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十九、民族民俗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兼談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和搶救

  趙東菊

  我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民族眾多,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民俗文化因此十分豐富。這些文化,既有物質層麵的,也有精神層麵的,即包括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文化(如文物等)和非物質文化(如技能、藝術等),或者說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方麵,且這兩個方麵是相輔相成和相互滲透的。這兩個方麵不僅張顯著中國古老文明的曆史,而且將56個民族凝聚在了一起。

  作為傳承民族民俗文化載體的民族民俗文物,不但已成為我國文物藏品體係中的重要成員,而且其所涵蓋的內容豐富,文化底蘊非常深邃,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予重視。特別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包括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而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矛盾、鬥爭,不可避免地將對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對多元文化的共存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構成嚴峻挑戰……使得弱勢文化或者說地域文化遭到削弱,甚至陷入滅亡的境地”的時候,以及全球對文化多元化和保存文化多樣性十分緊迫的格局中,重視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搶救,重視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聯、銜接、溝通,並同時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民俗文化現象,尤其是重視其中的實物資料,對保護和搶救民族民俗文化,特別是對我們保存文化多樣性,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本文試圖就民族民俗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一膚淺探討,以與同行商榷。

  一、民族民俗文物的內涵及其所包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一)民族民俗文物的內涵在民族學、民俗學的研究活動中,人們往往對文獻、采風(即民族民俗田野調查)等資料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和重視,這些工作當然是民族學、民俗學研究不可缺少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這其中又常常忽略了一個既是基礎性,又具有十分重要性的工作,那就是能為民族民俗學研究提供第一手實物資料的民族民俗實物的工作,即民族民俗文物工作。

  何為民族、民俗文物呢?

  所謂民族文物,具體來說,就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人們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人類活動遺存物中有關各個民族的實物、遺址及文獻資料等,都是說明民族曆史發展變化的實物例證,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曆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但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族文物,當指少數民族的文物。實際上,民族民俗文物,並非僅指少數民族文物。隻是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受曆史上傳統觀念如民族歧視等的影響,人們常把民族文物視為少數民族的文物。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這樣認識的,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都是這樣操作的。所以,我國目前的民族文物,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少數民族的文物。

  民族文物的年代界限,上自古代的考古品,下至當今的民族文物。其範圍十分廣泛,不僅包括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方麵的文物,而且包括自然資源等文物。

  所謂民俗文物,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某一地區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儀禮、信仰、文化、娛樂等民俗事項的文化遺存。亦即“民俗活動中產生、流傳、使用的賦有特征的典型器物”。其範圍包括:生產、生活、歲時節令、民間文藝、宗教信仰、禮儀、民間組織(如家庭)等有形民俗文物和無形民俗文物,既有文獻的、考古的,也有傳承的。這些在千百年來的民俗活動中產生、傳承和使用的無數民俗文物,都與人們的民俗活動息息相關,都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民俗事象、民俗活動,是既具有很強地域特色的典型器物,又是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領域,它是民俗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反映,是關係到我國國情、民情的精深學問。

  根據以上觀點,民族民俗文物不僅範圍廣泛,內涵豐富,包含著我國56個民族的曆史和文化的實物資料,其中,既有我國各民族社會製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等方麵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也有反映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的民情風俗、信仰、生活、文化、工藝等方麵的資料,這些資料既體現著我國民族民俗文化的全貌,也是民族、民俗研究重要而可靠的資料來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不僅如此,這些民族民俗文物還是國情、民情研究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係到國情、民情的一門學科,是一個國家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因此,民族民俗文物十分重要。

  (二)民族民俗文物包含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從表麵看來,民族民俗文物是實物資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係似乎不大。在現實生活中,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還為數不少。所以,目前屬於實物部分的文化或文物工作,就歸口到了文物部門,即博物館;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就歸口到了其他部門。筆者在這裏提及這一問題,目的並不在於誰管理和如何歸口管理的問題,而在於強調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不可分離和相互滲透的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存我們文化的多樣性和更好、更全麵地詮釋和解讀我們的民族民俗文化。

