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民族與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個特定的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誌,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為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而語言文字、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觀念等則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東南亞各個國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價值取向,變成了一個富於多樣性的地區。在這個廣闊的區域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現為人種多樣性、民族多樣性、語言多樣性和宗教多樣性等,有學者形象地把東南亞稱為是“世界民族博物館”。

一、東南亞的民族

(一)東南亞民族的類型

東南亞民族眾多,生活著400~500多個民族,它們構成了世界上民族最為眾多、文化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現代東南亞各國具體的民族構成情況大體如下:柬埔寨除了主要的民族高棉族以外,還有二十多個較少民族,有占族、卜儂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老撾人數較多的有老龍族、老聽族和老鬆族;緬甸有五十多個民族,緬甸族是主體民族,其他少數民族有克倫族、克欽族、克耶族、若開族、孟族等;泰國泰族是主體民族,其他少數民族有馬來族、高棉族、孟族、克倫族、傈僳族、苗族、瑤族、克木族、拉瓦族和華族等;馬來西亞有三十多個民族,其中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比較多,少數民族有塞芒人、塞諾伊人、原始馬來人、伊班人、達雅克人、卡揚人等;新加坡主要有三個民族即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印度尼西亞有一百多個民族,除了主體民族爪哇人,還有馬來人、米南加保人、巴達克人、布吉人、亞齊人、班查爾人、望加錫人、達雅克人、托拉查人、華人等;菲律賓比薩亞人是最大的民族,其他民族有他加祿人、伊洛克人、比科爾人、邦板牙人、邦阿錫南人、伊富高人、摩洛人、阿埃塔人、華人等;文萊的民族主要有馬來人、華人、當地土著人和來自印度和英國的印裔和歐裔等。

從人種上看東南亞民族可以分為四個類型:(1)南蒙古利亞人種:中南半島上,除了馬來西亞人外,泰國人、緬甸人、越南人都屬於此類人種,特點是膚色黃、頭發直。南蒙古利亞人種是東南亞比較重要的一類人種,占了東南亞總人口的絕大部分。(2)馬來人、印度尼西亞人種:分布於馬來半島和南洋群島,膚色呈淺褐色。在東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馬魯古和努沙登加拉,是一個介於南蒙古利亞人種和馬來印度尼西亞人種之間生物漸變的地區。(3)巴布亞人種:主要居住在新幾內亞的伊裏安島,膚色黑、卷發、麵部突出,與南蒙古利亞人種和馬來人種差異較大。(4)土著人種:多居住在山林邊遠地帶,過著刀耕火種或漁獵的生活,尚未進入農耕社會,主要是尼格利托人、維達人和原始馬來人。他們是東南亞最古老的原始住民或首批進入東南亞的種族群。

(二)東南亞民族分布

在5億多人口的東南亞各國中,民族眾多,這些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國家裏,其中民族較多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老撾、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其中僅印度尼西亞內就有一百多個民族,菲律賓有九十多個民族,老撾也有六十八個民族,民族成分較單純的新加坡也有3個主要民族,即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東南亞國家的民族分布存在以下的三種類型:

1.擁有一個占有絕對優勢的民族

由於地理條件的限製和受曆史發展的影響,在東南亞十一國當中多數國家屬於這種類型,比如越南雖有五十四個民族,但是京族卻占了總人口的90%;在柬埔寨,高棉族占了80%;在新加坡,國內主要的民族是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華人占總人口的76%,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數則較少。

2.國內分布著眾多的民族,但其中一個民族的人數相對較多

東南亞屬於這種類型的國家有老撾、緬甸和馬來西亞等國。老撾有60多個部族,其中老龍族約占總人口的60%。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和其他土著居民占總人口的66%。緬甸國內有135個民族,其中緬族占總人口的65%。這種類型的民族分布同樣存在人數占有優勢的民族,但比例不如第一種類型那麽高,隻為全國人口總數的一半左右,而其他少數民族的比例則相對更小。

