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九節 明代防治蟲災的措施

  明代的蟲災危害雖然十分嚴重,但當時的人們在此麵前並沒有屈服,他們在與蟲災的長期鬥爭中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對策,積累了豐富的防治蟲災的經驗。

  明代防治蟲災的措施種類十分豐富,大體可分為災前防治措施和臨災救治措施。

  (一)災前防治措施

  災前防治措施主要是消除蟲災發生的條件,明人在這一方麵的方法可謂十分豐富,下麵簡要列舉幾種。

  1.治理蝗蟲滋生地

  明代徐光啟科學地分析並指出湖水漲落幅度很大的“涸澤”是蝗蟲的發生地,他建議要消滅蝗災,一定要根治這些蝗蟲滋生地。他說:“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

  2.旱地改為水田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提出防治蝗災必須在蝗害區域內將旱地改為水田。因為蝗蟲發生區域是江河湖水漲落幅度很大的“涸澤”,水田相比旱地,受水旱影響較少,而水田又可減少蝗害。書內說:“陸田命懸於天,人力雖修,苟水旱不時,一年之功棄矣;水田之製由人力,人力茍修,則地利可盡也。且蟲災之害又少於陸,水田既然,其利兼倍,與陸田不侔也”。

  3.種植蝗蟲不喜歡食的作物

  前代勞動人民在和蝗蟲做鬥爭的過程中,仔細深入觀察了蝗蟲的食性,推廣了20多種有很大經濟價值的農作物,都是蝗蟲不喜食的,在蝗區種植。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引用元代王禎《農書》言:“蝗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芡。或言不食綠豆、豌豆、豇豆、大麻、茼麻、芝麻、薯蕷。凡此諸種,農家宜兼種,以備不虞”。關於蝗蟲不喜食的這些作物,據現代研究證明,因為它們含有膽堿和胡蘿卜堿等之類的物質,故蝗蟲不喜食,禾本科植物莖葉含有糖分,所以蝗蟲喜食,今後防治蝗災荒時,也可以遵循這個原則進行作物布局。

  4.進行秋耕、春耕

  明代提倡秋耕和春耕,即秋收後或春播前的翻土犁地,結合田間管理而進行滅蝗工作。因為“秋耕之利,掩陽氣於地中,蝗蛹遺傳翻覆壞盡,次年所種,盛於常樂”。

  (二)臨災救治措施

  災前防治措施雖然能夠起到十分顯著的作用,但並不能徹底消除蟲災,明代的人們在救治蟲災的過程中也總結出很多有效的方法。

  1.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害蟲綜合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謝產物去控製害蟲的發生和危害,這是我國先民從物界相互製約的現實中得到啟示創造出來的。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螟蛉有之,螺嬴負之。”《禮記·效特性》的“八臘”祭典中“亦有迎貓,為隻食天田鼠也;迎虎,為隻食田豕也。”明代人們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更多了。如養鴨除蝗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明末清初陳世元的《治蝗傳習錄》,陳世儀的《除蝗記》等書介紹了放鴨治蝗的成功經驗。

  2.人工防治法

  人工防治法雖然是一種無奈之法,但也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切合當時實際的很好的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蟲卵,消滅蟲災於未成之時。挖掘蟲卵是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5年)開始采用的方法,到明代有了新的發展。徐光啟說:“此種可傳生,一石可至千石,故冬月掘除,尤為急務,且農力方閑,可以從容搜索”。明代也多次挖掘蟲卵,如正統八年(1443年)“四月癸醜,巡按山東監察禦史鄭觀奏:山東濟南等府、長清、曆城等縣蝗蝻生發,已委官督捕,所掘蟲子少有一、二百石,多至一,二千石”。

  3.開溝陷殺法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詳細記載了開溝陷殺的方法:“蝻子跳躍行動,便須開溝捕打,其法視蝻到處,預掘長溝,深廣各二尺,溝中相距丈許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眾,不論老弱,悉要起赴沿溝排列,或持帚,或持捕打器具,或持鍬錘。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其後,蝻聞金聲,努力跳躍,或作或立,漸漸進溝,即大聲不止。蝻蟲驚入溝中,勢如注水,眾各盡力,掃者自掃,撲者自撲,埋者自埋,至溝坑俱滿而至。前村如此,後村複然,一邑如此,他邑亦然,當淨盡矣”。在開溝捕打蝗蟲時,還要利用各種器具,如布圍、漁網、板及門窗,使蝗蝻隻能躍中,又利用蝗蝻的習性,如合群、跳躍、迎人、曬太陽、趨光等來捕打消滅。

  4.捕打飛蝗

  飛蝗成災時遮天蔽日,此時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組織人力積極撲打,這也是明代救治蟲災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如宣德元年(1426年)“六月壬午,順天府霸州及固安、永清二縣、保定府新城縣各奏蝗蝻。上命有司:急捕,勿緩”。宣德五年(1430年)“四月己亥,直隸保定府滿城等縣奏:蝗生。上命行在戶部遣人往捕,必盡絕乃已”。正統十二年(1447年)“閏四月丁卯,直隸淮安府、保定府、山東濟南府各奏:所屬州、縣蝗。上命戶部遣官督軍民官司捕滅之”。