  實際上,民族民俗文物中包含有十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初被稱為“無形文化遺產”,後發展為“口傳與非物質遺產”,最後才叫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隨著20世紀後期勃興的對文化遺產(包括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的高度關注下產生的,其背後所隱藏的是一場全球性的文化知識和文化觀念的變革運動。

  我們現在所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曆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曆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32屆大會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的定義。根據這一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包括:

  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

  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有的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上述內容進一步概括為技藝類和習俗類兩個大類。技藝類主要指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技術等;習俗類主要指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其自身的特點,筆者認為,這些特點包括:

  (1)

  時空性。因為它是植根於特定的自然環境、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定的文化土壤、特定的政治秩序、特定的經濟基礎、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特定的習俗風尚、特定的思想觀念、特定的意識形態……之中,是一定社會的人們在一定時空範圍內同其所處的自然、人文環境相適應的物質和精神創造活動中所形成的人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由於它處於一定的時空範圍,所以,這些遺產就很自然地有別於其他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同類文化,因而又表現出地方性、獨特性、獨創性的特點,並使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完善和傳承。

  (2)

  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離不開活的人體、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思維模式、或以具體實物等為道具的文化實體等物質文化因素。隻有當這些與物質文化有關的某一方麵或某幾方麵的文化因子存在時,才能構成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附著於一定的物質文化遺產之中的,具有物質性的特點。

  (3)

  互動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無論是傳說與表述、藝術的表演、禮儀習俗的應用和傳承、工藝技能的流程和傳播,還是在與自然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中,都是通過人與文化交流互動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所以,它又具有動態性或互動性的特點。

  我們在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和特點後,不難發現,民族民俗文物中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首先,在民族民俗文物的理論或概念中,包括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在民族文物的概念中,“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民族文物是說明民族曆史發展變化的實物例證,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論點,就十分明確地指出了民族文物中包含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大部分,這兩大部分實際上指的就是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這裏的精神文化遺產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名的民族民俗學專家宋兆麟先生在《民族文物征集大綱》中也指出:征集民族文物,“不僅要搜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方麵的文物,也要搜集自然資源等文物,一定要全麵、係統、成龍配套。”對此,他還對自然、曆史、經濟、政治、家庭、婚姻、喪葬、習俗、宗教、文藝、科技等等方麵的民族文物做了詳盡的闡述,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如節慶、遊戲、音樂、舞蹈、科學知識、文學藝術、氏族、家庭、婚姻等等。

  在民俗文物的概念中,包括有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某一地區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儀禮、信仰、文化、娛樂等民俗事項的文化遺存。其範圍涵蓋生產、生活、歲時節令、民間文藝、宗教信仰、禮儀、民間組織(如家庭)等有形民俗文物和無形民俗文物……它是民俗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反映。這就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民俗文物中有大量的包括“生產、生活、歲時節令、民間文藝、宗教信仰、禮儀、民間組織(如家庭)等”在內的無形民俗文物。這些無形民俗文物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於以上事實,我們認為,民族民俗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自然天成地聯係在一起而不可分離的。民族民俗文物滲透了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很大程度上附著於民族民俗文物之中。其次,在具體的文物中,民族民俗文物包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分十足。以貴州的民族民俗文物為例,在貴州征集的刺繡圍腰、背扇、袖片、肩片和蠟染床單、被麵、挎包、搭帕等民族民俗文物中,都繪製有“魚蛙變人”、“牛龍變人”、“神鳥孵人”、“蝴蝶孵人”、“蜘蛛救人”等帶有神話、傳說、故事等的紋飾圖案。這些紋飾圖案的背後都帶有一個神奇、美妙的傳說、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在繪有“貓咪叫春”、“兩鳥接吻”、“錦雞交尾”等圖案的床單、被麵和背扇心等作為新郎、新娘結婚禮物的蠟染製品中,既表達了生殖繁衍的性崇拜、性觀念,也是民族民俗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的最好例證。貴州的風雨橋、姑娘在節日盛裝時所戴的牛角形銀冠、清水江劃獨木龍舟時的“牛角形鼓架”、儺戲表演中的麵具、民族建築中的雕龍繪畫……無一不是民族民俗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滲透的產物。可以說,貴州的每一件織品、繡品,或者說,每一件民族民俗文物的後麵,都無不附著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傳說或信仰、習俗,或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這些故事或傳說與其附著的實物共同構成為一項文化遺產的完整內容。

