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章 心理護理概述

  心理護理是指在對病人的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針對患者現存的和潛在的心理問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使之有利於疾病康複的過程。即按照護理程序對病人的心理反應進行有計劃的、係統的護理,是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及反饋功能的過程。

  心理護理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新興科學。主要研究臨床

  護理中的心理學問題,如針對病人由疾病所致產生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鬱等消極情緒,運用支持療法等,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進而積極與疾病作鬥爭;針對病人的疾病和病情,給予積極有效的心理幹預和指導;幫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特別是醫患關係、護患關係、患際關係等,從而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有效促進疾病的治療和康複。

  隨著現代醫學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綜合模式的急劇轉變,人們已逐漸認識到傳統的護理工作已不能滿足病人對於身心要求的護理需要,心理護理學便應運而生。

  值得重視的是,由於預防保健觀念的轉變,心理護理這一概念早就發生了廣泛的遷移。其對象已不僅僅限於身體患有疾病的人,即使是正常個體,也可以時常運用到心理護理的原理和方法,進行有效的心理保健,保持和促進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一節 心理護理的一般程序

  心理護理程序是護理程序在臨床心理護理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它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為目標所進行的一係列連貫的、有計劃、有評價的係統活動,是綜合的、動態的、具有反饋功能的活動過程。病人的心理活動複雜多樣且千變萬化,應用護理程序,可以使心理護理工作變得有條理性、有計劃性。按照護理程序的總要求,心理護理程序分為以下五個步驟:心理護理評估、確立心理護理診斷、製訂心理護理計劃、實施心理護理計劃、評價心理護理效果。護理程序的具體步驟如下:

  一、心理護理評估

  通過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進行心理護理評估,其目的在於識別和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主要通過與病人及其家屬、親友、同病室病友的交談、詢問、心理調查、參閱病曆等,利用治療護理的一切機會,調查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個體工作、生活等方麵的情況,特別要重視那些與疾病有關的心理社會因素,找出病人現存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

  收集病人心理信息的方法有:

  1.直接收集法

  通過直接與病人交談,了解其患病後的心理變化,從中了解心理障礙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是否為生理變化所致等。比如,在與一老年病人交談的過程中,了解到該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此次心絞痛的發作,主要是與不爭氣的兒子的所作所為有關。老人一談到兒子就倍感傷心,情緒很激動,甚至痛哭起來。

  2.間接收集法

  通過與病人親友交談收集病人的心理變化,或者預先設計問卷進行一般心理狀況調查。收集病人的一般資料,如家庭成員、婚姻狀況、個人工作經曆、受教育情況等等。

  內容包括:病人對健康狀況的感知,營養代謝,活動鍛煉,睡眠狀況,病人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等等。

  二、確立心理護理診斷

  在收集大量心理信息的基礎上,對評估中所得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弄清問題的實質,尋找出病人現存的和潛在的影響健康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其原因、誘因,進而確立心理護理診斷,提出護理目標,作為製定心理護理計劃的依據。

  此步驟是護士為達到預期目標選擇心理護理措施的基礎。是對一個人生命過程中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及精神方麵健康問題的說明,這些問題是屬於護理職責範圍以內、能用護理方法解決的。比如,有關心理反應方麵的護理診斷常見的有:

  (1)社交障礙。個人社會交往不足、過多或無效。

  (2)社交孤立。個人經受到了孤獨,並感到是被人強加的消極或威脅的狀態。

  (3)角色紊亂。個人感受自己的角色有所改變,受到幹擾,有角色衝突。

  (4)疼痛。個體經受或敘述有嚴重不適或不舒服的感覺。

  三、製訂心理護理計劃

  為了能有效地進行心理護理,需依據心理護理診斷和心理護理目標製訂心理護理計劃。該護理計劃應針對病人的心理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和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要求措施依據正確、切實可行,並能體現個體化護理原則。製訂計劃是護士運用專業知識來解決病人心理問題的關鍵步驟。

