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刺客——開“士為知己者死”文化先河

  說起刺客,許多人大腦中第一反應出的是“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至今已經成了絕唱。那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故事。實際早在春秋吳越時期,吳國就已經出現了兩位非常有名的刺客——專諸和要離。

這兩位刺客都是生活在民間,不圖富貴、崇尚節義、身懷勇力或武藝,為博取功名或報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博取他人性命,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一種中國曆史上早期的“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化精神。

報知遇之恩的專諸

據《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從楚國流亡到吳國途中,見“專諸方與人鬥,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但他的母親一喚,他便回去了。伍子胥認為專諸是一位敢於赴難的勇士,就和他結交。當時正值吳國公子光想殺吳王僚,伍子胥便把專諸推薦給了他。

公子光相當厚待專諸。

另有資料說,公子光厚待專諸的同時,還“敬其母。專諸感其恩,以死相許。”但專諸顧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猶豫不決。他的母親知道事情後,為成全專諸能成大事自縊而死。專諸安葬好母親後,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光謀劃刺僚的事。

公子光為何想殺吳王僚?

原來,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餘祭,二弟夷,三弟季劄。諸樊知道三弟季劄賢,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想最後把國家傳到季劄手裏。諸樊死後,傳餘祭。餘祭死,傳夷。夷死,當傳給季劄;但季劄堅辭不受,隱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應繼位的公子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為完成刺僚之事,專諸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藏利劍於魚肚,伺機刺殺。為此,他還特意去太湖學習燒魚之術,三個月練得一手炙魚的好手藝。見時機已成熟,公子光入見王僚,說:“有庖人從太湖來,善炙魚,味甚鮮美,請王辱臨下舍嚐之。”王僚欣然允諾,答應來日便去。公子光連夜預伏甲士於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王僚雖然答應了赴宴,但擔心公子光會有陰謀,因此,來赴宴時戒備森嚴,從王室到公子光家廳堂內外布滿甲士,操長戟,帶利刀,王僚更是穿上三重盔甲,親信不離左右。酒過數巡,公子光托言腳痛難忍,便躲入地下密屋。過了一會兒,專諸進獻魚炙,手托菜盤,兩列武士夾專諸赤膊跪地用膝蓋前行,專諸已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於燒好的魚肚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王僚,力大透過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王僚大叫一聲,立即死亡。旁邊衛士一擁而上,刀戟齊下,將專諸砍為肉醬。

公子光知道事情已然成功,便立即命令伏兵一齊出來,將王僚衛士盡數剿滅。公子光既殺王僚,便自立為吳王,即名噪曆史的吳王闔閭。

不圖富貴的要離

闔閭登上王位後,王僚的兒子慶忌便逃往衛國。慶忌這個人很了不得,有萬夫莫當之勇,在吳國號稱第一勇士。現在衛國招兵買馬,伺機為父報仇。闔閭獲悉此事後茶飯不思,日夜尋思要除去這一心頭大患。一天,闔閭與伍子胥謀劃,要尋找勇土謀刺慶忌。伍子胥便推薦“雖身材瘦小但有上萬人力量”的要離前往。

闔閭見到要離,看他生得身材瘦小,仿佛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便有些失望,但要離的智識和勇敢征服了他。他們共同商定計謀後,要離便假裝獲罪出逃,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

要離走後,闔閭還依預定計謀殺掉了他的妻子兒女,並且焚屍於市。

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常在左右,同謀舉事。三個月後,慶忌出征吳國,與要離同坐一條戰艦,順流而下。慶忌坐在船頭,要離手持短矛侍立在後,突然刮起一陣江風,要離便借風勢猛刺慶忌,透入心窩,穿出背外。慶忌將死,還忍痛甩掉矛,揪住要離的頭多次按入水中,然後將要離放在膝上,笑著說:“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於刺我!”左右衛兵舉刀欲殺要離,慶忌阻止了他們說:“這是天下勇士,怎麽可以一日殺兩個天下勇士呢?”又告誡侍從說:“還是放他回國,成全他吧!”說完慶忌就死了。要離渡過長江後就不走了。隨從問他為何不走?要離滿麵淒然地說:“吾有三宗罪不容於世:為給國君做事而犧牲我的妻子,不仁;為新國君而殺故國君之子,不義;為了成別人之事,而使我殘身滅家,不智。有此三罪,何麵目立於世哉!”說罷,縱身跳入江中。

要離尚未斷氣,隨從將其撈救出水,要離說:“撈我何意?”