  再以湖北地區的民族民俗文物為例。吊腳樓是人們熟知的不可移動的土家族民族民俗文物,是當地人為適應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環境的一種創造。一般建在正屋的兩邊,樓台騰空。它是一個實體、實物,屬於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如果我們細細品味,它卻包含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土家人把興建新屋吊腳樓作為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聖。吊腳樓的興建,首先要選擇地基,即民間所說的要看房屋的風水,因此,在選擇地基之前,常找來風水先生看地、擇地。擇地的原則是“左青龍(江、河),右白虎(大道),前朱雀(有池塘等開闊地),後玄武(有帶靈氣的山)”。即選擇依山麵水,前低後高和避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屋場,這是一個基本原則。當然,其中還有很多細小的原則和規矩。在這些原則中,既有環境學、地理學、地質學、建築學等方麵的學問,也有民族心理、民族信仰、民族風俗習慣等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當房屋地基選好後,還要根據地形、地貌和家境好壞程度等對房屋進行規劃布局,典型的土家人傳統居室吊腳樓布局為木瓦結構,五柱四列,正屋為三大間。中間的開間前麵三分之二部分是堂屋。堂屋右側板壁上,貼牆懸掛女性生殖崇拜物——簸箕,左側則懸掛男主人常用的蓑衣、鬥笠和農具等。堂屋兩邊的兩廂結構相同,都以中柱為界,用板壁隔成兩間,前半部分是火鋪,火炕旁設有一個長方形火牆。周圍用四塊大青石鑲砌,火塘中間放一個鐵三腳架,架上置放鼎、鍋等以烹調食物。火炕的正上方有一根可上可下的“衝擔鉤”(類似滑輪,有的叫炕鉤,有的叫梭鉤,有的叫梭筒),既可掛物又可懸壺燒水(同時,這也是土家族男性生殖崇拜物),每家必有。春、秋、冬三季都在火鋪上做飯、飲食、取暖,火塘裏側正對堂屋門口的一麵,放著一個大碗櫃,碗櫃前麵擺放有鼎、鍋等各種炊具。除床外,還放有衣櫃、箱子、桌子、裝糧食的朵櫃以及裝有酸菜、油等物品的壇壇罐罐。在火鋪房裏,頂部都有天樓板。其中火鋪上麵的天樓板是用雜木條子按一定間隔鋪砌而成的,叫“荊條子”。這些內容,都得事先規劃布局和設計好。

  當房屋規劃布局設計好後,就開始動(開)工了。動工後,遠親近鄰都要來幫忙做工,這些做工的人隻吃飯不拿工錢,叫“打白工”。當然,在動工前,還要舉行一係列的儀式,如,開工儀式、上梁儀式等。凡舉行這些儀式時,不但要選擇最好的日期——黃道吉日,而且舉行儀式的過程還特別講究。以上梁為例,就有很多特別講究的習俗和禮儀程式,大凡親戚朋友都要來送禮祝賀,叫“斟上梁酒”。

  土家族修建房屋時,堂屋正中頂上都要橫擱一根大梁。梁的中央繪著太極圖。兩頭分別寫著“榮華富貴,金玉滿堂”,或“美輪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穀豐登”之類的對聯。同時畫著“日月、乾坤”等字樣或圖案。土家族十分重視這根大梁,且要以偷來的為最好。

