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永樂大典》——包宇宙之廣,匯古今異同

  開始編撰及成書時間:1403年開始編撰,1407年成書

  分布範圍: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單位

  距今年代:600餘年

  文化價值: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借群臣之力,成浩瀚典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清君側”之名舉兵反抗朝廷,發動“靖難”之役,曆時四年,最終奪取了建文帝的位置,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改年號為“永樂”。奪取帝位以後,為炫耀文治,獲得天下臣民的認可,朱棣即命大學士解縉組織有才學之人,係統收集天下古今書籍,編纂一本大型類書。

  解縉領會聖意,馬上召集了147人開始編撰此書,並於次年11月完成,初名《文獻大成》。但是,永樂帝對匆匆編撰出來的這本書並不滿意,他認為裏麵收錄的書籍太少,記載也太簡略,於是在1405年下令重修。這一次的編撰工作可謂聲勢浩大,不僅任命解縉、姚廣孝和鄭賜三人監修,還增設了副監修以及正、副總裁二十餘人,並在全國征集了兩千多人以充實編修隊伍。編撰過程中,還啟用了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另外還指派官員奔赴各地去采購所需圖書。這樣,到1407年,全書終於大體定稿,明成祖朱棣將其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並親自撰寫了序文。當時,明成祖還想將《永樂大典》刊刻,但是由於耗資巨大,隻好作罷。於是,永樂帝又從全國找來一批善於抄寫之人,用毛筆工楷清抄此書,由皇帝親自把關。1408年冬,《永樂大典》終於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著名的經史子集以外,還有哲學、文學、曆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稱得上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後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並保存了文獻的原貌,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被稱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還要早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類似於今天字典的拚音檢字法,非常清晰,易於查詢。全書總的體例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分列很多單字,單字下詳細注明了該字的讀音、字義,並列出它的篆、隸、草、楷等各種字體,並隨字記載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奇聞逸事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麵的內容。《永樂大典》對於典籍資料的收錄,本著“一字不易”的原則,把原書的整段、整篇甚至整部都編入書中,很多已經失傳的書籍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永樂大典》全書采用印有朱絲欄的上等白宣紙,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書中還有許多插圖,名什器物、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製,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書麵為硬裱,由黃布封包,顯得典雅莊重。

  每冊《永樂大典》長50.3厘米,寬30厘米,厚約2厘米。其搜羅之廣泛、篇幅之宏偉對我國曆史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堪稱皇皇巨著。

  《永樂大典》的流失經曆

  《永樂大典》自編成後,就被收藏在南京的文淵閣。至今,600多年過去了,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永樂大典》也不過隻有800餘卷,400冊左右。這個數字還不到原書的4%,那其餘的96%是怎麽遺失的?

  由於《永樂大典》藏於深宮禁地,明朝曆代史書上很少見到關於它的記載,《永樂大典》的下落也就成了一個謎案。在零星的史籍介紹中,我們大概可以梳理出這樣的一個過程。永樂十九年,北京紫禁城落成,永樂帝遷都至此。這時,《永樂大典》的原稿仍藏於南京文淵閣,並在明代中期毀於一場宮中火災。而正本則被永樂帝帶到了北京,藏在宮中的文昭閣。弘治帝時,《永樂大典》曾被查閱。嘉靖三十六年時,宮中大火,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毀,《永樂大典》也險遭厄運。據史書記載《永樂大典》是嘉靖帝“殊寶愛之”的珍品。登基以來,他一直將其作為必備的參考經典,並時常在朝廷上引用。這次大火中,嘉靖急命左右登文樓,搶運《永樂大典》,一夜中下諭三四次,足見《永樂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當時嘉靖帝即有意“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嘉靖四十一年秋,副本抄寫工作開始,持續6年,隆慶元年才完成。這樣,《永樂大典》就有了正、副兩部。但明朝滅亡以後,《永樂大典》正本卻神秘消失了。

  曆史的車輪很快轉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一天,徐乾學、高士奇等官員推開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大門,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一直下落不明的《永樂大典》就放在這裏。這是《永樂大典》自明末之後首次重現於世。但當時已經發現缺失了1000多冊,雖經多方調查,仍然沒有找到。道光以後,《永樂大典》被視為無用之物,束之高閣,一些官員也開始趁機偷竊。據清人繆荃孫記載:翰林院的一些官員的偷書伎倆極為巧妙。他們一般選擇在冬天進行偷竊,官員早上進翰林院時隨帶棉袍一件,不穿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狀如兩本《永樂大典》大小。當夜晚降臨的時候,他們將兩本《永樂大典》包入包袱裏,卻把原本包在包袱裏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員見到早上曾帶包袱而來,晚上帶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另據記載,光緒年間一位翰林侍讀文廷式,一人就盜走100多本《永樂大典》。文廷式死後,這些書又被其後人出售,賣給洋人或者古董商。就這樣,《永樂大典》大量流到民間。

  光緒二十六年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翰林院也淪為戰場,兵火肆虐。那些極為重要的古版書籍就在大火中被一點一點吞沒。侵略者無所不用,他們不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甚至將寶書代替磚塊用來構築工事。更有甚者,當炮車陷入泥濘時,竟把《大典》墊在車輪下。這場災難過後,《永樂大典》喪失殆盡,僅存的數百冊也散落世界各地,國內僅剩60多冊。

  1912年,京師圖書館收藏了這僅剩的60多冊《永樂大典》,並在此基礎上四處找尋、廣泛征集,到1934年,京師圖書館的《永樂大典》藏書量已達93冊。“九一八”事變後,華北局勢動蕩,為保護文物,北平圖書館將《永樂大典》幾次轉移,並在上海成立北平圖書館上海辦事處負責管理。

  1937年“八一三”事變,上海淪陷,部分《大典》在太平洋戰爭以前被運到了美國,由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為保管,後於1965年轉運台灣地區,現存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沒有運到美國的部分《大典》則在抗戰勝利後運回北京。

  新中國成立以後,《永樂大典》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妥善保存,一些藏有《大典》殘本的個人也紛紛捐獻,加上蘇聯國立圖書館歸還的52冊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歸還的3冊,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永樂大典》已達221冊,是世界各收藏地中數量最多的。

  然而,世界各地所藏《永樂大典》均為嘉靖後期重抄的副本,正本的《永樂大典》卻一直沒有發現。目前,對於《永樂大典》的下落主要有四種說法:在南京毀於大火;清嘉慶年間失火於乾清宮中;被一同焚毀於明末文淵閣;藏在嘉靖皇帝的玄宮裏。

  曆史上的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尤其是燕王朱棣與寧王、晉王等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以致朝廷孤危。建文帝朱允即位後,采取大臣齊秦、黃子澄的建議立意削藩。燕王朱棣反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以為國“靖難”(即靖禍難之意)為名,誓師出征,是為“靖康之役”。

  這次戰爭以燕王朱棣勝利告終。公元1403年,朱棣攻下南京,自即皇帝位。朱棣稱帝後,屠殺了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並實行族誅之法,族人中男性無論長幼皆斬,妻女發教坊司,姻黨悉戍邊。朱棣還恢複了前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製,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複祖訓。此後,朱棣繼續實施削藩政策,並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後又遷都北京,使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以上各說皆有依據,但我們還是期望《永樂大典》正本沒有焚於火中,而是深藏在某個秘密的地方,等待著後人的發現。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