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處事如線——萬事以“活”為宗旨

  人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編成的網。麵對它的時候必須能屈能伸才能在空隙間自由穿梭。在麵臨挫折和挑戰的時候,不要意氣用事,也無須不知所措,剛柔相濟、處事如線才能使事情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修身恕道,內聖外王

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隻要理性、善變、多謀還是可以挽救一時的危難的。

是非恩怨常是人生的羈絆,處理不慎就會損失慘重。成功者應該在動靜之間保持清醒的認識,在變化中懂得堅守的意義。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正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交匯、選擇的曆史巨變時期,曾氏正是處於這個轉型時期的精英人物。作為儒家學者,他的身上灌注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麵,作為政治實權人物,他處於政治—軍事—文化舞台的中心,身係朝局安危的重任。雙重身份使得他在西洋文明麵前不能不仔細考慮,審時度勢地處理問題。

在適應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對個性不斷加以調整,實現自我,是曾國藩實現其文化人格的途徑。

在現實方麵,曾國藩的整個仕宦生涯都充滿了冷靜的理性和靈活的機智。致仕之後,如何運用理性應對世事的原則方法,則因人而異。封建官場如戰場,禍福難測。曾國藩一方麵清醒地認識到官場的險惡,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另一方麵為了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自己,就必須理性地設計和機智地應對。為此,曾國藩規定了自己從政的原則:

一、對朝廷盡心竭力。

二、處理好同僚關係,做到不使不求。

三、尊重權臣,但絕不攀附。

四、修身齊家。

在湘軍的組建、人事安排、湘軍的裁撤方麵,曾國藩就是按照上述原則來施行的。清政府迫於旗兵的腐敗無能,任命曾國藩組建湘軍,在心理上又忌疑漢人帶兵。曾國藩深知此點,既要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又不能犯滿人的大忌,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在組建湘軍之初,他主動安排滿人塔齊布為副將,以換取統治者的信任;湘軍壯大為國家軍隊主力時,直接推薦擔當軍政大臣的是皖籍的李鴻章而不是湘籍將領,以此來消除朝廷對他結黨營私的懷疑。攻陷天京以後,主動撤裁湘軍,消除朝廷對他擁兵自重、圖謀不軌的嫌疑。

他凡事小心謹慎。想在是非之地做個閑人是很困難的事情,但他還是做到了。正如他自己所言:“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俗話說,好習慣成就一個人,壞習慣毀滅一個人。壞習慣的革除和好習慣的養成最能證明一個人的恒心和意誌,而曾氏在這兩方麵都有值得後人效仿的例證。其一是戒煙,曾氏自少抽水煙,煙齡長達二十多年。後來,自覺有害。進入而立之年後立誌戒煙,將水煙袋搗碎,發誓說:“若再食言,神明近之。”但長期養成的煙癮,並非那麽容易戒掉。最初幾日痛苦難熬,憑著堅強的忍耐力,終於斷然戒煙。其二是堅持日課、月課,規定自己每天、每月要堅持完成任務,內容包括:“讀熟書十頁,應看書十頁,習字一日,記日記一則。”這些課程一兩天容易做到,若要長期堅持,則需非凡的意誌和毅力。

另外,在情感方麵,曾國藩充滿了對皇帝的忠和對本階級的愛。作為理學大師,曾國藩繼承了儒家“仁民愛物”的品德,並能言行一致。他了解民情,體恤百姓所受的疾苦。他說:“設官為民,官不愛民,餘所痛恨。”在他的家書、詩詞中,無不透露出親愛家人、和睦鄰裏、匡時救民的心情和願望。

曾國藩在修身應世方麵也是明清兩朝儒家學者中的佼佼者。曾國藩儒臣、大臣的雙重身份是其內聖外王文化人格的寫照。他以儒學治政、治軍,並在從政帶兵的實踐中普及儒學,在“立身”與“輔世”,“守道”與“救時”,即內聖外王的結合方麵成效卓著。

