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章 禍起蕭牆,史思明被殺

  安祿山占據洛陽後,被勝利衝昏頭腦,自稱皇帝,得意忘形。但在其統治集團內部的勾心鬥角中,安慶緒殺了安祿山,取代為帝。這種子父的悲劇,理應為後人視為教調,遙免其重演。但是,不足四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又殺了史思明,同樣是在洛陽。由此看來,前車之雙。不一定為後車之鑒:曆史的教調,不一定為後人所吸取。因為在古代社會裏,由於權位和私利的驅使。那些野心勃勃的爭權奪利者,往柱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倫理道德置之盼後,而為滴足私欲不借互相俘殺或遏迫讓位。僅安史之亂前的唐代,這種事例就屢見不鮮。唐太宗殺其兄李建成,迫其父唐高祖讓位,自己做了皇帝;武則天殺害其子。為自已稱帝掃稍嵩路:韋後效法武刻天,毒死其夫中宗,雖未如原以償,卻也開創了為爭帝位而妻殺夫的先例。當然,這些事實並非始於唐代,古已有之。所皿,孔子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的這些理論,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有針對性的。正因為這種事件屢有發生。所以,宋代的史學家又一再重複這種理論。範祖百說:“若為幹不牽。如弟不佛。悖王碑。滅夫倫。而有天下不若亡之愈也。”司馬光說:“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二;此人道之大倫也。”這都是針對唐初和五代的人和事而言的。由此可見。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都不是曆史上的罕見之事。不過,四年之內,在洛陽發生兩起子殺父的事件,可雙說明一個重要問口,第一次子殺父事件。發生在安祿山占據洛陽,稱帝以後,也就是在叛軍勢力發展到第一個高峰時;第二次子殺父事件,發生在史思明職代安慶緒,進人洛陽似後,也就是在須軍勢力發展到第二個高峰時。由此看來,安祿山、史思明在軍事上的勝利,並非意味著他的成功。反而是為其自扣了墳墓。因為隨著勝利的到來。統治集團內部圍繞著權位和各種私利的角逐,必然發生各種衝突。如果是有政治手碗的遠見灼識者,有效的處理這種矛盾。自然可似鞏固自已的地位。但安祿山、史思明都是鼠目寸光。隻看表麵現象。不知問題實質者,所以,他們都在勝利後的勾心鬥角中成了犧牲品。事實證明,安祿山、史思明根本不具備政治家的索質;僅靠匹夫之勇,可以暫時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不能鞏固其地位,使眾望所歸。這正是他們最後必然失致的內在原因。總而言之,不能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果取相應措施的統治者,是不能持久的。

父子不和,史思明被殺

本來、史思明就是個慘無人道,又多猜忌別人的胡人,後來,隨著軍事上的勝利,地位的變化,他的這種性格更有進一步的發展。在他左右的人,稍有使他不如意的地方,就會被殺,甚至族誅。所以,和他常接近的人都有朝不保夕,時有大禍臨頭之感。他對自己的兒子不能一視同仁,而是厚此薄彼。這些因素,都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史朝義,是史思明的長子,他常隨史思明南征北戰,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也善於和將士們相處,在叛軍中甚得士卒擁護,較有威望。但史思明對史朝義頗有偏見,他寵愛其少子史朝清。他率大軍渡河南進時,留史朝清據守範陽,正是要史朝清守衛他的基本地盤,以便鞏固其後方。由於這種厚此薄彼的思想根深蒂固,後來逐漸產生了欲殺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的念頭。常在其左右,和其接觸較多的人逐漸看破了他這種陰謀,故而自然有人向史朝義有所泄漏。這樣一來,史思明、史朝義父子之間的裂痕也就日益加深了。史思明打敗李光弼、仆固懷恩以後,打算乘勝西進,打人潼關。於是,他命史朝義為前鋒,率軍從北道進攻陝城,史思明率軍從南道西進。三月初九日,史朝義兵至確子嶺,唐軍衛伯玉出兵迎擊,大破史朝義;史朝義又數次進兵,都被唐軍所敗。史朝義難以前進,退屯永寧。史思明認為史朝義畏縮不前,人罵史朝義不能成大事,打算按軍法殺史朝義及其諸將。

