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亞伯拉罕·林肯

  馬克思曾經說過:“在美國曆史和人類曆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其實,這兩位美國偉人有著非常不同的性格。如果說華盛頓的標記是他的高尚品德的話,那麽,林肯的標記就是他那無與倫比的人道主義精神。

  林肯的祖先是第一批到新英格蘭的移民,林肯本人生於1809年2月12日。他父親是肯塔基哈丁縣的一位普通農民,家境十分貧寒。亞伯拉罕從小就學會做日常零活,如送信傳話、提水、搬運、劈柴、清掃爐灰。他還得在種著成行豆子、洋蔥、玉米和土豆的地裏鋤草,嚐到手上磨出水泡的滋味。

  亞伯拉罕·林肯

  當他不需要幹活時,每天步行4英裏到學校上學,其實那根本算不上是學校,它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圓木小屋。林肯的第一位老師是位天主教徒,第二位老師曾當過小酒店的老板。他在那裏學會了26個英文字母和10個阿拉伯字碼。在冬天,小林肯在上學時帶一個烤熱的白薯,在路上當作手爐護手,到學校後又當作午餐。由於沒有筆和紙,他常常在家中用木炭在木板上練習寫字,或用木棍在沙地和雪地上寫字,倒也寫得津津有味。

  1816年,林肯全家遷往印第安納州開荒。1818年,他媽媽病逝。同年12月,他爸爸娶了一位繼室。繼母還帶來了3個孩子,他們姓約翰斯頓。

  11歲時,小林肯又有機會上學了,他回憶說:“那裏也有所謂學校,但對教師從來不提什麽條件,隻要會讀、會寫、會算就行了。”他後來還說,他“全部上學的時間加在一起還不到一年”。

  林肯立刻成了一位書迷。他的表弟漢克斯說,“阿貝12歲以後,我從未見到他不隨身攜帶書本。他把書塞在襯衫裏,把玉米餅裝滿褲袋,就耕地去了。晌午時他坐在樹蔭底下邊讀邊吃。晚上回家,他把椅子往煙囪邊一放,背靠著牆就讀起書來。”

  18歲時,林肯已學會造船。有一位農場主金特裏先生,要林肯造一條木船,然後叫自己的兒子和林肯用木船把農產品運往新奧爾良。這是林肯第一次外出闖世界。到新奧爾良後,他們將貨物和平底船賣掉,閑逛了幾天,大開了眼界。回家後,林肯就在金特裏的店內幫工。

  1830年,家中又發生了一起大事,他父親決定再次搬家,這次的目的地是伊利諾伊州,而林肯也從此成了伊利諾伊州人。

  由於林肯已經成年,他決心獨立生活,所以獨自到紐薩勒姆謀生,在那裏當了店員。

  1832年4月,政府在紐薩勒姆招募誌願兵,對付印第安人的所謂侵入。林肯報了名,當了連長,一共打了80天的仗,活捉了對方的首領“黑鷹”。林肯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95元薪餉。

  戰後,林肯仍充任店員、郵務員、測量員,並做零活,包括劈柵欄木條。

  1834年8月,林肯參加了散加芒縣的議員選舉,得票數占第二位。這樣,25歲的林肯就初步走進了政治舞台。他住在“黑鷹戰爭”中的上級軍官斯圖爾特家中,在後者影響下,林肯加深了對法律的興趣,閱讀了大量的法律書籍。

  斯圖爾特的家成了輝格黨的會晤中心,林肯當然也成了輝格黨人。1836年6月,林肯再次競選,成為散加芒縣得票最多的人。同年9月,他參加了律師考試,獲得了執行律師事務的許可證,從而走上了律師的道路。

  林肯決定到斯普林菲爾德開業。但他在那裏並無親友,到達之日,十分狼狽。他在齊舒亞·斯皮德的百貨店前勒住馬,詢問單人用的被褥多少錢一套,斯皮德要價17美元。林肯說,“價錢倒挺便宜,可我沒有現錢。如果你肯讓我賒賬到聖誕節,我又能在這裏順利開業當律師的話,到時我一定如數償還。萬一我倒運,那就隻好一輩子欠你的賬了。”斯皮德後來說:“他那憂傷淒愴的語調不禁使我對他產生了深切的同情。我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憂鬱的麵容。”斯皮德慷慨地叫林肯和他合睡商店樓上的一張大雙人床。他們之間從此結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