  建房前,屋主不僅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杉樹,而且必須事先了解被偷樹的人家是否會罵人,要以會罵人的為最好。當屋主選擇好樹(杉樹,表示家大、業正、又久長,枝繁葉茂表示子孫興旺後人多)、樹主人和良辰吉日後,到上梁的前一天夜裏,建房人請來八個後生,來到事先相中的這棵樹下,立即點燃三柱香,燒上一盒紙,拜過山神土地,念上幾句吉祥詞,就將杉樹砍下。樹被砍下地時,要在樹蔸上麵搭上紅布,同時大聲燃放鞭炮。接著,將被砍下的樹剔除枝葉末節而成一根直木後,根據事先丈量好的房屋的大小和尺寸,將其鋸成符合相應大小和尺寸的兩節(根)。然後,將兩根直木同時從山上滾下,仔細查看哪一根的頭在前,尾在後,並無傷痕的,就選哪一根為大梁。這時,由一個人用紅布包著12元錢放在樹蔸下,其他幾個人就下山把被選中的梁木抬回家。抬回家的過程中,途中不能歇氣,不能講話。抬到主人家後,就放到木馬上由木匠加工成大梁。這天晚上,主人家要安排專人看護這根大梁,不能讓人或狗等碰它,更不能讓人或狗等從大梁上麵跨過,如違背了此禁忌,將是最大的不吉。第二天,樹主人看到樹樁邊的香灰紙灰和紅包後,便知道自己的樹被人偷去做了梁木,即使知道是誰家偷的也不追究、氣惱,少不了心平氣和地罵幾句,拿著樹樁上留著的紅包了去家回就……但有的人見到自己的樹被偷了,則破口大罵,樹主人罵得越厲害,建房人則越高興。因為他們認為,主人罵得越厲害,說明房子修起來越發家、發人、發財。所以,他們希望樹主人罵得越厲害越好。

  而偷樹的主人,這一天就在親朋好友的祝賀聲中舉行上梁儀式了。

  上梁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掌管上梁的人,叫掌墨師傅或歌師,共兩人。這兩個人一定要是兒女雙全、不重婚、家庭幸福和睦、富裕而沒有缺妻,即:被當地公認為德高望重的人,他們的任務是讚梁。

  讚梁有一定的曲調和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上架好後,讚梁者爬梯而上,一人提酒壺,一人端茶盤(茶盤內放著筷子、酒杯、臘肉、糯米糍粑)。二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一邊飲酒,一邊互問互答。二人用長篇的讚詞,讚揚主家的屋場吉利如仙境,似龍王寶殿,必發子發孫發財,人財兩旺,福壽綿長。如,提酒壺者讚道:“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歡歡喜喜上屋去,要跟主東讚主梁”。端茶盤的接著讚道:“手端茶盤四四方,張郎造就魯班裝。四角造起龍鳳榫,金漆盤子擺中央”。禮讚完畢,二人開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讚詞,讚詞的內容都是借頌揚古人恭維屋主的,如:“上三步,中三元,劉備關張訪大賢;南陽有個諸葛亮,三顧茅廬下高崗,上十步,十全十美,張郎魯班下凡間;修起高樓和大廈,主東富貴萬萬年……。讚梁後,向下麵拋”“鬼老殼”粑粑,後來演變“梁粑粑(最早為撒為撒糍粑、糖果和核桃、板栗等帶圓形的食物,圓形表示團團圓圓,主家幸福美滿)”。最先是把兩個象征富貴的大圓粑粑拿在手裏問下麵的主人:主人回答:主人回答完“要富還是要貴?”“富貴都要!”畢,兩個粑粑隨之拋下,主人家接在懷裏(最忌諱接不住)。然後掌墨師傅將小粑粑拋下,邊拋邊唱:笑哈哈,笑哈哈,雙手拿起;梁粑粑,四麵八方一齊撒,大家越搶越發達!梁下的人紛紛爭搶粑粑,搶得越多越好。拋過粑粑後,親友們將一段段五顏六色的布料搭在梁上,叫“搭梁”,此時鞭炮齊鳴,讚梁者又一步一讚,下到地麵,於是,一棟新屋的上梁儀式(有的地方如利川等地叫“立房子”)就這樣在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中結束了……這些禮儀、程式、風俗、信仰、禁忌及其中的工藝、技能、技巧、場所(或文化空間)……,都無一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反映。

