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節 明代旱災的特征

  明代旱災的次數多達728次,並且在時間和地理分布上呈現出很強的規律性。

  (一)時間分布特征

  明代旱災的時間分布特征包括階段分布特征、季節和月份分布特征。

  (二)地理分布特征

  關於明代旱災的地理分布,本書將明代旱災史料中涉及地名進行詳細統計,製成下麵兩表。

  上麵兩表中,前一個是按照明代行政區劃進行統計的,後一個是按照現代的行政區劃進行統計的。通過對上麵兩表的分析可以看出,除2次地點記載不詳外,明代的旱災分布很廣,在當時所有省區均有分布,就現代行政區劃來說,除了海南省,其他在明代疆域內的省區均有分布。總起來說,當時北方的災情要比南方嚴重得多,按明代行政區劃,北方的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等省區的旱災最為嚴重,幾乎所有的旱災都涉及這些地區。這些地區基本上都處於季風氣候區內,降水量相對較少,蒸發量大,並且降水量受季風的影響較大。季風的強弱不定,且活動路線變化較大,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使這些地區降水的季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發生幹旱的概率相對較高。但處於西北的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區由於處於幹旱區,年降水量變化不大,千百年來已經形成了適應幹旱區的一種經濟模式,受降雨量變化的影響很小,所以旱災較少。南方的省份如福建、廣西、雲南、貴州、廣東等省區的旱災相對較少,這些地區處於濕潤區,年際降水量變化不大,所以旱災就少。但是也有例外,處於長江中下遊的湖廣、江西、南直隸等省區的旱災在明代也比較嚴重,特別是南直隸地區,大部分處於江淮之間,年降水量雖然變化也不大,但容易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影響,往往容易在梅雨季節之後形成伏旱天氣,這一地區的旱災發生的時間一般是夏季或秋季。湖南、湖北地區雖靠近長江,境內湖泊縱橫,但在明代旱災也較嚴重,其原因也是自五月以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製,容易在夏秋季節形成幹旱天氣,如武漢、長沙至今還是我國夏季著名的“火爐”城市,但由於本地區已是副熱帶高壓的西部邊緣地區,旱災雖然也較嚴重,總起來說不如南直隸地區。

  (三)等級狀況

  關於旱災等級的劃分,自然科學研究中有一個普遍方法,那就是幹旱的強度分級主要取決於影響幹旱嚴重程度的各種因素。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決定各類幹旱嚴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育抗旱能力使得旱災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土壤的種類、性質、結構、厚度,甚至耕作措施、施肥等狀況的不同,旱災的嚴重程度有較大差別;各種大氣參數,如大氣的幹濕程度和風速等對於幹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幹旱強度還與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因素有密切關係,如過度放牧、農墾、樵柴等嚴重侵蝕土壤,使植被受到破壞從而加速了沙漠化。或盲目發展農業、牧業和工業等,用水量迅速增加,一到少雨時期,旱情就極為嚴重突出等等。旱災致災因素的差異,導致了旱災強度等級劃分的多樣性。有從測量計算某地幹燥度入手的,公式“D=R/L·P”中的D表示幹燥度,幹燥度等於年平均輻射差額R除以水的蒸發潛熱L與年平均降水量P的乘積。第二種最常見的幹旱等級標準是采用降水量的距平值表示的。所謂距平值就是用某年的降水量與該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來表示當年的旱災等級的方式。

  這個方法雖然對於我們研究如何合理的劃分曆史旱災等級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能夠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但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這一方法也有不太適用的地方,因為在古代的旱災史料中根本就無從判斷諸如“年平均輻射差額”、“水的蒸發潛熱”、“年平均降水量”等信息,一方麵古人沒有意識和能力去記載這些數值,另一方麵從史料的字裏行間也無法去進行推論。但是學術界關於這個問題也不是無能為力的,近年來不少學者另辟蹊徑,出現了一係列專門研究古代災害的研究成果,如譚徐明先生將曆史旱災共分4級:1級為“旱”,即數縣範圍內連季少雨或不雨,秋糧減產;2級為“大旱”,一省或相鄰數省連季少雨或不雨,發生兩季以上嚴重減產或核心旱區絕收;3級為“重旱”,數省範圍發生持續2年幹旱,出現人畜因饑荒的非正常死亡等社會經濟惡化趨勢;4級為“極旱”,為持續數年,跨流域大區域範圍的嚴重幹旱,出現多省範圍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和饑民流徙,曆史文獻中出現如“赤地千裏”,“人相食”的記載。在涉及曆史旱災的等級評定時,馬宗晉先生的方法比較具有代表性,他主要是把曆史旱災史料中涉及一些詞語作為劃定旱災等級的標準。

