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再談三峽地區民俗文物的保護

  羅玲

  一、民俗文物的定義

  民俗文物的定義有多種,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把民俗文物定義為:習慣等民俗現象的遺跡和遺物。

  “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間風俗、其範圍很廣泛,包括衣食住行、生產、信仰、節日活動等各方麵,涉及全部的社會生活和相應的社會關係,又反映上層建築和各種製度及意識形態。民俗文物作為不同風俗的代表性實物,可使人們了解到一個民族或本民族某個地區風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了解到這些現是怎樣規範和促進人們的社會生活,並使之鞏固、發展,或得到調整。”

  “民俗文物是勞動群眾自發創造和享用的,反映民眾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文化遺存,是民間生產和生活傳承中具有民俗資料價值、曆史價值、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的代表性民俗物品。民俗文物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其特點主要來自民俗文物形成的基礎。民俗文物形成的基礎是民俗,有什麽樣的民俗才會有什麽樣的民俗文物。民俗文物反映的主要是現代社會中仍在民間生產、生活裏傳襲、享用(或剛剛消失、正在衰落的)的文化規律和特點。”

  在民眾活動中產生、流傳、使用的富有特征的典型器物。其範圍包括:生產、生活、歲時節令、民間文藝、宗教信仰、禮儀、民間組織(如家庭)等有形民俗文物和無形民俗文物,既有文獻的、考古的,也有傳承的,是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領域,它是民俗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反映,是關係到我國國情、民情的精深學問。

  “民族民俗文物是指一個文化地理區域內現在生活著的地方族群使用和利用的傳統民俗物品及各類文化資源。它包括有形文物,如民居、繪畫、服飾、工藝品、人工器物等;無形文物,如表演、音樂等。民俗文物還特指一年內周而複始的風俗活動,其使用和利用的民俗材料及技藝。”

  從以上各種對民俗文物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得知,民俗文物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含人們衣食住行、生產、信仰、節日活動等各方麵,涉及全部的社會生活和相應的社會關係,反映上層建築和各種製度及意識形態。民俗文物雖由現今的人們使用和利用,但它們帶著文化和記憶傳承烙印,是地方民眾集體智慧和文化傳遞的典型器物,是古今文化關係的重要證據和說明。因此,不僅傳統意義上的地下考古文物、地麵古代建築屬於文物範疇,而且過去被忽略的地上民俗文物和考古文物共同構成了人類文化遺產的整個係統。如果忽視民俗與文物的收集,在本質上將降低考古文物以及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

  二、三峽地區的民俗文物

  三峽地區從整體上來看,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與外界接觸和交流較少,故其民俗傳統保留較多,也保留較好。三峽地區獨特的生態環境條件和人文傳統造就了那裏特有的生計方式、居址格局、衣食交通等物質風俗和宗教信仰、婚喪禮儀和人倫道德等精神風俗與宗族製度、歲時節令、人生儀禮等社會風俗以及深入民間的神話傳說、歌謠故事、俚語行話等口傳風俗。

  三峽及其周圍地區是現今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土家族的起源地。石柱、巴東等地至今仍保留有濃厚地域風俗。深入庫區腹地可發現許多傳統生活圖景:吊腳樓、吞口屋(撮箕屋)、天井屋、大三間等依山構築的房屋;傳統手工作坊,如製陶、織染、磨麵、榨油、土法釀酒等仍有較多保留;形態各異、不同功能交通工具,如舟楫與背簍,傳統農具,如鋤、鐮等;各種各樣的傳統工藝品,如棕編、針織、刺繡、草編、竹編、陶藝、紙扇、花卉、剪紙、三峽石、根雕等,傳統服飾,如大褂、長裙、花鞋、圍頭,男性的對襟短衣、青布頭帕,兒童服飾等。衣食與家居生活方麵無不表現出濃鬱的地域風情。

  著名民族學、人類學專家莊孔韶博士把三峽地區的民俗文物分為以下幾類:

  (一)典型傳統民居

  1.木質結構吊腳樓;

  2.木結構(穿鬥)作坊;

  3.磚木結構四合院小聚落。

  (二)典型生產工具

  1.漁獵工具有魚叉、魚鉤、魚網、魚笥、小船、牛角號等;

  2.農耕工具有刀耕火種殘餘的鉤刀、釘鋤、尖木棒,翻地的短轅犁、雙齒鋤,拔秧的秧馬,風車、石磨以及收割鐮;

  3.手工業分製陶、釀酒、榨油、土法織布等。

  (三)典型生活用具

  1.服飾:大褂、長裙、花鞋、圍頭,男性的對襟短衣、青布頭帕,兒童服飾;

