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權相當國

  劉禪即位之初,時之蜀漢新敗,國力虧空,不可不謂是危急存亡之秋。當時西北有少數民族作亂,南有以孟獲為代表的各族人民造反;中原的魏國虎視眈眈,將主力放在陝南;而江南東吳作壁上觀,敵友不明。而政權內部的明爭暗鬥使地形勢更加險惡。

  劉禪的選擇是遵照父親臨終囑咐,“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如此一來,蜀漢軍政大權委於孔明一人,從而平息了蜀漢內部的黨派之爭。這是切實可行的客觀選擇。實踐中,孔明定西羌,平南蠻,聯合東吳,北上伐魏,大展英才。

  這樣雖然逐漸解決了矛盾,卻使諸葛亮成為了前所未有的權相。《三國誌·諸葛亮傳》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李嚴同時也獲“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但在與諸葛亮集團的鬥爭中逐漸處於劣勢。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眾南征,幾乎征發了各派所有力量。這可以視作諸葛亮對個人權勢的檢驗。可能是因為平定南方戰亂是國之大事,李嚴集團沒有對這個安排表示反對。因此到了第二年,諸葛亮集團繼續采取了行動。“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江州屬於內地,戰略地位不如永安。盡管李嚴的軍銜升為前將軍,盡管李嚴表麵上依然節製陳到,東部事務“皆統屬嚴”,但李嚴的實際地位下降了。

  既然如此,李嚴隻好降低姿態,轉而全力經營江州,修築巴郡,希望建立一個能夠與成都相敵的根據地。在此期間,李嚴采取了兩次大的行動。第一是根據《諸葛亮集》的記載,李嚴曾“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漢製,非劉姓不得封王。這完全是李嚴對諸葛亮的一次不懷好意的笨拙試探。諸葛亮馬上回信拒絕說:“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複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在回信中,諸葛亮明確說自己對李嚴這個老朋友來信的不解。一方麵,諸葛亮許諾滅魏之後當“與諸子並升”,意思說統一北方後我們倆共享富貴,給了張空頭支票;另一方麵,諸葛亮又說“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暗示李嚴自己才是頭號托孤重臣,提醒李嚴不得妄動。

  第二就是李嚴要求在川東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設立“五郡巴州”,自為巴州刺史。蜀漢政權真正控製的隻有四川一州(當時稱為“益州”),由諸葛亮擔任州牧。這樣諸葛亮就控製了蜀漢惟一的地方政權。現在李嚴要求將四川一分為二,自己領有一州,以實力對抗在成都的諸葛亮的意圖非常明顯。諸葛亮控製的朝廷自然是斷然拒絕。劉禪是堅決反對這一裂土主張。在後來諸葛亮彈劾李嚴罪名的奏折中,諸葛亮將李嚴的這一主張看作是“窮難縱橫”。

  應該說,李嚴集團的這兩招都是“臭棋”。這可能是因為李嚴本人“腹中有鱗甲”、“性自矜高”、桀驁不遜,還“逞蘇張詭糜之說”、“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對於政治高手來說,李嚴缺乏沉穩敏銳的特性,注定了失敗的命運。這些都堅定了諸葛亮肅清李嚴的決心,奈何條件尚為完全成熟。

  建興八年,李嚴以資曆再升為驃騎將軍。同年,蜀魏在漢中戰事激烈。諸葛亮率大軍坐鎮漢中,以此為契機解決李嚴問題。諸葛亮采取了調虎離山的戰略,要求李嚴率兵兩萬離開根據地江州到大本營漢中抗魏。這既使李嚴失去了根基,也減少了江州發生動亂的可能性。大敵當前,李嚴更是沒理由抗命。深知利害關係的李嚴提出要求,提名自己的兒子李豐擔任江州都督,繼續掌握川東軍隊和根據地。這一次,諸葛亮非常爽快,“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李嚴隻得率軍北上,他忘記了樹倒猢猻散的道理。隻要打倒李嚴,他的殘餘集團注定要灰飛湮滅。

  到了漢中後,“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李嚴擔任了漢中各部隊總監督,這是全權處理丞相府事務的空銜。

  一年後,諸葛亮彈劾李嚴的奏折是這樣評價這次調動的:“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意思是說李嚴借機要挾,而自己忍辱負重。