  以疼痛為例,製訂相應的心理護理計劃和措施。

  (1)適當的鎮痛藥物。

  (2)對慢性疼痛病人進行注意力轉移,創造積極愉快的環境與情緒。

  (3)暗示療法。良好的暗示可以消除疼痛。

  (4)生物反饋療法和鬆弛療法。借助於電子儀器或訓練引起鬆弛反應,達到心理的放鬆和安靜,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再如因經濟條件差而不安心住院可診斷為“經濟拮據”,其解決辦法是:請求單位補助、親友支持或募捐解決等。又如失語可診為“語言聯係功能障礙”,其解決方法是:書寫交流或打手勢等等。

  四、實施心理護理計劃

  通過各種護理活動使心理護理計劃付諸實踐。通過心理護理計劃的實施,使病人能有效地應對疾病,改變影響認知的心態和行為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軀體症狀,幫助病人消除心理危機,解除疑慮,堅定信心,使病人主動接受和配合治療。心理護理計劃的實施,除了正確決策之外,心理護理技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正確地執行心理護理計劃和措施,製定短期和長期目標,分別擬訂具體的計劃並執行。如疼痛的心理護理,其短期計劃就是緩解病人因疾病等引起的疼痛,如采用止痛藥物或安慰劑等,每天在什麽時候進行,如何進行等。或者采用音樂、暗示等方法,如何實施等。長期目標就是指導病人識別疼痛,並能正確判斷疼痛程度、性質,以及如何采用學會的方法來有效緩解疼痛,進行自我護理等。

  五、心理護理效果評價

  心理護理效果的評價,主要是對已實施的各種心理護理措施是否有效地解決了病人的心理問題作出客觀的估計。如評價心理護理診斷的正確性,評價病人對心理護理措施的反應,評價護理目標是否在預定期限內實現等。若未達到目標可調整或修改護理計劃,使其更加符合病人的實際情況,達到有效解決病人心理健康問題的目的。

  評價是護理程序的最後一步,即對整個護理效果的判斷及鑒定,是對整個護理過程及病人情況的綜合反映。主要在於評價目標是否完全實現、目標部分實現、目標未實現,從而針對以前的步驟尋找原因,及時調整護理計劃。

  第二節 心理護理的方法

  一、性格與護理

  性格指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它是個體相對穩定的一種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了解什麽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麽病更為重要。”同樣的病,在不同人身上,其表現往往是不同的。外向型的患者易於與醫生護士交流,善於表達個人的情感,但同時可能出現一些急躁、魯莽的情緒和行為;而內向型的患者,則可能表現出退縮、顧慮、多愁善感等疾病行為。因此護士在心理護理過程中,應當先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來合理預見病人對疾病所持的可能的態度和將會采取的行動,以針對性地采取治療和護理方法。

  1.性格開朗病人的護理

  性格開朗的病人,外傾性較明顯,患病後易產生急躁、緊張、不安等情緒。

  護理中則要注意,對病人要熱情、耐心,以消除緊張的情緒;同時不必過多地隱瞞病情,應主動向病人介紹疾病的有關知識。

  具體方法如下:可通過采用支持性的方法,如讓病人傾訴、與病人交談,讓病人宣泄緊張不安的情緒;同時給予必要的解釋,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提供合理的保證,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以一種理智的態度認識和對待疾病,使其盡快適應醫院生活,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更好地與醫務人員配合,共同戰勝疾病。

  2.性格孤獨、懦弱病人的護理

  性格懦弱者,內傾性較明顯,表現為沉靜、不善言辭、反應遲緩、順應環境困難等。患病後,容易產生消沉低落、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同時不善於表達內心情感,顧慮重重,行為退縮;對醫院生活適應能力差,依賴性強;對疾病痛苦的耐受性差,有輕微的疼痛便大聲呻吟,訴說病情時往往易擴大或縮小病態感覺的體驗。