  2.飲食器具:銅吊壺、鐵鼎鍋、石杵、旱水煙袋、青銅跺、咂酒桶、油茶罐;

  3.家具陳設:雕花大床,桌椅、幾案、匾額、神龕等;

  4.交通運輸工具:木船、各式背簍(背架子)等;

  5.宗教信仰方麵的器物:如吞口、照妖鏡、桐堂(包括天地君親師牌)、道士端公、巫師用的各式法器等;

  6.其他包括香袋、玩具、繡品等等;

  (四)文學藝術活動典型實物

  如樂器類有鼓、鑼、跑、牛角、土號、木葉、咚咚喹、長號、嗩呐等;戲劇有儺戲麵、戲衣、皮影等;民間工藝品有棕編、針織、刺繡、草編、竹編、陶藝、紙扇、花卉、剪紙、銅梁龍、三峽石、根雕等,還有口傳文學及歌謠。

  (五)反映基層社會組織譜係的典型族譜

  在鄉民社會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或反映重要曆史事件的有關實物。

  (六)古今地方文人筆記

  三、三峽地區民俗文物保護現狀

  目前有關民俗文物的保護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重視,就三峽地區的民俗文物保護而言,中央民族大學莊孔韶教授,湖北宜昌博物館的趙冬菊老師都撰文論述。筆者近兩年三度深入三峽庫區腹地,發現民俗文物的保護狀況並不令人樂觀,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諸方麵:

  1.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部分民俗文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由於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一些民間風俗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和消失,如三峽庫區大量農民進城打工或經商,許多結合農事或在農閑時進行的民間文化活動自然消失了。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先進農業生產工具的運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和農具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並銷聲匿跡;一些極具特色的民間服飾正在被城市的流行時尚所浸染;一些附著於民間文化精華的古建築和獨特的民居正在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的樓房所取代。以前十分熱烈的群眾性的山歌活動十分活躍,如春天的“鬧春歌會”、薅秧季節的“打秧歌會”,秋收時節的“打穀歌會”、漁民的“摸魚歌會”、“螃蟹歌會”,放牛郎的“坡上賽歌”和婚禮中的“鬧房歌會”等現在在三峽農村地區日益變得陌生。

  2.傳統工藝麵臨困境

  隨著那些掌握著民俗傳統工藝技術的老人漸漸衰老或去世,有些傳統工藝瀕臨滅絕,無數口耳相傳的民歌、山歌、民間技藝和民間文藝團也正伴隨著老藝人們相繼謝世而逐漸絕跡,民族民間文化的這種危機,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民族個性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危機,也意味著民族多樣性的危機。三峽地區戲曲藝術曆史悠久,傳統深厚,劇目繁多,遺產豐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秀山花燈、陽戲、梁山燈戲、木偶戲和皮影戲、長陽雜劇、土家族的儺戲、毛古斯等,均麵臨傳承的危機。

  3.傳統節慶活動日漸稀少

  隨著科學的進步,信息的快捷,各種以前常見的時令節氣活動、傳統的婚喪嫁娶活動日見稀少,熟悉和了解這些活動程序的人越來越少,這些現象對民俗文物造成極大的衝擊和影響,民俗文物也漸漸失去了它的存在基礎。

  以上現象導致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文物由於不具有實用性而慢慢地消失,或者由於司空見慣,而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重視,年深日深,文物最終被損毀、變質,從而消失。而另一個方麵,不少文物販子到處收購民俗文物,從而在文物市場將珍貴的民俗文物出售或兜售給海外人士,甚至大批走私到海外牟利。這就進一步造成民俗文物的流失。

  四、保護三峽地區的民俗文物

  關於民俗文物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麵著重加以解決。

  1.加強普法宣傳工作

  我國對曆史文物的保護得到各級部門應有的重視,而目前對民俗文物的保護搶救還重視不夠,我們要通過立法加強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同時要擴大宣傳,使民間對民俗文物的保護有正確的認識。由於民俗文物具有民間性,通過宣傳教育讓廣大民眾認識到民俗文物同樣也是祖國的瑰寶,讓廣大民眾熱愛、保護民俗文物,不得隨意出賣和轉讓民俗文物。政府也要限製重要民俗藝術資料和實物出境。由於我國目前對民俗文物沒有明確的界定,現行的法律法規對民俗文物出境也沒有專門的限製性規定,從而造成我國大量民俗文物“合法出境”,流失境外。因此,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使民俗文物的保存、流通、征集等工作實現製度化、規範化。