  這種定級的方法曾為很多相關研究所接受和應用,在近年來災害史研究領域內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旱災發生形式的多樣性,所以這種方法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例如二級旱的評定指標為“記載有‘旱’或單月旱、局地旱的”旱災,但是很多旱災發生在單月內而並非局地;亦或是持續時間像三極旱中規定的為“跨月、跨季度”的旱災,但遍及麵積又隻是二級旱中的所規定的“局地”。

  綜合以上旱災持續時間和受災麵積兩方麵的情況,我們將每個等級設定為一定的分數,即1級為1分,2級為2分,3級為3分,4級為4分,將每次旱災持續時間和受災麵積兩方麵的分數相加,大體可反映出本次旱災的情況。

  據此,我們將明代的旱災大體劃分為4個等級,即小旱,得分為2分。小旱隻有1種類型,即單州、府的單月旱,如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庚子,大同府雲內州旱,詔免所負鹽糧”。

  中旱,得分為3~4分。中旱有5種類型,其一是單州、府的跨月旱至單季旱,如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丙寅,真定府晉州饒陽縣自四月至是月不雨”。其二是單州、府的連季旱,一般為兩季旱,如宣德六年(1431年)“六月庚戌,直隸保定府慶都縣奏:自春至夏不雨”。其三是省內跨州、府的單月旱,如洪武四年(1371年)“十一月丁巳,西安、鳳翔、慶陽三府以旱聞”。其四是省內跨州、府的跨月旱至單季旱,如洪武五年(1372年)“夏,山東旱”。其五是跨省,一般為兩省的單月旱,如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陝西、山西旱饑”。

  大旱,得分為5~6分。大旱有7種類型,其一是單州、府連續兩季以上的旱情,如洪武七年(1374年)“平陽府永和縣自春至秋不雨”。其二是省內跨州、府的連季旱,一般為兩季旱,如宣德七年(1432年)“九月乙醜,河南布政使李昌祺奏:開封等府、鄭州、中牟等州、縣四十四處,今年四月至七月亢旱不雨,穀麥無收,人民艱食”。其三是省內跨州、府的連續兩季以上的旱情,如正統七年(1442年)“四月甲午,鎮守陝西都督同知鄭銘奏:西安府所屬州、縣,去年秋冬及今春不雨……田苗枯槁,人民乏食”。其四是跨省,一般為兩省的跨月旱至單季旱,如天啟六年(1626年)“夏,江北、山東旱蝗”。其五是跨省,一般為兩省的連季旱,一般為兩季旱,如宣德八年(1433年)“二月丁未,南京戶科給事中夏時言:臣過邳、徐、濟寧、臨清、武清詢知,冬、春無雨,民食艱甚,乞賑恤”。其六是跨兩省以上的單月旱,如萬曆十六年(1588年)“五月,山東、陝西、山西、浙江俱大旱疫”。其七是跨兩省以上的跨月旱至單季旱,如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秋,湖廣、四川、河南、陝西、山西旱”。

  特大旱,得分為7~8分。特大旱有3種類型,其一是跨兩省以上的連季旱,一般為兩季旱,如宣德八年(1433年)“五月乙醜,直隸順天府之順義縣、廣平府之清河縣、鳳陽府之宿州、徐州之沛縣、河南之確山縣皆奏:今年春、夏無雨,人民饑困”。其二是跨省,一般為兩省的連續兩季以上的旱情,如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己酉,直隸應天府之溧水、六合、江寧、上元、句容五縣、太平府之當塗縣皆奏:今年自春至秋不雨,溪間絕流,全妨種植,間有種者,亦盡焦槁,土地幹坼,寸草不生,民皆饑餓”。其三是跨兩省以上的連續兩季以上的旱情,如宣德八年(1433年)“六月丙申,順天府永清、固安、房山三縣、真定府靈壽、欒城、獲鹿、行唐、元氏、槁城、寧晉、高邑、柏鄉、臨城、新河十一縣、順德府唐山、南和、钜鹿、廣宗四縣、河間府寧津、南皮、獻三縣、廣平府雞澤、邯鄲二縣、大名府開州及魏、長垣、元城、內黃四縣、鳳陽府懷遠、靈璧二縣、淮安府海州、邳州及沭陽、清河、安東、贛榆、宿遷五縣、山東青州府安丘縣、萊州府昌邑縣、山西平陽府解州並屯留、臨晉二縣、河南汝寧府上蔡縣、南陽府汝、鄧二州,及郟、魯山、新野、舞陽、南陽、唐、泌陽、鎮平、葉九縣各奏:自宣德七年冬至今年春、夏不雨,田稼旱傷”。

  有了這樣一個比較細化的標準,對明代旱災等級的劃分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