  護理中要主動介紹醫院環境,使患者盡快適應生活;耐心傾聽病人主訴,不要隨便打斷病人的談話,言語應謹慎;盡量以一種淺顯明了、科學的話語來解釋,不宜有暗示性話語,避免患者產生猜疑心理;同時還要積極引導患者參與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動,啟發病人樹立起克服困難、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二、情緒與護理

  1.恐懼、緊張情緒的護理

  (1)病人易對醫院內的陳設和各種檢查產生恐懼心理。由於對醫療設備不了解,很多病人對自己即將做的各種檢查,總是有很多的擔心和恐懼,害怕對自己會造成意外的傷害。有位病人由於過度敏感,在作心電圖檢查時,看到連接在自己身上的線,認為是對她通電,一聽到機器響聲,嚇得立即從床上滾了下來。

  (2)對手術產生懼怕心理。手術是一種有創口的治療措施,無論手術大小,患者總是擔心很多,害怕手術引起的疼痛,擔心可能出現一些可怕和意外的事情。因此,有的人極度緊張,在手術之前,就害怕得虛脫了;更有甚者,看到護士推平台車,就害怕得小便失禁。

  在護理中,應針對可能引發恐懼緊張的原因做好指導工作,並設法消減這些可能引起恐懼的原因。如在做檢查前,向病人解釋清楚檢查的目的,涉及到哪些部位,可能會產生的一些反應等等,使患者對檢查有個大致的了解;在手術前,要主動告知病人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疼痛的性質,導致的原因是什麽,影響程度如何等,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數,以消除患者的顧慮。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實施檢查、手術的過程中,醫務人員應當以精湛的技術為病人服務,盡量少給患者增加痛苦,切實達到減除痛苦的目的。病人一旦了解了醫護人員的做法,消除了疑慮害怕心理,便會積極配合治療。

  2.焦慮情緒的護理

  焦慮情緒是病人常見的一種情緒表現。焦慮是指一種非特定的、不知所以然的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它常與焦急、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成為一種複合性的負性情緒。引起焦慮的原因很多,如來自於疾病方麵的原因:診斷不明確、治療效果不佳、後遺症、疼痛等;以及來自社會生活方麵的因素:家庭經濟拮據、牽掛老人和孩子、失戀、擔心工作等等。患者常表現為食欲不振、失眠、沉默不語、唉聲歎氣、注意力分散、行為猶豫不決,主體的無助感等。有的則相反,一向性情溫和的人突然變得脾氣暴躁,不能很好配合治療。

  護理中,要注意引導病人適當地發泄焦慮的情緒;了解引起焦慮不安心理的原因,為病人介紹有關疾病的知識及過度焦慮會帶來的危害;合理安排休養生活,使之生動有趣,調動病人的積極性,減輕孤獨與焦慮,同時要注意促進病人與親屬、醫生、護士、患者朋友之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穩定病人情緒。

  三、需要與護理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於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而病人由於其所處的特殊時期,其需要則比正常健康的人更為複雜、具體、多樣。一般有下列一些基本需要:

  (1)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的需要。

  (2)有效治療和護理的需要。

  (3)安全的需要。

  (4)提供信息的的需要。

  (5)愛與關懷的需要。

  (6)盡快康複生理的需要(包括食物、睡眠、休息、排泄、氧氣等)。

  (7)盡快恢複健康的需要。

  病人一旦住院治療,其需要又會發生變化,從而產生一些新的需要,具體包括:

  (1)被人尊重、關懷的需要。

  (2)渴望得到良好治療、護理的需要。

  (3)建立良好人際交往,尤其是醫患關係的需要。

  (4)安全、有保障、有秩序的需要。

  (5)娛樂消遣以及愛和歸屬的需要。

  (6)自我適應、自我發展的需要。

  護理的方法:

  (1)首先要滿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對醫療環境的清潔、美化、營養膳食的衛生及合理搭配、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等,都要根據不同病人的特點來製訂相應的計劃。