  在修建房屋的材料用料上,也有不少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習俗和禮儀。如,使用的木材應為杉樹,“杉”有“發”,即家宅富貴、興旺發達的意思。堂屋因為是用於紅、白喜事和祭祀、會客的場所,所以,特別講究。堂屋大門,全部用木板裝修,不但要用杉木板,而且要用“八塊柴”做成。對著大門的後壁牆上,要做神龕,以供奉香火和菩薩等。重要的祭祀活動,如,祭祀祖先,祭祀虎祖、敬灶神、土地神、祭土王、五穀神、豕官神、祭魯班、辦理紅白喜事或秋收時堆放糧食等,都在堂屋進行。所以,堂屋特別重要。

  另在房屋的藝術構思方麵,也常有雕龍畫棟附著於屋梁、屋頂和窗格等處,既是對房屋的裝飾和美化,也是土家族習俗、信仰等深厚文化底蘊的反映,其中的習俗、信仰、禁忌、技藝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以上僅僅是普通民居吊腳樓的大致狀況,土家族就世世代代生活在吊腳樓中,所以曾有土家族“住的是吊腳樓,烤的是堆堆火,吃的是坨坨肉”的說法。

  在土司時期,土家族房屋建築還有森嚴的等級製度之分。當時明確規定:土司的居室可以富麗堂皇,雕梁畫棟。顧彩在《容美記遊》中記載土司的房屋是“南府署極雄敞,倚山麵溪,前有石街,民居櫛比”,其屬下官吏住處雖可豎梁柱,但不準蓋瓦。一般土民隻能杈木架屋,編竹為牆,用樹皮或茅草蓋房,極其簡陋,部分連床都沒有。改土歸流後,大量漢人遷入土家族地區,帶來了漢族的文化,這在土家族的建築上也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從規格上看,建築時長、寬、高、尾數皆不離“八”,“八”的諧音為發,從選梁、砍大梁、豎列、上梁等建築儀式和建築中的“福事歌”來看,“八”包含了人發、家發、事業發的三大內涵。如《開梁口福事歌》中的“梁口開起一寸八,兒子兒孫都發達;東頭開了開西頭,一股銀水繞屋流;梁子開起一寸九,子子孫孫代代有”,就具有典型的漢文化色彩,既是土漢文化互動的表現,也是民族建築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的體現。在這裏,吊腳樓猶如一首抑揚頓挫的音樂,既靜又動,既凝重,又幽雅,使“靜”的建築物與“動”的禮儀、習俗、程式、文化場所等有效地編織於一體,使其中的物質文化遺產——建築物的本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築工藝、文化、文學(包括口頭文學)、藝術、審美、習俗、禮儀、愛好、信仰、觀念、工藝、技藝、技能、技巧等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吊腳樓的形、神、意,有形和無形,物質與非物質……共同構成為民族民俗文物——完美與和諧的土家吊腳樓建築文化。所以,我們認為,民族民俗文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有價值的實物,而且是當時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習慣、習俗、信仰、科技水平、工藝、技藝、技能、技巧、審美情趣等非實物即非物質文化的綜合反映。

  除了吊腳樓外,土家族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對白虎的敬畏(如,門頂雕白虎、門環鑄虎頭),在作戰工具如戈、矛、劍等上麵所鑄鏤的虎頭形或虎形花紋,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對以“西蘭卡普”挑花、“毛古斯”舞、為代表的織錦、刺繡的精雕細刻,擺手舞、跳喪、巴山舞的流行,青睞利川市民歌《龍船調》,盛行過趕年的習俗……都無一不包含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又比如,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的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奇葩——“西蘭卡普”“打花鋪蓋),是土家族姑娘(又稱”的傑作。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開始學習彩織,從那這時起,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裏總是精心製作她們的土花鋪蓋。織出來的鋪蓋色彩豔麗,圖案新穎,多達幾百種。這些圖案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圖騰、儀式、習俗、信仰、禮儀、服飾、舞蹈、人物、情景、民歌、工藝、技能、技巧等內容。這些內容中,既有自然景物(如花草、植物等)、禽獸(如以動物形態為題材的陽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小馬花、貓腳花跡等)、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也有單八勾、雙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幾何圖案,還有如“福祿壽喜”、“長命富貴”、“一品當朝”、“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萬字花”、“王字花”、“喜子花”等文字圖案。它們中,既有土家族風俗、信仰、禮儀、節慶的內容,也有土家族織錦工藝、技能、技巧的流程,還有織錦的場所,即文化空間……這些,都是土家族現實生活或習俗的畫卷,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麵麵幾乎都成了土家織錦的題材範圍。而這些內容都是附著於“西蘭卡普”之中,共同構成為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完整的文化內涵。