曾國藩的修身原則、恕道精神都是其內在修為的理論總結,也是在對先儒學習、體驗、取法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在當時乃至以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疾恨貪暴,多次犯顏直諫,盡忠竭力,為整頓吏治、緩解階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作為武官,功績更是顯赫。最初在湖南創辦團練,在整飭湖南吏治民風方麵頗有立竿見影之效。人送他綽號“曾剃頭”,一方麵反映他殺人之多,另一方麵,反映了他懲處貪暴肅正風氣之功。他以儒學訓練湘軍,使之成為富有戰鬥力和號召力的軍隊,並最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晚年,他出任外交大臣,對外交涉的首要原則就是堅守儒家的“忠信誠敬”,推誠相與,采取謙讓的原則。他說,“為封疆將帥者,雖內懷勾踐棲會稽、田單守即墨之誌,而外卻十分和讓”,要求“謙懷抑抑以待洋人”。在妥協退讓的同時,也表現了據理力爭、“堅持不允”的尊嚴。曾國藩的外交原則不是消極的,而是弱國涉外事務的積極有效的原則,背後隱藏著儒家忍辱負重、徐圖自強的苦誌。另外,曾國藩有別於一般士大夫的方麵還在於:他不僅能恪守古訓還有創新精神,對新生事物能納為己用,也正因此才能在洋務運動中獲得成績。

自古以來,朝代更替,爭鬥不休。每一次新政權的建立,都要隨之產生一批維護國家機器運轉的官吏。

在東西方文化產生碰撞時期,曾國藩不僅是封建倫理的捍衛者也是中國現代科技文明的先驅,他的忠誠與睿智非常人所能及。他手握重權,軍事實力足可以與清廷鼎力抗衡;他絞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於清王朝戰功無數;他關心民生疾苦,采取措施,減少稅費。他的一生可以用精彩紛呈來形容。

在官場上混跡多年,位高權重,沒有經受過大的波折;對皇帝,他盡忠盡孝,但並不盲目服從,他會采取一套委婉的辦法來應付;對同僚,他尊重有加,並不曲意奉承;對下屬,他以誠相待,不會傲慢無禮;對洋人,堅持國家主權的原則,大事苦爭,小事放鬆。後代許多名人都對曾國藩推崇有加。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曾國藩曾經手握重兵,左右了晚清政局,由於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謀略,延續了清王朝的“曆史壽命”。由此可見,紛亂的外世影響不了明智的內心。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隻要理性、善變、多謀還是可以挽救一時的危難的。

靜觀沉浮,洞察風雲

做人難,做有成之人更難。要有站在海邊靜看千層浪的胸懷,有無論榮辱沉浮都能坦然接受的氣度。

每個人都不免有私心,這是不分地位不分對象的。但是麵對權勢和利益的誘惑,在自己沒有考慮周全且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如果一味前進,就有可能造成欲速則不達的後果。

中國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惹上殺身之禍的事件屢見不鮮,沒有帝王不在乎自己的皇位,因為在乎所以忌諱,所以一些功臣總是想方設法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

清朝以滿洲貴族起家,聯合蒙古貴族,對人數眾多的漢人實行統治。鑒於唐末藩鎮割據和曆代權臣篡位的教訓,自宋以來的曆代統治者都采取種種辦法限製地方政府的權力,防止地方大吏擁兵自立,對抗中央。清王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起來的一代政權,雖采取一些措施,如實行中央六部堂官旗員與漢員缺額對等,地方官旗員與漢員參用,吸收一部分漢族士紳參加滿洲貴族為主的各級政權,但滿漢藩籬堅固,民族歧視明顯。這無疑會對清朝統治者產生不利影響,然而,這又是清王朝對待漢族官紳民眾的根本方針,絕對不可能改變。因為滿洲貴族隻有通過這種方式,使旗人淩駕於漢人之上,給它種種特權和恩惠,才能增加本民族內部的凝聚力,達到利用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目的,借以保持其在中原的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既能保持其特權地位,又能模糊漢人民族意識的目的,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在采用哪一學派的思想作為本王朝的統治思想方麵做了認真的選擇。

由於程朱理學特別注重倫理道德,將三綱五常強調到空前未有的高度,而其中作為綱中之綱的“君為臣綱”一條尤為適合滿洲貴族的口味,所以幾經審慎地考慮,決定采用程朱理學作為他們對全國官紳民眾實行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清初的幾代帝王都采取種種措施,極力推崇和倡導程朱理學,尤其大講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綱,以保證漢族地主階級對清王朝的忠心不二。

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出於種種原因,對地方大吏尤為加意防範。他們把各省的兵、政、財、人及司法各權分開,地方官員各負專責,相互牽製,誰也不能大權獨攬。

