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章 換個角度看人才

  什麽是人才?人才應該是在某一方麵有突出才能的人。世界上沒有真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全才。從一個角度看是庸才的人,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是難得一見的人才。

(1)兩種評價。

企業裏有甲、乙兩個副經理,總經理說甲比乙有水平,董事長說乙比甲能力強。而總經理和董事長二人,都是知人善任的人。他們對人的評價,為什麽出現了兩種絕然不同的結果呢?

不要認為總經理和董事長分別與甲、乙二人有什麽特殊關係,他們都是站在很公正的立場上說的。

這其中必然有原因。

這個問題隻能從諸葛亮和劉備身上找答案,因為在鑒別人才這個問題上,他們倆人出現了分歧。

諸葛亮是絕代智神,他看人一定看得很準;劉備在三國鬥智鬥勇的戰場上,摸爬滾打大半生,眼光老辣,他看人也不會看走眼。

他們對人的評價,為什麽會出現差異呢?

他們評價的兩人都是敵國的戰將,是大名鼎鼎的魏國戰將夏侯淵和張郃。

一是甲比乙強。

曹操攻下張魯以後,眼看就可以飲馬成都了。他正在想劉備和諸葛亮在成都作何打算時,獲知孫權在東邊進攻合肥,便趕緊帶著四十萬大軍回兵東撤,馳援合肥。

曹操走的時候,留夏侯淵守定軍山,留張郃守蒙頭岩。

夏侯淵文武兼備,冠絕一時,斬將殺敵,從未失手。

張郃智勇雙全,機智靈活,是曹操頗為倚重的心腹愛將。

留夏侯淵和張郃把住兩處隘口,對抗劉備和諸葛亮,曹操很放心。

見曹操終於走了,劉備和諸葛亮都大舒一口長氣。他倆當時都很擔心,擔心曹操一時性起,揮戈西指。那樣的話,成都尚未來得及修整的那點防禦工事,很快就會土崩瓦解。

曹操剛走,劉備和諸葛亮一邊整修工事,一邊令張飛領兵拒守巴西。

見蜀兵整軍相拒,張郃對曹洪說:“我願領兵去取巴西。如果占領了巴西,取全蜀之地就很容易了。”曹洪說:“巴西守將張飛,非等閑之輩,不可輕敵。”張郃說:“人人都怕張飛,他在我眼裏如同小兒,我去後必然活捉過來。”

張郃這樣說,未免太小看張飛了。經過無數次成功與失敗的磨練,張飛已經不是過去的猛張飛了。猛張飛腦筋已活絡一點,威力已比以往更強大。

張郃犯了輕敵的大忌。他不僅沒有擒住張飛,反被張飛奪去了瓦口關。張郃自知當初失言,就向曹洪建議,自己再帶兵去奪葭萌關。

張郃在葭萌關又遇到劉備手下雄風不倒的老將黃忠,又在這裏丟失了天蕩山。隻好奔定軍山投夏侯淵。

劉備和諸葛亮見前線捷報頻傳,決定傾巢而出,進擊夏侯淵和張郃,然後再以得勝之師攻魏。

諸葛亮對老將黃忠說:“不知你還敢不敢去取定軍山?”黃忠一聽諸葛亮這話,頓時須張眉揚。這把年紀雖老,手中寶刀卻未老。黃忠提刀就要上馬。諸葛亮喊住黃忠說:“魏軍守把定軍山的大將夏侯淵,先曾在長安拒馬超,現又在漢中獨擋一麵。曹操之所以多次把重要任務交給他,就因為他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將才。你雖勝了張郃,卻不一定能勝夏侯淵啊。千萬不能輕敵。”

諸葛亮看人看得很準,他認為夏侯淵比張郃強,準沒錯。

二是乙比甲強。

曹操在合肥與孫權並沒有大打起來。兩軍既然都難取勝,不如休兵罷戰。

曹操撤兵回許都,孫權撤兵回秣陵。

曹操回到相府,P股還沒有坐穩。就得到報說,劉備和諸葛亮傾全蜀之力來攻,已經連奪幾處關隘。

曹操真後悔。當初如果讓張遼在合肥頂孫權幾天,自己說不定早就把成都拿下了。

曹操後悔也沒有用了。他不得不披起戰袍,點起二十萬大軍趕往漢中。

曹操率大軍逶迤而來,剛過了蔡邕莊不遠,就聽前線報說蜀軍老將黃忠,不僅攻占了定軍山,還殺了自己的愛將夏侯淵。

曹操聽後,心中大痛。他讓部隊加快了行軍速度。

張郃在定軍山附近的米倉山搬運糧草。曹操即將到來的二十萬大軍,不僅帶著兵器,還自備了二十萬張大嘴,每天都要吃很多東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張郃深知作戰的要訣。

但如果把糧草燒了呢?

諸葛亮說:“最好派一猛將,深入重地,到米倉山燒了糧草,奪了輜重,先給曹操一個下馬威。”

剛因敗張郃、斬夏侯淵之功,榮升為征西大將軍的老將黃忠,自告奮勇,請求去米倉山,再去敗張郃一次。

劉備說:“夏侯淵雖為總帥,不過是匹夫之勇,怎麽比得了張郃?如果殺了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啊。”

劉備看人也看得很準,他認為張郃比夏侯淵強,也準沒錯。

(2)孰是孰非。

劉備和諸葛亮在評價夏侯淵和張郃的問題上,產生了迥然不同的看法,這是為什麽呢?