  建興九年春,諸葛亮進軍祁山,讓李嚴催督糧食運輸。

  祁山戰役持續了半年。到了夏秋交際的時候,“天霖雨,運糧不繼”。《三國誌》記載李嚴“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也就是說,因為連降大雨導致轉運糧草困難(漢中入陝南的山路至今崎嶇難行),李嚴派狐忠、成籓兩個人通知正在祁山一帶與魏軍相持不下的諸葛亮撤軍。諸葛亮如約撤軍。

  史載:“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李嚴在諸葛亮回軍後采取了兩麵手法:一方麵驚訝地說:“軍糧還很充足,為何就撤軍呢?”以此來推卸自己沒有督運好糧草的責任,同時說明是諸葛亮自己無力推進而撤軍;另一方麵,李嚴又向劉禪上表說是:“大軍假裝後退,以引誘敵人追擊再進行打擊。”這就給諸葛亮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

  諸葛亮的對策非常簡單。“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諸葛亮隻是出示了李嚴前後親筆手書信函,李嚴麵對鐵證,隻好認罪受罰。結果,李嚴被徹底打敗,“廢平為民,徙梓潼郡”,徹底退出了政治舞台。他的兒子、江州都督李豐在父親被罷官後,被諸葛亮調到漢中繼承李嚴的工作:督運糧草。李豐最後做官做到了硃提太守。硃提是一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郡。

  劉備劉禪選擇了扶持強人統治的戰略,不得不獨自麵對權相當國的局麵。隨著對軍國大事的深入了解,他對諸葛亮的許多政策有不同意見,尤其對耗費蜀漢全國實力的曆次北伐更是有意見。如諸葛亮要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劉禪就認為“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他的意見是先休養生息,再力行北伐。但鑒於北伐統一中國、光複漢朝是他父親劉備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政壇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一直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對於權相,劉禪始終顧全大局,采取忍讓對策。諸葛亮在主政早期,就安排了董允、向寵、郭攸之等人在宮中內外監督劉禪。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前出師表》就透露了其中的政治鬥爭氣味。如果說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的話語,語重心長,可以當作長者對後來人的諄諄教誨。那麽諸葛亮反複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宜異同”,就是直接幹涉內宮事務,且語氣嚴峻冷酷,違背了君臣應該謹守的規則。不管誰站在劉禪的角度,都很難接受《前出師表》中大人教訓小孩的語氣與腔調。更為嚴重的是,當時的劉禪已非無知幼兒,早到了青春韶華之際,諸葛亮不但不交權,反而繼續耳提麵命。史載“後主益嚴憚之”。

  諸葛亮常駐漢中,致力北伐,而無專心內政。權臣長期大軍在外,又內植親信,犯了君臣大忌。長期以來,諸葛亮不是輔政,而是執政了。

  劉禪對諸葛亮的看法是相當現實的:諸葛亮集團對蜀漢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發展起到了正麵的作用。以諸葛亮為首的執政集團興修水利、規範戶籍、發展外貿、民族和解,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支持。尤其是諸葛亮,客觀上的確集思廣益,為國為民做了大量實事,聲望和擁戴如日中天。諸葛亮集團醉心的北伐事業,刨去意識形態因素不說,實現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的戰略意圖。魏國長期在西線保持消極防禦的戰略。

  為大局計,劉禪隨著諸葛亮日益權重,也更加顧全大體,把繼續支持諸葛亮集團作為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基本決策。君臣不和,必有內變,與國與民都不利。街亭戰敗後,諸葛亮因用人失誤導致損兵折將,自貶三級。劉禪安慰他說:“勝負兵家常事。”不久諸葛亮北伐小勝,劉禪馬上恢複了諸葛亮的職務,維護諸葛亮的權威。

  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死於北伐陣前,享年54歲。

  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此時的劉禪麵臨著重大選擇:如何評價諸葛亮?如何收拾之後的政局?當時就有反諸葛亮的勢力抬頭。比如太守李邈就上書說:“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雖然書中隻是指責諸葛亮擁兵自重,脅迫君臣,但其潛台詞朝臣們都心知肚明。

  不管心中真實想法如何,無論在諸葛亮生前身後,劉禪都采取了支持維護的態度。當諸葛亮靈柩運到成都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裏相迎,追諡忠武侯。對於太守李邈,劉禪將他下獄誅殺,以避免反諸葛亮派係進行“反攻倒算”。但是對於為諸葛亮立廟等過分的建議,劉禪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因此現存成都的“武侯祠”並非諸葛亮的真廟,而是劉備的祠堂。

  如此處理權臣問題,亙古有之。劉禪的行事在曆史上既得人心,也順民意,保證了三角均勢中最弱的蜀漢政局的長期穩定。裴鬆之評價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