就兵權而論,清朝的主要武裝是八旗與綠營,無論駐紮京師抑或分駐各地,兵權實際上都掌握在皇帝手裏。他們在內心對漢族總是有一種戒備心理、猜忌心理,是從不信任的,所以盡管曾國藩對清政府賣力甚大,但清政府在起初並未給他以實權,還得不到糧餉供應,地位十分不利。後來迫於形勢,才不得已將四省軍務交其節製。曾國藩勢力壯大了,卻也犯了清統治者的大忌。

曾國藩是深明此道的,在攻克天京之後,曾國藩之勢力如日中天,廣收利權,遍保部下,一時朝野之官多出其門,鹹豐皇帝對於曾國藩是一麵高興,一麵憂慮。據說曾國藩光複武漢以後,鹹豐帝說:“想不到曾國藩以一儒生,竟能做成一番大事。”當時鹹豐帝身邊的—位大臣當即說道:“曾國藩以侍郎之職開缺,丁憂在籍,與一鄉紳無異,自古英雄起於草莽閭裏之間,豈不令人擔憂嗎?”聽了這話,鹹豐帝皺緊眉頭,沉吟良久,慨然歎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看來如果曾氏不激流勇退,其災難是很難避免的。

自從進軍雨花台以來,曾國藩兄弟迅速擴軍,曾國荃所統由2萬餘人增至5萬人,曾國藩指揮的部隊由幾萬人擴大為12萬人,除贛、皖厘金和數省協餉外,增辟粵厘和湖南東征厘金,這就使清政府不能不漸生疑懼,感到這對它是一種潛在威脅。湘軍攻陷九沼洲,尤其蘇、杭各城相繼收複後,清政府的這種感覺與日俱憎,隱隱感到自己的最大威脅已不再是行將失敗的太平天國,而是手握重兵、廣攬利權的曾國藩了。

從這時起,清政府對曾國藩的態度就開始冷淡下來。其第一個表示,就是在曾國藩與沈葆楨爭餉時,有意偏袒沈葆楨,裁抑曾國藩。與此同時,各省督撫也不像前幾年那樣對他熱情支持了,江西爭厘,他省協餉停解,就是明證。清政府知道,雖然湘軍總數有30萬人,僅曾國藩直接指揮的部隊就有12萬人,但內部派係複雜,各樹一幟,他的嫡係部隊亦不過隻有曾國荃的5萬之眾。

所以,清政府就采取了兩方麵的措施:一方麵迅速提拔和積極扶植曾國藩部下的湘軍將領,使之與曾國藩地位相近,感情疏遠,漸漸打破其從屬關係,清政府對曾國藩的部下將領和幕僚,如已經死去的塔齊布、羅澤南、江忠源、胡林翼、李續賓、李續宜和當時尚在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楊載福、劉長佑等都實行拉攏和扶植政策,使他們漸漸與曾國藩分庭抗禮,甚至互相不和,以便於控製和利用。而對於曾國藩的胞弟曾國荃則恰恰相反。

1863年5月曾國荃升任浙江巡撫之職後,雖仍在雨花台辦理軍務,未去杭州赴任,亦本屬清政府的意旨,照例是可以單折奏事的。曾國藩遂讓曾國荃自己上奏軍情,以便攻陷天京後搶先報功。不料,奏折剛到立遭批駁。清政府以其尚未赴巡撫任,不準單折奏事,以後如有軍務要事,仍報告曾國藩,由曾國藩奏報。曾國藩恐曾國荃心情抑鬱,言詞不遜,在奏折中惹出禍來,特派頗有見識的心腹幕僚趙烈文迅速赴雨花台大營,專門負責草擬章奏谘稟事項。曾國荃攻陷天京後,當天夜裏就上奏報捷,滿心以為會受幾句讚揚,不料又挨當頭一棒。上諭指責曾國荃破城之日晚間,不應立即返回雨花台大營,以致讓千餘太平軍突圍,語氣相當嚴厲。幸好有人將李秀成捆送蕭營,否則曾國荃更無法下台。

但是,清政府並不就此了結,而是步步進逼,揪住不放。數日之後,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銀下落,令曾國藩迅速查清,報明戶部,以備撥用。尤其嚴重的是,上諭中直接點了曾國荃的名,對他提出嚴重警告。意思是說,曾國藩兄弟如不知禁忌,就難以“永保勳名”、“長承恩眷”了。

