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曾侯乙編鍾出土秘聞——世紀強音,響震寰宇

  發現地點:湖北隨州城郊

  發現及發掘時間:1977年9月發現,1978年開始發掘

  距今年代:2400多年

  考古地位:是我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

  出土一波三折

  1977年9月,湖北隨縣的一支駐軍準備擴建營房,施工地點就選在了東團坡山岡上。可是,就在他們鏟坡平地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片與地麵顏色不同的“褐土”。部隊所在文管所副所長解德敏意識到:出現如此大麵積的異常土層,可能地下有古墓。他把情況匯報給了隨縣縣委,但未引起重視,施工繼續進行。第二年2月,褐土層中挖出了2米多長、1米寬的長方形大石板,解所長又一次向隨縣縣委做了匯報。縣裏派文化館副館長王世振來到現場,王世振初步判定下麵是座古墓,遂向襄陽地區文化館報告。3月份,接到報告的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隊長譚維四率隊赴隨縣實地勘測。

  勘探結果發現:這片“褐土”是個麵積達220平方米的超大古墓,比馬王堆漢墓還要大6倍。勘探結束緊接著就開始發掘,考古隊首先清理現場,然後決定起吊墓葬槨蓋板。可是,墓葬中的47塊槨蓋板均由60厘米見方的梓木做成,最長的達10.6米,重約4噸。這給起吊工作造成了很大難度。最後,動用了黃河10噸大吊車才得以成功。槨蓋板揭開後,人們發現:地宮中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了3米深的渾水裏,水麵上浮著一些亂七八糟的棺木。工作人員隻得往外抽水,隨著水麵的下降,三段橫梁和一根木柱慢慢出現。順著橫梁往下摸,讓人們驚喜的事情出現了,水下有一排編鍾!令人遺憾的是那根木柱,它是古樂器“建鼓”的支架。木柱貫穿鼓身垂直於地麵,當被發現時,它已在水中浸泡了兩千多年,隨著積水逐漸被抽去,鼓身脫離了水的浮力,受腐蝕的木柱再也無法支撐鼓身的重量折斷倒地。這是此次考古過程中的一大損失。

  墓中的積水還引發了考古人員的爭論。因為,在勘探之初,曾在墓中室上方的槨蓋板上發現一個80厘米見方的盜洞。根據現場遺留的一些盜墓工具分析,盜墓時間大概在戰國晚期至秦漢。那麽,墓室積水是否因盜洞造成的?墓中的文物又是否完整呢?這個爭論持續了20多年,直到2003年,根據有關專家對墓區地下水情況的研究表明,曾侯乙墓在埋藏後不久地下水就已經滲入,而且千百年來始終保持在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盜洞則發生在墓室內積水形成之後,由此可以推斷盜墓賊當年無法進入墓室,墓葬中的文物應該是完整的。

  到1978年5月,墓室積水終於被抽幹,曾侯乙編鍾完全從水中露了出來。文化部文藝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家黃翔鵬、王汀等人立即對出土的全套編鍾逐個進行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鍾音域跨越了5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為體現曾侯乙編鍾的價值,1978年建軍節,曆史上唯一一場曾侯乙編鍾原件演奏音樂會在駐隨炮師某部禮堂舉行。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鍾重新奏響了它那雄渾而又浪漫的千古絕響。音樂會在《東方紅》的樂聲中開始,然後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音樂會在《國際歌》中落下帷幕。這場音樂會共進行了兩個小時,當演出結束時,人們一時無法從那種震撼中回過神來,現場在數秒寂靜之後,才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許多人早已熱淚盈眶。

  這次音樂會過後,在國家文物局主持下,曾侯乙編鍾複製工作展開。1984年7月,全套曾侯乙編鍾複製成功。1997年香港回歸之日,曾侯乙編鍾的雄壯樂聲飄蕩在維多利亞海灣的上空,奏響了中華民族的世紀強音。如今,曾侯乙編鍾原件、尊盤及同時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都被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內。

  在65件全套曾侯乙編鍾裏有一件最顯眼的大鍾,它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懸掛在巨大的曲尺形鍾架最下層的中間。重要的是,鍾的鎮部刻有31字銘文,銘文的內容沒有一字是涉及樂律方麵的。這說明此鍾與曾侯乙編鍾原本不是一套,應該是下葬時臨時加進去的。學者們還發現,它代替下層最大的一件編鍾掛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顯示了它的重要性。

  銘文中的內容記載了這個大鍾的來曆。原來,這是楚國送給曾侯乙的禮物。據曆史記載,楚昭王十年,吳王闔閭和他的同胞兄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國,五戰獲勝,最後攻破了楚國的都城。破城之時,楚昭王慌忙從郢都逃走,到雲夢澤時,被吳軍射傷。經過幾番輾轉,楚昭王逃到了隨國,即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隨”。吳王闔閭聽說了,立即率兵追到隨國。這時曾侯乙保護了楚昭王,楚昭王因此感激不盡。後來,楚國援軍趕到了,大敗吳軍,吳王隻好帶兵離開了楚國,楚昭王終於得以保全性命,回國複位。楚惠王(即楚昭王的兒子)即位以後,為報答曾侯乙的救父之恩,就將此鍾送給了他,以表達兩國的友好之情。

  曾侯乙編鍾欣賞

  編鍾是古代打擊樂器,也是象征擁有者權位的禮器,主要流行於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編鍾的懸掛方式有三種:上層鍾用插掛式,以插銷入揮、串鉤鍾鈕;中層鍾用鉤掛式,掛鉤為框架鉤和焊鉤兩種;下層鍾用環掛式,掛鉤有爬虎套環和雙杆套環兩種。

  曾侯乙編鍾共8組65件:上層3組19件為鈕鍾;中層3組33件為南鍾,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共12件,另有1件。其中,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1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鍾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鍾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8公斤。

  該編鍾的鍾架相當高大,左短架長335厘米、高273厘米,中、右長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鍾架由兩堵立麵垂直相交。兩麵長短不同。7根彩繪木梁呈曲尺形,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鍾架分為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鉤多達246個。鍾及架、鉤上還有銘文近4000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全部甬鍾的記事銘文均為“曾侯乙作持”5字,標明了鍾的所有者。鍾的銘文則記載楚王熊章為曾侯乙鑄宗彝一事。標音明文標示了鍾的懸掛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音的名稱,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係。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係。鍾銘所見律名28個、階名66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這套編鍾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

  全套編鍾的音域非常寬廣,每件鍾均有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同時擊發,亦可分別擊發,證實了中國古編鍾每鍾雙音的規律。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低音深沉渾厚、中音圓潤淳樸、高音清脆明快,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

  全套鍾及鍾架銅構件都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各有不同。上麵還有人、獸、龍、花和幾何等紋飾,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

  曾侯乙其人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代約為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433年之間,是戰國時期南方小國曾的國君。其登基為王應在公元前463年前後,在位約三十年。史籍上找不到關於曾侯乙的任何記載,關於他的情況很多來自於曾侯乙墓的發掘。其墓葬中除了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尊盤等鑄造精良的青銅器,還出土了大量兵器。關於他的生卒年代等都是通過考證銘文以及對墓主人骨骼進行鑒定得來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