3.國內分布眾多民族,但沒有哪一個民族的地域分布和人口達到國土麵積和人口總數的一半

東南亞十一國中,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屬於這種類型的多民族國家。印尼爪哇族占全國的45%,巽他族14%,馬都拉族7.5%,馬來族7.5%,其他民族占26%。菲律賓共有九十多個民族,比薩亞人約占全國的42%,他加祿人是菲律賓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呂宋島南部以及馬尼拉等地區,比例卻相對較小。

東南亞地處人口遷移的重要地段,千百年來,歐亞大陸上的民族或種族浪潮不斷地在東南亞國家流動,有的自北向南,有的自西向東,又有的自東向西,從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時間遷移到東南亞各地,但是東南亞民族分布的類型特點是和文化發展、宗教傳播等緊密相連,同時地理上的相互隔絕也成了阻礙不同民族之間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因素。由於一些因素的限製,形成了現代東南亞民族分布的複雜特點和類型。

二、東南亞文化

東南亞地處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交叉的十字路口,是一個文化多樣性十分突出的地區,曆史上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對這一地區產生過影響,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均有傳播,同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習俗。

(一)東南亞文化的特點

1.多樣性

東南亞是一個極富多樣性的社會。民族文化從形成之初就開始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經過長期的發展,又與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進行了融合發展,導致東南亞地區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在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等方麵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語言方麵,眾多的民族都擁有自己的語言,這構成了東南亞複雜的語言體係,東南亞國家共有25種語言和250多種方言。不過,一些國家主體民族使用的語言往往是通用的。東南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馬來—印度尼西亞語,這種語言有眾多的方言,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廣大地區主要通用的語言。此外,菲律賓南部、越南沿海、柬埔寨、泰國等地的少數民族語言也受到馬來—印度尼西亞語的影響;其次是泰佬語,這種語言主要分布在泰國的主體民族人群、老撾的老龍族中,而且緬甸的撣族以及柬埔寨西部、東北部和馬來半島北端的一些少數民族也使用這種語言;再次是越芒語,使用人數也相對較多。傳統文化方麵,新加坡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以及文萊深受印度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菲律賓和東帝汶則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在宗教方麵,更是紛繁異彩,各個國家內部並不隻是存在單一的宗教信仰,往往多種宗教同時並存。柬埔寨、緬甸、泰國和老撾是典型的佛教國家,同時國內又還存在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一些宗教;而菲律賓則是東南亞國家中擁有較多基督教徒的國家,全國90%的人是基督教教徒。當然,有的國家明確地把某種宗教定位國教,比如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國教是伊斯蘭,而有的國家卻承認多種宗教的存在,比如印度尼西亞官方共承認五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和孔教。

2.相對統一性

雖說東南亞社會具有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使得各國在政治、經濟發展等方麵表現得紛繁複雜,但是文化方麵還是具有整體性的,各國在一些民族習俗和信仰上,有許多的相同或相近之處,比如婦女地位較高、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等一直具有較大的影響。東南亞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和碰撞時,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有選擇地吸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東南亞國家民族文化,以種植水稻為特征的農業文明長期延續了下來,形成現代東南亞發達的稻作文化;村社文化的長期存在,是當代東南亞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征。而東南亞國家的文學、藝術同樣保持了傳統的風格,並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發展。正如英國著名學者、東南亞史學專家D。G。E。霍爾所說的一樣:“東南亞曆史的整體性,與歐洲的整體性一樣是真實存在的。”霍爾肯定了東南亞曆史上的整體性,同樣就是肯定了文化作為整體性的存在。

如果將東南亞國家作為一個統一體加以考察,那麽它的整體性便會顯現出來,誰都不能否認它的整體性,但是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和進入東南亞文化的各種因數越來越多,東南亞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會日益得到發展。

(二)外來文化對東南亞文化的影響

11世紀以後東南亞各國具有個性的民族文化才發展和確立下來,並在整個地區內形成東南亞文化世界,這個被稱作東南亞文化世界的範圍主要是指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接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四國;接受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印度尼西亞群島和馬來半島以及接受了基督教(天主教)的菲律賓。因此,在東南亞文化世界裏,外來文化對東南亞文化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種文明和宗教自踏進東南亞諸國以後,就不斷地發展教徒和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滲透到各國原有的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各具特色的文化。