三月十三日,史思明又命史朝義築三隅城,即城的一角靠山,隻築其餘三角,用此貯存軍糧,限期一天完成。史朝義築城後,未來得及用泥塗抹。史思明看到後,怒罵不止。史朝義趕快解釋說,是因為士兵過於疲勞,所以休息了。史思明進一步斥責道:你愛惜士兵,竟敢違抗我的命令。史思明命隨行的數十人站立馬傍,監督士卒用泥塗抹,很快就完成了。接著,他又怒氣不息的道:“待收陝州,斬卻此賊。”以往的厚此薄彼,現在的怒罵斥責,還要伺機殺頭,不能不使史朝義提心吊膽,父子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也就不言而喻了。

史思明住在鹿橋釋〔今河南洛寧北),令其心腹曹將軍對其負責保衛任務。史朝義住在陝城東的漫口客舍,其部將駱悅、蔡文景等人,看到史思明、史朝義父子之間的衝突必然涉及到他們,所以,他們欲鼓動史朝義發動政變,如果取得勝利,自然有利於他們飛黃騰達。基於這種動機,他們煽動史朝義道:“向兵敗,悅與王死無日,不如召曹將軍同計大事”此事當然非同小可,史朝義不敢立即表態,顯示出猶像不決的心情,但他又不持反對態度,故而駱悅等人又帶威脅口氣煽動道:“王誠不忍,吾等且歸唐,不得事王矣。”

史朝義看到箭已在弦,不得不發,遂痛下決心,準備發難駱悅、蔡文景等密召曹將軍,將其陰謀以實相告,要求曹將軍合作。曹將軍平時已知史思明不得人心,這時看到眾怒難犯,不敢違背駱悅等人的意願,隻得表示順從眾意。當天夜間,駱悅等以史朝義所部300人,全副武裝向史思明住處進發。史思明的守衛士卒雖看到情況可疑,但因沒有曹將軍的命令,他們都不敢輕舉妄動。

駱悅等人進人史思明的住室,恰值史思明去廁所,駱悅不見史思明,遂問史思明左右的人,這些人戰戰兢兢,不知所措,在駱悅殺了數人後,才有人指示史思明的去向。這時,史思明也已發覺動靜異常,遂越牆而至馬廄,自己牽馬欲騎馬而逃命,不料,被駱悅的侍從周子俊發現,周子俊一箭射去,正中其臂,史思明落馬被擒。

史思明質問何人作亂,有人答曰是奉懷王之命。這時,史思明才恍然大悟,這是他說待攻取陝州後要殺史朝義所招致的後果。但他還有生存的幻想,所以,他大呼道:“然殺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長安!今事不成矣獷這種臨死前呼救,根本無濟於事。在兩種力量較量的關鍵時刻,麵對著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形勢,誰也不會放棄致對方於死地的任何機會。史朝義是不願被殺而置不忠不孝的罪名於不顧,發動政變的。如果他不殺史思明,自己必然身首異處,參與政變者也必然大禍臨頭。不言而喻,史思明想在此時求得活命,無疑是癡心妄想。

駱悅等人把史思明送到柳泉驟監禁起來,然後去向史朝義報告,任務已經完成。當時,史思明部將周摯、許叔冀都駐軍福昌〔今河南宜陽福昌鎮)。許叔冀暗中參與了政變,思想早有準備。事先一無所知的周摯則完全不同,當他知道史思明被囚禁後,大驚失色,昏倒於地。當然,這種表現意昧著他對史思明情意深厚。於是,駱悅等人勸史朝義先殺了周摯。