  不管在失意時也好,在得意時也好,林肯在對待人的態度上,始終是忠厚誠實的,很難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找到像他這樣的君子。

  從小處說,他與他的繼母就相處得很好,他常常認為他的成就有一部分是受了他繼母的身教。

  當林肯得意後,有一次,他的異父異母弟兄約翰斯頓向他借錢,林肯回了這樣一封信:

  你要我借給你80美元,我認為現在最好還是不借給你。過去我屢次給你微小的幫助的時候,你總是對我說,現在我們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了。可是過不了多久,你就又陷入了同樣的困境。這隻因為你有缺點。自從我認識你以來,我不相信你有哪一天曾經好好幹過一整天活。

  你現在需要錢,我建議你全力以赴為一個願意出錢雇你幹活的人去幹活。為了使你的勞動獲得相當好的報酬。我答應你,從現在起,你勞動每得一元,我就另外再給你一元。這樣,如果你每月做工掙10美元,從我這兒你就可以再得到10美元。

  “你說我如果肯借錢給你,你願意把你的土地轉讓給我,如果還不了我的錢,就放棄土地所有權。胡說!如果你目前有了土地還不能以此為生,沒有土地又如何能生活下去?你一向待我很好,我也不願虧待你。你隻要聽從我的勸告。就會發現它對你的價值比80美元的80倍還要高。”

  這封信充分體現了林肯對待命運的精神:自助然後天助。當然,林肯對社會也是同樣抱有宏觀的仁慈。他寫道:

  社會平等將戰勝社會不平等,無論是英國貴族式的不平等,還是國內奴隸式的不平等。南部人揚言他們的奴隸的日子過得比我們這裏的雇工好。他們說這話是多麽無知啊。我們沒有永久的雇工階級。25年前我自己也是一個雇工。昨天的雇工今天在為自己的利益工作,明天還會雇用別人為他工作。進步,即改善條件,是平等社會的規律。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負擔,有些人想把他們的一份負擔轉嫁到別人肩上,這就成了人類沉重而持久的該詛咒的事。

  自由勞動有鼓舞人心的希望,十足的奴隸製沒有希望。一個奴隸,你不能用鞭子強迫他一天割75磅麻,但是,如果派他割100磅,並答應超額部分完全給他,他就會割150磅。你用希望代替了棍棒。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已經部分放棄了奴隸製度而采取自由勞動製度了。

  1846年,林肯作為輝格黨的候選人參加了聯邦眾議員的競選,他的對手為民主黨的卡特賴,是一名牧師,他攻擊林肯不承認耶穌是神,想以此破壞林肯的聲譽。

  有一次,卡特賴主持了一個宗教集會,林肯也參加了。卡特賴在宣道的中間突然說:“一切願意把心獻給上帝和想進天堂的人,請站起來。”許多人站了起來。稍隔幾分鍾,卡特賴又說:“一切不願下地獄的人請站起來。”這一次,全體男女都站了起來,隻有林肯坐在那裏不動。卡特賴自以為得意,馬上說:“我看到除一個人以外,你們所有的人都表示不願意下地獄。唯一的例外是林肯先生。林肯先生,我可以問問你嗎?你想到哪裏去呢?”林肯慢慢地站了起來說:“我是以一個恭順聽眾的身份來這兒的,沒料到卡特賴先生竟單獨點了我的名。我並不感到我必須像其他人一樣來回答問題。既然卡特賴先生直截了當地要問我想到哪裏去,我願用同樣坦率的話回答,我要到國會去。”

  投票結果,林肯以6340票對4829票獲勝。當然,輝格黨曾為林肯籌200美元供競選之用。林肯最後退回了199.25美元。原來林肯在鄉間競選時必下地幫老鄉耕作或劈柴,以換取派飯。有一天下雨,他未出工,花了0.75美元買飯吃了。

  他在眾議員生涯中(他隻當了一屆)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反對美墨戰爭。他說:“總統發動對墨西哥的戰爭是沒有必要和違反憲法的。”他抨擊當時的總統波爾克:“他發動了戰爭,不斷向前掃蕩,原來估計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使墨西哥屈服,但現在算盤落空,惶惶然不知所以。他最近的谘文中關於戰爭的整個部分,多麽像發燒病人的夢中囈語!”