1.印度文化對東南亞文化的影響

印度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宗教上。在印度文化傳入東南亞國家以前,東南亞國家信奉的主要是以自然崇拜和精靈崇拜為特征的原始宗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增多,印度文化傳入了東南亞地區,並與原始宗教逐漸相互結合。佛教是由印度傳入東南亞國家的,已有確切的證據表明,至公元初年,佛教已經在東南亞國家傳播開來,其傳入路徑有南麵的海路,主要經過斯裏蘭卡傳入。北麵是陸路,經過中亞,進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越南等國。古代東南亞婆羅門教—印度教昌盛,海島地區的室利佛逝王國和麻喏巴歇王國有著高度發達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南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則在中南半島諸國流行,10至14世紀開始成為一些國家的國教。形成了王權神授、王權與神權相互結合的古代東南亞文化普遍的特征。

印度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學、習俗和藝術等方麵。伴隨著印度文化的傳入,東南亞國家也出現了印度的梵文和古典文學作品,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嗬婆羅多》成為東南亞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等方麵,印度文化也給東南亞國家帶來了深厚的影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婆羅浮屠和吳哥古刹,突出體現了印度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和建築風格。“佛教及婆羅門教的政治理想及宗教美術,給東南亞各小國帶來了國王的神聖化、階層秩序觀念、行政法典、梵文以及技術高超的建築、雕刻和音樂等等,這對土著君主統治的正統化以及整合和發展他們的國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日本學者和田久德對印度文化、對東南亞民族文化影響所作的高度評價。在當今東南亞國家中,中南半島上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老撾四個國家都以佛教為主,這些國家民族文化裏體現了佛教與本地風俗的結合。比如在泰國,佛教是國教,有90%的人信奉佛教,法律中有許多保護宗教的條文,人們對寺廟和佛教信仰要絕對的忠誠。而柬埔寨信奉佛教的人占全國人口的85%以上,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寺院既是宗教活動的地方也是教育和藏書的地方,柬埔寨的佛教分為兩派:摩訶尼迦耶派和達摩育特派,兩派各有僧王,由國王分別任命。可見,印度文化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是很大的,被有的西方學者稱為“東南亞文明印度化”。

2.中國文化對東南亞文化的影響

由於特殊的曆史和地理條件,中國文化與東南亞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第一,長期發展起來的海路和陸路交通,把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聯係在了一起;第二,越南在曆史上曾是中國的郡縣,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三,華人源源不斷地流入東南亞國家,長期以來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第四,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有著眾多的跨境民族,這使得文化上具有不可割斷性。中國的文化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體現為儒學的傳播。儒學中的核心價值是圍繞仁義來展開的,可以拓展為仁愛、精誠、忠恕、孝悌、信義等基本觀念。這些觀念在東南亞國家中主要體現在以四書五經、朱子思想為教材以及對孔子和朱子的祭祀上,越南和新加坡兩國是實踐儒學文化的典型範例。

儒學傳入越南比較早,在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國統治者就在越南設立了郡縣,用儒學治理越南。儒學加速了越南的封建化,對古代越南的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現代以來,越南提倡保持越南傳統文化,重視弘揚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學。

新加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華人占大多數。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許多中國移民不斷地移居到新加坡。到19世紀中期以後,華人就開始在新加坡總人口中占了多數,19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占到76%。同時,眾多移居新加坡的華人把儒家文化也帶進了這個國家,他們身上體現出了儒家的核心價值和觀念,一方麵,具有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麵,他們又力行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忠信正直等美德,由此使儒學在新加坡有了穩固的基礎。

