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父親的言傳與身教

  小魏征出世後,魏宅的仆人們發現,好心的老爺更慈祥了,眉宇舒展,平時不苟言笑的他,而今卻常來田間地頭和下人拉拉家常。大家希望,這又是個征兆,小主人必將給魏宅帶來好運,他們期待著。

  魏長賢確實由衷地高興,他覺得人生有了寄托,生活充滿新的意義。他回首自己的一生,不禁慨歎生不逢時。北魏分裂,東魏、北齊相繼覆滅,統治階層你爭我奪,王朝像走馬燈一樣不斷更迭;武夫當道,暴力橫行,深受儒家傳統教育的魏長賢,實在不願為這等人獻身效力。盡管在東魏、北齊他曾先後在王室權貴元義、高淹屬下短期任職,但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本意,後來參加射策,成績優良,被任命為著作佐郎,掌撰寫國史,官職雖卑,他還比較滿意,可以借職務之便,飽覽秘書省所藏資料,他想總結前朝成敗得失,完成一部《晉書》,這既是他的理想,也是繼承父親的遺誌。然而,他的計劃因一次意外的政治打擊而擱淺了。

  那是在河清間(562-564年),他任史職已經5年,而北齊自建立以來,王室連續發生變故,朝廷動蕩不安,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魏長賢位卑未敢忘國憂,愁腸百結,終日不安,想皇建、太極元年(560年、561年),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即位之初,都曾發布詔書,要求忠誠正直之士對國事成敗、施政得失各抒己見。魏長賢以為,既已委質於人,自當致身所事,於是毅然執筆上書,暢論時政,這一下便冒犯了權貴,他的意見不僅沒被采納,反而被趕出京師,貶到上黨屯留(今屬山西)去做縣令。屯留處萬山之中,偏僻閉塞。春秋時,晉平公曾將衛國的使臣孫蒯拘押在此,就是因為這裏山路崎嶇,不便與外邊聯係。這裏耕地少而磽薄,農民常年勤苦,收獲卻不及其他郡縣的一半。在那樣的貧困山區做地方官,其施政的繁難和生活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唯使魏長賢稍感慰藉的是,屯留是東漢直臣鮑永的故鄉。鮑永的父親鮑宣,西漢末任司隸校尉,掌察京師百官非違,諸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論尊卑,無所不糾,又統畿輔七郡,兼中央監察與地方行政於一身。鮑宣不避權貴,敢於抗爭,因事得罪丞相,被捕下獄,將判死刑,太學生千餘人到皇宮門前請願,為鮑宣申訴,掀起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古代學生運動,宣得免死罪,處以髡鉗(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剃去頭發而用鐵圈束頸)。鮑宣本渤海高城(今河北鹽山東南)人,被刑後徙居上黨屯留,鮑永便出生在這裏。後鮑宣因反對王莽篡漢遇害,時鮑永在本郡任功曹(漢地方官的屬吏有功曹史,省稱功曹,掌考察記錄功勞),王莽指使他的爪牙擬將鮑宣子孫一起除掉。上黨太守感鮑宣忠直,為國獻身,不忍見他的後代無辜受戮,極力保護,得免於難。24年,鮑永參加更始帝劉玄領導的反對王莽的抗爭,領兵作戰,累建戰功,封中陽侯。劉雲被害後,光武帝劉秀召見鮑永,拜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太守,頗有政績,封關內侯,遷揚州牧。建武十一年(35年),光武帝劉秀以鮑永繼父職任司隸校尉,時皇叔趙王劉良驕橫,肆意淩辱京師城門守衛,鮑永斷然彈劾,朝廷上下大為震懾,再沒有人敢擅作威福。光武帝也常告誡他的皇親國戚,應該收斂些,不要受到鮑永追究。20年後,中元三年(56年),鮑永的兒子鮑昱又被任命為司隸校尉,並令鮑昱發布文書時署名鮑司隸(當時慣例官府發文書隻書長官職務而不著長官姓氏),光武帝劉秀專門對這事作解釋說:“就是想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忠臣的兒子又任司隸校尉了。”鮑昱在職,亦有父風,享譽當時。鮑氏一門,祖孫三人先後相繼拜司隸校尉,職掌監察,正道直行,執法公允,權貴懾服,多少年來一直為人欽敬,特別是屯留人更引以為榮。魏長賢想能去一代直臣故裏任職,探訪前賢舊居,追懷先哲風範,這對處於困境中的自我正是有力的鞭策和鼓勵。他感到渾身充滿了新的力量,決定把家室留在京城,帶上幾名仆從坦然地踏上了去屯留的山路。