  正因為林肯是如此咒罵總統的,所以日後當他自己當上總統後,也能非常寬宏大量地忍受別人對他的咒罵。這大概是美國民主中的一個很大的特點。

  林肯的反戰言論引起了好些人的不滿,所以他未能連選連任。他屆滿後又重回斯普林菲爾德當律師。林肯最感興趣的是律師業務。他在當總統後曾對妻子說,他一旦卸任,還要回斯普林菲爾德當律師。

  律師當然要講法。林肯政治學的中心思想就是法治,他有如下一段十分明確的論斷:

  讓每一個美國人,每一個熱愛自由的人,每一個希望子孫後代平安順遂的人以獨立戰爭的鮮血起誓,絕不絲毫違犯國家的法律,也絕不容許別人違犯法律。就像1776年的愛國者用實際行動支持《獨立宣言》一樣,每一個美國人也都要以他的生命、財產和名譽保證支持憲法和法律——每一個人都要記住,違犯法律就是踐踏他的前輩的鮮血,就是撕碎他自己和他子女的自由憲章。讓每一個美國母親對在她膝上牙牙學語的嬰兒灌輸對法律的尊重;讓法律在小學、中學和大學講授;讓它寫進識字課本、綴字課本和曆史;讓它在布道壇布講,在立法機關宣布,在法院執行。總之,讓它成為國家的政治信仰,讓男女老少,富人窮人,各種語言、膚色和條件的人不斷地在法律的祭壇上獻身。

  一旦這種心理狀態普及全國,或者哪怕隻要非常廣泛地在國內流行,一切暗中破壞國民自由的舉動就會失敗,一切企圖就會枉費心機。

  沒有一種冤案是適宜於用私刑來糾正的。任何一件可能發生的事,例如宣傳廢奴主義,都必然符合兩種情形中的一種——那就是,要麽事情本身是對的,應該由全部法律和全體好公民來保護,要麽事情本身是錯的,因而必須由法令來禁止;而無論在哪一種情形下,由私刑來插手都是不必要的、不正當的和不可原諒的。

  林肯作為律師,以誠實為本,拒絕為缺德的事件辯護。他曾給一位想當律師的朋友寫過這樣一封信:

  有一種含糊的流行看法,好像律師必定是不老實的。我說含糊,是因為當我們考慮人們在多大程度上對律師給予信任和榮譽時,他們對不老實的印象未必會非常鮮明深刻。然而這種印象卻是常有的,幾乎普遍存在。選擇法律作職業的年輕人絕不可屈服於這種流行的看法,無論如何要決心做誠實的人;如果你自己覺得不能成為一個誠實的律師,那不作律師也一定要做個誠實的人。如果你在選擇這個職業的時候,預先就同意做一個惡棍,那你還是寧可另外選擇一個職業為好。

  19世紀50年代初,輝格黨逐漸近乎名存實亡。有兩個新興的黨起來替代,一是共和黨,另一個是無所知黨。後者實際上是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的排外主義黨。當人們問其黨員的主張時,答案往往是“我不知道”。因此,人們把它叫作無所知黨。林肯是一名純盎格魯種,該黨有人想拉林肯入黨,林肯作了如下的聲明:“我不是一個無所知黨人,這是肯定無疑的。我怎能是呢?一個憎惡壓迫黑人的人,怎麽能去讚同白人中那些人的意見呢?在我看來,我們退化的速度是相當快的。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是從宣布‘一切人生來平等’開始建國的。我們現在實際上把它讀成‘一切人生來平等,但黑人除外’。若無所知黨掌權,它就會變成‘一切人生來平等,但黑人以及外國出生者和天主教徒除外’。如果真的到了這種地步,我寧可移居到某個並不自詡為熱愛自由的國家去——比如,到俄國去,在那裏專製政權可以赤裸裸地橫行肆虐,而無須摻雜卑劣的偽善成分。”