新加坡是實踐儒學的經典範例,其現代民族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新加坡於1965年取得獨立後,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社會急速變革,傳統思想受到嚴重挑戰。於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開展了旨在繼承和發揚儒家文化的運動,注重社會價值和道德價值,強調儒家的家庭、社會、國家的關係,強調以“忠孝”為核心的道德觀。儒學中以修養德性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對促進新加坡的社會整合,弱化工業社會功能、極端個人主義以及刑事犯罪等社會問題,都起了積極作用。傳統文化教育使一般青年具有社會使命感、同胞感情和國家觀念,對西方文化持獨立態度,而且鄙薄西方的物質主義的價值觀。

除了越南和新加坡外,中國文化的影響還滲透到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其他的東南亞國家,儒學價值觀也越來越多地被接受和認可。

3.伊斯蘭文化對東南亞文化的影響

10世紀中葉以前,伊斯蘭教徒在東南亞海島地區長期居住過,到13世紀以前,蘇門答臘島沿海地區已有阿拉伯和印度商人居住,逐步形成了穆斯林社會,建立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須文達那—巴塞王國,這是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群島上最早的立足點。15世紀初,馬六甲王國興起,成為伊斯蘭教傳播的中心,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南部島嶼相繼伊斯蘭化。在西方殖民者入侵東南亞海島地區以後,由於伊斯蘭教在團結當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伊斯蘭教得到繼續發展。到今天,印度尼西亞已有85%以上的人信奉伊斯蘭教,馬來西亞也有了半數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而且憲法還規定,伊斯蘭教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國家有權通過法律手段,限製在穆斯林群眾中傳播其他宗教教義;禁止印刷、出版、發行有損於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的書刊及其他出版物,穆斯林除受國家製定的各項法律約束外,還有義務遵守伊斯蘭教法;涉及穆斯林“私人身份”的民事糾紛和宗教事務,皆由伊斯蘭法院裁決。據統計,世界上共有伊斯蘭教徒7億~8億,僅在東南亞國家就有20%左右。可見,伊斯蘭文化在東南亞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文萊三國的居民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而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上伊斯蘭教徒最多的國家。因此在這些國家裏,民族文化體現為對宗教教義的尊崇和保護,比如在馬來西亞,回教徒傍晚祈禱期間,不允許受人打擾,觸摸小孩的頭也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4.西方文化對東南亞文化的影響

西方文化於16世紀時就傳到了東南亞國家,並對本地民族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通過宗教文化的傳播來體現。

基督教和天主教是西方殖民者入侵東南亞國家後才傳入的。從16世紀開始基督教勢力伴隨著西方殖民者進入這一地區,1593年多明我會神父胡安高寶(Juna Cobo)與當地華人教徒耿容合作編印閩南語《基督教教義》,由此基督教在東南亞傳播開來。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統治了350年,並把基督教傳入印度尼西亞,基督教主要分布在西部蘇門答臘巴達克地區,爪哇島、東部安汶、馬魯古、米納哈沙和西伊裏安等地。印度尼西亞的基督教徒建立了許多教堂,據統計印度尼西亞約有教堂370座,僅巴達克地區82座,雅加達地區74座。菲律賓和東帝汶是東南亞主要的天主教國家。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領菲律賓,在占領和統治菲律賓的過程中,天主教會一直是殖民者的得力工具和支柱。西班牙殖民者在統治階級的支持下,僅用了半個世紀就使菲律賓當地居民放棄了原始宗教而改信天主教,到現在菲律賓有84%的人信奉天主教,隻有4.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越南由於曆史上曾受到法國人的入侵,天主教成為其第二大宗教。

現代東南亞文化是與來自世界的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它們構成了東南亞文化的多樣性。這種狀況,既同東南亞近代分別淪為不同的殖民地有關,也同東南亞各國屬於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圈有關,它既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思想,又接受了19世紀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形成了近現代東南亞文化的特點,即具有明顯的外源性,也就是由於外部的傳入,而非是東南亞原有的文化基礎上自發產生出來的。正是由於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外源性,才使得東南亞各國在經濟製度、政治體製等方麵體現得紛繁複雜,同時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導致了今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和差異。

  §§第二章 東南亞曆史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