  2.開展對民俗文物的普查和征集

  普查和征集民俗文物是保護和搶救民俗文物的基礎性工作。三峽地區民俗文物資源豐富,分布廣泛,要將這一重要文化資源保護好,有必要在相關部門的領導下,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整體性的民俗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工作可由各級政府統一領導,由各基層文博部門配備強有力的專業隊伍,製定普查計劃或大綱,深入到基層去作細致的調查,對反映各地的生產、生活的衣食住行、民間藝術的民俗文物進行全麵的調查、登記和研究,特別是那些瀕於消失的民俗文物,更應認真地進行普查,找出文物分布的現狀及其基本規律並作適當征集。需要注意的是“三峽地區民俗文物的保護性調查與收集工作並不以現行行政區劃為局限”,而主要考慮:生態環境的變遷,區域工藝的傳承、社區集體的智慧以及不同曆史時期地方族群意識、族群認同和造就區域民俗傳統的關係。

  3.建立專業民俗博物館和大力發展民間收藏

  建立專業的民俗博物館是搶救與保護民俗文物的一項重要措施,隻有建立博物館才能讓那些瀕臨滅絕的傳統工藝保存下來。博物館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一套包括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內的檔案資料,以利長久保存。目前,民間收藏方興未艾,民間收藏的這種富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收藏形式,給我們的民俗文物的保護工作帶來了良好的機遇,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民俗博物館來保護和搶救各類民俗文物。大力發展民間收藏還可以解決文物保護的人力、物力、財才短缺等問題,各級政府也應對民間收藏給予扶持和照顧。

  4.要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

  搶救民俗文物還要注意科學性和專業性,不是一切在民間使用的文物都可以當成民俗文物,民俗文物的識別與保護需要社會學、民俗學、曆史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這要求培養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隊伍,才能較高水平地保護和識別各類民俗文物。民俗文物的保護主要靠地方文化局、文管所、文化站的同誌進行,這就要求基層文管部門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

  5.合理開發民俗文物

  “開發民俗文物就是以民俗文物為物質基礎,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民俗文物的經濟效益。”合理開發民俗文物,即把民俗文物引伸開來,形成一種產業。

  三峽地區的民俗文物豐富多彩,異彩紛呈。民間工藝品類目繁多,聞名遐邇,棕編、針織、刺繡、草編、竹編、陶藝、紙扇、花卉、剪紙、三峽石、根雕等,這些民間工藝造形獨特、工藝精湛,藝術價值較高,我們可以引申出來,使其形成一種產業。目前也有部分民俗工藝品的開發做得比較好,如梁平竹簾、黔江的苗族刺繡、蠟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梁平竹簾,梁平地方慈竹成林,家家戶戶都善竹編,且工藝獨特,花色品種極具地方民俗文化特征,它始於宋代,迄今具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早已成為我國有名的民間傳統工藝品,現已出口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荷蘭、西班牙和港澳台地區。黔江的苗族刺繡、蠟染手工製品久享其名,飲譽國內外,工藝精湛,別具特色。蠟染由於蠟汁流動形成自然龜裂,在布料上留下了許多人工無法描繪的冰花,使蠟染畫麵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藝術效果。蠟染,以其圖案變幻無窮、取材豐富、線條粗獷、造型優美等特點,表現出苗族同胞開朗豪放的民族性格。其他民俗文物、民俗工藝品也可適當開發。

  6.成片地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曆史文化街區和民居、村落成片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曆史文化街區和民居、村落是保護民俗文物的主要舉措,三峽地區已有不少古鎮和傳統民居保留了下來,如新灘古鎮、中山古鎮、龔灘古鎮、龍潭古鎮、大昌古鎮、磁器口古鎮等。古鎮的傳統民居保留下來,一批仿古建設得以修建,這樣民俗文物具有存在和保護的土壤,也可以使古老的傳統、生活習俗、民俗文化得以長久流傳。成片地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曆史文化街區和民居要盡量避免過度開發和商業化嚴重的趨向,不少曆史文化街區和民居雖有效地保護下來了,但由於過度開發,人滿為患,商鋪、客棧林立,而失去了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結語

  民俗文物的保護不能束縛和阻礙地方文化的發展,保護應當是開放式的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促使其發展,這是保護和發展民俗民間文化的最佳出路。在給新的民俗民間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時,不失去其本民族的文化要素,並不斷獲得新的發展,使民俗民間文化與現代化在新的基礎上實現新的文化生態平衡。

  民俗文物的工作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立竿見影的,它是一項保留人類自身文化的重要的立體工程。每一個文物工作者、愛好者,要增強保護民俗文物的意識與責任,認真對待民俗文物,把搶救、保護、開發工作統一起來,發揚民俗文化,為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