  以上是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表演藝術、文學、語言、手工藝、民間口頭傳說、神話、信仰、道德準則、風俗習慣、民間遊藝、音樂舞蹈、戲曲歌舞、禮儀等流傳的標記和符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有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因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通過講述、表演等人的行為活動和劇本、戲服、臉譜、道具、唱片、表演場所(即文化空間)等物質方式才能表現出來。

  另外,像“土家族茅古斯所表達淤積在土家人生命中的衝動與狂躁;女兒會所表現的土家族男女青年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哭嫁和罵媒所表達的土家姑娘懷春、出嫁的羞澀與企盼;擺手舞所體現的土家族狂放、執拗的蒼勁;咂酒所表達的土家族男女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謔嘻、撩撥與幽默;儺舞所表現的土家族人對生命降臨的欣喜、驚慌以及虔誠的祈福與期待;蓮湘所反映的土家人慶賀豐收的狂喜與慶典氣氛;撒爾嗬以獨特的動律、灑脫的舞姿、粗獷古樸的動作所展現的土家人桀驁奔放、灑脫自信的民族性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都無一不能離開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附著於一定的道具、工具、場所(如跳擺手舞的地方擺手堂等)、器具等物質文化或實體之上的,這些物質文化或實體與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為上述文化多樣性的完整內容。離開了其中之一,其文化內涵便無法完整表達或詮釋。因此,民族民俗文物中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輔相成和相互滲透的,我們應予重視。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應與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搶救同步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全球興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我國也同樣如此。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關注和重視,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各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社會發展的紐帶,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是尊重人和尊重文化的權利與尊嚴、聯絡人的感情和平衡各種關係的調節器、助推器,因此,十分重要。

  然而,來自全球化趨勢,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工業化、農村城市化、新農村建設,以及“全球價值觀”與“鄉土價值觀”、“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挑戰的衝擊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遊牧)文明的逐漸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區的消失,民眾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變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等,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傳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其逐漸地失卻了其生存和繁榮的土壤,大批有曆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村寨、村落遭到破壞,大量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原始農耕文明構架下的許多文化形態和方式在迅速瓦解,民間的不少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戲曲、歌舞、故事、歌謠、諺語、謎語、技藝、遊藝、民俗演示、傳統競技、傳統體育、手工藝等民族特色逐漸喪失甚至消亡,甚至由於傳承人的逝去而瀕於消滅,大量有曆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和資料遭到毀棄,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都使得我們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受到嚴重威脅,世界各國各民族在維護其文化的獨特性、民族性、多樣性方麵都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而被提到了各國的議事日程。以三峽地區的湖北興山縣的喪葬文化為例,這裏過去流行的轉喪和坐喪都是由男士擔任主角完成的。但是,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各種觀念的變化、更新,特別是其傳承人的越來越少,從事喪葬活動的人已十分匱乏。但人死歸終的人類自然規律卻不可改變,因此,這裏出現了女人轉喪、唱喪的現象。當初聽人說起這一文化現象,我似乎將信將疑,因為過去三峽人家有“女人跳喪,家破人亡”之說,認為女人陰氣重,參加喪事活動會給主家帶來不吉,豈有女人跳喪之理?但當我親眼目睹這裏的一場鬧夜喪事活動後,看到兩名女士既在主持,又在圍繞亡人棺材唱著、轉著,且韻味十足,後經了解,方才知道是因為現在的後生們都外出謀生而不願學習和繼承這種傳統的喪俗文化而導致的後繼乏人所致,一些願意學習這種文化的女士就當上了替補隊員。由此可見民間藝人的缺檔斷代。再這樣下去,包括喪葬、喪俗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問題會更加令人堪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問題因此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在全球範圍內,一股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或保護運動迅速興起,並開展得有聲有色。在中國,這項工作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且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在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就有518項被列入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不但可以看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而且也說明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麵所給予的重視和取得的成效,這是曆史性的飛躍和突破。按照這種工作作風和方式工作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以及對文化多樣性、整體性的保護、傳承、弘揚,甚至開發、利用都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其前景應值得我們樂觀。