  林肯終於選擇了共和黨。今天的共和黨把林肯尊為創始人,多少有點勉強,因為實際的創始者是紐約州的一些人。

  1860年,共和黨決定要推一位具有號召力的候選人,而林肯乃得以中選。

  當時,全國最突出的問題是黑奴問題。林肯在奴隸製問題上的聲明獲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他的立場主要包括以下三點:1.他一貫認為奴隸製是錯誤的,不道德的;2.他主張人人生而平等,但並不主張黑人與白人在一切領域內的平等;3.他並不要求在蓄奴州解放黑奴,他隻要求不能讓奴隸製擴展到未來的新州中去。

  1858年,伊利諾伊州的共和黨人推選林肯為參議員候選人,以對抗在職而屆滿的民主黨候選人斯蒂芬·道格拉斯。就當時的聲望而講,道格拉斯要大大地壓倒林肯。但林肯毫無所懼,他與道格拉斯展開了一係列的辯論。

  他說:“我們認為奴隸製是道德上一個極大的錯誤,盡管這並不意味著有權在它存在的地方觸動它,但希望在我們的選票所能及的各州把它當作一個錯誤對待。我們認為,由於對我們自己尊重,對後代和創造我們的上帝負責,需要我們在我們的選票所能及的地方糾正這個錯誤。我們認為那種性質的勞動會損害自由白人——總之,我們認為奴隸製是道德上、社會上和政治上的一個禍害,之所以還要忍耐,僅僅是因為它的實際存在使得我們必須對它忍耐,越出這個範圍就必須把它當作錯誤對待。”

  在1858年競選中,林肯雖然敗於道格拉斯,但他的名聲由此大震。在1860年總統選舉中,一方麵由於林肯本人的威望,一方麵由於民主黨內部的分裂,林肯終於當選了總統。選舉的結果如下:

  共和黨的林肯:1866452票;

  北方民主黨的道格拉斯:1376957票;

  南方民主黨的布雷金裏季:849781票。

  林肯當選的消息傳出後,南方的6個州於1861年2月4日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宣布成立美利堅邦聯政府,選密西西比州的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佐治亞州的亞曆山大·斯蒂文斯為副總統。不久,6個州又擴展到11個州,並遷都於弗吉尼亞州的裏士滿。

  3月4日,林肯在華盛頓發表了他的就職演說,對南北和解作了最後一次呼籲。他說:

  從憲法和法律上看來,聯邦是不容分裂的;按照憲法本身明確賦予我的職責,我將竭盡全力確保聯邦法律在各州都得以忠實執行……我深信這將不會被視為一種恐嚇,而隻會被看成是要實現聯邦的公開宣布的目標:聯邦將依據憲法捍衛和維護它自己。實現這個目標無須流血或使用暴力;除非有人把它強加於聯邦政權,否則絕不會發生流血或暴力行為。

  南方政府沒有理睬林肯的呼籲,4月12日,南方軍隊向薩姆特堡壘發動了炮轟,於是,一場長達4年多的血戰就此開始了。

  林肯的應戰,在當初講,其動機絕不是要解放黑奴,而僅僅是要保衛聯邦。他在1862年致《紐約論壇報》主筆格裏萊的信中十分明確地闡明了他自己的立場。他說:“我要拯救聯邦。我要在憲法指引下通過最簡捷的途徑去拯救聯邦。政府的權力恢複得越快,聯邦就越接近於‘原來那個聯邦’。如果有人認為除非能同時拯救奴隸製否則他們就不願去拯救聯邦,對這種人我是不讚成的。如果有些人認為除非能同時摧毀奴隸製否則他們就不願去拯救聯邦,這種人我也是不讚成的。我在這場鬥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隸製,也不是摧毀奴隸製。如果我能拯救聯邦而不解放任何一個奴隸,我願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隸,我願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願意這樣做。我在奴隸製和黑人問題上做了些事情是因為我相信那將有助於拯救聯邦;有些事我所以克製不做,是因為我認為那將無助於拯救聯邦。如果我認為我做的事情對聯邦的事業不利,我就盡量少做,如果我認為我做的事情對聯邦的事業有利,我就盡量多做。我一旦發現錯誤,就努力克服,一旦發現某些新的觀點是正確的,就立即采納。”