  (2)滿足病人自尊的需要。要尊重病人,不能以床號來稱呼病人;在做特殊檢查的時候,應當盡量考慮到病人隱私的問題。

  (3)滿足病人對信息了解的需要。為病人及時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料,如在病人剛入院時,進行醫院環境、規章製度、周圍病友、主治醫生、主管護士等的介紹。

  (4)滿足病人對疾病知識、檢查、治療等掌握的需要。介紹有關疾病的知識、檢查、治療方法。如,在住院期間,定期開展疾病知識防治講座、病人之間的經驗交流等;出院時,進行出院指導;出院後提供跟蹤隨訪等等。

  (5)滿足病人愛和歸屬的需要。病人需要有親屬、朋友的關愛,渴望在新的環境裏與新的朋友有一種良好的關係,因此應當鼓勵親屬朋友定期來探望病人,同時組織病人參加文娛活動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

  (6)滿足病人適應與發展的需要。從正常人到病人,再從病人到正常人,其間角色複雜,病人麵臨著角色轉換的問題,因此應當在角色轉換時期給予相應的指導,以促進角色的轉換,避免出現角色衝突、角色依賴、角色闕如等問題。

  總之,病人的需要是隨病情的變化而變化的,且不同的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需要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同時,年齡上的差異也會導致病人需要的不同,所以護理人員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層次,有的放矢地進行護理,達到最佳護理的目的。

  四、語言與護理

  語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廣泛運用的交際工具,在護理工作實施中,語言是心理治療與心理護理的重要手段。南丁格爾說過:“護理工作的對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塊、木頭和紙片,而是有熱血和生命的人類。”因此,良好語言修養為心理護理的首要。人們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它既可以治病,同時又可以致病。一位22歲的男性青年,因脊椎部位受傷,疑為偏癱,患者極度悲痛,意欲自殺。護理人員為此加強監護,並耐心勸慰鼓勵:你年輕且身強力壯,新陳代謝旺盛,隻要積極配合治療,加強體能鍛煉,一定能夠順利康複的。護理人員的熱情鼓勵,鼓舞了青年戰勝疾病的勇氣,結果預後良好,青年較快恢複了健康。

  可見,護理人員的言談舉止直接關係到患者的心理反應,對促進患者疾病的康複,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在運用語言交談進行心理護理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麵:

  (1)要重視語言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與病人的懇切交談,幫助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疾病,使其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多運用積極、健康的語言,傳遞利於患者恢複健康的信息,增強病人的信心。對病人在交談中表現出來的情緒情感反應,護理人員要能夠體察,病人悲痛時給以安慰和同情,讓其合理地疏泄心中的煩惱,解除壓抑的痛苦,得到心理上的寬慰和滿足。

  (2)交談時的禮儀。言為心聲,言語是否有修養、有分寸、得體、有禮貌,關係著能否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因此,應當注意交談時的舉止和儀表。要落落大方,舉止文雅、語言文明。表情自然,注視對方麵部或眼睛。雙腳平肩寬而立,雙手前握自然下垂,固定站立,給人一種穩重而端莊的感覺。切不可雙手插兜,背靠牆,給人以懶散不恭的印象。說話時,注意情緒的表達,不要過於豐富,手勢勿過多,以免令病人生厭。切不可有意無意做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使病人感到沒有受到尊重。

  (3)交談時要有針對性和科學性。護士並不是為了交談而交談,而是在護理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情境、不同問題來選擇談話內容與方法。不能漫無邊際、漫無目的地濫說。重點在於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尋查病因、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以及心理活動,並接受來自病人的建議、征詢病人的要求等。

  (4)交談時注意尊重別人的隱私。談話的內容不要涉及他人,尤其是不要在背後議論醫護人員的是非及其他病人的隱私,切勿搬弄是非,否則有損於自身尊嚴。同時不應把個人生活或家庭中的爭執糾紛帶來的不良心境,延遷到工作情境中來,向病人遷怒發泄。