  到屯留不久,連續得到親朋好友來信,有關切,有安慰,有開導,有勸勉,也有個別責難,說他不識時務,國家大事,由當權者去考慮,自己俸祿不足維持起碼生活,地位超不過宮廷衛士,何必參與本分之外的事,自找苦吃。魏長賢完全理解,無論是關懷還是責備,這些善意都是發自肺腑,出於愛心,使他不勝感激。然而,與此同時,也在他平靜的心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他不斷地捫心自問,我錯了嗎?輾轉反側,中宵難眠,三思再思,終於得出了結論:沒錯!他決心沿著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於是,他寫了一封長信,酣暢淋漓,直抒胸臆,分別送達親友。他在由衷感激之餘,首先表明,他認為讀書人一生,盡管各人所走道路可以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然基本原則不外“忠孝”。其次在他看來,“孝”就是盡心孝順父母,“忠”就是獻身國君,這也是他先父諄諄教導並殷殷期望於他的。如今國事日非,倫常敗壞,大臣隻拿俸祿而不進諫,小臣害怕得罪而不敢言,真令人無比痛心。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沒有別的意思,隻想盡一點人臣的責任,希望能哪怕是去一惡,樹一善,將來九泉之下,也不愧對先人。最後他表示,說不說在我,用不用在天,如果上天不支持我,以忠獲罪,因信見疑,那隻怨自己命不好,眾口可以鑠金,我有什麽辦法呢?然而人的氣節和操守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這封信語重心長,言淺義深,浩氣凜然,現存《北史》卷56本傳中,今天讀來,赤膽忠心,錚錚鐵骨的高尚情操仍躍然紙上,令人景仰不已。

  魏長賢將信送出之後,忽覺一身輕鬆。對於他的無辜受屈,不少人為他憤憤不平,而他卻處之泰然,這很受人稱讚。魏長賢決心在屯留大幹一番,用政績來為自己洗冤,以行動來展示自身的價值。然而,在肮髒齷齪的政治環境中,正直的人是難有立身之地的,他的理想又一次被黑暗的現實給粉碎了。沒有說明原因,朝廷下令撤銷屯留,而魏長賢卻沒有得到新的任命,這使他終於明白,兼善天下的機遇已經一去不複返,剩下的他隻有獨善其身。於是,他以健康欠佳為由,辭去官職,回到鄴城定居。本來他想回館陶,傍依先人墳塋,詩書自娛,了此一生,可是撰寫《晉書》的熾熱使命感使他不得不留在鄴城。不管怎麽說,鄴城是京師所在,如今雖不在位,但通過往日故舊知己,幫助搜尋資料還是可能的;要是去館陶,那就難為其事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是儒家傳統的人生境界,說的是理想的人生最好是完善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最後是樹立言論。能完成這三項中的任何一項,不論政治地位高低,也能流芳百世,永垂不朽。魏長賢清楚地知道,對自己來說,立德、立功都不可能了,他隻有寄希望於立言。因此,回到鄴城,在經曆短暫惆悵迷惘之後,又很快振作起來。雖說賦閑,物質生活清苦,精神生活還是富足的。他訪友求書,探幽索微,收集史料,決心在新的天地找回自己的人生價值。577年,周武帝宇文邕滅齊,為訪求人才,幾次下達文書征召魏長賢,這時他對武夫的暴政已經徹底失望,便同樣以疾病為借口拒絕了,此後,再沒出仕。

  光陰似箭,瞬間十多年過去了,魏長賢也已年過半百,但還沒有兒子,這絕後的恐懼不時折磨著他,使他惶惶,使他憂傷;而如今,在流離中竟然得子,可見皇天有眼,魏氏該當後繼有人。

  魏長賢深切了解,時不與我,自己這一生是難有作為了,立言的計劃也隨鄴城的焚毀、圖籍的散佚而遭流產。如今,他隻有把希望寄托在幼子身上,他決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澆灌這初生的嫩芽。他想,自己的祖上也是有過光輝業績的,自身雖未能光耀門庭,一定要讓兒子再興門楣,重振家聲。

  經過多日的惶惶奔走,尋找住宅,購置產業,魏長賢終於把家室安頓下來,他鬆了一口氣,總算保全了初生嬰兒和愛妻的平安,足以告慰祖、父在天之靈。然而,緊接著他又開始了新的憂慮,這今後的日子怎麽過呢?賦閑多年,本來就並不豐裕的家業在逐日遞減,遷居新址,另置產業,已感拮據,看來非得另謀生路不可。