  直到1863年1月1日,出於軍事的需要,林肯終於頒發了舉世聞名的解放宣言,宣布叛亂州內的一切黑人都成為自由人。

  在戰爭的最初兩年多內,北方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其主要的原因是北方將領的才能和指揮比不上南方的將領。按照憲法,林肯是全軍的總司令,但在實際戰場上則另有陸軍司令和海軍司令。林肯所依靠的第一位陸軍司令是麥克萊倫將軍,他稍有才能,但怯於拚刺刀。當時健在的馬克思曾諷刺麥克萊倫將軍有兩大害怕,第一是怕打大敗仗,第二是怕打大勝仗。他曾在攻近南方首都裏士滿時,突然膽怯止步,給敵人以喘息之機,發動突然襲擊,大敗北軍。

  但更可惡的是,此人驕傲自滿,把林肯看作鄉下佬,根本不聽林肯指揮。

  1861年11月的一個夜晚,林肯、國務卿西華德和林肯的年輕秘書約翰·海來到麥克萊倫寓所。仆人說,將軍參加一個婚禮去了,很快就會回來。海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進屋等了約一個小時,麥克萊倫回來了。門房告訴他總統在客廳等他,但他走過總統和國務卿待的那個房間門口徑直上樓去了。他們又等了約半個小時,再次派仆人去告訴將軍,他們仍等著,但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回話,說將軍已上床睡覺了。”

  海寫道:“回家後,我對總統談到這件事,但他似乎並不在意。他說,特別是在這時候最好不要去計較繁文縟節和個人尊嚴。”在另一天,總統又說:“隻要麥克萊倫能為我們贏得勝利,我情願為他牽馬。”

  但麥克萊倫並未給林肯帶來勝仗,林肯忍無可忍,乃於1862年11月5日發表了撤職令:“茲命令解除麥克萊倫少將波托馬克軍團司令的職務,由伯恩賽德少將接任該軍團司令。”

  不久,伯恩賽德證明也不能勝任,於是又換上胡克少將,結果仍然不行,又換上米德少將,這已是1863年。是年7月,南方統帥羅伯特·李將軍進軍賓夕法尼亞,米德在葛底斯堡抵住南軍,打了一場大仗,雙方死傷慘重,李不得不宣布撤退。林肯令米德追擊,但米德膽怯,不敢尾追,李乃得保存實力而退。

  次日,林肯兒子羅伯特看到父親伏在辦公桌上暗泣。他問道:“爸爸,發生了什麽事?”林肯說:“米德將軍放走了李將軍,我們將為此多死10萬人。”

  最後,林肯才找到了一位他真正需要的將軍,那就是在西部取得維克斯堡大勝仗的格蘭特少將。林肯把他召到華盛頓,並加封他為中將。

  但有人控告格蘭特有酗酒毛病。一個由紐約教會人士組成的代表團晉京謁見林肯,他們向林肯申訴述格蘭特是酒鬼,不應委以重任。林肯耐心地聽完了他們的話,然後問道:“請問你們知道不知道格蘭特將軍喝的酒是什麽牌子?”他們說:“不知道。”林肯說:“很遺憾,如果你們能告訴我是什麽牌子,我將購置這種酒,分發給各戰場司令,以便讓他們喝了可以打勝仗。”其幽默如此。

  林肯的幽默往往充滿人性。人們曾把他稱為“赦免人的人”。因為軍隊中開小差的人很多,當地司令往往判以死刑,而罪人家屬就去向林肯求情,並十之八九獲得林肯的赦免。手下將軍們對此很不滿,林肯回答說:“如果我錯誤地赦免一個人,這誠然是不好的,但我畢竟可以重新把這個人召來,補上一槍。相反的,如果我錯誤地槍斃一個人,我就沒有辦法補救。”