在史朝義與各路軍隊先後到達柳泉4時,駱悅擔心各軍將領不一定對史思明的處理達成共識,於是,他果斷的繳殺了史思明,以斷裹其屍,用駱駝負歸洛陽。

史朝義於洛陽即皇帝位,改元顯聖。史朝義的皇帝地位,好像在沙丘上建的房屋,基礎不穩。因為史思明的厚此薄彼,對諸子無嫡庶之分,以少者為尊,故而使諸子之間矛盾重重,互爭上下。史朝義雖然對部下寬厚,頗得一部分將十的擁護;但輔佐史朝清留守範陽的,還有阿史那玉、向貢、張通儒、高如震、高久仁、王東武等,有相當實力的將領;史朝清恃史思明之寵,驕奢淫逸,以史思明的繼承人自居,如果知道其父被殺,自己的靠山已倒,白然不會善罷甘休。由此看來,史朝義做皇帝後的首要問題,是怎樣處理和史朝清的關係。

勿庸置疑,史朝義決不會讓位於史朝清,更不可能兩人都做皇帝,惟一的辦法,就是除掉史朝清。於是,史朝義暗中勾結向貢、阿史那玉,使他們伺機動手。除掉史朝清,也並不容易。史朝清有親兵3000人,都是一些不怕死的到賊,他們都忠於史朝清。所以,向貢、阿史那玉遂用心設計智除。向貢欺騙史朝清道:“聞上〔指史思明)欲以王為太子,且車駕在遠,王宜人侍。”史朝清信以為真,遂到帳下整理行裝。向貢使高久仁、高如震很快率軍進人牙城,史朝清發現情況不利,立即穿甲登樓,斥責向貢,並射殺樓下士卒數人。阿史那玉率軍偽裝敗退,誘使史朝清下樓,結果,史朝清及其母辛氏均被擒殺。

史朝清被殺後,由於各種勢力間的利害衝突,使範陽城內各派之間又展開互相攻擊。這種爭權奪利的武裝衝突,一直延續了數月之久,為此而死傷數千人。最後,史朝義以其部將李懷仙為範陽尹、燕京留守。範陽的局麵才暫時穩定下來。

唐內部矛盾重重,影響平叛

正當史思明、史朝義父子水火不容的時候,叛軍的兩個重要據點,洛陽和範陽都是危機四伏。範陽城內混戰數月,死傷數千人;洛陽雖然在史朝義即位時表麵平靜無事,但其魔下不少將領都是安祿山、史思明的舊部,是史朝義的長輩,他們對史朝義明服暗不服,史朝義對他們指揮不動。同時,由於戰亂,“時洛陽四麵數百裏,人相食,州縣為墟”。這種荒涼的局麵,必然為史朝義增加許多困難。既然如此,肅宗為什麽不抓緊有利時機,向洛陽進軍,徹底平定叛亂呢?這主要是因為唐內部矛盾重重,嚴重影響了平叛的順利進行。

當時,唐內部有些什麽問題呢?

其一,肅宗和玄宗的關係難以協調。唐軍收複長安後,肅宗、玄宗先後回到長安,肅宗住在大明宮,玄宗住在興慶宮,最初也相安無事,但後來在他二人的關係中,逐漸引發出了許多難以處理的問題。

玄宗在興慶宮,在閑暇無事時,常常去南臨大道的長慶樓向外觀望,路過這裏的百姓看見玄宗,都瞻拜口呼萬歲,玄宗也常下樓款待他們,並賜酒食。另外,玄宗還在這種場合接待過羽林大將軍郭英義以及劍南道進京的奏事官。這些活動,都引起肅宗的親信宦官李輔國的注意。

李輔國在肅宗為太子時是東宮的宦官,玄宗為避安祿山叛亂,逃離長安,途經馬鬼時,陳玄禮等發動兵變,殺了楊國忠、楊貴妃,李輔國極力促使肅宗與玄宗分道揚鎮,到靈武即位,取代了玄宗的地位。正因為這樣,李輔國被視為肅宗的心腹人物。百官向肅宗奏事,都先經李輔國之手,一時權大無比,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連宰相李挾也對其行子弟之禮。盡管如此,由於其過去微賤,最初曾是高力士的仆人,所以,玄宗的親信宦官高力士等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這樣一來,看起來是李輔國與高力士等私人的恩怨,實際上就延伸到肅宗和玄宗的關係了。因為高力士受玄宗所寵,才能發揮作用;要除掉高力士,必須改變玄宗的處境。於是,李輔國設計了一套迫使玄宗遷移住址的陰謀。