  (5)交談時應當注意保密。一些不能告知病人的病情,應注意向病人保密,不要向無關的人透露,以免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應。不該自己去告知病人的事情,切不可去好心多嘴轉告。如對癌症的診斷、突變的化驗結果、重大診治措施的決定等,護士都應守口如瓶。

  五、暗示與護理

  暗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見的特殊的心理現象。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暗示刺激人腦產生興奮灶,這個興奮灶再沿著條件反射的神經通路,直接調節身體各部位的生理活動。一般而言,積極的言語刺激,可使不正常的生理活動恢複正常,而惡性的言語刺激則會產生消極的暗示作用,導致身心疾病。心理學上的一種治療方法――暗示療法,就是運用暗示作用的積極方麵來治療疾病。臨床醫護人員也可借助積極的暗示,使病人接受醫生和護士傳輸給他的觀念,有效破除一些既往限製性的觀念,讓病人恢複自信,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暗示療法既可在清醒狀態下進行,也可在催眠狀態下進行。而在心理護理中實施的暗示療法,多數是指前者。利用暗示,可以消除患者對疾病的顧慮,提高治療效果。暗示的內容應當是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式和語言,細心地去進行。對病情輕的患者,應表現出治愈的信心和把握。對一個確診為癌症、心髒病、肝炎等較重的器質性疾病患者,不要急於將真實病情全盤告訴病人,而應表現出樂觀的態度,用親切的語氣講述保健事項,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多介紹一些最佳治療效果的病例等。如護士在給病人注射時,為了盡量減少注射給病人帶來的疼痛,也可借助暗示療法。可用言語安慰病人,並告之這種藥對疾病的效果很好,慢慢推藥是不會太痛的,使病人以信賴的心情接受注射;同時設法轉移其注意力,如用棉簽輕撓肌肉注射處附近皮膚,以分散病人的注意焦點,這樣就會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覺醒狀態下的暗示,可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者將某種觀念傳遞給被暗示者,使這個觀念在被暗示者的意識和潛意識中發生作用。他人暗示又可分為直接暗示和間接暗示兩種。直接暗示法是憑借醫務人員的權威,用堅定有力的語氣客觀陳述事實,輸入相應的暗示語;間接暗示法則是借助於其他輔助手段,如電流刺激或儀器檢查等相配合,結合語言強化進行暗示治療。此外,給病人講述有關與疾病作鬥爭的體驗也能起到間接暗示的效果。如對於某些癔病患者,就采用醫生的直接暗示,輔以有關的藥物,常用10%葡萄糖酸鈣10毫升靜脈注射或針灸治療等作為暗示的手段,並結合語言,如“很好,這說明這種藥物非常適合你,藥物已經在你身體上起效了,病已經徹底治好了”等方法,達到治療的目的。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將某種觀念暗示給自己。對那些處於興奮、激動甚至失眠、緊張狀態的人來說,使用一些使人平靜、緩和及放鬆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對於緩和興奮與緊張狀態、調整情緒都會產生較好的效果。一些臨床醫學專家們甚至發現,通過想象(自我暗示)可以提高免疫細胞數量,對各種病人(大到癌症,小到感冒)都有不同的療效。

  因此,在護理中可以根據病情和病人易暗示程度,采用不同的暗示療法,輔助配合所采用的治療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手術、藥物的治療作用。

  當然,暗示療法的使用,首先要建立在良好的醫患關係、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一定要有醫學心理學的專家指導,切不可亂用。其治療效果,往往取決於被暗示者對暗示者的信賴程度,以及暗示者的語言技巧和態度等,這些對於不同人可產生不同的效果。

  六、環境與護理

  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裏,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優美舒適的環境則對人的心理能產生良好的影響,它使人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從而增進健康。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裏,就有可能產生一些負麵的影響,導致生理、心理等方麵的問題。