總經理說甲經理比乙經理能幹,他說的很對。

董事長說乙經理比甲經理能幹,他說的也很對。

既然董事長和總經理都對,那麽錯在誰呢?難道這個方程沒有解?

既然總經理和董事長都對,那麽他們都沒有錯,那麽這個方程有解。

一是求證。

第一步,我們先來論證夏侯淵。

在最早跟曹操起事的那一撥人中間,夏侯淵是極為出色的一個。

早在曹操剛從首都洛陽逃回、招兵買馬的時候,夏侯淵便跟哥哥夏侯惇一起投奔了曹操。資曆並不能證明能力,但戰績卻是可以說明問題的。

夏侯淵隨曹操從陳留起兵,參加了曹操在軍閥混戰時期的所有戰役。曆任陳留、穎川太守。參加了官渡之戰、濮陽之戰、赤壁之戰。此三戰都對曹操的沉浮,起著巨大的決定作用。

在平馬超、降劉表、滅張魯等一係列重大軍事鬥爭中,夏侯淵跟隨曹操,南征北討,屢建奇勳。

曹操攻破馬超後,令夏侯淵屯兵長安,防止馬超卷土重來。人們都說“三國英雄數馬超”,馬超有呂布之勇,當世武將罕逢其匹。能與馬超相抗衡的都是重量級人物,夏侯淵算一個。

曹操攻滅張魯之後,令夏侯淵鎮守漢中。夏侯淵麵對的是劉備和諸葛亮。

由此可知,夏侯淵確實是一個人才。

第二步,我們再來論證張郃。

張郃是跟著冀州剌史韓馥出道的,後來在袁紹手下屢立戰功,任寧國中郎將;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張郃已經成為袁紹手下的一號戰將。

曹操與袁紹正麵接觸的第一仗,曹操派猛將張遼出陣,袁紹手下對陣的就是張郃。當時,二張在陣前大戰了五十多回合,不分勝負。曹操不禁對張郃暗暗稱奇。

緊張的戰鬥間隙,張郃因受郭圖誣陷,與高覽同歸曹操後,袁紹的帝國大廈立時就傾斜了。

此後,張郃跟隨曹操,東征西討,處處揚名,立下赫赫戰功。在長阪坡大戰中,懷揣阿鬥的趙雲,力斬曹將五十餘員,唯獨在張郃手裏吃了虧,差一點血灑疆場。

赤壁大戰時,張郃統領前軍,在前麵打先鋒。赤壁大火燒起來後,曹操慌忙逃命,在烏林西部,被趙雲攔住去路,又是張郃與徐晃敵住趙雲,曹操才得以走脫。

征烏桓、破馬超、滅張魯,張郃哪一次都有出色表現。

曹操滅張魯後,大兵回撤的時候,專門留張郃同夏侯淵一起,共同對付劉備和諸葛亮。

張郃既善於打硬仗,也善於打巧仗,尤以善打巧仗著稱。他是曹操手下“五大良將”之一。

由此可知,張郃也確實是一個人才。

經過論證,夏侯淵和張郃都是難得一見的將才。但如此求證,並未能將他們倆人分出高下,還是不能說明問題。

第三步,在比較中鑒別。

鑒別的最佳方法,是讓他們二人比試一下。比試後,方見高低,才知強弱。

但他們二人同為一殿之臣,過去也沒有直接交手,怎麽比呢?

曹操想了一個辦法。

建安十五年春,也就是公元210年春,曹操造銅雀台成,在鄴郡大宴群臣。他將一領錦袍掛在垂楊上,讓各位武將比試射箭,凡能射中箭靶紅心者,這領錦袍就歸誰所有。

前麵已有三將,箭箭射中紅心。

張郃第四個出場。他飛馬翻身,背射一箭,箭簇應聲射中紅心。

背射才顯手段。把弓端在手裏,瞄半天才射出去,武將們都會。

夏侯淵第五個出場。夏侯淵縱馬奔馳,扭回身,一箭射中紅心。

曹操考試結束,最終也沒有較出高下。隻好說,他們都是高手。

曹操想的這個辦法,也還是不行。

二是標準答案。

總經理說甲比乙強,董事長說乙比甲強。他們的看法又都是正確的。既然這個命題有解,為什麽還沒有解出來?

孰是孰非,到底還有沒有一個評判標準?到底還有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是有的,要點就在於: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

諸葛亮說夏侯淵比張郃強,他指的是在戰場上與敵人一對一的硬拚。諸葛亮的話沒有錯。

劉備說張郃比夏侯淵強,他指的是在戰場上與敵人硬拚加巧拚。劉備的話也沒有錯。

總經理說甲比乙強,指的是抓產品生產。

董事長說乙比甲強,指的是抓產品銷售。

解這個難題的過程,其實很簡單。真理就是從複雜到簡單。

通過破解這個命題,我們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明確一點:要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可別把分工搞錯了。善抓生產的甲經理,可別安排他去管機關;善抓銷售的乙經理,可別安排他去管財務。否則的話,甲、乙二人的表現,不僅僅會是庸才,甚至可能是蠢才。

企業家們可別安排錯了人,自己可別當蠢才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