上元元年六月,李輔國上奏肅宗道:太上皇在興慶官與外人多有交往,他的親信陳玄禮、高力士也有異謀,這些跡象,對陛下不利。今天的六軍將士都是從靈武隨陛下而來的功臣,他們都翻來覆去,輾轉不安。既然李輔國掌握的專門保衛皇帝的六軍對玄宗及其左右的人不滿,無疑這對肅宗是很大的威脅。肅宗表示他不相信玄宗會對他有什麽不利的活動。李輔國進一步煽動肅宗道:太上皇固然不會對你不利,但他周圍的群小就不一定了。“陛下為天下主,當為社稅大計,消亂於未萌,豈得拘匹夫之孝!”李輔國還說:興慶宮與民宅互相交錯,宮牆淺露,不適合於太上皇居住,太極宮深嚴,使太上皇居住,與興慶宮沒有什麽區別,又可以杜絕小人的讒言。

當肅宗還不相信李輔國的時候,李輔國就進一步采取實際行動了。最初,興慶官有馬300匹,可供玄宗使用,李輔國就偽稱肅宗之命,將馬大量的牽走,最後隻剩下10匹。玄宗無可奈何,隻得對高力士哀歎道:“吾兒為輔國所惑,不得終孝矣”更為甚者,李輔國還命六軍將士,號哭叩頭,要求將玄宗遷到太極宮。不管肅宗內心如何,表麵上他還是悲泣不允。

李輔國的一再要求,得不到肅宗的支持,他當然感到惶恐不安,恰逢肅宗生病,於是,他於七月十九日偽稱肅宗之意,迎玄宗出遊太極宮,待玄宗行至睿武門,李輔國突然率軍500騎,攔道奏曰:皇帝因興慶宮低下狹小,請太上皇遷居太極宮。顯然,這是武力劫持。玄宗大吃一驚,幾乎從馬上摔下來,高力士十分氣忿,挺身而出,怒斥李輔國無禮。李輔國雖然被迫下馬,但他還是寸步不讓,軟硬兼施的把玄宗遷到了太極宮,負責侍衛玄宗的數十人,都是老弱病夫。玄宗的親信陳玄禮、高力士以及原有的官人,都不許留在玄宗身邊。不難看出,玄宗被孤立而軟禁起來了。木已成舟,李輔國與六軍大將裝模作樣的去向肅宗請罪。

眼看六軍掌握在李輔國手中,他無力改變現實;同時,玄宗被軟禁起來,也利於他在政事上自作主張,故而他順水推舟,安慰李輔國道:“南宮、西內,亦複何殊!卿等恐小人熒惑,防微杜漸,以安社租,何所懼也!”

李輔國把玄宗遷到太極宮,既然得到了肅宗的認可,他就更加肆無忌憚了。當刑部尚書顏真卿要求和百官同去問候太上皇的生活情況時,李輔國立即表示極大的不滿,很快把顏真卿貶為蓬州長史。接著,就把玄宗身邊的親信全都進行了處理。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內侍王承恩被流放播州,魏悅被流放湊州〔治所在今重慶茶江東南),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被迫辭官退休。常在玄宗身邊的宮女如仙媛也被迫出居歸州;睿宗女玉真公主也常在玄宗左右,這時也被迫出居玉真觀。玄宗周圍都換成了肅宗的宮女。最初,肅宗還親自前往太極宮問安,不久,肅宗生病,不再前去探望,玄宗更感到孤獨淒涼。這種鬱鬱寡歡的心情,再加年高體弱,玄宗也就日益龍體欠安了。

通過高力士與李輔國的衝突,可以看出玄宗與肅宗必然有難以共處的矛盾。玄宗地位的改變,不僅他自己失落感頗為嚴重,同時,也直接影響他周圍的親信們有大失所望之感。陳玄禮在馬鬼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決不是輕舉妄動,必然有所更高的期望;高力士等宦官在危難之際追隨玄宗奔赴成都,也決不隻是為了盡奴才的義務,必然還有更多的追求。隨著玄宗地位的改變,他們的一切期望和追求都成了泡影。因此,李輔國惑疑他們和外界接觸較多是別有用心,也不一定是無中生有。肅宗最後同意李輔國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實際上就是清除玄宗有複辟可能的疑慮。這個問題的存在,當然影響肅宗不能專心致誌的平叛。