  但是,我們在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也別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資料,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實物資料,即民族民俗文物。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豐富,但破壞也特別嚴重。一些體現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物、工藝品和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實物,由於歲月的流逝和各種劫難,由於不法分子的盜買盜賣,由於各種工程的建設,使得大量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被破壞、出境、流失。據報道,在不少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等機構裏都有大量的中國民俗文物。日本茨城縣博物館收藏了許多來自我國內蒙古地區的“牛鼻栓”,數量之多、品種之全令人吃驚:有大牲口的、小牲口的,有鐵製、木製、竹製等不同質地的,而此類民俗文物在內蒙古博物館僅有一二件。法國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館收藏了180多件我國苗族服飾,其中僅極具文物價值的貴州月亮山地區祭祀服“百鳥衣”就有15套,超過貴州省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收藏總量。這個博物館的館長說:中國“100年後,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飾文化,還要到我的博物館來研究。”黔東南自治州有十分豐富和極具特點和價值的民族民俗文物,如,銀飾、服裝、各種器具、各式挑花、刺繡……都是極其珍貴的民族民俗文物,包含著十分豐富的苗族文化內涵,都反映出苗族不同支係的不同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特別是在苗族同胞的傳統習俗中,服飾習俗更是他們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保留著許多人類早期的服飾特征,能為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提供豐富的人類學早期服裝標本,對探索人類早期服裝發展曆程,尤其是苗族的發展史、起源史、服裝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這些極具特點和價值的民族民俗文物卻大量流失國外。僅在紐約的一個“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展”中,其展品就包括了非常齊全的貴州少數民族服飾上百套,這些服飾幾乎是國內所沒有的。

  據貴州的朋友介紹,除了服飾以外,其他民族民俗文物,如極具觀賞與民俗文化研究價值的織品、繡品、窗花、神台、木雕(如木偶等)、桌椅等珍貴文物在貴州清水江被一車車、一船船地運走,民間其他有價值的民俗文物如生產生活用具;各種歲時用品(如門神、對聯、年畫、老皇曆等);各類傳統工藝品(如皮影、麵具、剪紙、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種傳統兒童玩具;各種有特色的建築構件……都令外國收藏者趨之若鶩,大量民俗文物因此流出境外。

  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例,國人豈有不痛心、不遺憾之理?

  還有民族民俗文物的自然性損失、破壞,工程建設的破壞,移民搬遷的破壞,破的破壞……都使得大量的民族民俗文“文革”“四舊”物損失慘重。

  麵對民族民俗文物生存的如此環境,我們應迅速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在內的民族民俗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的、全麵的、同步的保護和搶救,這樣才能保存好我們文化的多樣性,才能留住我們民族民俗文化的根,才能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因此,筆者呼籲,我們在當前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別忘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之一——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

  三、教訓與反思——別讓民族民俗文物成為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真空和遺憾在一些地方,屬於地下考古的考古發掘工地和考古中出土的文物都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人們紛紛爭取有關項目,不但參與的人很多,而且相關的成果也不少。因此對地下文物的保護也卓有成效。三峽地區的地下文物保護就是這樣,其成效是立竿見影的,這已是眾所周知。