隨從說:“你回國後,必有爵祿,何不欣然接受?”

要離大笑說:“吾不愛室家性命,何況爵祿?你等帶我的屍體歸國,可取重賞。”於是奪從人佩劍,自殺而死。

其實在春秋早期,就已經出現了一種社會現象,一批職業刺客應運而生。在吳國專諸、要離兩位刺客之前,出現了晉國鉏鸒刺趙盾、魯國曹沫刺桓公等有名的刺殺事件,而與專諸、要離同時期或稍晚,豫讓刺無恤、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等刺殺事件不斷。

無疑,春秋時期是刺客非常活躍的時期。為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專門的職業刺客又如此活躍呢?這可能與時代大背景有關。春秋是中國動蕩不安,舊的製度和傳統行將瓦解、新製度正在孕育的曆史時期。按孔子的話說是“禮崩樂壞”,俗語所謂“亂世出英雄”,故而刺客特別多。

對刺客的評價,見仁見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特為刺客們作“列傳”,熱情地讚頌了他們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明)然,不欺其誌,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鉏鸒刺趙盾

鉏鸒,春秋晉國人。(?—前607年)

有人不認為鉏鸒是刺客,因為他根本沒有行刺,但鉏鸒的曆史身份的確是刺客,在《左傳》裏有精彩的記載:

當時晉國君晉靈公,荒淫暴虐,厚斂於民,廣興土木,晉國民怨沸騰。宰相趙盾屢屢進諫勸靈公改正,靈公全然不聽,反有厭惡之意。

前607年,靈公寵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賈獻計加害趙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貧,臣常接濟之,其感臣之惠,願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國!”

是夜,靈公和屠岸賈密召鉏鸒,賜酒食,告以“趙盾專權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誤事。”

鉏鸒領命後潛伏趙府左右。五更,見重門洞開,鉏鸒進中門,看到堂上燈光影影,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然於堂上坐以待旦上朝。鉏鸒大驚,退出門外,歎曰:“恭敬如此,忠義之臣也!刺殺忠臣,則為不義;受君命而棄之,則為不信。不信不義,何以立於天地之間哉?”乃呼於門曰:“我,鉏鸒也,寧違君命,不忍殺忠臣,我今自殺!恐有後來者,相國謹防之!”言罷,向門前一株大槐一頭觸去,腦漿迸裂而死。時驚動了守門人,報知趙盾,趙盾歎息不已,吩咐暫將鉏鸒淺埋於槐樹之側。

曹沫,春秋魯國人。

當時齊國欲稱霸中原,連年征戰,魯國接連被齊國打敗,不得已屈服了齊國。周厘王元年,桓公以周王命布告宋、魯、陳、蔡、衛、鄭、曹、邾諸國,約以三月朔日,會盟於柯(今山東東阿西南)地。

魯莊公前往會盟時問:“誰願和我同去?”

將軍曹沫請往。

莊公說:“你三次都敗給齊軍,不怕齊人笑話?”

曹沫說:“我去自會雪恥。”

莊公說:“如何雪恥?”

曹沫說:“君當其君,臣當其臣。”

莊公說:“寡人越境求盟,猶如再敗了一次。若能雪恥,我聽你的!”就和曹沫同行。

這次會盟隆重莊嚴。盟壇高築,兩邊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齊桓公和管仲正坐壇上。會盟規定,隻許魯君一人登壇,其餘隨員在壇下等候。

當魯莊公來到會場,將要升階入壇時,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劍緊跟魯莊公身後。會盟賓相告訴曹沫隻能在壇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視,嚇得賓相後退幾步,魯莊公與曹沫就順階入壇。

魯莊公與齊桓公經過談判,正準備歃血為盟,這時,曹沫突然拔劍而起,左手抓住齊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劍直逼齊桓公。頓時齊桓公被嚇的目瞪口呆。管仲忙插進齊桓公與曹沫中間,用身體保護住齊桓公,問:

“將軍要幹什麽?”

曹沫正然道:“齊強魯弱,你國侵略魯國,欺人太甚。現在魯國城破牆毀,請考慮怎麽辦?”

齊桓公見形勢不妙,急忙說:“大夫且慢,你說怎樣就怎樣!”

曹沫說:“要求歸還被侵略的城池!”