其二,劉展反唐,戰亂殃及江淮

安祿山叛亂以來,中原、河北一帶頻遭戰亂之災,唐政府的財政來源主要依靠江、淮一帶。這時,也就是肅宗與玄宗的關係難以解決,史思明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時候,又發生了劉展反唐的戰爭。這場戰爭,給江、淮一帶也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上元元年十一月,當時任禦史中承的李銑和宋州刺史劉展,都領淮西節度副使。李銑貪暴不法,劉展剛惶自用。他們的頂頭上司節度使對他們甚為不滿。於是,節度使王仲異首先加罪名於李銑,奏請肅宗,將其斬首。然後,又借口有謠言“手執金刀起東方”,指責劉展“倔強不受命,姓名應謠俄”,應當將其除掉。王仲異指示其監軍使、內左常侍邢延恩按他的意思上奏肅宗。

邢延恩向肅宗建議道:劉展與李銑是同一類人,現在已經殺了李銑,劉展必然感到不安,若不把他除去,恐怕他要叛亂。然而劉展手握強兵,宜用計使其就範。可命他為江淮都統,代替李垣,待他離開強兵去赴任時,中途將他除掉。肅宗接受了這個建議,命劉展為都統淮南東、江南西、浙西三道節度使。同時,又秘密通知原都統李頗及淮南東道節度使鄧景山伺機襲殺劉展。

始料不及,劉展接到皇帝的任命後,頗為惑疑,他回憶自己參軍數年就升到刺史,已經算是暴貴了,江、淮一帶,是國家租賦的來源,自己沒有特殊的功勞,又不是皇親貴賢,怎能被這樣重用呢?於是,他惑疑有人在陷害他,故而悲泣不止。邢延恩雖然一再懇切的勸其赴任,但還是不能解除他的疑慮。最後,劉展提出先拿到印節,再去上任。邢延恩無可奈何,隻得去廣陵與李恒密謀策劃,取李峘印節授與劉展。劉展得了印節,才放心赴任,率宋州兵7000千人,前往廣陵。

邢延恩提前又回廣陵,與李嶇、鄧景山共同發兵拒絕劉展前往廣陵,同時,又向各州縣發布檄文,宣布劉展造反。劉展針錚相對,也向各州縣發布檄文,宣布李嶇造反。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造反,各州縣官民不知內情,無所適從。軍事的較量就不可避免了。

李峘引兵渡江而南,與潤州刺史韋攝、浙西節度使侯令儀,屯兵京口,鄧景山屯兵徐城。劉展首先使其將孫待封、張法雷進攻鄧景山,鄧景山雖有萬人之眾,但和劉展軍一觸即潰,鄧景山與邢延恩逃奔壽州。

劉展進人廣陵後,遣其將軍屈突孝標率兵3000人進攻潦州、楚州、又派將軍王隨率兵4000進攻淮西。結果,屈突壽標順利攻取壕州、楚州,王吃先後攻陷舒州、和州、滁州、廬州,所到之處,唐軍望風披靡,江、淮之間,橫行無阻,劉展暫時取得很大勝利。

李峘插木以塞江口,欲固守京口,劉展屯軍白沙,又設疑兵於瓜洲,疑兵多張火、鼓,好像要進攻京口的險要之地北固山。李峘看到這些情況,更加全力以赴,固守京口。不料,劉展於京口上流渡江,襲取下蜀。下蜀在京口西南,正當李植注意江北的時候,劉展軍突然出現在京口西南。這種出乎所料的態勢,使李蝮軍驚慌失措,全軍潰亂,李垣束手無策,逃往宣城。劉展很快攻陷潤州。浙西節度侯令儀看到唐軍連吃敗仗,形勢不利,遂將後事委托於兵馬使薑昌群,自己溜之大吉。薑昌群很快向劉展投降,戰爭的進展,對劉展更為有利,劉展又很快取得金陵〔今江蘇南京),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鄧景山、邢延恩的一再失敗,又無力挽回敗局,隻得向肅宗要求派遣田神功救援淮南,同時,又直接和田神功聯係,答應田神功軍所到之處,金帛子女任其所取。田神功喜出望外,遂率軍南下。

