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四庫全書》——匯聚天下名士名作

  開始編撰及成書時間:1772年開始編撰,1782年成書

  距今年代:200多年

  文化價值: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

  《四庫全書》的編撰

  《四庫全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它的成書基礎是乾隆初年學者周水年的“儒藏說”,此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響應。乾隆三十七年時,安徽學政朱筠提出了《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就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

  要編撰《四庫全書》,隻靠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首先就要從社會上廣泛征集圖書。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結束,曆時七年之久。為激勵人們踴躍進書,朝廷還製定了很多獎勵政策,如獎書、題詠、記名等。最後,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征書工作圓滿完成,共征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一些私人藏書家也進了不少書。

  第二步就要對征集上來的圖書進行整理分類。最好的著作為應刻之書,這些著作不僅要抄入《四庫全書》,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泛流傳;僅為合格、可以抄入《四庫全書》的即為應抄之書;而不合格的、不能抄入《四庫全書》,隻在《四庫全書總目》列出其名,歸入存目的則為應存之書。經四庫館臣鑒定,應存之書共有6793種、93551卷,相當於收入《四庫全書》著作的近兩倍。最後,對於應抄、應刻的著作,還要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就要進行一係列加工。首先要由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然後送呈纂修官複審,經纂修官認可後再送呈總纂官三審,三審之後,送呈禦覽,由皇帝最後定奪。

  第三步是抄寫全書底本。抄寫人員最初由保舉而來,但是這個辦法滋生了很多行賄受賄的不正之風,所以後來又改為考查。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貼出告示,應征者報名後,令其當場寫字數行,擇優錄取。這種方法雖較保舉法優越,然亦有不便之處,因此最後又改為從鄉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淨者予以錄用。這樣,先後選拔了近4000人擔任抄寫工作,每天至少可抄60餘萬字,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底本的需要。

  最後步驟是校訂,這也是一道關鍵性工序。為此,四庫全書館還製定了《功過處分條例》。按照其中規定,在每冊之後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一書經分校、複校兩關之後,再經總裁抽閱,最後裝潢進呈。這種明確的分工對保證《四庫全書》的質量起了重要作用。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同時,還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其中,《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與《四庫全書》相同。

  《四庫全書》的編撰前後曆時十年,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書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餘冊,約10億字。相當於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書名來曆因其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又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由於《四庫全書》由當時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敕編,因此,全書的內容必然要適應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需要。所以,朝廷在《四庫全書》的成書過程中大興“文字獄”。根據相關記載,當時的全毀書達2400多種,抽毀書400多種,鏟毀、燒毀書版七八萬塊。同時,《四庫全書》的內容也突出儒家文化的地位,把儒家著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輕視科技著作,隻收錄了農家、醫家和天文算法類的少數科技著作;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圖書正文有刪節或篡改。因此有人批判《四庫全書》的成書過程是“寓禁於征”,但《四庫全書》的編撰還是在客觀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並開創了中國書目學,確立了漢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作為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庫全書》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與文物價值。

  這樣一部宏大巨著能夠順利完成也得益於當時安定的社會環境。時值康乾盛世,沒有戰爭的紛擾,所以皇帝才有心情和精力來全力支持《四庫全書》的編撰,四庫館臣也才能夠在書案前一坐十年。《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所需經費難以計數,這些資金的來源,也由清廷一概包攬下來,這同樣是由於國力的雄厚。

  《四庫全書》的流傳

  為存放《四庫全書》,乾隆皇帝效仿“天一閣”建造了南北七閣。1784年,先後有四部《四庫全書》抄寫完畢並裝潢進呈。這四部全書分別珍藏在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和文津閣,即“北四閣”。1782年7月到1787年抄寫的三部,則分貯江南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珍藏,也就是所謂的“南三閣”。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有璽印。

  《四庫全書》雖然在成書之初享受了皇家待遇,但是後來同樣飽經滄桑,有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陷鎮江,火燒文宗閣,所藏《四庫全書》損失慘重;隨後的太平天國運動中,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的兩部《四庫全書》蕩然無存;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文源閣《四庫全書》全部化為灰燼;杭州文瀾閣藏書樓在1861年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於1881年再度入藏修複後的文瀾閣。因此《四庫全書》現在隻存三套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地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於上世紀50年代由中央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

  《四庫全書》可以稱得上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從中可以找到中國文、史、哲、理、工、醫等所有學科的源頭和血脈。《四庫全書》的成書過程凝聚了全國有識之士的心血,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不為它的編撰作出貢獻,從那時起,《四庫全書》無可替代的地位就已經確定了,時至今日,縱使它有著很多的不完善,但仍是國人奉為圭臬的國之瑰寶。

  《續修四庫全書》

  《續修四庫全書》是我國大型叢書《四庫全書》的續編,此工程於1994年開始啟動,到2002年4月完成,曆時8年,編撰1800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續修四庫全書》的收錄範圍既包括對《四庫全書》成書前傳世圖書的補選,也包括《四庫全書》成書後著述的續選。補選之書主要是被《四庫全書》遺漏、摒棄、禁毀,或列入“存目”而確有學術價值的圖書;《四庫全書》已收而版本殘劣,有善本足可替代的書籍;戲曲、小說中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以及乾隆中期至辛亥革命之間,各學術門類和流派的代表性著作;清後期以魏源、龔自珍直至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為代表的“新學”著作。此外,新從海外訪回而合於本書選錄條件的古籍,以及新出土的整理成編的竹簡帛書也酌予選收。

  《續修四庫全書》是繼18世紀清朝編修《四庫全書》後,又一次在全國範圍內對中國古典文獻進行的大規模整理,收書5213種,大致匯集了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續修四庫全書》仍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用綠、紅、藍、赭四色裝飾封麵,16開本、精裝1800冊,分經部260 冊、史部670冊、子部370冊、集部500冊。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