  三峽地區的地下文物雖然得到了及時的保護和搶救,但就三峽地區的整個文物工作來說,也有令人遺憾之處。那就是民間民族民俗文物未能得到全麵的和強有力的保護與搶救。

  三峽地區由於在曆史上和現今社會中都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生息、繁衍的地方,這裏在古代有三苗、群蠻、百濮(濮)、彭、巴、蜀、楚、越、秦等多個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在當今有漢、土家、苗、回、侗、佘、壯、蒙古、白等44個民族和40多萬人口在這裏生活,所以,這一地區有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據《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報告》顯示:三峽地區需保護的文物和文物點多達1282處,其中地麵文物453處。這些文物和文物點包括300餘處表現三峽自然地理和民俗民風特點的廟祠、民居、橋梁等明清建築物,以及諸多的古棧道、古纖道和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等。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三峽民族民俗文物破壞嚴重。據這一帶的老人們反映,興建葛洲壩之前的許多東西,如婦女用的頭巾、繡花的枕套、鞋子、帽子等,現在大多已無法見到;過去的石碾、石磨、石碓等,現在也基本上為機器所代替。過去,這裏有不少村寨就是一個民俗文化的自然村,稍作整理即可成為一座露天博物館,現在這樣的村寨也為數不多了。另據研究民俗文物的枝江市博物館副館長黃道華先生介紹,枝江市自1981年以來,先後進行了四次全市範圍的文物普查,發現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的變化一次比一次明顯。2005年5月,他在編寫《枝江市誌·民俗篇》時,曾對當地民俗文物的消亡時間做過統計。

  其中,由於電力和機械化的普及、新型材料的使用,20世紀70年代,篩麵粉的腳踏羅櫃、雨具中的油紙雨傘、木屐、釘鞋消失;20世紀80年代水車、礱子(糧食脫殼機械)、木製織布機、油燈停止使用,這些東西預計近10年內消亡;具有典型地方特點的捕魚挑擔劃子(雙聯體小舟),預計近10年內消亡;民間手工藝的木雕、石雕、竹編、刺繡,麵臨後繼無人的狀況;晚清至上世紀初期民居及同時期的家具架子床、木案、月牙桌、八仙桌、太師椅、板凳、亮格櫃、兩截櫃等,所剩無幾,預計近15年內消亡。至於晚清至上世紀初期消亡的其他民俗文物可謂不勝枚舉。還有在三峽的移民中,不少人認為陳舊的東西不便於攜帶,丟棄了不少。筆者曾在移民遷徙的地方走訪過,不少移民為圖搬遷的方便省事,把一些有價值的民俗用品扔掉了不少;在建新房和搬遷中,不少人認為過去的東西陳舊落後,於是用時髦的家具取而代之;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中的不少生產、生活、節日、禮儀及婚喪嫁娶中具有代表性、文化藝術性的用具、用品及其中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毀棄、丟失、流失、失傳,而代之以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信仰,像從秭歸遷至上海的移民,不可能將家裏的一切都帶走,不但會丟掉過去的不少家什用具,(包括具有曆史、科學、藝術價值的物品),而且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生活後,一些文化節日、禮儀、習俗、信仰這些承載著多重文化或傳承著文化多樣性的三峽民族民俗文物,包括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都會相應地被新的節日、禮儀、習俗、信仰等文化所逐步代替……麵臨著如此嚴峻的形勢,作為我們文物工作者來說,無不感到愧疚和痛心。可見,三峽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搶救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如今,在全球範圍內都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勢下,對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搶救應該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因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互關聯與滲透的,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必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包括民族民俗文物在內的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俗文物也因此會得到保護和搶救。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種雙向保護意識,而是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割裂開來,不但不能很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民族民俗文化,而且會使這種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整體性的保護難以實現,更會使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搶救錯過一次難得的機會。在過去,由於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重視了古代的和地下的文物,但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地麵民族民俗文物,因此而造成了地麵民族民俗文物的損失和破壞。這種教訓我們應很好地吸取,將地麵民族民俗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同保護和搶救起來,達到保護文化多樣性和整體性的目的。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麵結合,講求實效”原則中,我認為,也適於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