田神功是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兼鴻腫卿,史思明渡河進攻汁州時,他曾一度投降史思明。又久,又乘機殺敵立功,歸附唐軍。這時,他屯兵任城。既然有鄧景山、邢延恩之約,又有肅宗的命令,更有淮南物質財富的誘惑,他就毫不猶豫地向淮南進軍了。

由於田神功“於鄭州破賊四千餘眾,生擒逆賊大將四人,牛馬器械不可勝數”。所以,劉展聞知田神功南進,頗為驚懼,遂選精兵2000,渡淮北進,於都梁山襲擊田神功,結果失敗。劉展退至天長,又一次戰敗,劉展獨與一騎逃往江南。田神功到達廣陵與楚州,“大掠居人資產,鞭答發掘略盡,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數千人當時的廣陵,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點,楚州是運河和淮河的交匯點,交通非常方便,商業卜分發達,居住有許多外國商人。田神功為了掠奪物質財富,對當地居民中稍有資產者,都嚴刑拷打,逼其交出財富,外國人也不放過,大食、波斯商人為此而死者數千人。由此可見,田神功進攻淮南的目的土要是為了掠奪財富,他在淮南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之罪。

上元二年正月,田神功兵分三路,一路由範知所率領,從廣陵以西的白沙渡江,一路由鄧景山率領,從廣陵以東的海陵渡江,另一路是田神功與邢延恩從瓜洲渡江,對劉展所在京口形成了包圍形勢。劉展力戰不勝,最後戰敗負傷被殺。田神功取得勝利後,又在江南大肆搶掠十多天,“安、史之亂,亂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催茶毒矣,從上元元年十一月到上元二年正月,在這3個月的時間裏,劉展被迫反唐,田神功進軍江、淮,使原來安、史叛亂未曾波及的地方江、淮一帶,也遭到沉重的戰爭災難。江、淮一帶,是當時唐政府的財政來源之地。劉展占據這一地區,必然威脅唐政府的財政來源。所以,盡管田神功在這裏大肆搶掠,給廣大人民甚至外國商人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但肅宗還是對他大加獎勵“以擒展功,累遷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汁宋等八州節度使"。

劉展反唐的戰爭,不僅影響了唐政府的財政,還使唐政府投人了大量的軍隊。中原,江、淮一帶相當的軍隊加人這場戰爭,必然削弱平定史思明、史朝義叛亂的力量,延緩平定叛亂的進程。

其三,李輔國專權,肅宗病逝

玄宗被迫遷居太極宮後,李輔國的權力愈來愈大。上元二年八月,肅宗命李輔國為兵部尚書,當他去上任時,宰相百官都為他送行,皇帝的禦廚也為其設宴,還有人奏樂,隆重異常。但他還不滿足,他還要求做宰相,他暗中啟發仆射裴冕向肅宗推薦他為宰相。肅宗雖然非常不滿,但也不願公開拒絕,遂秘密告訴宰相蕭華:“輔國求為宰相,若公卿表來,不得不與”當然,這是要宰相不要推薦李輔國。蕭華了解裴冕的態度,裴冕表示:“初無此事,吾臂可斷,宰相不可得!”肅宗為蕭華、裴冕不願推薦李輔國為相而感到高興。但是,李輔國卻對蕭華恨之人骨,他誣奏蕭華專權,請罷其相;肅宗不允,他再三要求,肅宗隻得以戶部侍郎元載取代了蕭華。元載是李輔國推薦的。由此可見,肅宗在一定程度是受李輔國左右的。

肅宗在上元元年六月就開始有病了,李輔國就是乘其有病之機假稱肅宗之命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的。到寶應元年三月,肅宗已經臥床不起了。四月初五,玄宗去世,群臣發哀於太極殿,肅宗不能親自參加,隻得發哀於內殿。肅宗比玄宗年輕26歲,但在玄宗去世的時候,他也感即將不久於世,遂命太子監國,準備撒手而去了。

