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節 明代旱災的危害

  明代頻繁的旱災,給當時的社會及人們帶來極大的危害,總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造成農作物的減產甚至絕收

  前麵提到旱災之所以能夠對農作物造成危害是因為溫度高,相對濕度低,植物蒸騰速度遠大於其根係對水分的吸收,使植物體內水分平衡被破壞,發生枯萎或者是土壤水分不能滿足植物生長需要,從而導致植物體內的水分缺乏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而減產甚至絕收。這種危害也是旱災最嚴重的危害,明代也是如此,一旦爆發大規模的旱災,其結果是相當嚴重的。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戊午,監察禦史許珪巡按河南,上言:自開封永城至彰德,春、夏旱暘,麥苗疏薄,農民所收無幾,今年夏稅宜減半征收”。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己酉,直隸應天府之溧水、六合、江寧、上元、句容五縣、太平府之當塗縣皆奏:今年自春至秋不雨,溪間絕流,全妨種植,間有種者,亦盡焦槁,土地幹坼,寸草不生,民皆饑餓。湖廣武昌府所屬一州九縣、荊州府荊門州、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潛江、鬆滋、枝江、當陽、長陽九縣、長沙府所屬十二縣、嶽州府所屬一州七縣、德安府應城、孝感二縣、漢陽府所屬二縣、衡州所屬一州八縣、永州府所屬一州六縣、安陸州京山縣、浙江嘉興、杭州、衢州、金華、紹興五府屬縣各奏:春、夏久旱,陂塘幹涸,農田禾稻皆己焦枯,秋成無望”。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七月癸亥,巡撫山東右僉都禦史錢士完疏言:‘東省六郡自正月至六月不雨,田禾枯槁,千裏如焚,耕叟、販夫蜂起搶奪,相率而求一飽……’”。

  (二)容易引發其災害

  災害鏈是一種災害起動另一種災害的現象。起動是指前種災為後種災的部分原因,旱災是最容易引發其他災害的自然災害之一。與旱災關係最密切的是蝗災。久旱必有蝗,幹旱之年多有蝗災發生,這一點基本上已經是廣大災害史研究者的共識了。滿誌敏先生在談及幹旱作為影響蝗災時間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時說:“幹旱與蝗災的統計關係非常良好,史書上常把旱蝗並列一起記載。這裏無須引證更多的史料記載,隻要簡單地提到兩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其一陳家祥在研究曆史蝗災中已經得出中國蝗災與幹旱有良好的統計關係。其二,國家氣象局等單位在編製《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時,把蝗災作為氣候上幹旱的間接指示。”張建民先生也曾指出:“蝗災之發生與旱災有很高的相關程度,大的蝗災往往出現在幹旱之後,旱蝗饑連接相隨的記載很多。”明代的197次蟲災與旱災密切相關的就有46次之多,並且多與旱災一塊記載,如洪武七年(1374年)“二月,平陽、太原、汾州、曆城、汲縣旱蝗,並免租稅”。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壬子,山東武城縣、直隸靜海縣各奏:‘蝗、旱相繼,麥盡槁死,夏稅無征。’上命行在戶部覆視以聞”。隆慶三年(1569年),“閏六月,山東旱蝗”。