  林肯為了接近群眾,一般每周有一個下午專門接見群眾。有一次,來了一個年輕的姑娘,她要求林肯簽一張通行證讓她去南方探親。林肯說:“好,你回去勸勸你的家人和朋友,叫他們盡快放下武器。”然而那位姑娘卻說:“我回去的目的是要鼓勵他們英勇作戰,絕不可氣餒。”林肯大為不悅,姑娘接著說:“學校的老師教導我們要學誠實的林肯,任何時候都不要說謊,所以我不說假話。”林肯轉怒為喜,立刻簽發了一張通行證,並寫上:“請予放行,因為她是一位誠實的姑娘。”

  自從格蘭特擔任司令後,北方軍事大有起色,可以說勝利在望。1864年11月,林肯獲得連選連任。1865年3月4日,他在華盛頓發表了第二個就職演說:

  4年前我就任總統時,人人憂心忡忡,全部思想都集中在一場迫在眉睫的內戰上。人人都害怕這場內戰,人人都設法避免這場內戰。當時我在這裏作就職演說時,竭力想不經過戰爭來拯救聯邦,叛亂分子卻在城裏力圖不經過戰爭來毀滅聯邦——力圖通過談判使聯邦解體,人心渙散。雙方都想避免戰爭。但其中的一方寧願開戰也不願讓國家生存下去,而另一方則寧願應戰也不願讓國家滅亡。於是戰爭就爆發了。

  雙方都沒有預料到戰爭竟會達到目前這樣大的規模,持續這麽長的時間。雙方也都沒有期望衝突的根源會隨著衝突的停止而消除,或甚至在衝突本身停止之前就會消除。雙方都尋求比較容易的勝利,勝利的效果不那麽重要和驚人。雙方都念同一本《聖經》,向同一個上帝祈禱,每一方都祈求上帝幫助自己反對另一方。雙方的祈禱不可能都得到滿足,任何一方的祈禱都沒有充分滿足。

  我們應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一切人抱寬容態度;應堅持正義。因為上帝使我們懂得正義。讓我們繼續努力完成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事業,把國家的創傷包紮起來,關懷那些擔負起戰爭重擔的人,關懷他們的孤兒寡婦——凡是可以在我們中間、在同所有國家的關係方麵帶來和保持公正持久的和平的一切事情,我們都要去做。在格蘭特的大包圍戰略下,南軍司令李將軍不得不於1865年4月9日掛出了白旗,曆時4年多的血戰乃告結束。在戰爭中共死了約60萬人,南北約各占一半。

  正在這全國歡慶的日子裏,林肯於4月14日在福特戲院看戲時被人暗殺。林肯心中的善後和重建計劃乃成泡影,為曆史留下了一段遺憾。

  林肯思想的根源是什麽呢?很簡單,是基督之愛。這種愛是與階級無關的。有人說,自從階級社會出現以來就沒有了人類的愛,隻有階級的愛。但曆史已經顯示,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

  林肯實踐的就是全民的愛。這是不爭的事實。林肯極力反對任何報複。反對以恨對恨。

  他在1865年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說:“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一切人抱寬容態度。”請注意,這兒說的是任何人和一切人,這兒的“人”是不分敵我的,更不分什麽階級。當林肯被問到將如何處置傑弗遜·戴維斯(南方邦聯的總統)時,他講了如下的故事(講故事是林肯的拿手好戲):“當我在印第安納還是個小孩的時候,看到一個男孩用繩子牽著一頭浣熊。我問他在幹什麽,他說:‘爸爸昨晚捉到六頭熊。除了這個可憐的小家夥之外,都被他殺了,爸爸叫我把這頭小熊看守住,我真怕爸爸回來時會把它也殺了。’我說:‘那你為什麽不把它放走?’他說:‘要是我放走,爸爸會把我揍死的。但如果它自己跑掉,那就沒有事了’。”林肯接著說:“如果戴維斯自己跑掉,那就什麽事也沒有。但是如果我們逮住了他,而我又把他放走,那麽,‘爸爸會把我揍死的’。”