齊桓公連忙答應,說:“寡人馬上與你立誓。”並向天指日發誓決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劍,微笑自如,遂簽定盟和約。

豫讓刺無恤

豫讓,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晉國人。

當時晉國內亂,晉侯已經成為傀儡。晉敬公五年(前447年),智瑤(智伯)脅迫韓虎、魏駒兩家,起兵困趙襄子無恤在晉陽孤城。但韓、魏二人暗中與趙襄子合謀,裏應外合內外夾擊知瑤,知瑤兵敗,被無恤斬殺於晉陽城下。無恤用他的顱骨做了喝酒的飲器,還滅了智瑤全族。但智瑤的家臣豫讓僥幸逃脫,誓要為智瑤複仇。

第一次豫讓刺殺無恤是混在奴仆之中,進宮修整茅廁,藏於其內準備行刺。然而,就在趙無恤如廁之時突然感受到了逼人的殺氣,急使屬下搜廁所,搜出帶利刃的豫讓。豫讓直言不諱說是為智瑤複仇,趙無恤感歎到:“智瑤死,智氏族滅無後,豫讓卻為其複仇,真義士也,殺士不祥!”於是釋放豫讓,但豫讓當時明確表示還要複仇。

暴露後行刺更加困難,但豫讓矢誌不渝。他“漆身若癩,吞炭為啞,滅須去眉,行乞於市”,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了。不過一個朋友還是認出豫讓來了。

朋友說:“憑你之才,去侍奉趙無恤,必得重用,取得他信任後尋機行刺,唾手可成,何苦用這種自殘的辦法呢。”

豫讓正色答道:“委身侍奉別人,又要圖謀人家的性命,豈不是懷著二心服侍君主。豈不敗壞了天下人臣之義,這和賊寇有什麽區別呢?我現在漆身吞碳,為智伯報仇,就是要使臣子懷二心者,聽聞我這樣而慚愧!”

第二次豫讓在一座石橋(赤橋)下詐死準備刺殺趙無恤,無恤車隊到後,馬突然受驚,無恤命左右搜得一死人,他判斷必是豫讓詐死行刺!豫讓又一次被擒獲。

趙無恤質問:“你曾侍奉範氏,智瑤滅範氏,你不替範氏複仇,反侍奉智瑤,為什麽我滅智瑤後你如此堅決地為他複仇?”

豫讓說:“我事奉範氏時,他把我當普通人看待,故我就象普通人一樣報答他,而智瑤卻當我為國士、知己,蒙其解衣推食,我以國士那樣來報答他,事情豈可一例而觀!”

趙無恤長歎:“我已經寬恕過你,不能再放了你了。”解劍令豫讓自裁。

豫讓說:“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埋沒臣子的忠義,臣子為了忠義而不惜犧牲生命。上次你已寬赦我,天下無人不稱讚你的賢明。今我自當受死,但我希望能在你的衣服上刺幾劍,以實現我複仇的心願,這樣我就死而無憾了。”

無恤憐其誌,脫下錦袍以成全豫讓。豫讓拔出配劍跳起來大喊著連刺數下,“我可以報答智瑤於九泉之下了!”說完後便自刎於赤橋。

豫讓的死震驚了社會,“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豫讓開了兩千年來“士為知己者死”的濫觴。

聶政刺俠累

聶政(?—前397年),軹邑深進裏(今濟源軹城南)人。

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遊曆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於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辭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當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麵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榮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榮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裏人吾弟聶政啊!”

路有往來人,好心勸阻道:“此乃刺韓相之凶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麽還敢來辨認呀?”聶榮回答:“我知道!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話說完,聶榮長呼三聲“天!”氣絕而死。

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

聶政刺殺俠累應該是當時非常有影響的政治事件。晉、楚、齊、衛等國的人聽說此事後,讚賞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的無畏氣概,又讚揚聶榮是烈女,一個弱女子,不惜“絕險千裏”,從而使聶政得以名揚天下。

荊軻刺秦王

荊軻,戰國末期人。

荊軻刺秦的故事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裏都學過,恕不贅述。

荊軻所處時代距司馬遷最近,司馬遷親自做過調查(向熟悉此事的公孫季功、董生和夏無且請教),所以著墨最多,記述最詳,寫得震撼人心,使得荊軻刺秦成為了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事件。

荊軻刺秦的故事悲壯激昂,而易水之上一曲悲歌至今已成千古絕唱。正因為如此吧,此故事屢屢成為電視劇、電影題材。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