  他分析這裏的情勢,內黃置縣,雖始於漢初,但其築城的曆史還是悠久的。早在河亶甲定都相時,就在縣南13裏築有古殷城,後來,他的兒子祖乙(中宗)死後也葬在附近,就是今內黃縣西南25裏的商王中宗陵。公元前482年,吳、晉、魯會盟,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姬午爭為盟主,曆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便發生在縣南40裏的地方。內黃還是著名賢者蘧伯玉的故鄉。春秋時,蘧伯玉為衛大夫,為人寬厚正直,一生追求品德完美,不斷自我否定,勇於改過,受到孔子禮敬,稱他為“君子”。內黃又是西漢名臣倪寬任過職的地方,倪寬千乘(今山東高青縣)人,曾為內黃令,修渠灌田,使百姓獲利甚多,為紀念他的功德,人們特稱該渠為“倪公渠”。這些深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內黃的民風民俗,“尚禮義,樂耕桑,好儒雅,衣冠文物之盛,仿佛鄒魯之風,”魏長賢想,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開學館,招生徒,應當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選擇。憑自己的學識、人品、資曆,該不會沒人來登門拜師吧!這既為當地培養了人才,也可以開辟一些財源,以充家用。

  開初幾年,事業發展很是喜人,贄敬的人不少,不僅收入可觀,而且魏長賢的名聲也開始在當地傳開。然而,好景不長,或許是操勞過度,舊疾複發,使他難於正常傳道授業解惑。魏長賢的祖父死於腦中風,這多由高血壓引起,而高血壓是可以遺傳的,他整日昏沉,有時頭痛劇烈,力不從心,隻得閉館,靜臥休息。這樣一來,魏長賢的謀生手段便無法施展了,新的經濟來源隨之斷絕,靠原有的那點產業度日,坐吃山空,不幾年,就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

  這時,全國形勢在逐日好轉,楊堅一掌權,便用鐵血手段,鏟除異己,僅六七個月時間,就完全控製了局勢。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他以禪讓名義取周而代之,當上皇帝,改國號隋,建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為了籠絡人心,鞏固政權,楊堅采取了一係列有力措施,整頓和改革政治、經濟製度,興利除弊,使北方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迅速超過南方,開皇九年(589年)隋一舉消滅陳朝,結束自西晉覆亡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局麵,實現了國家統一,使飽嚐戰亂之苦的民眾得以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從事生產和生活,舉國上下,無不為之歡騰。

  對於出身寒門的士人來說,備受鼓舞的是朝廷正式廢除九品中正製,實行科舉選人。九品中正製始於漢末,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推選各郡有名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士人按才能分別評為九等(九品),朝廷按等選用,始稱“九品官人法”。此法實行之初,尚能以才能為標準評定等級,但為時不久,由於“中正”全由世家大族充任,評選則主要依據門第,於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製成為保障世族豪門特權、操縱朝政的工具,這就堵塞了寒門子弟進取之路,門第不高,本領再大,也難有出頭之日。然而,這二三百年來的現實便是如此,在這樣的製度下,無數英才被扼殺,多少出身寒微的人士空懷壯誌,報國無門,飲恨終身,魏長賢正是這個製度的直接受害者。現在好了,科舉選人,不依門第而憑才能,隻要有真才實學,都可通過考試獲得機會,怎能不令以“學而優則仕”為人生目標的寒門之士熱血沸騰呢?

  麵對大好形勢,魏長賢既滿懷希望又心存疑慮。他慨歎自己生不逢時,隻能像蘧伯玉那樣“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政治黑暗,就把本領收藏起來),如今又疾病纏身,隻有老死鄉裏,但兒子魏征有幸生得其時,隻要精心培育,總有嶄露頭角之機。讓他擔心的是,這楊氏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僅自己短短半生,可真是亂也亂夠了,看也看夠了。在北方,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相繼覆滅,少則幾年,多則二十來年;在南方,宋、齊、梁、陳也不過幾十年,這些武夫政權全憑陰謀與殺戮上台,怎麽能夠萬歲千秋。如今這楊氏天下,也是靠權術從孤兒寡母手中搶來的。楊堅初掌權,就大殺北周宗室,即位後,更心狠手毒,先後將文帝宇文泰、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的子孫斬盡殺絕,如此殘忍狠毒,能有好下場嗎?看不久前南方的蕭道成取代劉宋,將劉氏親屬全部殺光,以為能子子孫孫,傳柞無窮,誰知不過70來年便被人推翻,現在這楊堅又步蕭道成後塵,結果未必會比蕭道成好。

  生當亂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魏長賢決心觀望,耐心、執著地觀望。他暗暗告誡自己,靜心養病,將兒子撫育成人,千萬別給兒子引錯方向,追悔莫及。他為兒子設計了兩套方案,治世輔賢君,奉天順德,治國安民;亂世佐明主,縱橫捭闔,清掃六合。

  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魏征從記事之日起,就立下雄心壯誌,將來一定要為國家做一番事業,光宗耀祖,揚名顯親。這時家庭的境況逐漸艱難,他全不放在心上,粗茶淡飯,怡然自得,潛心苦讀,樂在其中。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