  1865年4月14日,林肯被刺身亡。這時戴維斯正因戰敗而在逃亡途中,他聽到林肯死亡的消息後,不但沒有高興,反而歎息道:“我們在敵人的宮廷中少了一位朋友。”林肯的死敵的這一句話,是對林肯的人道主義的最好評價。

  黑人領袖弗裏德裏克·道格拉斯寫道:“我永遠不會忘記他慈祥的臉容、含著淚水的眼睛,還有他反對采取報複性措施時的顫抖的聲音。他說:‘這種措施一開始實行,我就不知道如何收場。’”

  林肯夫人曾說:“他從未參加過任何教派,但我仍然相信他天生是個篤信宗教的人。”朋友威廉·赫恩登寫道:“沒有一個人信仰天主——上帝——比林肯先生更強烈或更堅決。”

  林肯曾說:“除了家庭的關係以外,人類之間的同情心這條最堅強的紐帶應該把一切民族、一切語言和一切血統的全體勞動人民聯合起來。當然這不應當導致對財產的宣戰。財產是勞動的果實,是世界上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美好東西。”

  林肯研究專家桑德堡評論林肯的現實功績說:

  數以千計的評論一致公認,林肯本身體現了兩種成果——解放和聯邦,林肯所領導的這兩個事業使這場戰爭贏得了勝利。黑人被當作財產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鼓吹脫離聯邦的州權論被掃進了垃圾堆,現在黑人可以從一個他們過著悲慘生活的地方遷移到另一個他們也同樣要過悲慘生活的地方去——法律已允許他們遷移了。現在黑人讀書已不再算是一種罪行,同樣,教黑人讀書也不再受到法律的製裁了。

  現在,正如林肯曾保證過的那樣,限製向西部移居的一整套桎梏和枷鎖也都被粉碎了。許多自耕農由於政治上的爭吵曾經受阻,現在可以前往了。聯合太平洋鐵路可以開始鋪軌了,企圖扼殺它的種種互相傾軋的現象已煙消雲散。北部的工業、金融和運輸業幾乎能以一種爆炸性的力量,不受約束地突飛猛進了。這一切都應歸功於這場戰爭。現在,這場戰爭還結出了一個豐碩的成果,合眾國將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

  在戰爭的濃煙和惡臭中,在戰爭的樂曲和美好的憧憬中,林肯也許比許多偉大英雄人物中的任何其他人都站得更高。這是許多人心裏的想法。然而在林肯看來,偉大的英雄是人民。即使他千百遍地說他僅僅是人民的工具,那也不嫌多。還有一件事人們可能沒有給以充分的估價:林肯是一名沒有上完小學的自學者,但他的文采卻得到了全世界人士的讚譽。桑德堡說:林肯以英語的力量和純樸無華作為英語大師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法國研究院、愛默生、洛厄爾、英格索以及許多英美評論家都同意這點。在他那個世紀裏,沒有一個人闡述一個命題能比他更精確簡潔。他那生動的表達方式、恰到好處的精彩比喻、給人啟迪的詼諧雋語、對敵人不合邏輯的無情揭露,所有這些即使對一個學問高深的人來說也是值得注意的,而對於這位沒有受過教育的荒野的兒子來說就更加了不起。

  不用說,最膾炙人口而令全世界學齡兒童背誦不已的是他的《葛蒂斯堡演說》:

  87年以前,我們的先輩們在這個大陸上創立了一個新國家,它孕育於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現在我們正從事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說以考驗任何一個孕育於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則的國家是否能夠長久存在下去。

  全世界將很少注意到、也不會長期地記起我們今天在這裏所說的話,但全世界永遠不會忘記勇士們在這裏所做過的事。

  毋寧說,倒是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應該在這裏把自己奉獻於勇士們已經如此崇高地向前推進但尚未完成的事業。倒是我們應該在這裏把自己奉獻於仍然留在我們麵前的偉大任務,以便使我們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那種他們已經完全徹底為之獻身的事業;以便使我們在這裏下定最大的決心,不讓這些死者白白犧牲;以便使國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並且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

  林肯的自學中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他在初任律師時口袋中總裝著一本書,那就是歐幾米德幾何,他完全靠自學學通了平麵幾何,並在辯論中別開生麵地運用平麵幾何推理議論生活小事一直到國家大事。

