善行,人們會為你廣樹口碑。

  如果你是個創業者,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這樣一條真理:盡收天下英雄,物盡其用。收而不用,會引起人才的反感和逃離;用而不竭,會引起人才的憤懣和怨恨,不止逃離,還會掉過頭來後咬你一大口。柏楊先生舉了個再明白不過的例子來說明了這一點。

  公孫鞅,是衛國國君庶子的孫兒,法家學派巨子,在魏國宰相府充當一名職員。宰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幹,正準備推薦,卻染病在床。魏國國君前往探病,十分悲痛地說:“人,夭壽有命,誰能不死?然而你大去之後,國家大事,我跟誰磋商?”公叔痤說:“我的隨從官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胸有奇才,盼望你信任他,把國家交給他治理。”國君大吃一驚。公叔痤接著說:“如果你不能用他,那麽請馬上把他殺掉,別叫他離境,否則他投奔別的國家,魏國必有後患。”國君又是一驚,支吾幾句,起身告辭。公叔痤立即把公孫鞅找來,據實相告,勸他逃走。公孫鞅說:“國君既不能聽你的話用我,又怎能聽你的話殺我?”國君出了相府,對左右說:“宰相語無倫次,一會兒叫我用公孫鞅當宰相,一會兒又叫我把公孫鞅殺掉,他自己都不曉得他在說什麽。”公孫鞅遂投奔秦國,受到重用。前340年,公孫鞅率秦軍攻擊魏國,生擒魏軍統帥魏印,魏軍潰敗。魏國國君心膽俱裂,請求和解,並把首府遷到大梁,歎息說:“我恨不聽公叔痤的話!”

  人在大失敗之後,關鍵性的往事常會在腦海升起。魏國國君的歎息,內容不明,可能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重用公孫鞅,但也更可能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殺了公孫鞅。曆史上這種歎息,不絕如縷,顯示錯誤的決策,必然付出錯誤決策的代價。

  後來柏楊先生又說“人才決定國家的命運,而政府領導人又決定人才的命運”,一個人若想讓自己有更大的發展,就應該做到化敵為友,竭他人之所長而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