曆經宦海沉浮,曾國藩對於能決定他生殺予奪的最高統治者有四計:逆來順受,以死效忠,緩施以時,委婉言求。總之避免正麵衝突,旁敲側擊,以柔克剛,曲意示忠。這幾招能使曾國藩在朝廷對他任用又懷疑、支持又削弱的夾縫中站住腳,頻得實惠,步步高升。

做人難,做有成之人更難。要有站在海邊靜看千層浪的胸懷,有無論榮辱沉浮都能坦然接受的氣度。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

退步寬平,清淡衡久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物極必反的道理世人皆知,但尺度的把握卻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有人認為,做人要自立自強,必須要顯示剛強。殊不知,剛強過度會適得其反,顯得自己粗俗無腦。水因柔能衝毀萬物,能夠隨意隨容器的形狀而充盈其中。倘若為人能像水一樣善於適應環境,那麽與人交往必定很融洽。

曾國藩曾這樣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他悟出天地之間的道理,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會導致萎靡不振,太剛了則容易折斷。剛並不是指暴虐而說的,而是指強矯罷了;柔並不是指卑弱而說的,而是指謙遜退讓罷了。做公差,就應該強矯,為名利,就應該謙退;開創家業,就應該強矯,享受安樂,就應該謙退。外出與人應酬,就應該強矯,在家與妻兒享受,就應該謙退。

曾國藩認為,隻有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事。曆史上諸多聖王賢相、功臣名將、聖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因為身上不乏剛毅挺拔之氣,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當的力量,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有剛之人能克服大量的困難險阻,才能超越常人,戰勝恐懼、悲觀、消極和畏難苟安的心理天敵,才能使人體生命之潛能無限地釋放出來。人若無剛則無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則無以自強。

也正因如此,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時,敢於與那些名氣大、地位高的人爭鬥,就顯示了他挺然特立不畏強禦的精神,但也處處受排擠,經常成為輿論諷喻的中心,遭遇了不少磨難。他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過剛則易折,易折則無以達到自強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訓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一條真理:隻有剛柔相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

“柔”,不是軟弱,而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力量。莊子在《山木》篇中講到了東海有一隻名叫“意怠”的鳥,這種鳥非常柔弱,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飛行時它既不敢飛行在鳥隊的前邊,也不敢飛到鳥隊的後邊,吃食的時候也不爭先,隻撿其他鳥吃剩的殘食。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悠哉悠哉,遠離禍患。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柔,並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安身處世的方法。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名將由於過“剛”而遭遇不幸。在曾國藩看來,應該把剛直不阿放進心裏,剛柔互用體現在行為處事上。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

在麵臨挫折和挑戰時,有人會不知所措,或者一味地意氣用事,結果碰得頭破血流;而聰明的人懂得剛柔並濟,能屈能伸,使事情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曆史上勾踐滅吳就是一則外柔內剛、以求自強的故事。春秋時候,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采取了與吳國講和的方略,向夫差稱臣做奴,並獻上了越國的珍財異寶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乘車,勾踐總是恭順地請夫差踩其背上車,並在車前為夫差牽馬,甚至在夫差生病時口嚐夫差糞便,以表忠心。即使遭人唾罵,他也不在乎,總是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深討夫差歡心。

久而久之,夫差便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備,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一麵臥薪嚐膽,苦心勞力,愛撫群臣,教養百姓,發展生產;一麵經常派人到夫差麵前問安獻寶迷惑夫差。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活捉了夫差而稱霸諸侯。勾踐以匿剛顯柔的手段,終於達到了滅吳稱霸的目的。

由此可知,“柔”的力量常是發自內心的,因而是強大和堅韌的。以“懷柔”的手段,以柔製剛,克敵製勝,降伏對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柔弱勝剛強”是老子的一個著名論斷,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可以衝擊任何堅硬強大的東西,沒有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麽東西能夠替代它。以柔製剛,以柔克剛,運用在自立自強上,往往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從古代先哲那裏汲取智慧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把所學知識與人生經驗聯係起來思考的人,他主張退步寬平,清淡衡久。他從中汲取人生的信條與經驗,總結出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爭,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退,在什麽情勢下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剛柔並用。

萬事萬物都不可走極端,片麵地依靠“剛”而忽略“柔”,或片麵地依靠“柔”而忽略“剛”都將導致失敗。在人生旅途的沼澤地帶,在名利場勾心鬥角的陰謀下,在人際是非麵前,退讓一下,有何不可?所以說,善用剛柔,才能長久挺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