  舉例說:他的內心是反對奴隸製的,但個人的情感絕不能代替政策,他的政治主張是:保護聯邦,不是要摧毀奴隸製度。他隻想防止奴隸製向任何一個準州發展。於是他使用了如此的推論:“若是我看見一條毒蛇伏在路旁,我就要拿起棍子把它打死。但若是我看見一條毒蛇伏在我孩子床上,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必須考慮我沒有打死蛇反而傷了我孩子的可能性。若是我看見蛇在人家孩子的床上,問題更複雜了。但若有一張新床,有人在床上放一堆蛇,那我毫不遲疑,堅決要舉起鐵棍把它們消滅。”

  此外,更有人認為林肯偉大之處在於他的人品,那就是超階級的誠實。世界上似乎沒有一個誠實的政治家,但無論如何,林肯是一個例外。他不但對自己人誠實,而且對敵人也誠實。林肯之所以為林肯者,即在此也。

  黑人領袖道格拉斯說:“我得出一個結論:盡管亞伯拉罕·林肯集偉大、明智和雄辯於一身,他還是不會以偉大的亞伯拉罕、明智的亞伯拉罕或雄辯的亞伯拉罕傳於後世,他將以誠實的亞伯拉罕傳於後世。他將與華盛頓的名字並列地寫在我們這個廣闊世界的每一個地方而不至於貶低後者。”

  林肯還有一句名言:

  你可以在全部時間內欺蒙住部分的人;你也可以在部分時間內欺蒙住全部的人;但你不可能在全部時間內欺蒙住全部的人。

  美國最受人尊敬的總統當然要推喬治·華盛頓和亞伯拉罕·林肯了,但尊敬與喜愛有別,尊敬較多地出於理智,而喜愛則較多地出於感情。因此,就喜愛而言,最受美國人喜愛的恐怕是西奧多·羅斯福。討人喜愛需要魅力,在這一點上,能與西奧多相比的是約翰·肯尼迪,不幸的是,肯尼迪在任內被刺,沒有能充分發揮其魅力。

  西奧多·羅斯福,1903年1858年,西奧多·羅斯福出生於紐約的一個上層階級家庭。從他的姓,就可以看出他的祖先是荷蘭人,紐約最早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是一個著名的填海造地的民族,羅斯福家人也多少獲得這種不怕艱苦、務求取勝的性格。

  西奧多雖然出身豪富,但身體十分衰弱,因此,從小就開始了一場向老天爺奪取健康的鬥爭。在父親指導下,西奧多從事了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其中包括請日本老師教柔道(西奧多後來相當看得起日本人,可能與此事有一點關係)。因此,當他1876年入哈佛大學時,已成了一名身體結實的運動健將。羅斯福並沒有進過什麽正規的中小學,他的初級教育是由家庭教師教育完成的,這也可從側麵推斷其家庭之富裕程度。

  1880年6月30日,羅斯福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在同班177人中名列第21.1881年10月,借助他家族的威名以及靠他本人的活動,23歲的小青年,獲選為紐約州第二十一選區的共和黨州議員候選人。他的口號是廉潔政府(pure government),並接著以3490對1989票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他共連選連任3次,也在這一時期,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1812年的海軍戰役》。1886年,海軍部曾下令每一艘美國軍艦上必須置備該書。

  羅斯福為什麽要提廉潔政府?原來自內戰結束以後的格蘭特將軍政府起,美國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方麵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空前大發展,另一方麵則是政治和社會道德的空前腐敗,這就是馬克·吐溫所詛咒的“鍍金時代”。物極必反,針對這種情形,興起了改革的要求,於是,由新聞記者帶頭,掀起了一個到處揭蓋子的所謂“扒糞運動”。年輕、血氣方剛的羅斯福自然不能不“揭竿而起”,要出來反一反臭名昭著的黨老板製度。

  羅斯福是靠共和黨進議會的,而且他本人也一直宣稱他是一名堅定的共和黨人,但他又同時說他的政治主張是獨立的,不受黨派影響。這就使他陷入了一個政治上的“四不像”地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