  (三)旱災特別是發生於夏秋季節的旱災害容易引發瘟疫

  這是因為夏秋季節氣溫高,細菌的繁殖快,容易發生傳染性疾病。俗話說,旱年多瘟疫。明代也是如此,旱災發生時,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造成糧食匱乏,人的營養狀況都會相對變差;人的免疫力就會下降,在加上明代的旱災多在夏秋季節發生,這個時間內細菌等微生物卻會大量繁殖,從而產生瘟疫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如萬曆十五年(1587年)“夏四月,京師旱,大疫”。萬曆十六年(1588年)“五月,山東、陝西、山西、浙江俱大旱疫”。萬曆十八年(1590年)“五月丁巳,戶部尚書石星等奏言:‘……今南直、浙江、湖廣諸處見被災疫,淮、揚以北,連河南、山東、北直隸、山西、陝西俱極旱荒……’”。李明誌、袁嘉祖在《近600年來我國的旱災與瘟疫》一文中指出,從15至19世紀的500年中,我國共發生了15次旱災,其中14次旱災有瘟疫相伴而生。其中有9次發生在明代,分別是:①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我國北方冀、晉、魯、豫、陝五省發生大旱災。②明嘉靖六年至八年(1527~1529年),黃河、淮海、長江、珠江等中上遊部分地區發生特大旱災。③明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年(1560~1561年),晉、冀、魯、豫、陝五省發生大旱災。④明萬曆十三年至十五年(1585~1587年),皖、鄂、豫、晉、陝五省發生大旱災。⑤明萬曆十六年至十八年(1588~1590年),江淮流域發生特大旱災,並伴生有大範圍的瘟疫和蝗災。⑥明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599~1601年),華北平原等地發生大旱災。魯、豫、晉、陝、遼五省旱情嚴重。⑦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淮河以北地區夏秋發生大旱災,豫、冀、晉、陝北等地區災情嚴重。⑧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615~1617年),我國北方連續三年大旱。魯、豫、冀、晉、陝旱情最重。⑨崇禎元年至十四年(1628~1641年),我國西北、華北、華中、華東16個省(市)發生特大旱災。

  (四)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旱災爆發時,糧食匱乏,人心浮動,產生大量饑民,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此時政府必須加強對饑民的賑濟工作,以此來消除這些不穩定因素。明代政府為此建立了一整套的救災製度,並在初期的救災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詳情可見本書第五章。但隨著明代政治的逐漸腐敗,救災領域內的各項製度也逐步廢弛,對災害的救治也逐漸不力,但明代中後期的各種自然災害包括旱災逐步嚴重起來,造成災荒年份人們生活的艱難,並由此引發社會的大規模動蕩,特別是明代末期崇禎年間(1628~1644年)的大旱災,涉及我國西北、華北、華中、華東16個省(市),這是近500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次旱災,赤地千裏,江河斷流,泉井涸竭,禾苗幹枯,顆粒無收。處於西北地區的陝西在這次大規模的旱災損失尤為嚴重,如處於陝北的延安府,崇禎元年(1628年)一年無雨,乃至草木枯焦。這年八九月間,人民已經開始食用山間的蓬草,至十月以後,蓬草也已經食盡,人民隻好剝樹皮食用。年終,樹皮也已經吃盡,人民無奈隻好掘山中粘土食用,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由是死者比比,枕藉山穀,情狀悲慘。因此,災荒成為起義的導火索。成群的饑民為了尋找一條生路,便紛紛起而“相聚為盜”。由此引發的明末農民大起義鋪天蓋地地發展起來,並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

  明代旱災造成的危害如此嚴重,但當時的人們麵對旱災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來對付旱災,其中最重要的是修建農田水利設施。關於明代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情況在本書第五章明代救災製度中將要詳細論述。

  明代的蟲災蟲災,主要是指農作物蟲類災害。我國古代農作物蟲災種類頗多,有蝗、螟、虸蚄蟲、綿蟲、蜴蟲、蟓、蠓蟲和斑貓蟲等,總數可達百種。而在明代,蟲災主要以蝗災為主。蝗蟲,俗稱螞蚱或蚱蜢,若蟲常稱蝻,也有將其稱之為“蝝”、“蟓”。蝗蟲有兩大類,即飛蝗和土蝗。現代生物學家指出:我國境內的飛蝗主要有三種:亞洲飛蝗分布在新疆以及內蒙、青海、甘肅一帶;西藏飛蝗分布在西藏;東亞飛蝗分布在其餘地區。從明代的蝗災來看,成災的主要還是東亞飛蝗。飛蝗具有極高的繁殖力,成蟲在一定條件下有遠距離飛遷的習性。東亞飛蝗喜食禾本科、莎草科植物,除了蘆葦、野稗等野生濕生種類植物外,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飛蝗均喜食。明代,我國的蟲災在次數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時間和地理分布上呈現出很強的規律性,其危害也是相當嚴重的,並且當時的人們在預防和救治蟲災上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節將從這幾個方麵論述明代的蟲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