  1.病人所住房間的色調

  自然界因為色彩的點綴而顯得生機勃勃、協調和諧。據研究證實,色彩作用於人的眼睛,人們除了會產生對各種顏色的感受,還會產生情緒和其他一些心理效應。正是由於這種色彩心理效應,我們常把紅、橙等顏色稱為暖色,而把青、藍等顏色當做冷色。如,紅色、橙色刺激使人精神興奮或緊張,給人溫暖的感覺;黑色使人情緒抑鬱,死氣沉沉;淺藍色和淡綠色使人感到恬靜、舒適;奶油色給人柔和悅目、寧靜的感受。另外,科學家研究還發現:淺綠色和淺藍色還能吸收噪音的高音部分。

  研究證實,鮮紅的顏色往往能強烈地激起情緒的奔放,而暗淡的顏色則對情緒起鎮靜和壓抑的作用。同時,實驗表明,顏色對脈搏也有影響。受試者在淺紅色牆壁的房間裏,脈搏變快;在黃色牆壁的房間,脈搏正常;在白色牆壁的房間裏,脈搏變慢。

  因此在布置病房時,以白色為基本色調,塗以淺藍色或蘋果綠色牆圍,地麵用黃、白二種顏色點綴,牆壁與地麵顏色相映,顯得病房明亮、幽靜,給人以清新舒適之感。這樣有利於病人保持心情平靜,又不過於壓抑。

  在病室和病區內,走廊亦可擺設綠色盆景植物、花卉、壁畫等,借以點綴美化環境,增添生氣和美感,調節病人的精神生活。

  2.空氣

  病房的空氣要清新、潔淨、溫濕度適宜,無特別氣味,同時要陽光充足,才有利於病人健康的恢複。

  還應及時清除室內的異味,如溫度,病室溫度等過高會使神經係統易受抑製,影響人體散熱;室溫過低,使機體肌肉緊張、冷氣襲人導致病人在接受診療護理時受涼。病室適宜的溫度一般為冬季18~22℃,夏季19~24℃,兒科病室22~24℃,相對濕度以50%~60%為宜。濕度過高,有利於細菌繁殖,且機體散熱慢,病人感到濕悶不適;濕度過低,則空氣幹燥,人體水分蒸發快,熱能散發易致呼吸道黏膜幹燥,口幹咽痛影響氣管切開或呼吸道感染者康複。因此,應根據季節和條件因地製宜地采用開窗通風、地麵灑水、空氣調節器等措施,調節室內溫濕度,使病人感到心境愉悅。根據氣候變化情況定時開窗通風,冬季一般每次通風30分鍾左右;病室應為無煙區,病室內要禁止吸煙;及時清除汙物及不良氣味,如消毒劑、藥品氣味、傷口膿血味、臥床病人發出的汗臭味等。病室陽光充足,不僅能保護病人的視力、增加活力,且可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發揮其殺菌作用,淨化室內空氣;適當的“陽光浴”還可以增進病人的體質,尤其是冬季的陽光,使病人感覺溫暖舒適,激發情趣。

  3.音響

  清靜的環境能減輕病人的煩躁不安,使之身心閑適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時也是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康複,醫護人員能夠專注有序地投入工作的重要保證。因此,病房應保持安靜,以保證病人的休息和睡眠,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複。根據國際噪音標準規定,白天病區的噪音不超過Leg36dB(A),超過此限度將影響人的情緒,使人感到煩躁。

  護理人員應注意減少和避免音響,腳穿軟底鞋,做到走路輕、說話輕、關門窗輕,桌、凳腿安裝橡皮墊,一切操作動作要輕。為保證病人安靜休息,輕重病人要分室安排,以免病人病情突變驚叫影響其他病人。對於易發出響聲的椅腳應釘橡膠墊,推車的輪軸、門窗鉸鏈應定期滴注潤滑油等,盡量減少和控製噪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