在肅宗麵臨末日的時候,宮廷內部又起風波。肅宗的張皇後欲廢太子李豫,另立越王係。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發動兵變,逮捕越王係與張皇後。四月十八日肅宗去世後,張皇後、越王係被李輔國所殺。四月二十日,李豫即位,這就是廟號代宗的又一代皇帝。

以上事實,都發生在史思明進人洛陽,史朝義謀殺史思明前後。唐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分散了朝廷平定叛亂的精力,不能全力以赴的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推遲了徹底平定了叛亂的日期。反之,在叛軍內部,由於史朝義謀殺史思明的動亂,也使其統治集團內部陷人錯綜複雜的矛盾之中,故而無力再繼續西進,緩和了長安再度淪陷的危機。

李光弼、郭子儀東山再起

唐在平定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中,李光弼、郭子儀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他們是智勇兼備的軍事將領,但由於肅宗輕信宦官,對他們不能堅信不疑,所以,他們都是有起有落,未能始終受到重用。郭子儀乾元二年鄴城作戰失利後,肅宗輕信魚朝恩,將其閑置於京。上元二年,肅宗又輕信魚朝思,反攻洛陽失敗,使李光弼上表請求處分,結果李光弼被免去副元帥的職務。這些能夠發揮作用的將領被閑置不用,必然影響平叛戰爭的順利進行。

在戰爭緊張的進行中,有軍事才能的人是不可能長期被埋沒的。這些人雖然常遭猜忌,但他軍事才能的魅力又促使最高統治者不得不加以重用。正因為如此,李光弼於上元二年三月被免去天下兵馬副元帥的職務,五月就又被任命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都統河南、淮南東、淮南西、山南東、荊南、江南西、浙江東、浙江西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這就是說,李光弼雖被解除了洛陽前線的職務,但又被安排在泅州,負責東南一帶的軍務。

乾元二年七月,郭子儀回到長安,一直到上元元年九月,郭子儀都閑住在京師。有人向肅宗建議,史思明叛亂尚未平定,不應把郭子儀置於閑散之地。於是,肅宗命郭子儀率軍從朔方直取範陽,平定河北一帶。這項舉措,肯定有效。在安祿山攻陷洛陽後,郭子儀與李光弼從河東出井隆,在常山大敗叛軍,使安祿山受到很大震動。這時,史思明占據洛陽,如果使郭子儀冉去奪取史思明的基本地盤,也必然使史思明不能穩坐洛陽。但是,由於魚朝恩從中作梗,肅宗的命令不能得到執行。

到了寶應元年二月,由於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太原等地駐軍內部發生變亂,才不得不再次起用郭子儀駐守絳州的軍事統帥是李國貞。李國貞原名李若幽,是唐初淮安王李神通的玄孫。史思明逼近洛陽時,他是河南尹,李光弼退出洛陽,他和洛陽的官吏寓居於陝州。上元二年八月,肅宗命他為朔方、鎮西、北庭、興平、陳鄭等節度行營及河中節度使,駐守絳州,並賜其名國貞。他到任後,又加其官職為河中、晉、降、慈、限、沁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絳州平時沒有任何積蓄,當地百姓也十分困難,軍隊缺糧,不易籌集。李國貞屢次把這些情況上報朝廷,朝廷都置之不理。於是,軍中怨聲載道,議論紛紛。突將王元振野心勃勃,欲利用這個機會,混水摸魚。他假傳李國貞的命令說:要為都統修建住宅,大家各自準備工具,待命行動。這個假命令頗有煽動性,士卒們信以為真,忿怒異常地罵道:難道我們是修宅夫嗎!王元振乘眾人萬分激動之際,率其黨徒燒毀牙城門,欲殺李國貞。李國貞莫明其妙,被左右藏於獄中,不料,又被搜出,王元振指著士卒們的食品說:吃這樣的東西,去為你修宅,能行嗎?李國貞答道:根本沒有為我修宅這件事,至於軍糧缺乏,我已屢次上奏朝廷,大家都是知道的。士卒們聽說根本沒有為李國貞修宅的事,怨氣已消,準備散去。王元振看到陰謀已經敗露,遂又煽動眾人道:今日之事,不可猶豫,不是都統死,就是我們死。說罷,拔刀就殺了李國貞。參與此事的主要是朔方兵。在這件事情的影響下,住於冀城的鎮西、北庭兵也殺了節度使荔非元禮,另推裨將白孝德為節度使,朝廷隻得順水推舟,承認了白孝德的地位。