  5.篝火誘殺

  我們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用篝火誘殺飛蝗了,如《詩經》裏記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舊唐書》記載姚崇所用的治蝗辦法是:“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說明1300年前的唐朝人民已掌握了蝗蟲趨光性這一生物學特性來有效地捕打飛蝗,並取得顯著效果。明代也曾采用篝火誘殺的方法。

  6.驅趕飛蝗

  徐光啟對此法也有論述,“飛蝗見樹木成行,多翔而不下,見旌旗森列,亦翔而不下。農家多用長竿,掛衣裙之紅白色。光彩映日者,群逐之,亦不下也。又畏金聲炮聲,聞之遠舉。總不如用鳥銃入鐵砂或稻米,擊其前行。前行驚奮,後者隨之去矣”。這主要是利用飛蝗的一些天性,人為地製造一些景象和聲響對其進行驅趕。此外,徐光啟還說,“用稈草灰、石灰灰、等分為細末。篩羅禾穀之上,蝗即不食”,這種辦法從性質上來說也應該是一種驅趕飛蝗的方法。驅趕飛蝗的辦法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救治辦法,飛蝗被驅趕後並不會消除,它隻能從一地飛到另外一地,飛蝗成災的威脅依然存在。

  除了對蟲災進行預防和救治外,當時的人們由於科學認識的局限,還運用封建迷信的方法,希望借助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來消除蟲災,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驅蝗神信仰。

  在中國古代,農業是社會生產生活之本,蝗蟲是農業生產的一大危害。由於古代科學知識的匱乏,人們雖然在漫長社會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一些對付蝗蟲的方法,但總體來說,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人們隻好向神靈求助,祈求神靈驅趕蝗蟲。這樣人們自然就形成了對蝗神的信仰。

  在古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蝗神是“八蠟”和“劉猛將軍”。

  八蠟信仰曆史悠久,載之《周禮》、《禮記》等儒家典籍。據說蠟祭始自伊耆氏,“曆代皆行之,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人複曰蠟,由漢而唐而宋異世相承,未之有改”。八蠟之祀,一先嗇、二司嗇、三百穀、四農、五郵表畷、六貓虎、七坊、八水庸。八蠟之神,無所不主,其創設功能也比較齊全,然而到後來八蠟廟多成為祭祀蝗蟲或者驅蝗神的廟宇,民間尤其如此。明代也多將八蠟作為驅蝗之神,如嘉靖十五年(1536年),即墨發生嚴重蝗災,邑侯遂創建八蠟祠,“肖八神之像於中”。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長清)四境螟蝗雲集蔽空,蠶害嘉禾,公(縣令曹一蘭)齋宿詣禱(八蠟神祠),蝗不人境”。

  劉猛將軍是明代載在祀典的驅蝗正神,是國家崇信的禳除自然災害神靈的重要代表。劉猛將軍的出現比較晚,大體在南宋時期,關於劉猛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總起來說,有劉錡說、劉銳說、劉宰說、劉承忠說等。前三人為南宋時人,劉承忠則為元末時人。傳說劉猛將軍的主要職責就是驅蝗。

  為了保證救治蟲災取得良好的效果,設立一定的法規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國最早的明確的治蝗法規始於宋孝宗的《熙寧詔書》:“有蝗蝻處,委縣令佐躬親打撲,如地裏廣闊,分差通判、職官、監司、提舉,仍幕人得蝻五升、或蝗一鬥,給細色各一鬥;蝗種一升,給粗色各二升,給價錢者作中等實值。仍委官燒瘞,監司差官覆按認聞。即因穿掘打撲損苗種者,除其稅。仍記價,官給地主錢,數毋過一頃”。從記載中可以看出:《熙寧詔》規定了:第一,官吏和人民群眾一齊動手治蝗;第二,捕打、燒埋飛蝗、跳蝻及挖掘蝗卵給穀或錢的辦法;第三,事後檢查——覆按辦法;第四,捕捉時損苗的賠償和免稅。這是世界上第一條治蝗法規,能對治蝗的要求規定得如此明確具體,難能可貴。明代繼承了前朝依法治蝗的優良傳統,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頒布了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二道治蝗法規,這法規比歐洲其他各國同樣的法規要早400多年。明成祖永樂元年製訂的《捕蝗令》,“令吏部行文各處有司,春出差人巡視境內,遇有蝗蟲初生,設法撲捕,務要盡絕。如是坐視致使滋蔓為患者罪之,若布按二司官不行嚴督,所屬巡視打捕者,亦罪之,每年九月行文至一月,再行軍衛令兵部,未為定製”。

  明代的地震地震是地下長期積蓄起來的巨大能量在極短的時間(幾秒鍾至數分鍾)內突然爆發,引起大地震動。地震是群禍之首,是人類生存和文明建設的大敵。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間使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生靈慘遭傷亡,使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毀於一旦。我國古代的地震史料十分豐富,明代的地震記載在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史料顯示這一時期地震的次數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並呈現出很強的規律性,頻繁的地震給當時的社會和人們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