乾元二年七月,李光弼取代了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原潞沁節度使王思禮就接替了李光弼河東節度使的職務。王恩禮重視儲備軍糧,除了軍用之外,他還節餘米百萬解之多。為了解決京師的吃糧問題,他還向長安運米50萬解。

王思禮死了以後,管祟嗣為節度使。管崇嗣大手大腳,管理鬆弛,數月之久,就把存糧揮霍完了,隻剩下陳腐米萬餘解。肅宗知道後,免去他的職務,另以鄧景山為河東節度使鄧景山到了太原,認真檢查存糧的出人情況,那些詢私舞弊者自然提心吊膽,有一裨將當治死罪,諸將為其求情,鄧景山不允;其弟請求代替兄死,鄧景山也不答應;其弟又要求用一匹馬贖罪,鄧景山同意了。鄧景山此舉,非同小可,迅速激怒了諸將,這些人怒不可遏地罵道:我們還不如一匹馬嗎!於是,他們殺了鄧景山。肅宗覺得眾怒難犯,遂以鄧景山處置失當為由,不迫究殺鄧景山者的責任,並派遣使臣慰撫將士。諸將推薦代州刺史辛雲京為河東節度使,肅宗也隻得順從其意。

在同一個月內,均在河東道的太原、絳州接連發生兵變,朝廷自然感到憂慮,如果這兩地與叛軍發生聯係,對朝廷必然形成更大的威脅。於是,朝廷欲選擇一位有才能、有威望的將領去統率這兩地的軍隊,郭子儀正符合這種要求。

寶應元年〔762)二月二十一日,肅宗命郭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又發京師絹4萬匹、布5萬端、米6萬石以給絳州駐軍。顯然,這是軟硬兼施,既派去一個強有力的將領,又從物質上進行安慰,絳州的問題必然迎刃而解。

三月一日,郭子儀將赴絳州,當時肅宗重病在身,群臣不能進見。郭子儀懇切的要求道:“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矣”肅宗召郭子儀於臥室中道:“河東之事,一以委卿”看來,肅宗對郭子儀抱有很大的希望。

本來,駐守絳州的朔方兵就是郭子儀原來的部下。郭子儀治軍寬厚,頗得將士們好感。所以,郭子儀來到絳州,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原來,朔方兵對李國貞不滿,是因為李國貞沒有解決軍糧問題;王元振乘機作亂,是為了發展個人野心。郭子儀到了絳州,王元振的野心難以實現,他遂搖身一變,以眾人代表的麵目出現,以功臣自居。不料,郭子儀如實了解情況,毫不客氣的對王元振說:“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初二,郭子儀收王元振及其同謀者40人,全部處死。在郭子儀的影響下,河東節度使辛雲京也殺了謀殺鄧景山者數十人。這樣一來,河東一帶的軍事秩序才正常化了。

郭子儀直接處理了絳州的間題,在他的影響下,太原也穩定下來。勿庸置疑,這對唐政權的鞏固發揮了積極作用寶應元年四月二十日代宗即位,由於郭子儀穩定了河東的形勢,遂於七月十五日命郭子儀都知朔方、河東、北庭以及潞、儀、澤、沁、陳、鄭等州節度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八月二十三日,郭子儀回到長安。當時頗有權勢的宦官程元振忌妒郭子儀功高任重,多次在代宗麵前低毀郭子儀。郭子儀自感難以久勝重任,遂上表請求解除副元帥、節度使的職務,雖然代宗對其慰撫,但又一次被閑置於京師了。這種有才能有威望的軍事人才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必然延緩平定叛亂的進程。也可以說。郭子儀、李光弼等重要將領能否站在重要崗位上,直接影響著平定叛亂的效果。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